本书第一卷小说卷收入《南北极》《公墓》两种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交流》为新发现的穆时英处女作。
第二卷收入《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两种短篇小说集,其余均为新发现的小说。最后一组为穆时英倾全力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国行进》,按不同刊物上发表的顺序分别列出。
第三卷收入新发现的穆时英的散文理论与评论和译文,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商榷的长篇论文。《附录》收入有关穆时英生平,创作的重要回忆和评论文章。
该书不仅是对于穆时英创作的集大成,也会为研究者全面了解认识穆时英提供相对完整的资料。
穆时英,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善于以主观感觉色彩独特的语言反映大都市繁华、喧嚣、快节奏的生活,刻画“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类的人物,抗战时期受国民党“中统”委派去汪伪政权内做地下工作,后遭国民党“军统”暗杀身亡。
本书第一卷小说卷收入《南北极》《公墓》两种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交流》为新发现的穆时英处女作。
第二卷收入《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两种短篇小说集,其余均为新发现的小说。最后一组为穆时英倾全力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国行进》,按不同刊物上发表的顺序分别列出。
第三卷收入新发现的穆时英的散文理论与评论和译文,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商榷的长篇论文。《附录》收入有关穆时英生平,创作的重要回忆和评论文章。
第一卷 小说卷一
略说穆时英的文学史地位——《穆时英全集》代序
交流
南北极
改订本题记
黑旋风
咱们的世界
手指
南北极
生活在海上的人们
偷面包的面包师
断了条胳膊的人
油布
公墓
自序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莲花落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Craven“A”
公墓
夜
上海的狐步舞(一个断片)
黑牡丹
第二卷 小说卷二
白金的女体塑像
自序
白金的女体塑像
父亲
旧宅
百日
本埠新闻栏编辑室里一札废稿上的故事
街景
空闲少佐
PIERROT——寄呈望舒
圣处女的感情
圣处女的感情
某夫人
玲子
墨绿衫的小姐
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
烟
贫士日记
五月
红色的女猎神
集外小说
狱啸
谢医师的疯症
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G No.Ⅷ
第二恋
竹林的惆怅
中国行进
上海的季节梦
中国一九三一
田舍风景
我们这一代
第三卷 散文 理论与评论 译文卷
散文
沉闷的大地(诗歌)
关于自己的话
我的生活
丽娃栗妲村
游方僧
燕子
故乡杂记
致施蛰存函(一)
中年
论悲哀
说话与天真
伟大与天才
致叶灵凤函
致施蛰存函(二)
檄
忆明若
新秋散记
作家群的迷惘心理
我们需要意志与行动
银色感
说赌
钟声
谈读书
两个恋
自由之路——给自由主义者
战斗的英雄主义
速写
“动态”随写
Diana及其他
玻片上的世界
成吉思汗的子孙
篮球房私语
篮球房录音
记者座小景
归去来辞——站起来吧!你们
关于《我们的要求》
葡萄
酒
文学市场漫步(1)
文学市场漫步(二)
文学市场漫步(三)
社中偶语(1)
社中偶语(二)
晨曦文艺社成立宣言
湖
三六年致辞
奴隶之歌
才能之衰落与没有才能的人
希望实现了
飞机翼下的广州
怀乡小品
英帝国的前哨:香港
上海之梦
血的忆念
疯狂
我的墓志铭
乞丐
中年杂感
死亡
夜间音乐
无题
雾中沉思
女人
贩卖所
理论与评论
小说与剧本
电影批评底基础问题
《百无禁忌》与说教式的拟现实主义者
电影的散步
性感与神秘主义
才能演员与风格演员
魅力的解剖学
文艺电影
主题·焦点·尾巴
电影的真实与象征
电影的两方——印象批评与技术批评
劳莱与哈代
电影艺术防御战——斥掮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的招牌者
当今电影批评检讨
《自由神》座评
叶灵凤刘呐鸥江兼霞
高明穆时英姚苏凤
乐剧《西施》简评
《仲夏夜之梦》评
MONTAGE论
译文
那种人是危险的(八幕剧)
第一个恋人
亚洲的法兰西与德意志(节译)
[附录]对穆时英的评论与回忆
编辑的话
一九三○年中国文艺杂志之回顾(节选)
南北极
一条生路与一条死路——评穆时英君的小说
一九三一年中国文坛的回顾
《现代》编辑座谈
《现代》社中日记(节选)
社会渣滓堆的流氓无产者与穆时英君的创作
财神还是反财神
关于穆时英的创作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对穆时英的评述
《南北极》广告
白金的女体塑像
论穆时英
《中国行进》广告
悼念穆时英先生
致今日出海函
穆时英先生,去了
穆时英先生
忧郁、漂亮的面容
回想
哀哉,穆君
穆时英先生
穆时英先生
悼念穆时英君
光华大学时代穆时英的诗
穆时英的母校及其学生生活
穆时英论
穆时英
穆时英之死
邻笛山阳——悼念一位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先生
三十年代文坛上的一颗彗星——叶灵凤先生谈穆时英
双重人格:矛盾的来源
穆时英和他的作品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新感觉派穆时英的作风
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节选)
致严家炎函
穆时英在香港
悲剧角色的最后
《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存目)
我见到的穆时英
穆时英年谱简编
穆时英长篇小说追踪记
编后记
一
虽则是初夏,但那乡下的太阳赤裸地,热情地罩在头上,却也够叫你受。
这时太阳已往西斜,可是铺在地上的,白热的光仍炙热得可以。有时太阳底下闪过丝缕的白云,地上也跟着掠过一大块阴影;吹上来的风才透着些微凉意,风里夹着来的焦香,和铁勺撞着锅沿的急声才有些诱惑的意味;在地上躺着伸出舌头喘着气的野狗也抬起头摇着尾巴往空中尽嗅。
大西饭店里是充满着喧哗。
各人的脸全是汗混着泥,蓬散着发,运动马甲黏着背,汗从那里沁出来,湿透了全背。只有俞天福仍穿着长衫,汗也没流,仿佛就不曾玩过篮球似的。头发短短地挺立着,脸上稍微透些紫红——就这一些玩过球以后透出来的血色,才显出这还是活人的脸!他怯怯地捧着汽水在喝,像是怕给汽水淹死似的,只不敢像别人那么的仰起脖子尽灌,终于倒在玻璃杯里,像不会喝酒的人喝酒似的,缓缓地,怯怯地喝。第一个看见他的怯模样的是项雄霄,而第一个笑的是赵忠益。雄霄看见俞天福脸上的一块仅有的泥迹,忆起刚才玩篮球时,他把球传给他,他想接,接不着,撞在身上的怯样,也笑了。
“真好笑,哈!老怯今天又和球接吻呢!”赵忠益看着俞天福脸上的那块泥迹,豪放地笑。
“真的,雄霄传来的球可真重,真难接!”俞天福怯怯地笑,想掩饰他的怯,然而他的窘急却更明显。
“对不起!”唯有雄霄是不欺侮他的,常向他道歉;因此,他跟雄霄也比较亲密些。他觉得自己到处受人家的轻蔑,只有雄霄时常帮他。他很崇拜雄霄,很爱雄霄。他看着雄霄的英俊的脸,感谢浮上了他的走。
“那不是学生会主席胡克开?”和雄霄床铺相连的那个人把询问的眼光扫过来。“游艺会几时开?”
“下礼拜四。”雄霄仍躺下去看书。
怪先生的声调又从渐渐平静下去的嘈杂中挺了出来,他的怪态又把各人的注意力吸住。
雄霄的脚趾仍随着京胡在桌面上摇动,手仍拿着书,眼和耳欣赏着目前的怪景,占据着心里的却是日间大西饭店里的情景。“吓,女性似地!”他感着稀有的侮蔑然而违反本愿地微笑了。“近乎女性可不是美的换一种说法?”他耳旁像有人在说。“不,近乎女性的美谁稀罕?得做个堂堂的丈夫!”侮蔑,稀有的侮蔑!可是一阵快乐反无理由地击中了他,他觉得这侮蔑的可爱。不,这怎么能?这是侮蔑!怎能忍受?但浮上他的嘴角的却是愉快的微笑。他扔了书,把枕头紧紧地一捏,仿佛这样就可以抹去女性似地的侮蔑,但他现在反而爱那侮蔑了!那侮蔑的愉快是发展着;微笑传染了别人,看见他微笑的也微笑着。
“微微地笑着可有什么乐意的?”
这些话只轻轻地在雄霄的耳膜上拂过,他是在快乐中荡漾,什么也不能打动他,渐渐地沉入快乐中了。
“睡啦!”也不知过了多久,怪先生的午夜钟声似的声音把他从快乐中惊醒,就寝的钟声的尾韵在他的记忆上尚微微地摇曳。静寂寂的多半已睡熟了。
“黄仲怀!”他下意识地喊了一声。
“干吗?”
“没有什么。”他才忆起自己并没有什么话跟他说。
“喳,这不是怪?”他脱着衣服,凝视着他的脸。
雄霄自己也觉得好笑。他想:“这位怪先生大约又在观察他的心理了。”他也脱了衣服睡了。 静寂占领了一切,只有窗外阁阁的蛙鼓和帐外嗡嗡的蚊声起着交响。
二
星期日的下午,K大学的足球场的四周早已围了许多人。新画的白线在草上是十分显明,离白线二尺是新装的矮竹栏。场北是H大学的学生,场南是K大学的学生,其余是来宾——那是包含着学校附近的乡村中来的和从上海来的。靠近足球场的是两座皇宫式的宿舍,东院和西院,现在那许多窗口全挂着空的饼干箱子,代铜锣的。
看的人越来越多,站满了场的四周,挤着,嚷着,夹着孩子们的哭声。竹栏开始往里斜,吱吱地响
一阵喊声,掌声从场北起来。“碰!”一只足球飞上了半空,然后往场内落。一群H大学的球员陆续地,跳纵着进来。场南K大学的学生也轻蔑地对他们望。乡下孩子是欢跃着,乡下人是崇拜英雄地,惊异地谈论着。到了场内,那做队长的就把往下落的球,不等它到地,只一脚箭似的射进了球门。接着场北就是一阵喊好,一阵掌声。
场南也起了呐喊声、掌声。
“啦,啦,啦!”
拉拉队一个个小丑似的戴着无常帽,穿着上下连的衣,拿着传声筒,接连地往场内跑。“碰!”另外一个球与炮仗同时飞上半空。K大学的福星领着K大学的球员跑进来,又是一阵炮仗声与掌声,呐喊声混合着。H大学的学生也轻蔑地往这边望。乡下孩子更起劲,乡下人也更惊异的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拉拉队在场内绕了一周,神气十足地经过场北,在场南分布开了。球员在另一个球门前站定,开始练习攻门,传递,以及其他出风头的动作。
喧嚣地过了一会儿。
“滴,滴!”评判员吹着银笛。
“K大学,啦,啦,啦,——啦!”K大学的拉拉队有节奏地领导着K大学的学生喊了。帽子全抛上了半空。H大学的学生也同时齐声的喊了,帽子也抛上了半空。
饼干箱子的嘈杂的声音夹着锣鼓的声音响了起来。K大学的拉拉队兴奋地,有训练地喊着。
当那些帽子落到地上时,球和人已在草地上滚。雄霄往场内一望,只见K大学的球员往H大学的球门直涌。H大学的学生全逼住呼吸担心地望着,像替他们的球员用力。K大学的学生伸着头。俞天福突然的踢一脚,仿佛自己也在里面拼命冲,但这一脚却踢在蒋美蕴身上,她只逼住呼吸望着场内,却不曾理会俞天福在赔不是。
不幸!虽然K学的前锋是这样的勇悍,把H大学的守门员弄倒了,并且有两个压在他的身上,中锋还胡乱地踢了他一脚,但球仍给他挡了回去。
那次比赛可真是殊死战,谁胜了就有锦标希望。打的喊声从场南场北发出来,球员们不管是球是人,提起腿就踢;评判员也有人说他不公正了。
K大学的球员肉搏地向那面的球门突进,人在球门前拥成一片。像战场上似的,充满了人们的呼喊和锣鼓,饼干箱子的杂乱的声音。“碰!”K大学的右内锋躺了下去,球也随着往球门飞。“哈啦!”K大学的学生全跳起来,把帽子抛在半空,喊着,拍着手。炮仗也飞了起来,一个接着一个。H大学的球员丧气地看着跨着一字坐在地上的守门员。“滴!”评判员的银笛长鸣着。球在H大学的球门的网内尽转着!拉拉队拼命的喊,唱,跳。
俞天福扯住了蒋美蕴打圈子转,狂跳着。“啊,这一下多妙!”他喃喃地反复着说。蒋美蕴的高兴几乎给他打了回去。她想“你这怯样才妙呢!”
雄霄和黄仲怀会意地一笑。 “雄霄,据你看来,这一下很有艺术意味吧!是不是,天才的艺术家?”
“仲怀,这是因为平常有训练,所以今天打得进,因果律在这里可也用得着!是不是,理智的动物?”他也学着他的怪样打趣他说。
下半时才开球,球就在K大学的门前转,果然,不久就进了球门。场北是喊着,跳着,闹着。场南却不高兴了,一丝声儿也没有,除了那些嘈杂的议论。俞天福嘟囔着怪守门员太不行。
比赛快完时,球在H大学的门前涌,K大学的前锋带着球向前冲,但H大学的敏捷的守门员又给挡了回去。
只有一分钟了,K大学的中锋把守门员弄倒了,一同躺在地上。右翼与左内锋冲了空,跌在网里。球落在内卫线上,H大学的内卫正赶过去,K大学的中坚已抢过来,只一脚,球在门的角上飞了进去。
“滴,滴!”是评判员宣告终结的笛声,人却已逃也似的跳上了汽车。
倒在地上的球员还未及爬起,哄的一声,K大学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往那面冲,H大学的学生来不及逃,顿时打成一堆。俞天福想去抢铙钹,却给人家顺手一下打在头上。
刹那间,H大学的大旗给撕了,H大学的学生也逃了,厮打才慢慢地停下来。K大学的学生脸上全耀着得意的神采,送着狼狈地逃回去的H大学的学生出校门。
轰天的炮仗在校内响,空中耀着一片骄傲的喧嚷。
(摘自第一卷P3-9)
在中国,真正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概只能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新感觉派出现的时候算起。其发祥地则是上海。
三十年代的上海,有点像八十年代的香港,是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世界性的大都会。它有“东方巴黎”之称。其繁华程度,就连当时的东京也难以匹敌,虽然它呈现着明显的半殖民地畸形色彩(帝国主义在中国最大的租界就设在这里)。中国现代都市小说——而且是带有现代主义特征的都市小说,最早诞生在这里,绝非出于偶然。
鲁迅在1926年谈到俄国诗人勃洛克时,曾经赞许地称他为俄国“现代都会诗人的第一人”。并且说:“中国没有这样的都会诗人。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如果说二十年代前半期中国确实没有“都会诗人”或“都会作家”的话,那么,到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初期可以说已经产生了——而且产生了不止一种类型。写《子夜》的茅盾,写《上海狂舞曲》的楼适夷,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他们是站在先进阶级立场上来写灯红酒绿的都市的黄昏的(《子夜》初名就叫《夕阳》)。另一种类型就是刘呐鸥、穆时英等受了日本新感觉主义影响的这些作家,他们也在描写上海这种现代大都市生活中显示出自己的特长。其实,这样的区分多少含有今天的眼光。从当时来说,两者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楚。刘呐鸥在二十年代末,思想上也相当激进,对苏联和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都表示支持。他在上海经办的水沫书店,曾经是左翼文化的大本营。穆时英最早的小说,也称半殖民地上海为“造在地狱上的天堂”,揭露外国殖民者和资产阶级的荒淫丑恶,明显地同情下层劳动者和革命人民。而“左联”成员楼适夷,也曾尝试用新感觉主义手法来写《上海狂舞曲》,只是后来听从冯雪峰的劝告,才中止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可见,无论在日本或中国,新感觉主义和普罗文学运动最初都曾以先锋的面貌混同地出现。
刘呐鸥、穆时英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属于现代大都市。场景是夜总会、赛马场、电影院、咖啡厅、大旅馆、小轿车、富豪别墅、滨海浴场、特快列车。人物是舞女、少爷、水手、资本家、姨太太、投机商、小职员、洋行经理,以及体力劳动者、流氓无产者和各类市民。小说的语言、手法、节奏、意象乃至情趣,也有明显的革新和变异。这类作品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二十世纪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种种特点。如果说刘呐鸥(1900-1940)由于自小生长在日本,他笔下的都市生活上海味不浓,有点像东京,语言也多少显得生硬的话,那么,穆时英(1912-1940)却以他耀眼的文学才华和对上海生活的极度熟悉,创建了具有浓郁新感觉味同时语言艺术上也相当圆熟的现代都市小说。杜衡在三十年代初期就说:“中国是有都市而没有描写都市的文学,或是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在这方面,刘呐鸥算是开了一个端,但是他没有好好地继续下去,而且他的作品还有着‘非中国’即‘非现实’的缺点。能够避免这缺点而继续努力的,这是时英。”(《关于穆时英的创作》)苏雪林也说:“穆时英……是都市文学的先驱作家,在这一点上他可以和保尔·穆杭、辛克莱·路易士以及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堀口大学相比。”(《中国现时的小说和戏剧》)可见穆时英的都市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穆时英最早的集子《南北极》里的小说,大体是写实主义的。到1932年以后出版的《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三个集子,则呈现出颇不相同的现代主义倾向。作者把浪漫主义、写实主义都看作“过时”的货色。在一个短篇小说中,穆时英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清楚不过地表明了这种态度:
“你读过《茶花女》吗?”
“这应该是我们的祖母读的。”
“那么你喜欢写实主义的东西吗?譬如说,左拉的《娜娜》,朵斯退益夫斯基的《罪与罚》……”
“想睡的时候拿来读的。对于我是一服良好的催眠剂。我喜欢读保尔·穆杭,横光利一,堀口大学,刘易士——是的,我顶爱刘易士。”
“在本国呢?”
“我喜欢刘呐鸥的新的话术,郭建英的漫画,和你(指穆时英自己——引者)那种粗暴的文字,犷野的气息……”
在1983年编成的《新感觉派小说选》和1996年编成的穆时英《都市小说》中,我虽也保存了《偷面包的面包师》《断了条胳膊的人》两篇作为穆时英写实小说的样本,却理所当然地着重选录了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新感觉主义作品,如《上海的狐步舞》《夜》《黑牡丹》《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街景》《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白金的女体塑像》《第二恋》等,因为这是穆时英获得“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称号,或者说穆时英之所以为穆时英的主要业绩。
穆时英新感觉主义的都市小说有些什么显著特色和创造?
特色之一,这些作品具有与现代都市脉搏相适应的快速节奏,有电影镜头般不断跳跃的结构。它们犹如街头的霓虹灯般闪烁不定,交错变幻,充满着现代都市的急促和喧嚣,与传统小说那种从容舒缓的叙述方法和恬淡宁静的艺术氛围完全不同。以《上海的狐步舞》为例,全篇都是一组组画面的蒙太奇式组接,文字简捷而视觉形象突出,富有动感和跳跃性,艺术上得力于电影者甚多。描述舞场情景时,作者有意从舞客的视角,多次回旋反复地安排了几段圆圈式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字,给人华尔兹般不断旋转的感觉。在快速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这是穆时英的一大长处。
特色之二,穆时英笔下的人物,常常在“悲哀的脸上戴了快乐的面具”(《公墓·自序》)。《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可以说写了当时上海生活的一幅剪影:从舞女、职员、学者、大学生到投机商的五位主人公,每人都怀着自己的极大苦恼,周末拥进了夜总会,从疯狂的跳舞中寻找刺激。黎明时分,破产了的“金子大王”终于开枪自杀,其余四人则把他送进墓地。这在穆氏小说人物中颇有代表性。穆时英的人物形象,尤以年轻的摩登女子为最多,也最见长。她们爱看好莱坞电影,“绘着嘉宝型的眉”,喜欢捉弄别人,把男子当消遣品,而在实际生活中依然是男子的玩物。无论是《夜》里那个舞女,还是《Craven“A”》里的余慧娴,或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的黄黛茜,她们尽管“戴了快乐的面具”,却都带着大大小小的精神伤痕,内心怀有深深的寂寞和痛苦。《黑牡丹》里那个女主人公的命运,已经算是够好的了:她在一个深夜为了躲避舞客的奸污,从汽车中脱逃狂奔,得到别墅主人的救护,终于成为这位男主人的妻子。但她一直没有对丈夫说出自己的舞女身份,也要求一切知情人为她保密,她不愿再去触动自己灵魂深处的那块伤疤。能够写出快乐背后的悲哀,正是穆时英远较刘呐鸥等人深刻的地方。
特色之三,穆时英小说中有大量感觉化乃至通感化的笔墨。
新感觉派之所以被称为新感觉派,就因为这个流派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受,重视抓取一些新奇的感觉印象,努力将人们的主观感觉渗透融合到客体描写中去,以创造新的叙事语言和叙事方法。例如,穆时英将满载旅客的列车开离站台的一刹那,写成“月台往后缩脖子”(《街景》);将列车夜间在弧光灯照耀下驶过岔路口,写成“铁轨隆隆地响着,铁轨上的枕木像蜈蚣似地在光线里向前爬去”(《上海的狐步舞》)。月夜的黄浦江上,穆时英这样写景:“把大月亮拖在船尾上,一只小舢板驶过来了,摇船的生着银发。”(《夜》)黎明时刻的都市,在他笔下被形容为:“睡熟了的建筑物站了起来,抬着脑袋,卸下灰色的睡衣。”主人公坐电梯到四楼,穆时英写作:“电梯把他吐在四楼”(均见《上海的狐步舞》)。这类写法既新鲜,又真切,富有诗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穆时英还常常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由不同的器官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复合起来、打通起来描述,形成人们常说的“通感”。像《上海的狐步舞》里,就有“古铜色的鸦片烟香味”这类词句。《第二恋》里,当十九岁的天真稚嫩的女主人公玛莉第一次出场时,男主人公“我”感到:“她的眸子里还遗留着乳香。”两人因经济地位的悬殊而遗憾地未能结合,九年以后再见,玛莉“抚摸着我的头发”,“那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绉纹的灵魂。”应该说,这些都是相当精彩的笔墨。
此外,穆时英在有些作品中还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心理独白。《白金的女体塑像》就呈现了一位男医生在女病人裸体面前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有两段文字甚至连缀而不加标点,一如西方有些现代派作品那样。《街景》则多少采用了时空错位的意识流手法。这在二三十年代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凡此种种,都表明穆时英对于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的建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二十八岁就去世的穆时英,也许只能算是一颗小小的流星,然而,历史的镜头却已经摄下了它闪光的刹那。
一个人的名字不知是否真是一个人的谶语,或者暗示着一个人命定的人生轨道。穆时英就真是如他的名字所隐喻着的,最终的盖棺论定也只能算是三十年代文坛“一时的英俊”。他短短的一生只出版了四个短篇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虽然他沾着“现代主义热”和“海派热”的光,近几年来在海内外学术界也并不寂寞,但其在文坛上的分量似乎并不值得一个研究者花大气力去搜残补缺,编撰逸文。因而近些年来,穆时英的作品集尽管也以各种形式不断出版,但大多是在炒他四个短篇小说集的冷饭。我们在对于新感觉派和海派小说的研究中,不断发现与积累了一批穆时英未能成集的散见于报刊上的文章,其数量已足以编撰一部穆时英逸文集。其中有小说、散文和理论文章,特别是对于没有出过散文集和文章评论集的穆时英来说,这些材料的发现对于了解他的真情实感,他的观点态度,以及理论修养和创作的来龙去脉等等都很有价值。同时也可以兼惠于新感觉派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考察他们的文学活动、政治倾向以及美学特征提供实证的材料。鉴于海内外学者对于穆时英的特殊兴趣及其有关资料的难以寻觅,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将其汇总,编成《穆时英全集》,这不仅是对于穆时英创作的集大成,也会为研究者全面了解认识穆时英提供相对完整的资料。
《穆时英全集》共分三卷,第一卷收入新发现的长篇小说《交流》和短篇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第二卷收入他另外两个短篇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和《集外小说》。《谢医师的疯症》,则是他的名篇《白金的女体塑像》最初发表时的原作。第三卷是新发现的散逸文章,分为《散文》《理论与评论》《译文》。此卷中还附录了对穆时英的评论与回忆的文章。这部分汇编了建国前对于穆时英的评论文章和以后有关穆时英的生平回忆,大多是难以见到的资料。本卷先按文体分类,再按发表时间的先后排列。
虽然我们自信在这部《穆时英全集》中收入了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线索而搜求到的所有资料,但除穆时英任国民新闻社社长时所写的时评社论,以及用笔名写的文章无法确定而没有编入外,肯定还会有遗漏,恳请专家、读者不断给以补遗。
2006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