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商能怎么办?
通胀预期下,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急速反弹,厂商能够做什么?这要看厂商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与力量再做具体分析。因为通胀预期一旦转化为经济行动,就成为了影响整体经济运行轨迹的力量;因为群体预期必然在经济生活中影响生产和消费,厂商不仅面临成本控制问题,还得对产品的销路有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空间。
列宁说:“理论一旦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无穷力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谬论一旦群体掌握,也会影响经济运行的曲线。因为当一种曲解的谬论影响群体心理的时候,就会形成无形的精神力量,进而干扰政策的有效性并扭曲厂商行为。当经济理论界2009年夏初鼓吹通胀预期时,政策部门必然承受通胀舆论压力,调整前期宽松货币政策;对厂商的信贷行为从严处理,也就可能成为信贷政策的自觉选择。这种从严处理厂商信贷的行为,有一个高尚的说法,即严格做好风险控制,防止风险向金融机构漫延。有关监管当局如果只看到钱多了就可能通货膨胀的一面,而无视复苏基础因为消费根基还不稳固而可能摇摆的现实,从而过早地收缩流动性,就可能导致反危机的努力前功尽弃。
从纯粹的理论意义上说,无论是理论界、金融界还是实业界,严格控制风险都是值得表扬的事情。但是,正如2008年严格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也会导致厂商仅仅因为流动性不足而破产一样,如果以PMI表现的刚刚启动的厂商投资积极性因为流动性紧缩措施而夭折,那将来再次启动宽松政策,可能要花费更大的社会成本。经济学是什么?就是讲究如何花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学问。政治经济学讲什么?就是讲如何在既定的收益蛋糕中通过一定的机制,让不同主体问的利益分配取得相对平衡,从而实现和谐的分配,即在分配关系中实现和谐的效益最大化,进而减少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因此,所谓的“不折腾”的经济学解释就是让政策创新创造的价值最大化,防止因为政策预期的波动而扰乱了厂商正常的经营行为。
当前我国面临的困难不是国家力量主导的投资不足,而是民间资本能否随政策“闻鸡起舞”,从而制造出投资政策的乘数效应。比如地产业已经热起来了,但地产投资的增长明显还没有起来。究其原因,还是地产商对政策是否变化吃不透,生怕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变。2009年夏天,中央强力发出的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防止经济复苏出现波动的信号,确实是稳定了包括地产商在内所有厂商的政策预期。
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发展出来的“力量模型”,2008年下半年,在理论界和投资界一片看空地产行业的时候,笔者认为地产业2009年会稳定发展。2009年新年股市开盘时,笔者在有关媒体公开发表了对地产看好的意见,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是能够解答并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的。
2008年秋天,根据危机进展和反危机将出台的投资政策,必然产生新的产能。鉴于地产业上接几十个产业下连千家万户,同时具备投资和消费、资本品和商品的复合属性,故地产已经成为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地产商利益、国际资本利益和居民利益交叉纠缠的品种和平台。不稳定地产业,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对外需的消失,国家推出的产业振兴规划将无法消化其庞大的产出;不稳定地产业或者放任地产价格过度下跌,在现有财政分配体制下,多数地方政府可能因为预算外收入的消失而破产,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不稳定地产业,不仅是地产商可能破产,其反作用于商业银行的力量也将会极具破坏性,从而形成中国式的金融危机;不稳定地产业,不仅是居民的财产缩水问题,其身价的下跌将形成负面的消费预期,进而恶化中国的消费市场,从而将反危机的正面力量化解于无形。
因为,中国城市居民的财富结构中,地产业已经占到家庭财富比重的大部分;从城市地产所有者看,70%以上城市居民已经具有自住房屋。如果放任地产价格下跌,必然牺牲多数家庭利益而不会形成有利于国家、厂商或者社会的利益的结局,这与“利为民所谋”的政策取向相悖。地产业的繁荣是在相对控制供给即从紧土地供应政策和放松地产需求即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下形成的。按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对称原则,无论是从土地成本还是相关税收的贡献看,购房者都是地方政府利益、地产利益及其他社会公共利益的奉献者,不应当成为金融危机的成本承担者。
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国家、地方、地产商、居民的利益博弈态势和产业地位看,笔者认为,反危机的正确措施不是打压地产业,而是稳定地产业。2009年地产业的形势,已经证明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这种正确性是建立在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有一定的时间性、地点性、条件性基础上的。既然地产业承担着反危机中保增长的重任,在经济还没有真正复苏或在复苏过程中,地产业在未来几年还可能会稳定发展,特别是在地产业作为资本属性的时候。
在反危机中,由于地产业的资本属性,故会随同资本市场、资本衍生的大宗商品市场率先启动。由于其具有吸纳资金的巨大功能,根据2001~2005年中国地产业的发展经验,只要地产业稳定发展,通胀就可能是温和的,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就会形成良性互动效应。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其他行业的厂商,就得根据其产业地位,面对通胀预期做出自己的客观判断。
通胀预期有利于资本品、资本衍生品(如黄金)和可以进行期货交易的一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些产业的厂商适度扩大股权投资和适度增加资本衍生品的库存积累可能是明智的应对举措。基础建设和装备制造业可能会在两年内逐步加大投资,以保证投资产能扩大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增长的吻合。物流商业及其他为消费服务的行业,有可能因为中国农村改革、保障改革等原因而在扩容的时候出现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对于国内制造加工业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不仅要眼睛对外,更要满足13亿人民的日常需要。在金融危机与道德危机的面前,如果能够提供健康、安全、质优价廉的产品,那厂商无论处于产业链条什么位置,都将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因此,面对通胀预期,厂商重点仍然应是管好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产品品质,如此才能取得稳固的产业地位。因此,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具备特别盈利模式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厂商,就可能在未来出现持续的增长。这是我们在本书第四部分论述的任务。
P65-68
《什么公司最会赚钱》一书得以顺利出版,是各方好友大力协助的结果。
本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围绕“三边”、“四方”、“五因素”来构建“力量模型”和“五因素分析法”,以此构建产业升级的新视角,提出了价值创新和公司筛选的新方法,为“什么公司最会赚钱”垫上崭新的理论基石。这个新方法融通劳动价值论、产业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等理论,并将上述理论与中国资本市场实践相结合,最后将“公司筛选”建立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进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使更多的投资者分享我们的理论成果,本书作者先后通过《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开辟专栏,通过《美元倾销才是股市泡沫化根源》和《美国次债蝴蝶在A股窗口盘旋》警示美国金融危机演化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危害;通过《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的超级力量》、《从美元信用过度透支看金融海啸深化》、《农业:中国经济破解国际危机关键》、《稳定房地产,迎接大洗牌》、《地产稳天下定》、《新增贷款与股市行情的关系》、《寻找价值创造“新引擎”》、《新三大政策:启动经济复苏核心力量》等展示中国反危机中产业振兴与产业升级创造的历史性机遇,通过独特的视角对资本市场的时间拐点和行业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
我们运用“力量模型”进行分析,2008年初在举国为通胀担忧时,我们提出通胀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CPI等指数将很快回落。2008年9月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时,我们准确地预测到中国政府将会适时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新政策,预测国内地产市场将于2009年3月左右开始复苏。当A股市场开始复苏,投资者处于迷茫时,根据力量模型的分析方法,我们及时推出《有形手“大赦”流动性新时代亟需新思维》,指出《政策创新是引导中la经济复苏的关键》,为投资者指点迷津,破解困惑。
华宝证券于业明董事长、陈林总经理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并积极支持研究创新;刘惠监事长、薛丽娟总监对研究的合规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立了通过合规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刘家海副总经理对研究工作颇多鼓励,大力支持。对诸位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笔者通过“力量模型”和“五因素分析法”,提出了“政策价值论”,即政策创新推动价值创新、政策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政策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原动力的观点,为“公司筛选”提供全新的分析架构。根据“力量模型”和产业升级“五因素分析法”,程俊杰、程宾宾、陈亮等同仁协助收集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新能源产业相关素材,王翊、李群、陈亮、李荣耀等协助收集了医药、地产、装备、化工等行业相关资料,顾言协助有关数据统计,张金洪也提供了部分数据,曹桓参与了部分文字校对工作。为方便价值投资者检索,根据“力量模型”和“五因素分析法”,程俊杰、程宾宾、陈亮、王翊、李群分别提供了酒类(通讯)、银行、装备(新能源)、医药及地产行业“公司筛选”的案例。程宾宾协助对有关图表进行统一修正。对诸位同仁的贡献,在此特致谢意!
在此还特别致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教授,他在百忙中作序,为本书增光添彩;周洛华先生为本书出版热情牵线,成为本书的“催生婆”;本书在陆新之先生不断鼓励下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其中杜君提出了很好的修正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序言 大国崛起需要政策创新
前言 发掘翻倍增长的股票
第一部分 透视政策创新,发掘最有潜力的行业
第一节 政策创新:价值倍增形成投资机遇
政策创新的新时代解读
宏观政策造就了政策性行情
国际资本“阴谋”压抑中国经济升级
第二节 政策创新:提炼出价值创新的新路子
政策创新撬动大国崛起
政策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政策创新破解剩余价值外流的怪圈
第三节 政策创新:重构粮食、石油和金融安全阀
保障粮食安全,稳固大国根基
保障石油安全,延续工业血脉
大国崛起的“蓝海战略”新路径
第四节 政策创新:助推地产深入发展
政策为什么要保护地产业?
地产稳,天下定?
地产业:究竟是谁的利益实现平台?
谁会去推动地产业新的“黄金十年”?
第五节 政策创新:四面出击,催化经济复苏
去库存化为复苏减压
点燃消费热情
启动农村大市场
助推城市地产新生
第六节 政策创新:借助通胀预期促增长
情绪创造行情上升动量
政策能做什么?
厂商能怎么办?
居民如何自保?
美国还高失业?
美元刺激幻觉?
主导行情发展的货币力量
第七节 政策创新:价值投资的“探照灯”和“指南针”
夯实价值投资的基础
创造历史大牛市之父
造就牛年牛市?
踏好最佳的“时间节奏”舞步
第二部分 “新能源"产业:价值创新下蕴藏超额利润机会
第一节 发展“新经济”,化“大危机”为“大机会”
从危机到机会
发展新能源之路
明天的机遇
第二节 “五因素”重构新能源产业
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形成的发动机
资源平台:幸福的“毛毛雨”及时下下来?
技术创新:“新能源”能级提升的孵化器
市场重构:“新能源”价值实现的落脚地
战略管理:“新能源”价值重构创造奇迹
第三节 新能源:国家、厂商、海外力量的利益博弈
国家力量:星星火种可以燎原?
厂商力量:能否形成技术创新上的“独孤求败”?
国际资本力量:产业向导还是拦路虎?
第三部分 抓住产业升级中的投资良机
第一节 压迫中国产业升级的“五座大山”
“红海”市场:搏杀剧烈。量大利小
资源短缺:国家资本丧失议价能力,“世界工厂”利益外泄
技术“自宫”:制高点下移,升级失去先机
管理者限薪:制度之殇抑制业绩可持续增长
政策主导:创新再找突破点?
第二节 政策主导下的产业升级
政策创新与产业升级
国家力量:价值投资的“指南针”
厂商力量:主角能有多少“油水”?
居民力量:以弱胜强,产业升级的家园
第三节 产业上下游轮动投资
栗掘业:挖出来的都是金子吗?
百炼能成钢?冶金业购并中的世纪性投资机会
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业能“凤凰涅槃”吗?
金融行业:收益主要来源于政策保护?
第四节 价值创新获益的行业与公司
政策和资源垄断:中国石化赚了谁的钱?
银行业:政策倾斜才会赚钱?
装备制造业:产业振兴会带来历史性投资机遇?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万 搭上价值创新与消费升级的顺风车
第一节 消费升级:五大“因素”都有“缘”
消费升级也有中国特色?
市场创新:规模效应创造投资价值?
资源约束:新能源消费带动无限机会?
技术创新:自力更生实现消费投资“双”机会
管理创新:以变应变,中国优势尽情发挥
政策创新:消费升级会产生业绩倍增公司吗?
第二节 消费升级中政府、厂商与居民的利益博弈
国家政策:推动消费需求,扩大、引领消费升级
厂商力量:消费升级中的三把“刀”
居民力量:人口“红利”推动消费升级
第三节 政策创新:股市复苏推动消费复苏,消费复苏推动消费升级
厂商估值:流动性充裕,估值高涨
政策创新:股市复苏一消费复苏一消费升级
消费类厂商:“公司筛选”要什么理由?
第四节 从价值创新中赚大钱
政策创新:新医改启动黄金投资期
中国地产业:还有“黄金十年”?
电讯产业:靠什么来升级?
第五部分 股市掘金:价值倍增公司报告
第一节 管理创新,推动消费升级的典范
——古井贡酒(000596)报告摘要
1.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2.近期关注重点
3.投资要点
4.核心财务和估值指标
5.产业升级五因素分析
第二节 新能源助推发电设备龙头再上新台阶
——东方电气(600875)报告摘要
1.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2.近期关注重点
3.投资要点
4.核心财务和估值指标
5.产业升级五因素分析
第三节 地产注入明确,“变性”业绩大增
——ST海星(600185)报告摘要
1.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2.近期关注重点
3.投资要点
4.核心财务和估值指标
5.产业升级五因素分析
第四节 产业升级的典范
——海正药业(600267)报告摘要
1.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2.近期关注重点
3.投资要点
4.核心财务和估值指标
5.产业升级五因素分析
第五节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宁波银行(002142)报告摘要
1.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2.近期关注重点
3.投资要点
4.核心财务和估值指标
5.产业升级五因素分析
后记
发掘翻倍增长的股票
能够买到明天就能涨停板并能够翻倍增长的股票,是投资者的梦想。梦想毕竟不是现实,我们面对的现实是1600多家良莠不齐的A股上市公司。在信息与噪音共存的股市中,如何钓到能够创造价值的“鱼”而防备被资本大鳄所钓,我们不仅需要钓竿,更需要能够从容捕捞好公司的“网兜”。
为了编织捕捞好公司的“网兜”,本书的编著者开创性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价值创新、价值投资与公司筛选的逻辑关系,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特别是公司筛选提供了新鲜的思路。
上市公司是政府、国内机构、国内散户和国际资本四方利益博弈时的一张“牌”。如何将高估值的牌打出去(即卖出高价股票)再摸进低估值的牌(即低价股票),上述四方进行了紧张的博弈。围绕这种利益博弈,全国最少有1000位行业研究员跋山涉水,在全国各地的上市公司“漫游”。但是由于受理论上的羊群效应的影响加上线性模型的机械思维,许多研究结论却是市场行情发展的反向指标。
避免盲目的羊群效应,准确地筛选出优质公司,为价值投资准备好基础,是我辈研究者的历史责任。作为一本前瞻性地通过“公司选择”,进行“价值投资”的专著,编著者发扬“蓝海战略”的战略思维,认为不仅技术进步引发的生产力提高是价值创新的主线,通过政策创新进行生产调整也是价值创新的基本因素。围绕政策创新与技术进步,资源、管理和市场才能成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有机因素。因此,筛选上市公司时,我们要将“政策、技术、管理、资源、市场”五因素组合成价值创新的“顺子”,只有当四边博弈中五因素能够协同形成同花的“顺子”时,筛选出来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事实上,价值投资理念引导的公司筛选,必须围绕价值创新的主题和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落脚点来实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又需要通过政策创新推动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来实现。所以,发掘“价值投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能够将政策、资源、管理、技术和市场五因素有机结合的公司,才是价值创造的公司,也才是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的正确方向。因为只有在价值创造、价值分配中占据竞争优势的公司,才是价值创造者,也才有可能实现“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宏观政策作为特别形态的复杂劳动,也在创造着剩余价值。因为国家通过宏观政策这种复杂劳动,能够实现剩余价值的和谐分配,从而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即生产关系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研究好国家宏观政策这种复杂劳动的因素,也是本书专门为读者提供的一个研判分析角度。
概而言之,本书围绕一个中心即价值创造,处理两大关系即生产率提高和价值行业轮动,观察三方角力即宏观经济中的政府、厂商(机构)和居民的力量互动,借用四方博弈即前三方加上国际资本问的博弈,利用五张牌即政策,资源,管理,技术和市场来编织筛选公司的“网兜”。
而根据我们研发出来的这个筛选公司的法宝“网兜”,可以发现,我国政府正通过政策创新引导价值创新,从而实现化危机为转机: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新农村改革政策,这些政策的统一与协调为利益相关者面向未来重拾信心提供了政策保证。无论是产业政策的创新,还是面向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政策创新,都是围绕价值创新和价值实现展开的,政策创新因此成为价值创造的杠杆力量,因为政策创新带动价值创新,价值创新与价值流动结合,导致了价值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公司间的分配。寻找并筛选出价值创造并能够实现价值分配最大化的产业和公司,是价值投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在产业升级方面,编著者发现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在管理和资源方面,钢铁、汽车、装备、石化产业相关振兴规划都推动行业实质性兼并重组,形成产业龙头和产业集团,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减少低产能化;在产品创新方面,国家鼓励企业生产出国家急需、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产品;在技术创新方面,国家鼓励企业攻克若干技术难题、掌握技术话语权;在市场结构调整方面,逐步改变我国产业升级领域很多相关市场事实上直接或间接被国外产品垄断,社会利润及剩余价值外流严重。
如果说政策创新重在调整生产关系,技术创新则重在提高生产力。2008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政策创新反金融危机,这些带有制度创新性质的政策创新主要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展开:新土改引发农村现代消费市场形成,新房改引发城市消费升级,新医改塑造中国内部消费的持续增长。因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是技术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编著者动用政策、资源、管理、技术和市场五张牌,既发现了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崛起的好公司,又发现了新经济中的好公司。因为,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重点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重点在于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产业的形成。因为新材料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装备工艺的质量,新科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新经济的内涵、新能源决定了新经济的容量,因此新经济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内在力量。
展望2010年以后的A股行情,都会围绕着政策创新引导价值创新这个主轴展开,无论是流动性推动还是业绩创造,都离不开政策主导。未来行情主要围绕传统产业展开,还是围绕“新”经济展开?编著者认为,主要看“三方”“四边”力量博弈中如何运用“五因素”的牌,因为不同组合的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就有不同的价值创造、价值转移和估值比较。具体,就请进入本书的公司“寻宝旅程”。
本书作者针对不同产业的升级,给出了不同的破译之道。金融危机倒逼了政策创新,对于粮食、石油、金融等事关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在构建中国经济的安全阀的同时,作者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藏的投资机会;对于发展前景广阔的新能源产业。面对政策扶植,作者就如何构建资源平台、安排技术创新、进行市场重构和企业战略管理都有着墨,分析了下一步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新旧能源公司的机会;对于金融行业、装备制造业、电讯产业、消费类企业等。作者也逐一剖陈发展途径,提醒投资者在这些产业之中应采取何种投资策略。
在全书最后,作者更重点提出一批在未来五年蕴含爆炸性潜力的上市公司名单!
初级资源的掌控;冶炼及相关产业的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引导。由于政策创新路径的不同,出现不同商机。钢铁、有色金属、机床、发电设备等红海行业还潜伏哪些黑马?“新能源”产业大机会的独家深入挖掘!
本书的编著者开创性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价值创新、价值投资与公司筛选的逻辑关系,为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特别是公司筛选提供了新鲜的思路。
本书围绕一个中心即价值创造,处理两大关系即生产率提高和价值行业轮动,观察三方角力即宏观经济中的政府、厂商(机构)和居民的力量互动,借用四方博弈即前三方加上国际资本问的博弈,利用五张牌即政策,资源,管理,技术和市场来编织筛选公司的“网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