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攀高枝科举落榜
咸安宫官学的几年求学生涯,使和珅初步具备了为官处世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应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就在这时,他幸运地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这个人就是冯英廉。和珅后来的飞黄腾达与冯英廉有着直接关系。
冯英廉,今辽宁沈阳人,雍正年间举人,历任直隶总督、内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等朝廷要职。和珅在咸安宫官学上学时,英廉担任刑部尚书,家大业大,怎奈家中人丁单薄,仅有的一个儿子因为在地方官任上贪赃枉法而被朝廷处死。他的儿子死后,儿媳没几年也死了,只留下一个孙女。每到夜深人静,英廉都忍不住仰天长叹:“悠悠苍天,其奈我何!”冯夫人见英廉经常长吁短叹,便劝他招一个上门孙婿以延续冯家香火。
随着孙女一天天长大而自己日益老迈,英廉也觉得招孙婿之事不可再拖下去。他想过很多招孙婿的途径,比如抛绣球、比武招亲,但觉得都不太可行;随便找个其貌不扬、五大三粗、胸无点墨的纨绔子弟,他又觉得委屈了孙女。久闻咸安宫官学的学生都是人品、相貌、才学样样出众的精英,于是,英廉打定主意要在咸安宫官学物色一个孙婿。
一天,英廉早早回家,冯夫人见他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颇感诧异,便问道:“老爷,今天撞上什么好事了?莫不是皇上又给你加官晋爵了?”英廉说:“夫人,我已经到这个岁数,对高官厚禄早就腻烦了,我想在咸安宫官学中为咱们孙女物色一个如意郎君,你觉得如何?”冯夫人说:“咸安宫官学是京城名校,听说那里的学生个个仪表堂堂、学识渊博,但他们几乎都是满族高官的子弟,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入赘我们冯家来做上门孙婿。”英廉摇摇头说:“夫人有所不知,如今满洲人人主中原已经100多年,当今皇上常三令五申,号召满汉一家亲,我们家正好赶这个时髦。成安宫官学里有个老师叫吴省兰,与我有些渊源,此事正好托付于他。”冯夫人点头表示同意:“那老爷明天去成安宫官学瞧瞧。”
次日,冯英廉备了厚礼,出门升轿,约两个时辰后,他的一品大轿在咸安宫官学门口缓缓停了下来。此时正是下课休息,学生们都在操场上嬉闹,英廉见这些学生一个个身材魁梧、眉清目秀、生龙活虎,心中大喜。
此时,吴省兰满脸堆笑地迎上来:“尚书大人大驾光临,失迎,失迎!”英廉回过神来,笑道:“好久没与吴先生诗词酬唱了,心里痒得很,今天特来拜晤,略备薄礼,聊表敬意!”吴省兰说:“尚书大人日理万机,还想着我这个穷酸书生,吴某真是受宠若惊啊!”
当下吴省兰带着英廉进入内室,他察言观色,试探道:“尚书大人此番亲自前来,定是有要事相嘱,请大人明示,吴某当殚精竭虑,绝不拂意。”英廉笑道:“看来什么都逃不过吴先生的法眼啊!实不相瞒,吴先生也曾到我府中做客,我偌大一个冯府人丁单薄,只有我这么一个糟老头子。我的儿子早亡,留下一个小孙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怕百年之后无颜去见列祖列宗了。”吴省兰是个聪明人,马上听出了英廉的弦外之音:“尚书大人是想给您的孙女物色一个如意郎君吧?”英廉点头道:“正是,最好是能入赘冯家的。”吴省兰面露难色,说:“尚书大人您也知道,这里的学生大都出身于大富大贵之家,且多是八旗子弟,想让他们倒插门,恐怕难以办到啊!”英廉说:“咸安宫官学中少说也有几百号学生吧,你仔细想想,有没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
吴省兰站起身来,徘徊良久,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尚书大人,说起来还真有这么一个好苗子。此人名叫和珅,十五六岁,其父常保在福建戍边时为国殉职,生母也早亡。家道中落后,和珅和他的弟弟由继母抚养长大。和珅相貌俊美,酷爱读书,可以说品学才貌兼具,虽有家传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但实际上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不像其他八旗子弟那样骄横跋扈。”英廉说:“你把他叫过来,我看一下。”
少顷,吴省兰领着和珅进来,和珅进门便拜:“学生和珅拜见尚书大人。”英廉定睛细看,但见和珅长得浓眉大眼、身材修长,活脱脱一个美男子,他心中一阵欢喜,对和珅说:“和珅,听吴老师说你乃众学生中之翘楚,文理通达,尤其擅长书法与绘画,又通晓蒙文和藏文。我对蒙古文化颇感兴趣,家中有几本蒙文书籍,一直以来都想一读为快,只可惜无人翻译,现在想请你到我府中代为翻译,誊抄一副本,不知你肯效力吗?”和珅说:“承蒙尚书大人垂爱,学生愿效犬马之劳。”
从此,和珅拿到了冯府的通行证,每逢休息日,他便到冯府代为翻译、誊抄蒙文书籍。
英廉的孙女冯霁雯与和珅年纪相仿,长得倒也清丽可人。自打和珅出入冯府以来,冯霁雯便遵从英廉的安排,暗中观察和珅。一日,和珅走后,英廉叫来冯霁雯,问道:“你觉得和珅这个人怎么样?能称你心否?”冯霁雯说:“爷爷,我觉得他言谈举止甚是优雅,从他的眼睛可以看出他是个正人君子。”英廉笑道:“那你言下之意就是欣赏和珅?你若如此确定自己的心意,我改日便向他表明此事。”冯霁雯未置可否,只是掩面而笑。
次日,和珅又来到冯府,英廉将他叫住,说:“和珅,你今天不用去译书了,我有话问你。”英廉边说边将和珅带人后堂,和珅不明就里,问道:“尚书大人叫学生过来,不知有何见教?”英廉也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说:“我欲将孙女冯霁雯许配于你,你可愿意?”
P9-11
近年来,随着一些影视剧的热播,清代权臣和珅逐渐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历史上的大贪官,和珅在其生活的那个时代可谓显赫一时,风光无限。
和珅是满族人,出生于清朝乾隆年间,他自幼父母双亡,同弟弟和琳二人与继母相依为命,靠仅剩的家财艰难度日。9岁时,和珅依仗祖上的余荫和自身辛勤的努力顺利考入成安宫官学。苦读数年后,和珅学业有成,逐渐成长为一个文采斐然的学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攀上了大学士冯英廉这个高枝,成了冯英廉的孙女婿,这对他日后的仕途产生了很大影响。
婚后不久,和珅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志在必得,但却意外落榜。可以说,科举不第是他一生的遗憾。由于屡试不中,他决定另辟蹊径,放弃科举,凭借冯英廉的关系,入宫做了一个身份低微却有机会接近天子的侍卫。
苦熬数年后,有一次,和珅机敏地应答了乾隆偶然间的一句问话,深受赞许,被提拔为御前侍卫。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乾隆觉得和珅是个可造之材,于是破格提拔他为户部侍郎。从一介侍卫到户部侍郎,受宠若惊的和珅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这一年他26岁。不久,乾隆又将和坤升入军机处,任职军机处行走。初入官场的和珅诚惶诚恐,兢兢业业,还是颇为清廉的。乾隆对他的表现感到很满意,继续对他委以重任。
众所周知,和珅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他第一次以权谋私是从户部侍郎任上开始的。他收受户部笔帖式安明的贿赂,利用职务之便巧妙周旋,助安明得到了户部司务一职。后来,安明因隐瞒父丧一事被朝廷问罪,乾隆以失察之罪警告和珅不要以身试法,但在敲打和珅的同时又决定继续重用和珅。
基于和珅在户部的突出表现,数年后,乾隆任命和珅为内务府总管,总理皇家财政。和珅受命后,妙招频出,努力为内务府开源,终于使原本空荡荡的内务府库逐渐充盈起来。与此同时,大量不义之财也源源不断地涌入和珅的口袋里。
和珅虽是个贪官,但他查起别的贪官来却毫不手软。在受命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赃枉法一案后,和珅巧用计谋,将李侍尧犯罪集团连根拔起。不过,深明圣意的和砷知道乾隆并不想处死李侍尧,于是顺水推舟地为李侍尧减轻罪责。乾隆见和珅办事如此得力,从此更加宠信他。
后来,甘肃捐监冒赈案案发,乾隆再次委派和珅前往甘肃肃贪,当时的案情盘根错节,涉案官员多如牛毛,整个甘肃官场从上到下沆瀣一气。几经周折。和珅方才成功地廓清了甘肃官场。出于贪官的本性,和坤在办案过程中仍不忘顺手牵羊,做一些损公肥私的事情,而这一切却都成功地瞒过了乾隆。
1780年,和珅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总裁,负责修典。这一期间,他无意中读到了尚属禁书的《石头记》(后改名为《红楼梦》),并认定这是一部旷世奇书,于是有意将其解禁。他煞费苦心地找到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高鹗改编《石头记》,将书中违禁的内容剔除,终于使该书得以刊行于世,并广泛流传。
乾隆末期,清政府财政拮据,为摆脱经济困境,乾隆任命和珅为户部尚书,要求他厉行改革,开源节流。为了充盈国库,和砷竟然想出议罪银这么一个百害而无一利的方法。金钱作为一种赎罪的工具,开始披着合法的外衣招摇过市,各级官员通过上缴议罪银而免于刑罚。到最后,由于议罪银制度带来的连锁反应层出不穷,导致吏治混乱,叛乱四起,乾隆赶紧叫停了这一制度。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长大后,乾隆将自己宠爱的十公主下嫁给丰绅殷德。从此,乾隆与和珅不仅是君臣,还成了儿女亲家。凭着这层关系,和砷独步乾隆朝二十余年,可谓所向无敌。当时的朝中重臣福康安和阿桂等人曾多次上表弹劾和珅贪赃枉法,但乾隆有意庇护,使得和珅每每化险为夷。
随着和珅在朝中的权力日隆,大小官员无不想方设法巴结和珅,和第前终日车水马龙。与此同时,和珅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大量培植亲信,结党营私,对愿意归附自己的官员予以照顾,而对不屑与自己为伍的清廉之士则必除之而后快,比如浙江巡抚福崧就是因此而被诬陷致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和珅从不满足于贪污所得,他对敛财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从不放过任何可以赚钱的商机。加上权力的庇护,不管做什么生意,他总能赚得盆满钵满。
乾隆朝重臣阿桂去世后,和珅取代阿桂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在朝中只手遮天,作威作福,他的身边也聚集了一批趋炎附势的奸猾之徒。
1796年,做了60年皇帝的乾隆,毅然宣布退位。嘉庆皇帝继位后,尊乾隆为太上皇。嘉庆即位之初,手中并没有实权,因为乾隆依然对权力恋恋不舍。和珅知道嘉庆对自己没有什么好感,决心最大限度地利用太上皇来打击他,同时穷尽各种政治手段为自己揽权。对此,嘉庆一时也无可奈何。
1799年,88岁的乾隆驾崩,嘉庆开始亲政,和珅嚣张跋扈的日子终于走到了尽头。乾隆刚刚去世,嘉庆便果断下令和砷及其死党福长安为乾隆守灵,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将和珅软禁起来。随后,嘉庆授意朝中忠义之士上表弹劾和珅,而和珅之前的党羽见和珅即将失势,纷纷响应,顺势上表弹劾和珅。
在一片倒和珅的汹涌浪潮中,嘉庆下令将正为乾隆守灵的和珅逮捕入狱,同时革除他在朝中的一切职务。很快,嘉庆将和珅所犯二十条罪状昭告天下,并赐给狱中的和珅白绫一丈,命其自尽。“满清第一贪”就此黯淡收场!和珅死后,嘉庆下令抄没其家产,而和珅的家产甚巨,折合白银达10亿两之多,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0余年的财政收入。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带来荣光,也可以给入带来祸患。迷恋权力者,势必被权力所吞噬!本人纵览和珅一生,不由得感慨万千,现作诗一首,聊表寸叹:
曲意知逢迎,承资遂跋扈。家财徒万贯,白练赴黄泉。
九岁时双亲亡故,少年时尝遍了世态炎凉,人情的冷暖,受人欺凌仍强颜欢笑,委曲求全的和珅立志要出人头地,苦读圣贤书,望他日金榜题名时。老天总是捉弄人,满腹经纶的和珅屡试不中,便决定另辟蹊径,放弃科举,入宫成为一名地位卑微却能接近天子的侍卫。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苦熬三年的和珅一次机敏地应答了乾隆帝偶然间的一句问话,并深获乾隆帝赞许,被赐时时陪侍其左右。和珅不仅擅于揣摩圣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而且做人做事的手段,思虑之深,心思之密,无人能及,致使和珅不仅连连获得重用,而且皇帝的十公主下嫁其子丰绅殷德,令他真正成为大清的“二号人物”。权力使和珅野心膨胀,恣意妄为,欲壑难填的他开始疯狂敛财。正如后人所云:“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峰回路转,斗转星移,世事难料,嘉庆四年正月十五日夜,权倾一时的和珅瞬间跌落万劫不复的深渊,三日后一丈白绫结束了他的性命。吕志勇著的《双面诡臣:和珅传》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带来荣光,也可以给人带来祸患;迷恋权力者,势必被权力所吞噬!
机关算尽,反而误了自己的性命。一部写透权力运行法则的和珅全传。
和珅有政治家的头脑、谋略家的眼光、大商人的精明,从一名官学的穷学生逆袭成为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大清二号人物。
和珅不仅善于揣摩圣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而且做人做事的手段,思虑之深,心思之密,无人能及。
和珅是老帝王乾隆的心腹,新帝王嘉庆的大患,峰回路转,斗转星移,世事难料,嘉庆仅用十五天时间,使其踏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悲惨落幕。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人带来荣光,也可以给人带来祸患;迷恋权力者,势必被权力所吞噬。
吕志勇著的《双面诡臣:和珅传》是一本有关和珅人生轨迹的传记。书中详细介绍了小时候经历的家庭变故,尝遍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养成了遭人欺辱后强装笑容的习惯,在人前低眉顺眼,后立志勤学苦读,最终成为权倾天下,富可敌国的大清第二号人物。通过和珅富有传奇的一生,我们学习他的勤奋好学,同时,也以他为鉴,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