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沈宁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化还有振兴的期待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先了解,中国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成就,又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命运。懂得回首历史的人,才会懂得怎么走向未来。缺乏历史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本书作者回忆了沈、陶两个家族记忆中一些政要名流的逸闻趣事,以及他们在诸多历史关节点上的所作所为。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2006年1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百世门风》的姊妹篇。本书所记录的数十位前辈,他们那些平凡普通的日常小事,都让我感觉,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学问家,或者报人和教授,他们都是正常的人,有哭有笑,有喜有怒,有人格有思想,有理想有生活,他们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目录

谭鑫培、余叔岩 击鼓骂袁与个骨节都要练

蔡元培 五四运动中辞去北大校长经过

于右任 爱自由如发妻

郁达夫 安庆一中的教员生涯

王云五 商务印书馆掌门人

陈望道 普通人的正直心

胡风 一个字的不了情

万耀煌、周长临夫妇 西安事变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陶希圣之一 湖北、北平求学记

陶希圣之二 上庐山牯岭开茶话会

陶希圣之三 社会史论战经过

杜月笙 高陶事件中的惊险一幕

  附录:陶琴薰叙述的陶希圣全家上海脱险经过

万墨林 与上海号的周旋

蒋介石 《中国之命运》成书过程

蒋纬国 小上尉怒问陶中将

陈布雷 蒋介石侍从室的不眠人

陈立夫 南京田吉营的不速之客

胡适之 可以做总统但不能做行政院长

蒋梦麟 两代人的北大校长

丰子恺 画中情意

马寅初 一路之隔,两家悲欢

马约翰 衣冠自有尊严

蒋百里 一骑儒将翩翩来

董寅初 杯水之恩,厚德之仁

试读章节

那些年,北京城里处处传说:家国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另外还有“无腔不学谭”一说。谭老板也到上海去演出过几次,深受欢迎,上海人称他“伶界大王”。梁启超赠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

据说全凭谭鑫培的成就,所以规范了老生体系,从而奠定整个京剧的格局。他的谭派在京剧史上,一直被尊为主流,后来的老生名角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等,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

谭鑫培在京剧舞台上驰骋60年,上至宫廷,下至村野,到处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崇拜。连慈禧太后也是他的戏迷,听过他的戏后,赐黄马褂一件。那黄马褂是只有皇族才能穿的颜色,足见清廷对谭老板的尊重。

外祖父也算幸运,赶上听了谭老板最后一出戏《击鼓骂曹》。外祖父说,那天是在煤市街中和园。他买了池座之后廊子上的坐位。先听了郝寿臣的《法门寺》,杨小朵的《白奶记》等几出戏,到了老谭出场,那池座与包厢的客人还未曾到来。

台上,谭老板指着曹操开骂之后,接着骂张辽。这时,忽然有个人走上台来,到谭老板身边,咬耳朵说了几句话。那老谭演的弥衡,忽然之间,把道白增加了一百多句,把张辽骂得直瞪眼睛,不知如何是好。黄昏时候散戏,外祖父随大众走出戏园,才听说袁世凯死讯,北京已经宣布戒严。那谭老板在台上忽然多骂的那一百多句,原来是骂袁世凯。

谭老板痛恨袁世凯,自有他的道理。那满清的皇太后还都晓得尊重他,至民国初年,那些军阀却连起码的文化修养都没有,不懂戏,更不懂尊重艺术家。1917年4月,广东督军陆荣廷到北京,军阀江朝宗要请他看戏,在一个叫那家花园的地方办堂会,指定要谭鑫培出演。谭老板那时年纪已长,又生着病,已卧床好几个月,很想辞谢那个堂会。不料惹了江朝宗,派‘批警察到谭家,把谭老板从病床上拖到那家花园。那天演的是《洪洋洞》,讲杨六郎从重病到死亡的一段故事。谭老板与角色同病相怜,演到悲愤之处,眼泪真的流下来。堂会之后,谭老板回家,心力交瘁,不久就辞世而去,那年他7l岁。

民国五年,湖北发生大水灾,在北京的湖北同乡,举行三天赈灾活动,包括京剧界人士的三天赈灾演出。外祖父说,那是他最早打开眼界的一次观赏。他听了李万春的《铁公鸡》、梅兰芳的《游园惊梦》、孙菊仙的《逍遥津》、侯俊山与余叔岩的《八大锤》。侯俊山(老十三旦)那时业已退休,住在张家口,此次应湖北同乡之请,也到北京,剃了胡须,重新登台,除与余叔岩合演《八大锤》之外,还演了一出花旦戏《辛安妇》。

余叔岩的出头,是在谭鑫培退休乃至去世之后,一般戏迷及大众怀念不已之时。此公出台,其风度之高,风韵之清,直可追踪谭老板,有些地方还胜似一筹。余叔岩也是湖北江夏人,跟谭鑫培同乡。在湖北同乡的赈灾会演上,余叔岩先到天津演了四天戏,拿回现洋3000元,作为北京赈灾演出的后台花费。他自己演出《打棍出箱》,那大舞台下是人山人海。每一位须生,如谭富英和马连良,以及后辈李盛藻等等,都把草帽盖着脸,悄悄入座学戏。

外祖父回忆,当时他在北京大学的班上,有专门喜欢捧角的四个同学,称为四霸天,都是小一号的评戏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喜欢捧童伶,以捧红一个角儿为目标。其中一个陈先生,邀请外祖父到大栅栏庆乐戏园听尚小云与崔灵芝。尚小云是皮簧青衣,崔灵芝是梆子青衣,当时都还是未出科的学生。当时规矩,捧角人请客听戏,奉送戏票和座位,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跟随他喊好。外祖父不会也不愿喊好,到了大家都喊好的时候,就张嘴敷衍。

那时候荀慧生的戏名,叫做白牡丹,善演花旦小戏,如《小放牛》、《胭脂虎》之类。因为捧他的观众太多,还分为两派,互相竞争,白牡丹一出台,台下立刻大乱,甚至飞茶壶。外祖父说,他最喜欢去的戏园,是庆乐园和吉祥园,他最欣赏的是白牡丹那些小戏,可惜到他成了名以后,就不再演那此小戏了。

P2-3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2006年1月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百世门风》的姊妹篇。我在准备《百世门风》的几年里,收集家族前辈种种资料,经常会听到许多与我的家族前辈们相关的其他故事,其中大部分我小时候都曾听说过片段,现在重新听讲,感受更加强烈,理解也更加深刻。

但《百世门风》写的是我自己四个家族的前辈亲人,所以没有能够包括进去祖辈、父辈之师长和友朋们的故事。可是那些人物或有趣或壮烈或凄惨的经历,那些生动而深刻的印象,那些历史的生动细节,总是活在我脑中,不让我安静。我必须把那些故事写出来,否则实在对不起那些故事的主人,对不起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吴晓梅编辑,知道了我的想法,非常支持,让我又感动又感激。

这就是本书的由来。书中所记录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没有虚构。其中一些我自己不能亲身经历以前的故事,或者读前辈家人的文字,或者听前辈家人的讲述,仍然是这些前辈们所亲身经历过的真人真事。不过这里需要郑重说明,本书从完稿到出版,都是我一入作业,家中任何长辈亲友都从未过目一字一句,所以书内所有文字叙述,均由我个人负责,乞请前辈学者和读者们指正教诲。

我的父母两系家族前辈,有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因为学习和工作关系,这些前辈又与许多中国近现代名人有过密切的往来,甚至建立起真挚的友情。那些伯伯、叔叔和阿姨们,有些我见过,有些我没有见过,但是他们的故事我却听过许许多多次,使我能够更准确地了解中国近百年社会及知识分子们的变迁和遭遇。

需要请读者谅解的,书中不论是记述我自己的经历,或是记述从前辈亲友们那里听来的故事,出于我个人和每个讲故事者的视角和心理状态,记述之中总难免搀杂个人感受的痕迹,并不能完全客观。但我想,做为一家之言,这些记录还是应该有存在的空间。至于读者是否相信我的记录,或者是否喜欢这些故事,那是读者个人的事情,作者无法勉强。但我个人是完全相信的,因为我相信我自己,我也相信我的家人前辈。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间,我在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都不能如意。年到二十,没有大学可进,也没有工作,似乎只能终日游手好闲。那种状况,对于我,特别难以忍受。我的父母两系,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都做事业,都获得成功。偏偏到我这一辈,上不能承祖宗的传统,下不能传家族的文化,那是何等悲哀。

在那种痛苦而孤独的环境里,我更加渴望了解和牢记家族的文化传统,将之视为不容遗失的珍宝。经常在无所事事的白天,或者无所事事的夜晚,望着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夜,默默回想自小在家里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家族前辈的故事,以及世交师友的故事。记得某位作家讲过:当一个人绝对孤独的时候,他所剩下的,就只是不断反复温习的记忆,于是那些留在脑中的印象,每个点滴都会清晰而生动地活着,几十年不淡忘。我想她讲得太对了,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记忆就成了最后的财富。

在这本小书里,我记述的并不是家庭前辈每个友人的完整身世,凡能从其他史料中查阅得到的名人经历,本书都避免重抄,以免浪费读者时间。因为本书之所记,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查阅他们的经历,非常容易,至少还是能够找到他们的年表之类,用做参考。

本着这个宗旨,这本小书里所着重的,是目前社会上还不大容易找到或未曾听说,但我自己了解到的一些点滴小事,它们更多是一些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折射出了每个人不同的光辉和阴影。这是我写此书的愿望,是否做到了,自然还要请读者来做评判。但不论做到与否,我是很认真地在努力这样做着。  本书所记录的数十位前辈,他们那些平凡普通的日常小事,都让我感觉,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学问家,或者报人和教授,他们都是正常的人,有哭有笑,有喜有怒,有人格有思想,有理想有生活,他们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祖父和外祖父那一代人,都过百年了,已经没有在世者。父母亲那一辈,也已经80多岁,本书所记录的伯伯、阿姨,大多也已过世。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就像仰望高山一样地崇拜他们。我们这一代,不具有能跟他们相比的学识,也不具备能同他们对话的思想能力,更不具备他们所秉持的正直品格。我只在自己心里,默默地拿他们做榜样,努力地学习。

我想,如果我们对中国文化还有振兴的期待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先了解,中国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成就,又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命运。懂得回首历史的人,才会懂得怎么走向未来。缺乏历史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多么渴望,能够在前辈大师们的光芒照耀之下,成长为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我更渴望,更多的中国同辈或后辈,能够有相同的愿望,使中华民族再次成为一个以文化侪身世界的民族。

如果本书能够使读者产生跟我相同的愿望,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