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6章,包括中风概论;中风先兆、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的基本理论、诊断要点、中西医治疗方药、中医调护及临床经验与体会、古论今释;中风病名医诊治经验;中风病常用方药等。书中以国内外先进的、通用的治疗方法为主,力求与临床医师的临证思维和实际操作相吻合。其中临床诊断与治疗部分从中医、西医两方面论述,西医内容重点介绍中风病各期最新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核心的“治疗”部分,分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辨病治疗、其他治疗等,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尽量使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切实反映现代中医治疗的实际情况。
本书以弘扬、发展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特色优势为宗旨,遵循既为临床、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本具有实用、有效价值的参考书,也为中风病患者和亲属提供一本具有诊疗康复指导作用通俗读物的指导思想。
本书在介绍了脑的血液供应、中风的危害及发病因素、中医对脑的认识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中风先兆、中风病及中风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西医诊断、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等内容,并从辨证治疗、辨病治疗、其他治疗、中医调护、经验体会、古论新解等方面详述了该病的中医治疗,还介绍了最新的西医治疗及康复手段。书中着重阐述了编者在中风病各期治疗过程中的经验体会,精选现代名医治疗中风病的医案,同时还梳理古代有关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新的诠释,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书中利用较大篇幅介绍了治疗中风病常用的中草药、中成药及中药复方的临床适应证、使用方法及现代药理研究,便于各级临床医师查阅选用。本书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可供各级医院中西医临床医师、科研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及医学爱好者阅读。
二、脑与经络的关系
《内经》中记载了脑与经络联系的一些认识,在当时的认识程度上,与脑直接联系的经络有4条:其中正经2条,分别是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奇经2条,分别是督脉和跷脉。进一步分析知道,督脉与脑的联系是与足太阳膀胱经一致。
足阳明脉:“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颇,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灵枢·动输》)
足太阳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灵枢·经脉》)“足阳明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日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灵枢·寒热病》)
督脉:“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素问·骨空论》)“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灵枢·营气》)这里督脉与脑的联系是借助于足阳明脉的。而明确提出督脉与脑的直接联系是在《难经》。《难经·二十八难》有:“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跷脉:“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灵枢·寒热病》)提示了经脉从颈项部经大脑到眼的一段路径。
《内经》中还记述了其他一些经络理论,虽然没有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但是都与脑存在明确的相关。
1.气街理论中,有“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的论述。原文提示了头面五官的功能活动,最终都与脑相关。从经络循行联系来说,联系到头面部的经络,最终都要汇聚到脑。因此,《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根据经别的联系,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所有的阴经都与向表里的阳经相合,而手足六阳经都在眼周围相交接。其次,许多经脉通过本经或经别等联系到目系而入脑。另外,头面部的其他器官,也有不同的经络终止或起始。而这些经络与脑的联系可以认为是间接的过程。
因此说,气街中的这段文字,既是对于头面五官功能的概括,也是从经络理论的角度对于脑的功能进一步阐述。脑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都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也可以通过全身经络和腧穴,对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所以,也就很难说是某条脉是脑的经络。
2.四海理论中,《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四海理论中,除了指出脑组织的性质外,并且还认识到脑的气血输注于体表有一定的部位——上抵颅骨顶盖,下至风府穴(正当枕骨大孔与第1颈椎之间)。脑与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一样,其气血状态也要在体表的一些部位体现出来。四海理论中记载了两处:一是颅骨顶部,一般注解为百会,因为该穴为足太阳穴与督脉的交会穴,而此二经在头顶部有“入络脑”的经络循行。而另一个部位是风府。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四海理论的作者,在这里试图表达脑与体表的一定部位和腧穴的联系。当然,这些腧穴与脑之间存在一定的经络联系。
四海理论中,还有一段关于病候的文字。“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原文直接描写了一些脑(髓海)病的病候,并且还有虚(“不足”)实(“有余”)的区分。而在前面论述的与脑相关的腧穴又具有治疗这些病候的功能。“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灵枢·海论》)
《内经》中还有一些文献,叙述了经络与头的联系,但是从描述的内容和列举的病候分析,实际上应该是与大脑的关系。例如:“足阳明之别,名日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痦,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督脉之别,名日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灵枢·经筋》)
十五络脉中,足阳明与督脉之别都联系到头,而记载的病候中,主要体现了大脑的病变。而经筋理论中关于“维筋相交”的讨论,直接体现在脑外伤后的一些肢体症状上,在经络原理中与跷脉也存在直接的关系。
另外,在针刺禁忌方面,《素问·刺禁论》中有:“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为穴位名,属督脉,风府穴上1.5寸,枕骨上,通于脑中。因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针入脑则真气泄,故立死。
正如孙思邈曾指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知药知针,固是良医。”可见古时就非常重视综合治疗,这对当今治疗中风有指导与启发,实践证明针药并用是有效的。
三、脑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王清任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在《医林改错》中说:“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人脑,名日脑髓。”《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经络行气血,通脏腑,系于脑。
脑科疾病如癫痫、中风、“脑溢血”等的证治进一步深入,临床多从气虚、血瘀着手。例如:
1.癫痢 《医林改错·脑髓说》中有:“试看痫症,俗名羊羔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抽时正是活人死脑袋。活人者,腹中有气,四肢抽搐,死脑袋者,脑髓无气,耳聋、眼天吊如死。”指出其原因为气机逆乱,用龙马自来丹治疗。并提出此病完全控制后,仍需用药1~2年,这与现代抗癫痫用药的使用原则是一致的。
2.中风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王清任之《医林改错》对中风后遗症的病状描述已十分详细,指出其主要原因是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所致,创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经活络。王氏在重视补气的同时,也重视病证从瘀论治,创多首逐瘀汤以治疗各个部位的瘀血证候。如癫狂梦醒汤,方中重用桃仁、赤芍活血化瘀,柴胡、香附、半夏、青皮、陈皮、紫苏子等涤痰散结,治疗癫狂。
3.脑溢血、脑贫血 张锡纯为20世纪初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将中医之内风证候及其后遗症与西医“脑溢血”、“脑贫血”做了相互对照,并用建瓴汤治疗脑溢血。对于脑贫血,他重用黄芪、当归等补气补血药物,以补脑振痿汤加以治疗。
P22-25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患病人数之多,发病之迅速,程度之严重,均居各类疾病之首,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新近资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脑血管病,城市约为100.6/10万人口,农村为70.6/10万人口,仅次于恶性肿瘤,在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可上升到第一位。国内7城市和21省农村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城市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和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lO万、142/,10万和394/10万。据此计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病人数(包括已痊愈者)600万~700万人。每年因该病耗费的资金高达100亿元以上。由于中风病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死亡率高,大约3/4存活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大大影响了社会生产力,不仅患者本人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已经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指出:“没有比卒中更令人恐惧的病了。人一旦被它控制,则所有的活动和尊严都以闪电式速度消失殆尽。”因此,加强脑血管病的防治不但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中医对中风病的防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记载有对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及不同阶段的认识,后来的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防治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辛富的经验。这笔宝贵的遗产,需要我们现在的中西医工作者认真地学习、继承、发扬、光大。2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对中风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就令人瞩目。然而,离彻底征服该病仍有一定的距离。从目前对脑血管病研究的情况来看,除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外,应尽快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自从CT和MRI问世以后,中风病的定位、定性诊断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治疗问题,尤其是急性期的抢救治疗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全书共分为6章,包括中风概论;中风先兆、中风病、中风后遗症的基本理论、诊断要点、中西医治疗方药、中医调护及临床经验与体会、古论今释;中风病名医诊治经验;中风病常用方药等。书中以国内外先进的、通用的治疗方法为主,力求与临床医师的临证思维和实际操作相吻合。其中临床诊断与治疗部分从中医、西医两方面论述,西医内容重点介绍中风病各期最新的诊断标准、临床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核心的“治疗”部分,分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辨病治疗、其他治疗等,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尽量使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切实反映现代中医治疗的实际情况。
本书以弘扬、发展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特色优势为宗旨,遵循既为临床、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本具有实用、有效价值的参考书,也为中风病患者和亲属提供一本具有诊疗康复指导作用通俗读物的指导思想,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查阅了近十年来全国各大期刊近百余种,并结合编者多年的临床经验,编写了这本《中医优势病种特色诊疗丛书·中风病中医特色诊疗》。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相关专业临床工作者、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参考。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而医学知识更新较快,加之时间紧迫,对书中错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次修订完善。
曹晓岚 张文高
2007年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