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不远万里寻寻觅觅……明成祖只手开创永乐盛世,却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六百年前靖难之变,建文帝下落不明,沉案何时昭揭……外星人的杰作?诸葛亮的阵法?还是远古先民的遗迹?……
本书作者投入全部业余时间坚持十多年潜心研究,锲而不舍;用科学方法,用水磨工夫;不急功近利,不三心二意,对准一个目标——破译“红崖天书”,弘扬中华文化,苦苦钻研,终于穿透了那坚实厚重的千古顽石,揭开了隐藏其中的千古之谜,轰动海内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崖天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国恩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和七下西洋,不远万里寻寻觅觅……明成祖只手开创永乐盛世,却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六百年前靖难之变,建文帝下落不明,沉案何时昭揭……外星人的杰作?诸葛亮的阵法?还是远古先民的遗迹?…… 本书作者投入全部业余时间坚持十多年潜心研究,锲而不舍;用科学方法,用水磨工夫;不急功近利,不三心二意,对准一个目标——破译“红崖天书”,弘扬中华文化,苦苦钻研,终于穿透了那坚实厚重的千古顽石,揭开了隐藏其中的千古之谜,轰动海内外。 内容推荐 红崖天书位于贵州黄果树,在高30米的浅红色石屏上,有20余个铁红色字,非楷非隶,错落参差。从明代至今,若干中外专家亲临考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作者对红崖天书作了详尽考证,学术界认为,他对这一千古之谜的破译,与其历史背景、文字结构、图像寓意相吻合,具有可信度、说服力。 本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林国恩数易其稿,力求既严谨,又通俗。他把史料、文字、图画,甚至地理、兵器、佛经、相书等内容糅合一处,水乳交融,既破解了“天书”,又颇具见解知识,发挥、弘扬汉字的特点、优点,着力提高中华文字在世界上的地位。许多有识之士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本书就恰一枚饱含中华文字神韵的鲜橄榄,初尝有些艰涩,随后满口生香、余味无穷! 目录 序言 引言 一、古碑神秘 (一)奇山隐奇迹 (二)奇迹费辨析 (三)辨析传中外 (四)中外催破译 二、古迹破译 (一)汉字别裁 (二)重大题材 (三)凤返丹山 (四)龙归沧海 (五)燕反之心 (六)迫朕逊国 (七)叛逆残忍 (八)金川门破 (九)残酷杀害 (十)磬竹难书 (十一)“明”变地狱 (十二)“须”予天诛 (十三)降伏燕魔 (十四)作阶下囚 (十五)斩首地灭 (十六)伐燕复仇 (十七)玺书露布 (十八)御驾亲征 (十九)企望复辟 (二十)丹山凤鸣 1、乌啼西南 2、凤鸣丹山 三、古今悬赏 (一)吉火藏金图 (二)悬赏破“天书” (三)抢救莫踌躇 四、古说质疑 (一)众说纷纭 1、“诸葛碑文”说 2、“殷高纪功”说 3、“三危禹迹”说 5、“并非碑文”说 6、“自然石花”说 7、“宇宙讯息”说 8、“宦官乱政”说 9、“清代隐士书”说 (二)古说质疑 1、史册无征诸葛碑 2、殷高纪功谬安排 3、三危禹迹多歧说 4、南夷古文系疑猜 五、古本考辨 (一)墨拓盛时书屡缩 (二)灰填劫后石如焚 (三)奇觚考释犹堪校 (四)旧本珍宜嗣典坟 六、古案解密 (一)发现《建文纪闻》 (二)发表解密论文 (三)发愁疑问碑魂 “不”结束语 附录:“红崖天书”历代研究者辑录 试读章节 建文帝和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大臣,鉴于北方诸王势力太大,威胁中央,匆促决定进行削藩。当时秦王、晋王已死,他们就先削废力量较小的周、齐、湘、代、岷五王,对燕王形成压迫之势。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智勇有大略”(《明史》卷五《成祖本纪》),蓄谋夺取中央政权,在王宫中私制兵器,暗练精兵。被朝廷觉察后,他又“佯狂称疾”。当北平左布政使张呙、都指挥使谢贵至王府察看时,朱棣在炎夏还围着火炉,颤抖着叫喊“寒甚”,平时也扶杖而行,以欺骗朝廷。但日久终被朝廷识破。建文帝在北平周围布置兵力,命都督宋忠率兵三万,并抽调燕府护卫精锐屯开平,命都督耿谳练兵于山海关,徐凯练兵于临清。燕王朱棣在僧道衍(姚广孝)的策划下也秘行对策,实施应变。 双方的斗争终于白热化、公开化了。建文元年(1399)六月,建文帝密令张呙、谢贵、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但张信却把建文帝的策划密告朱棣。朱棣用计擒杀张爵、谢贵,命令部将张玉、朱能等率兵乘夜夺占九门,控制了北平;然后以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藩王有权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有关规定作为起兵的借口,发起“靖难”,史称“靖难之役”。燕兵迅速即攻占居庸关,又破怀来、密云、遵化、永平,控制了北平(北京)的外围。 由于朝廷功臣宿将早被太祖戮尽,建文帝只能起用幸存的65岁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兵三十万讨伐燕王。建文元年(1399)八月,官军在真定滹沱河被燕军打败;建文帝根据黄子澄的举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取代耿炳文。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系纨绔子弟,素不知兵,燕王朱棣得知后非常高兴,笑谈:“兵法有五败……九江(李景隆小字)全犯,他必败无疑。”面对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朱棣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率军潜袭大宁,置北平于不顾;十月,合并了大宁宁王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收编宁军精锐八万人,再回师救北平。事前朱棣命姚广孝协助世子(亲王法定继承人的正式封号为世子)守北平,故意撤掉卢沟桥守兵以诱李景隆深入。十月,李景隆率兵直抵北平城下,官军中都督瞿能父子三人英勇善战,攻破北平一城门;可李景隆却反常地阻止增援,称要等待大军全到再一起攻城,结果错失良机;燕军连夜提水泼到城墙上,结冰更成坚城,李景隆数攻不下,只得屯兵城下,结九营于郑村坝。十一月,朱棣回师与城内燕军一起夹攻官军,李景隆连夜逃跑,第二天士兵也跟着弃粮南奔。李景隆兵败的清息传到南京,黄子澄还隐瞒实情,蒙骗建文帝说:“交战屡胜,但天寒,暂回德州,等来春更进。”建文帝信以为真,反而加封李景隆太子太师。 建文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会合武定侯郭英和安陆侯吴杰的官军共六十万,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燕王朱棣率马步军十多万,与官军在此激战。官军前锋都督平安斩杀燕兵右军主将陈亨,都督瞿能父子也率军一起数败燕兵,但无法彻底打败燕军。官军将帅指挥不力,政令不一,兵多又混乱,在主将瞿能父子不幸战死、平安所部被燕军左军主将朱能所败后,便溃不成军了。鏖战中忽起大风,燕兵乘风纵火,大败官军,李景隆只落得单骑逃往德州,逃到济南后再败于燕军;燕王率兵包围济南城。守城的山东参政铁铉和参将盛庸诈降,燕王朱棣仅带十几个护卫入城受降,被铁板砸中马首,差点丧命,侥幸逃脱,再围城又久攻不下,只得回师北平。建文帝遂以盛庸代李景隆为将军,铁铉为兵部尚书,于九月再度北伐,并以副将军吴杰进兵定州,都督徐凯等屯兵沧州,势成犄角。 燕王返北平后,决定尽快打几个胜仗来鼓舞士气民心,他采用“声东击南”的办法,偷袭沧州得手,十月,俘获守将徐凯、程暹等;袭击滑口,连获小胜,直扑东昌城下,与盛庸的官军主力相遇。燕军这时屡胜轻敌,鼓噪而前,尽中官军毒弩,伤亡惨重;朱棣本人也陷入重围,靠朱能拼命援救才得以突围,与此同时,燕大将张玉战死。 燕军不得不退回北平,河北、山东一带又回到官军手中。建文帝闻报,大为振奋。 燕谋臣僧道衍不断鼓动燕王率兵南下进攻。建文三年(1401)二月,朱棣再次出击,于滹沱河、夹河、藁城、真定等地打败盛庸、吴杰、平安,下顺德、广平、大名等地。但燕王起兵两年多来,在战场上仅略占主动,所占城池旋得旋失,而朝廷也在几经挫败之后吸取教训,集中主力于战略要地,据城固守。燕王志在皇位,这就决定了他必须采取相应策略打破僵局。朱棣认识到,朝廷重兵在外,京师空虚。他决计乘问疾进,逾城不取,直趋南京。 建文四年(1402)正月,燕军绕开铁铉驻守的济南,连破东河、汶上、邹县、沛县、徐州;四月,燕军进抵宿州。官军平安率部追至肥河,袭击燕军;总兵何福率部列阵沿河东进;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功臣徐达长子、燕王的大内弟)也前来支援,大败燕军于齐眉山。燕将王真、陈文、李斌、都督韩贵相继死;又逢暴雨连绵,北军营中疾病流行,燕军陷入困境。当时两军对峙于肥河,建文帝错取谋臣意见,判断燕军就要北归,竞下令抽调徐辉祖部回师攘卫南京。燕军抓住战机,全力攻击何福部,破灵璧;何福单骑逃走,平安、陈晖、马溥、徐真等三十七名将领被俘,朝廷官员被执者一百五十余人。 朱棣大军乘胜直抵扬州,连克高邮等地,于六月初一进至浦子口,隔江而望南京下关。岂料盛庸率部在此严密设防,痛击燕军。朱棣惨遭大败,进退维谷之际,次子高煦率蒙古骑兵赶来,朱棣顿时转忧为喜,拍着高煦的背说:‘‘勉之,世子多疾,如得天下,以若为嗣”(谈迁:《国榷》卷十二),不惜以改嗣来诱使高煦死战。高煦果然率部殊死拼杀,燕王借机发起冲击,转败为胜。官军舟师都督陈碹迎降燕王。六月初三,燕军自瓜州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六月八日,西进龙潭,遥望钟山。 兵临城下之际,建文帝听从亲信侍讲学士方孝孺之策,一方面与燕王谈判以割地求和,一方面坚壁清野,坚守京城,以待勤王援兵。他不得不任用昔日最不相信的诸王把守京城最后一道防线的城门。六月十三日,防守南京城要冲金川门的谷王朱檬、李景隆望见燕王的麾盖就立即开门迎降。燕军人城后,只有徐辉祖等少数人与燕军巷战。燕王赶到皇宫时,“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明史》卷四《恭闵帝本纪》)建文帝下落不明,酿成明史上的大谜案。 朱棣夺位后,改元永乐,史称太宗、文皇、成祖,是位拓展历史内容的伟人。他对建文遗臣残酷地施行“诛十族”、“瓜蔓抄”,杀人逾万,这是其复杂人性的另一面。 上文述及的这场殊死搏斗,在“红崖天书”中得到了极其简练、隐晦的描绘,作者极为巧妙地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隐含于图文并茂之中,以这样一种深奥玄秘的方式,控诉、声讨燕王。 史学家们对这段历史向来颇为重视,其中牵涉到建文帝的生死疑踪、永乐帝朱棣的出生身世、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等等重大问题,相关记载、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燕王朱棣人城后,宣布建文帝被宫火烧死了,一锤定音,成为官方定论,并在《太宗实录》等史料中一再如是记载,后来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的子孙,当然也都继承这个定论。然而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死无对证。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永乐帝朱棣夺位后,长期实行残酷镇压,大量销毁、篡改相关史料、记载,如对《明太祖实录》就先后修改三次,才勉强通过,其中一再强调朱棣是太祖和马皇后嫡出,强调朱标死后太祖原属意立朱棣为储等等。这段历史的真面目在层层掩盖中面目全非。 当时人们对此事都噤若寒蝉,直到明代成化年问,才有原籍福建莆田的宋端仪(1447—1501)出来搜集史料,编辑建文朝忠臣遗事,始为《革除录》,后由嘉靖年问的黄佐(1490--1566)增编为《革除遗事节本》,既记述朝廷说法,又记述民间传说,婉转质疑官方定论,殊为不易。有关建文帝成功逃亡在外的说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很受关注,还由此演绎出了许多传说,诸多野史笔记中也有记载,如明代出现的程济《从亡随笔》、史仲彬《致身录》、王鏊《震泽纪闻》、薛应旃《宪章录》、郑晓《吾学编》、尹守衡《明史窃》,以及《明朝小史》、《今言》、《帝京景物略》、《明高僧传》等;明末清初钱谦益《建文年谱序》、清初傅维麟《明书》、印鸾章《明鉴》等等,特别是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特设《建文逊国》等卷有系统、详细的记载:当时建文帝化装为僧,从地道出亡,与随从浪迹天涯,主要隐匿在西南一带活动。但人们对此一直将信将疑。80多年后正式成书的清代官修《明史》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在卷四《恭闵帝本纪》中记载建文帝的生死疑踪:当燕军攻入南京城时,“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似乎模棱两可、自相矛盾。这也难怪,作为官修正史,在缺乏过硬证据的情况下,也只好如此。 此后直至近、现代,众多的史学家及关心这段史事的热心人都在不断、不倦地继续探索,但进展不大。其中黄云眉先生考证《明史》用力最著,成就也最大,但他考来考去,最后也不得不发出“不妨两存其说”的感慨(《恭闵帝纪考证》)。又如范文澜、刘伯午等著名学者撰文,称史书上关于建文帝出亡的记载是可信的,并力证成祖(朱棣)因惧于建文势力东山再起,寻其踪迹,故有国内派胡淡等暗访侦缉,海外派郑和下西洋密察缉捕等重大举措。然而,这些说法仍然缺乏有力凭据。 笔者在破译“天书”时于古籍大海中捞到了金针,发现明代张铨编辑的《建文纪闻》,此人一家三代俱为明朝高官,他本人甚至以身殉国,蒙追赠大理卿、兵部尚书等,该文献记载可信度较高,书中明确、审慎地记载着:建文帝当年化装为僧,从地道成功逃亡,过后才宫中火起,传言上(建文帝)崩。 晁中辰著《明成祖传》“开头的话”就说: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秦始皇是和长城联系在一起的,汉武帝是和张骞通西域联系在一起的,唐太宗则和‘贞观之治’联系在一起,而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跻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 “红崖天书”作者的意图岂止是要使燕王朱棣的形象严重受损?而是更要使他受损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希望读者能正确看待历史人物,不要受其影响,破译是解读作者的本意,不必与褒贬相联系。然而,同情弱者也许是人的本性,被迫逊国逃亡的建文帝正处于弱者位置。昆剧名段《千钟禄》(谐音“千忠戮”)的“第十出惨睹”表现的恰巧是建文帝在逃亡中的情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程济挑着担子,步步艰辛;建文帝唱着昆腔,声声悲啼: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四大皆空相。 历尽了渺渺程途,漫漫平林,座座高山,滚滚长江, 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 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 曲调舒徐宛转,确有“水磨腔”之妙。在笛、箫、笙、琵琶、鼓、板、锣等伴奏下,配以演员舞蹈化的优美表演动作,艺术感染力极强。看那舞姿,听那唱词,凄凉哀怨、荡气回肠。剧作者为明末清初人李玉,苏州吴县人,崇祯举人,明亡后绝意仕进,著述终老。他认为建文帝当年逊国逃亡在外,同情弱者,著此传奇。 形似“四大皆空相”的僧人建文帝,其实一点也不“空”,他还“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历尽了渺渺程途……”来到了西南晒甲山腰的悬崖前,满腔怒火与血泪喷泻而出,烧红了悬崖,凝成了“天书”。 他为什么要把“天书”作在红岩(崖)山上呢? P25-29 序言 水滴石穿破“天书” “泰山之溜(liu)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汉书·枚乘传》) 被称为千古奇迹的红崖碑,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由黄果树瀑布沿滇黔公路西行7.5公里,便到达关岭自治县断桥乡龙朝村,村后有座晒甲山,被称为“黔中第一奇迹”的红崖碑便在这座山上。 山岩长百米,高30余米,位于偏北处,有一片铁红色的古文字。非镌非刻,苫篆若刻,古朴浑成。大者齐人,小者如斗,排列不整,错落参差。据《永宁州志·地理志》载: “其势凡有八行,第一行三字,二行四字,三行二字,四行三字,五行三字,六行三字,七行四字,八行三字,共二十五字。” 人们称之为“红崖天书”。 林国恩破译“天书”一事轰动海内外,传为奇谈,各界的反应也像“天书”那样,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执迷有悟”的奇才。有的说他是“不务正业”的怪才。有的说他是时势造就的“文、理、工”兼通的全才;有的说那是天意,“天书”之谜恰巧经历了整整十个甲子年,该破解了;有的说“天书”中含有藏宝图,那“十八抬金银”太吸引人了;有的说贵州从1995年起大搞“悬赏破译”,那数百万亓赏金太吸引人了;有的说他没有得到那“十八抬金银”,不能算破译成功;有的说他没有得到那数百万元赏金…… 林国恩非文史专家,非考古学者,为何能够破解数百年来数百位专家学者都未能破译的千古之谜“红崖天书”呢?他为何痴迷于此呢?这葫芦里到底装什么药?这“天书”里到底藏什么秘密?请在本书里找答案。至于要我来谈体会,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造船人就说“水”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中寓有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林国恩深得其中之味,方能破解“天书”。诚所谓“智者乐水”!且看—— “水涨船高”。 高水平的江南造船厂——中国第一厂深厚的文化底蕴滋育了林国恩。该厂创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曾造就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厂更是再创辉煌、成绩卓著。她孕育了中国第一代的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而今卧虎藏龙,人才济济。林国恩确是其中的一位奇才。 “水远山长”。 “隔行如隔山”,林国恩197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与贵州相隔山长水远,造船与“天书”相隔水远山长。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林国恩投入全部业余时间不断跋涉、不屈不挠、一往情深于“红崖天书”呢?俗语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怎说没奇缘?” “水月镜花”。 “红崖天书”恰似水中月、镜中花般虚幻。有些人像研究《红楼梦》的索隐派那样,靠测字猜谜的办法来研究“天书”,结果自然是“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宋黄庭坚《沁园春》词句)。而林国恩又是怎样“近得伊”呢?为什么他就能破译呢? “水到渠成”。 他能够虚心学习,一步一步走近科学;他能够吸取前人教训,少走弯路,不再误入歧途,也不被引入歧途;他注重调查研究,查阅地方志记载,不再仅仅只是在剥蚀严重的红崖碑前徒劳徘徊、一筹莫展;他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简直像水晶灯笼一般。那么,是不是这样做了他就一定能够成功破译呢? “水落石出”。 谈何容易?如果那么容易破译,前人早该破了,还挨得到他吗?必须另辟蹊径。造船工程技术理论所特有的综合性与系统性方法深深影响了他,他尝试运用系统工程学的思路和方法展开探索,终于使得千古之谜的顽石真相露出水面。 “水滴石穿”。 更加谈何容易!细小轻柔的水滴一点一滴落下来,最后滴穿石头。有谁亲眼见过这样的事情?谁又能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见林国恩破译红崖碑就是这样,他投入全部业余时间坚持十多年潜心研究,锲而不舍;用科学方法,用水磨工夫;不急功近利,不三心二意,对准一个目标——破译“红崖天书”,弘扬中华文化,苦苦钻研,终于穿透了那坚实厚重的千古顽石,揭开了隐藏其中的千古之谜,轰动海内外。而且,“天书”的破解有望连带推动几大文史悬案的最终破解,真是十年磨一剑,一箭射三雕! “水乳交融”。 本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林国恩数易其稿,力求既严谨,又通俗。他把史料、文字、图画,甚至地理、兵器、佛经、相书等内容糅合一处,水乳交融,既破解了“天书”,又颇具见解知识,发挥、弘扬汉字的特点、优点,着力提高中华文字在世界上的地位。许多有识之士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本书就恰似一枚饱含中华文字神韵的鲜橄榄,初尝有些艰涩,随后满口生香、余味无穷! 陈金海 2005年7月18日 (陈金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原董事长,现监事会主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