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至今仍然保存在我办公室的日记本,随着时间的流逝,字迹有些褪色,不像刚写时那么新鲜。但凝视这些略带急速、潦草的记录,字里行间,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段段清晰的话语,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过去了这么多年,当年满怀激情、毫不保留地为中国电视外宣贡献热血与青春的同志们,有很多已经退休,有的甚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白洋淀会议和八大处会议在中国电视外宣史上的贡献和地位,永远为中国电视人所铭记。
白洋淀会议解决了中国电视外宣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问题,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充分的组织保障,要落实电视外宣发展新战略,无疑是一句空话。《白洋淀会议简报》报到国家广电部,时任副部长的刘习良同志在批示中一语中的:“思路对头,措施得当,要有人落实,赶快行动。”一句话,新战略、新事业要有人来干。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电视事业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繁荣期,电视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新栏目、新节目、新作品层出不穷,电视荧屏异常活跃,到处都缺人才、缺机构、缺编制、缺经费,就连后来成为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的舆论监督栏目《焦点访谈》,也是在一无编制、二无经费的窘境下开办的。在这种条件下,当时电视外宣工作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党中央、国务院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中国电视外宣的发展。在1990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对外宣传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全党务必重视。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这是由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任务所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宣传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对外宣传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中央有精神,客观有需求,发展有思路。对于电视外宣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有了这么好的客观条件,当时的所有问题归结到一点上,就是要解决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一句话,就是要建立适合新形势的组织机制,充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国电视外宣在历史新时期的快速发展。1991年,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和国家广电部的直接关怀下,中央电视台对外电视中心正式建立,电视外宣从组织上得到了加强。在这样特殊的形势下,一个电视外宣的新局面就要打开了。
1993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对外中心和第四套节目编辑部两个部门的领导借用西山八大处全国宣传干部培训中心召开座谈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两部合并问题。当时,对外电视中心有一支185人的专业队伍,除了英语新闻外,还办起了一些文化、旅游等专题节目。第四套节目编辑部人员虽少,但拥有一个频道。对外中心和第四套节目编辑部,一个有人才、有经费、有设备,一个有固定的播出平台,两个部门的“联姻”确实是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外宣资源的大好事。
P10-12
电视是一个适合进行探索和创新的领域。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电视创新全面展开,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视外宣工作的电视人,这本书是我从事电视外宣事业的一个总结。其中记录了央视外宣历程中的一些重要节点,记录了我在工作中的一些经历以及对电视外宣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电视外宣事业经历了艰难、曲折与辉煌,电视外宣事业的成功包含着无数人的无私奉献。几十年来,一大批同仁在电视外宣战线上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有很多同志已经退休,有的甚至永远离开了我们。正是那些难忘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才铸就了中国电视外宣今日的辉煌!他们为中国电视外宣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为历史所铭记!在此,谨以本书献给那些为中国电视外宣事业辛勤播种、耕耘的前辈与战友!
本书对电视外宣工作的历史回顾与重要事件的回忆,可能会有遗漏和不足,敬请谅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媒体同行的著作、论文、资料。中央电视台档案科为本书提供了《中央电视台外宣大事记》。韩美林大师为本书题写了书名。艺术家鼎朴先生为本书篆刻了《传播中国》印。孙金岭同志为本书结构提出了宝贵意见。贾健同志做了资料整理工作。在此对所有帮助、支持我的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1年11月
自 序
前言
新时期20年电视外宣的创新与跨越
摆事实讲道理不如摆事实讲故事
淡化宣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
创新是电视外宣的永恒主题
第一章 起步
——中国第一个国际卫星电视频道横空出世
第四套节目的筹备和开播——做电视外宣的铺路石
电视外宣迎来“春暖花开”
电视外宣新战略的组织保障
第四套节目独特风格的探索和形成
对外传播理念的一次深层跨越
第二章 亮相
——中国电视对外新闻的正式播出
走独特的路——《中国新闻》对新闻规律的探寻
世界妇女大会——《中国新闻》实战大练兵
打造新闻品牌——《中国新闻》对新闻价值的解读
生活——对外新闻的丰富源头
第三章 情愫
——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
侃侃我们的台湾行
电视人的台湾印象
我的两岸情缘
第四章 出征
——中国电视首次大规模进入国外主流社会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策略创新
蹬三轮车的张震海
戛纳刮起中国风
第五章 主角
——大规模参与报道香港回归
盛世庆回归
时隔十年的两次采访
十年回归之路的思考
第六章 契机
——多语种外宣频道的创办和发展
中国电视要走进世界亿万家庭
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
第七章 对决
——央视第一次独立向世界展示报道能力
令人欣慰的“十年磨一剑”
伊拉克战争直播的五条经验
第八章 聚合
——构建多层次对外传播平台
陌生的魅力——易地采访活动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电视长城平台的创建和发展
第九章 借鉴
——向世界进军的电视国际合作
争取到的4分30秒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
电视国际合作的三个观点
第十章 唱戏
——中国电视文艺对外传播的丰富发展
跨越时空的文明拥抱
令人难忘的奥克兰之夜
不断丰富的电视文艺对外传播
打造中国电视文艺对外传播的“硬通货”
第十一章 赶考
——一场真正的国际话语权之争
突发事件报道越快越好
紧紧抓住针对性
及时推出深度专题节目
第十二章 跨越
——中国电视外宣的全面繁荣
新闻传播是国家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由电视大台向电视强台的转变
由本地传播向全球传播的跨越
中央电视台外宣大事记
后记
在确定这部书书名为“传播中国”的时候,我思考了许久,害怕这个书名有些大,但传播中国确实是媒体的责任。文化、科技、旅游、经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承载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使命,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传播中国的一分子。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并不对称,世界想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传播中国的责任也越来越紧迫。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自强,形成了尊老爱幼、仁爱和谐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尊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火热生动的人民社会生活,都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我个人而言,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人们常说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虽说我们的人生经历比不上父辈那么坎坷,但比起现在的年轻人,还是多了一些磨炼。我上小学时,赶上了“大跃进”,我把自家拴狗的铁链送进学校的小高炉去“大炼钢铁”。12岁那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时,全国上下“一片红”,我参加“红卫兵”,停课闹革命,全国大串联。再后来,又沿着毛主席挥手的方向上山下乡,在北大荒度过了六年知青生涯。当步入而立之年时,我突然发现社会变了。城市的颜色鲜艳了;商场里的东西多了,无论走到哪里,货架上总是琳琅满目,买东西不再那么难了;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走在大街上,也不会再引来路人的好奇围观了……
这是我的人生经历,60年的岁月恰恰是新中国的一个缩影。在我人生的前30年,那是一个燃烧着火热激情的年代,但也是一个尚未向世界敞开大门、相对封闭的年代。1978年以来,我总能感觉到社会每天都在变化,虽然世界的变化是必然的、持续的,但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可以用“突变”来形容。北京胡同的一位老人到郊区生活了五年,五年后他重回市区,已经完全不认识了。老人感叹:“变化太大了!”美国通用公司的一位女工程师说,2003年她第一次到上海,觉得上海的街道不宽,高楼也不多。2011年她再次到上海时,一出机场,就迷惑了,现在的上海跟美国、欧洲的大都市几乎没什么差别。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自己为变化感慨、感叹时,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变化却知之甚少。世纪之交,我到欧洲去访问,问一个大学生:“知道不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哪里?”这位大学生摇头说不知道。墨西哥特莱维萨公司副总裁来华访问,在去西安参观的途中,这位媒体老板问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西安有没有人骑马?”在许多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似乎还停留在18世纪,中国男人还梳着长辫子、穿着长袍马褂,女人还裹着小脚……
要让世界知道、了解、明白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什么,我们就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怎样把一个现代中国生动而形象地传播给世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真实、细节、情感。真实就是准确、客观、全面,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不片面、不教条、不偏颇,真实是传播中国的基石。细节就是要用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故事和例子,使人们能够通过真实的故事,触摸到火热社会生活的脉搏。情感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但人们对情感的表达和理解是共同的,情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天然桥梁。
时代在时间的流逝中悄悄变迁。2011年9月,我再次到欧洲访问。这次访问,我带着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去过中国吗?第二个问题:你对中国知道些什么?第三个问题:你从哪里知道中国?在我接触的当地民众中,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回答:“知道中国,中国很大,有十几亿人口。”在德国小镇亚琛,旅店服务员说:“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买了很多美国的国债。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有长城、兵马俑,还有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吸引人。”在巴黎,法国学生说:“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2008年北京承办了一届很好的奥运会。”在与当地民众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欧洲民众不仅通过网络了解中国,电视也是他们知晓中国现状的一个途径。在法国一个小镇的普通旅馆里,打开电视机,可以收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在巴黎塞纳河的游船上,在卢浮宫,在德国斯图加特奔驰博物馆,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所到之处都有中文简介,都提供中文讲解服务。
从1991年到2011年,整整20年过去了。在这20年间,不仅中国的国力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如果说20年前,法国巴黎的大学生还觉得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贫穷、落后甚至没有人权的国度,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真正了解、认识中国。
国运兴,外宣兴。国家繁荣昌盛是传播中国的根基。电视是传播中国的重要载体。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升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英、西、法、俄、阿六个语种国际频道现场直播,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6家电视机构转播、使用直播信号发布了该盛事,全球受众达3.8亿之多。这不正显现了我们持之以恒传播中国的效果吗?
张长明
2011年10月
《传播中国(二十年电视外宣亲历)》由张长明所著,本书作者长期在中央电视台从事宣传工作,曾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副书记、副台长,具有丰富的外宣工作经历。在《传播中国(二十年电视外宣亲历)》中,作者根据自身的外宣、传播工作的经历,以中央电视台的外宣工作为主线,对中国二十年来的外宣工作进行了详尽、生动的记叙。相信读者读完本书,一定会对我国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外宣工作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作者本人的工作经历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传播中国(二十年电视外宣亲历)》由张长明所著,中国有着超过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自强,形成了尊老爱幼、仁爱和谐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尊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火热生动的人民社会生活,都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