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庭史话/社会风俗系列/中国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张国刚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国刚编写的《家庭史话》是社会风俗系列丛书之一,其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家庭规模,主要关注家庭的规模、结构、形态、等级,将家庭人口与类别交代清楚;其次围绕婚姻的缔结和夫妻关系讨论家庭中择偶、成婚、性爱、离婚等内容;再次讨论夫妻关系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子关系、婆媳关系等;然后是家产的继承与析分问题;最后从家庭生计的角度探讨日常生活,包括生产和消费、居住与衣食等。

内容推荐

张国刚编写的《家庭史话》论述了自仰韶文化后期母系家庭出现至近代中国传统家庭起源、奠基、发展、转型、衰落的全过程。认为先秦时代传统家庭从无到有,逐渐形成;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传统家庭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以小型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特点的家庭形态占据了主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隋唐五代时期是传统家庭第一个兴盛阶段,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小家庭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宋辽金元时期是传统家庭发生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以壮年夫妇为核心的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明清时期,传统家庭达到鼎盛;民国以后,传统家庭衰落,现代家庭兴起。《家庭史话》简练而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家庭的发展、演进历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家庭的起源:先秦时期

 1.史前家庭

 2.夏商周时期的家庭

 3.春秋战国的变革与小家庭形态形成

第二章 传统家庭的奠基:秦汉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第三章 传统家庭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生计

 5.魏晋士族的礼法与家学

第四章 传统家庭的繁荣:隋唐五代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6.中古的家庭教育

第五章 传统家庭的转型:宋辽金元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6.宗族与家庭

第六章 传统家庭的鼎盛:明清时期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第七章 传统家庭的衰落:近代家庭

 1.家庭规模与结构

 2.婚姻与夫妻关系

 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

 4.家庭财产的析分

 5.家庭生计

 6.民国家庭的转型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早期对偶婚下的家庭仍是母系家庭,而非父系家庭。翻开《史记》,我们会发现,远古帝王以及夏、商、周、秦四个部族的始祖,都有离奇的诞生故事。例如:舜是因为母亲看到大虹心有所感而受孕的;大禹是因为母亲吞食薏苡而受孕的;一个叫简狄的女孩子吞下了燕子的蛋生下商人的始祖契,另一个女子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迹怀孕产下周人的始祖弃;秦国的始祖伯益也是因为他母亲吞下了玄鸟卵而降生。这些上古英雄领袖的出生传说有一个共同点: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正是母系时代在文献中的曲折反映。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妻居”的母系对偶婚家庭逐渐出现裂痕,并向“从夫居”的父系专偶婚家庭转变。对这一转变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的,应是男女在经济生产中地位的变化和家庭财富的增加。男子进入农业领域并成为生产主力,与此同时,妇女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则不断降低。这导致了男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升降。首先是由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转变,由从妻居向从夫居转变;其次是对子女归属权的争夺;然后是专偶制婚姻的出现,妻子在丈夫活着的时候专属丈夫一人,不能再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丈夫去世以后,她仍然专属于夫家。专偶制意味着丈夫在家庭中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支配权,父权制的家庭制度逐渐建立了起来。一般认为:传说中的颛顼到大禹时代,正处于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转变的阶段,此时的中国历史,也已经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了。

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在传统家庭中所见到的种种亲属关系逐步确立了下来;对家庭具有标志意义的姓氏制度,也在这个时侯逐步出现。姓最早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随着父权制产生,氏也开始出现。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不同,氏乃起源于男性祖先的官职或者功业等等。由从母系称姓到从父系称氏的转变,大抵开始于传说中的颛顼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使用木棒和经初步打制的简陋石器谋取所需食物。我国境内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均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在采捕经济生产中已形成了一定的男女分工。体格较强壮且无怀孕和哺乳负担的男子承担捕猎任务,妇女则主要从事活动量较小的采集活动。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包括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两个阶段。农业是在母系社会时期起源的。人们逐渐走向了定居生活,家庭经济和家庭生活相应地发生了种种变化。由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的居住于妻方的小家庭,并不具备经济独立性,而是依附于母系大家庭。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经济发展和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观念和私有财产也逐渐萌芽,公有经济则开始出现松解迹象。以“走访婚”为特征的氏族群婚逐渐转变为“从妻居”的对偶婚。由于原始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形态和家庭制度都逐渐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母权制家庭逐渐向父权制家庭过渡,而且氏族家族公有制也逐渐向家庭私有制转变。

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最早居住在山洞和树洞中,即所谓“穴居”和“巢居”。大约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学会建筑简陋的人工住所。在北方地区,住房建设可能更主要是渊源于穴居,古史所载的“构木为巢”,其实更符合南方地区的情况。

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公共氏族墓地,随着亲属关系和婚姻形态的变化,不同阶段的公共墓地在布局上相继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和专偶婚的出现,墓地布局也相应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个人墓葬大量出现,还出现了男女即夫妻合葬墓。

人类最初是没有衣服的,衣服的雏形大概只是取些树叶、树皮或者兽皮,对身体的某些部位稍加遮挡而已。在古史传说中,发明衣服是黄帝的一项伟大功绩,从当时的劳动分工来说,为家人做衣服应是母亲和妻子们的分内之事。

在漫长的史前时代,造食技术及其设备缓慢进步,火的利用导致了饮食生活的重大转变。家庭形态的变化也对饮食生活有重要影响,其中最显著一点是由“共食制”向“分食制”逐步演变。在母系氏族时期,母系大家庭的饮食生活是共产共食;到了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特别是随着父系大家庭向个体小家庭逐步发展,分灶炊食逐渐普遍起来。

P9-11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要编辑出版“中国史话”丛书,约我写《家庭史话》,大约因为我过去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编写“史话”与研究家庭史,其实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勉强拿出的这份稿子,不当之处甚多,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特别是我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家庭史》中各位作者如王利华、邢铁、余新忠、郑全红等教授的著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妇女史专家高世瑜先生审编本书稿,并且指出诸多不当之处,感谢编辑宋淑沽女士付出的辛勤劳动。

张国刚

2012年1月9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