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朱寿桐,文学博士,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副主任。曾任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个人著作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著作曾获和江苏省、广东省人民政府很好成果奖。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日本九州大学言语文化部、韩国崇实大学中语中文学科访问教授。 目录 编 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的重新认知 章 汉语新文学与学术空间的拓展 一 面向古典文学的“中国”理解 二 面向世界文学的汉语语种 三 汉语新文学研究的语言维度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空间与汉语新文学的学术可能性 一 面向现代文学的“中国”认知 二 历史与美学意义上的“现代”新解 三 学术与理论中的“文学”重释 四 汉语新文学:一种文学范围的学术呈现 第三章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与澳门文学 一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性 二 汉语新文学的地域性板块 三 汉语新文学板块与澳门文学 四 澳门身份与澳门文学 第四章 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层次 一 实有与空无层次的辩证 二 一般与特色层次的论证 三 优质与劣势层次的寻证 第二编 汉语新文学视阈中的澳门意象 第五章 澳门作为他者的意义 一 澳门学与澳门文学 二 汉语文学的东方城邦文化形态 第六章 澳门文学与澳门学 一 澳门学视阈中的澳门文学 二 内地、香港与海外书写中的澳门角色 第七章 澳门历史文学、民间文学与口传文学 一 文学与历史的共同话题 二 口述历史与文学的史学价值 三 口述历史与口传历史 四 新民间文化:文侠小说 第三编 澳门文学对汉语新文学的贡献 第八章 文化热土的副刊文学效应 一 生机盎然的副刊文化 二 副刊文化与澳门文学格局 三 澳门副刊文学的文化意义 第九章 澳门新诗及相关研究的学术反思 一 澳门诗歌的历史形态及其研究 二 澳门汉语诗歌的文化生态及其学术要求 三 “行吟者”陶里与他的诗 四 庄文永的诗歌与评论 五 澳门汉语新诗研究的可能性 第十章 港澳《当代诗坛》与汉语新诗 一 《当代诗坛》与汉语新诗 二 《当代诗坛》与汉语诗性 三 汉语新诗与傅天虹的文学身份 第十一章 澳门戏剧及其研究现状 一 澳门戏剧与澳门文化生活 二 土生土语话剧对汉语戏剧的理论启迪 三 澳门戏剧研究的混成结构 四 澳门戏剧研究的学科性建设 第十二章 澳门文学与澳门演艺文化的热与力 一 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 深厚丰绰的定力 三 多种途径的贡献 第十三章 澳门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贡献 一 翥的文学理论与澳门文学理念 二 李观鼎对澳门文学的贡献 三 澳门文学评论的新进展 四 澳门文学研究的新视镜 五 澳门文学评论的学术建树 六 澳门文学评论传统的建构 第四编 汉语新文学格局中的澳门文学事业 第十四章 澳门文学文献工作的汉语新文学意义 一 汉语新文学视野与澳门文学文献整理 二 汉语新文学概念与澳门文学文献建设 三 “澳港台”提法与汉语新文学的文献格局 第十五章 澳门文学事业与文学热土效应 一 依然是文学热土 二 浮出汉语新文学的地表 三 澳门文学观念与体制的调整 第十六章 澳门文学馆建设之于汉语新文学的意义 一 澳门文学馆的热议 二 澳门文学资料整理与澳门文学馆的建设 三 澳门文学馆与澳门作家研究 第十七章 澳门文学编年研究的学术启示 一 “澳门文学编年史”的立项 二 张建华总结澳门文学的“现代时期” 三 古远清解剖澳门文学格局的形成期 四 傅天虹、梁笑梅等把脉澳门文学的自觉时代 内容推荐 本书由四编组成,分别是汉语新文学与澳门文学的重新认知、汉语新文学视阈中的澳门意象、澳门文学对汉语新文学的贡献、汉语新文学格局中的澳门文学事业。本书内容题材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讨论了澳门文学与汉语新文学的关系以及澳门文学在新的中华文学发展环境下的发展历程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