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间戏曲》(作者孙红侠)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关民间戏曲的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间戏曲/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孙红侠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间戏曲》(作者孙红侠)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有关民间戏曲的内容。 内容推荐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戏曲》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介绍了中国民间戏曲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戏曲的历史发展、民间戏曲的重要种类、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民间戏曲与民俗活动等内容。 《民间戏曲》作者是孙红侠。 目录 第一章 民间戏曲的历史发展 劳动之音——民间戏曲的源头 杂剧和院本——民间戏曲的初级形态 宋元南戏——民间戏曲的成熟阶段 花部乱弹——民间戏曲的勃兴壮大 第二章 民间戏曲的重要种类 秧歌戏 道情戏 花鼓戏 花灯戏 采茶戏 二人台与二人转 皮影戏 木偶戏 第三章 民间戏曲的演出习俗 戏神的崇拜 戏班的组成 演出的程序 戏班的班规 戏俗的解读 第四章 民间戏曲与民俗活动 民间戏曲与岁时节日民俗 民间戏曲与民间宗教祭祀民俗 民间戏曲与人生仪礼民俗 试读章节 关汉卿的历史剧写得更是文笔优美、意境悲壮。尤以《关大王单刀赴会》中的【双调新水令】和【驻马听】两支曲词最为著名。我们不妨简单鉴赏一下这两支名曲。 【双调新水令】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驻马听】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英雄血。 此曲在音节韵律上跌宕起伏而有抑扬回荡之感,至今仍是昆曲红生戏中的经典唱段。这两支曲词是关公应鲁肃之约过江赴会之时,见茫茫江景而生感慨之情所唱。关云长一派壮怀浩气,单刀赴会,他独立小舟,面对苍茫浩渺的江水,重游赤壁战场的故地,蓦然怀想起当年鏖兵血战的惨烈与悲怆。“破曹的墙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真是白驹过隙,一番往事飘忽。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周郎所建丰功伟绩的凭吊与怀慕,他羡慕周瑜能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建立起无限的功业,以侠义倜傥而名标青史,更哀叹和惋惜他的英年早逝。年寿有时而尽,荣辱止乎其身,只有英雄的业绩可见于篇籍,垂名于后世。可如今眼前之景只有大江东去、水涌山叠,灰飞烟灭之中“年少周郎何处也?”。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感慨使这位盖世英雄也不免心生惨切之情。曲词唱到此处戛然而止,“这也不是江水”,英雄略一沉吟,唱出了最后一句。这最后一句是关汉卿所用的惜墨如金的点睛之笔,又是浓墨重彩、泼墨如云的神来之笔——“二十年流不尽英雄血”。英雄可以倒下,可是业绩却永远不会消逝。这何尝不是关云长在悲叹之后慨然前行的壮怀激烈之词,苍凉悲壮、委婉低回而又大气磅礴、雄浑磊落。真是写得奔腾豪迈、一泻千里。 关汉卿把诗剧作家的主观之意全都融人了大江东去、无限壮美的客观之境,情随境生、移情人境,产生了颇具雄壮之美的曲词意境。充沛的情感倾泻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难看出,【双调新水令】与【驻马听】这两支曲词有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化用并继承了苏词在自然之美中熔铸历史与人生感慨的豪迈风格。但是,苏词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叹之后采取了一种“人生如梦”的超然态度。而关曲却没有东坡居士那种充满了禅味的解脱之感,而是在喟叹之中强烈地呼唤着英雄。关曲之中没有消极的人生叹惋,只有积极的人性呼唤。同样是回顾历史,关曲之中没有文人趣味的伤感与低回,而是在历史的惨烈与生命的苍凉之中追慕渴望着英雄的再现与重生。这是关汉卿这位“琼筵醉客”内心深处英雄情结的抒写与倾诉。 关汉卿身处的元代是一个战乱无常、人如蝼蚁的黑暗年代。亡国灭种、饱受异族铁蹄蹂躏已经是切肤之痛,又加之读书人沦落到“七娼、八妓、九儒、十丐”的悲惨境地。他报国入仕两无门,与优伶为伍,栖身书会,混迹勾栏,借杂剧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把民族之忧患、时代之情状、人生之悲苦统统化作末旦净杂的嬉笑怒骂和乱世歌哭。但是关汉卿却是读着儒家经典长大的中国文人,他有着“兼济天下”的文化性格和“仕”“隐”排斥的内心两极。杂剧创作只是他宣泄内心痛苦与愤懑的一种方式,那些沙场点兵、执戈横槊、救民于水火的将帅英雄是他心之所向和情之所系。他在关羽故事里寄托了自己那永远不能实现的人生理想。他用如椽似刀的生花妙笔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开启了一个辉煌壮丽而又令人无比神往的杂剧世界。在那里,灵魂可以因为震撼而深深地战栗,理想可以因为被召唤而壮志飞扬。关氏那寂寞而伟大的心灵不再因际遇的不幸而黯然神伤,文学艺术是他与我们永远的心灵家园。 民间戏曲完全成熟的标志是宋代的南戏。南戏,又称为“南曲戏文”、“戏文”;因为流传于浙江永嘉一带,所以又叫“永嘉杂剧”或者“温州杂剧”。北宋末年,今浙江省温州一带已经有了南戏的演剧踪迹。它开始的时候是民间的歌舞戏谑表演,具有灵活生动的艺术特点,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最后进入到城市演出。南戏的产生继承了宋杂剧的演出传统,又吸收了大量说唱艺术的精华。南戏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这奠定了中国戏曲的角色体制。南戏的演出以“出”为单位,“出”就是一种戏曲演出的段落,类似于今天戏曲戏剧演出的场和幕。它的创作主要是由书会这个民间剧本创作组织来完成的,当时的江南地区有很多这样的组织,如温州的九山书会、杭州的古杭书会等。这些书会里搞戏曲创作的人被称为“书会才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编剧。他们大都是因为生活贫困而卖文为生,所以创作的题材与风格具有十分强烈的民间性。 南戏的早期作品大都是反映家庭伦理和婚恋生活的,如被誉为戏文之首的《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以及后来出现《乐昌分镜》、《张协状元》、《韫玉传奇》等都是反映婚恋内容的作品。P14-17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