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南宁市三十公里的邕宁县台马乡大满村,坐落在苍翠的绵延青山之间,邕江支流的生命之水就从这里蜿蜒流淌,途经钦州奔腾人海。从很早开始,此地就世代聚居着李姓、陆姓两大家族,广西名老中医李士桂的故乡就在这里。
李家是土生土长的壮家人,世代以务农为生,但是祖上却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即子孙中能出个光耀门楣的读书人。李士桂的父亲李尚友,小时候早早就被送到学堂里读书了。于是当同龄的男孩还忙乎着在田里玩着抓四脚蛇的游戏,女孩儿还在为谁织的布更平更细而争论得面红耳赤,他却一知半解又勤奋认真地读着深奥的古诗文,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高中状元,骑着高头大马,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接受人们的恭贺。
但不知是命运不济,还是天资愚钝,他连考了两次,却连一个秀才都没有考上。后来,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崩溃,盛行了千百年的科举制度灭亡了。这场革命,使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砸碎了压在人民头上几千年的封建枷锁,给很多人带来了希望。但是,对于只会读古书的李尚友而言,这却是一场彻底毁灭了他的梦想的革命,因为科举制度的结束,使他所读的书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不能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考秀才,就更不可能实现祖先的愿望,凭借读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他的梦想破灭了,他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他一度失落,一度偏执地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抱着读了很多遍的古书,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科举制度明午就能恢复,而自己则可以继续参加考试。他一厢情愿地编织着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直到周围的人纷纷剪掉了长长的辫子,将长衫换成了短衣,他才不得不清醒过来。
他平静地走回了田里,和他旧时的同龄人一起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后来他娶了妻又生了子,再后来妻子因病过世,他就再娶妻再生子。只是,他的外表看似平静,内心却始终无法忘却自己曾经有过的梦想。现在他只能和他的祖先一样,把这个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1922年人们喜获荔枝丰收,当火红的果实摘下不久,9月8日,村里一座泥砖小院便迎来了李士桂的平安诞生。这是个窄额头、高颧骨的孩子,跟父亲李尚友长得极其相像。他并不是李尚友和颜杏旺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在他之上,还有同父异母的兄长李士仙,同胞哥哥李士佃和姐姐李有光,后来他又有了小弟弟李士曹。他和他的兄姊们一样都在父母心中占有沉甸甸的分量。
这个其乐融融的七口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认定为中农成分,其时主要靠着父亲李尚友一边在各村做私塾先生,一边和母亲颜杏旺下田劳作生活。凭着四亩水田和几分山地,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有几分滋润。
在大满村,李士桂的童年无拘无束,也有着令他难忘的深刻回忆。他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又由于家庭等原因转学到南宁,而因此得以一步一步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一、童年时光藏阴影
童年时代的李士桂有着无拘无束的幸福生活。春天的时候,他喜欢跟在兄长们的身后,在农田里、在山上、在野地里肆意地奔跑、打闹,让汗珠尽情地挥洒。到了夏天,下河摸鱼、瓜地偷瓜、稻田里钓蚂拐都是让他津津乐道的事情。最让他高兴的是荔枝成熟的时候可以放开肚子随便吃,完全不理会嘴上会不会起水泡;赶集的时候还随着父母到街上去卖掉荔枝,换回柴米油盐杂碎的钱。再过些天,他就必须和哥哥姐姐一起下田,帮父母收割水稻。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浸渍,但黄澄澄的稻谷会让任何一个农家子弟喜不自胜。他们在夏末收割稻谷,秋初播下第二季种子,等到冬初又再次迎接丰收,李士桂的心总是喜滋滋的。
冬天是李士桂最讨厌的季节,尽管母亲总要给他们穿上厚厚的棉衣,但怕冷的他脸上总是挂着两串无法断根的清鼻涕。还好每天晚饭后,父亲会在客厅的一角点起火堆,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取暖。孩子们便趁这个时候把红薯和芋头埋到火边,一直等到有淡淡的焦香味儿散发出来,才将它们拨出灰堆不亦乐乎地吃起来。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一边吃着简单的美味佳肴、打打闹闹,一边听父母讲些做人的道理,或是神奇的故事,漫漫冬季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在尽情挥洒童年幸福时光的同时,小小的李士桂也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农忙时帮忙丰收是自然的,平常他和弟弟还承担着几项光荣的任务,如喂鸡、喂鸭等。
这年,母亲从集上捉回两只猪崽,告诉兄弟俩如果他们能认真负责喂养,到年底的时候猪崽就能长成大猪,杀一头猪就能让全家人在过年的时候吃上香喷喷的猪肉。吃不完的肉,他们就把它做成腊肠留着慢慢吃,可以吃一年。另外那头则卖掉,换回的钱则能给他们买新衣服,或者是陀螺和铁滚等好玩的玩具了。兄弟俩听了眼里便闪现出了神往的光芒,心里充满了企盼。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