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很多高精尖设备的检查与昂贵的药物,使得许许多多普通百姓望而生畏,欲医无能力,欲罢不忍心。针灸疗法却非常的经济,患者常常以极低的代价,就可以享受到解除病痛的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广大民众对《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有所了解,《针灸疗法(黄帝内经疗疾方法)》以易学、易会、有效、安全为基本原则,择其要者作一简单的介绍。本书由张新渝、樊玲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针灸疗法(黄帝内经疗疾方法)/黄帝内经科普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张新渝//樊玲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代很多高精尖设备的检查与昂贵的药物,使得许许多多普通百姓望而生畏,欲医无能力,欲罢不忍心。针灸疗法却非常的经济,患者常常以极低的代价,就可以享受到解除病痛的实惠,又何乐而不为呢? 为了使广大民众对《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有所了解,《针灸疗法(黄帝内经疗疾方法)》以易学、易会、有效、安全为基本原则,择其要者作一简单的介绍。本书由张新渝、樊玲编著。 内容推荐 为了使广大民众对《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有所了解,《针灸疗法(黄帝内经疗疾方法)》以易学、易会、有效、安全为基本原则,择其要者作一简单的介绍。全书编写内容由浅入深,旨在揭示《黄帝内经》中有关诊治疾病、养生保健的奥秘,同时答疑解惑。 如果读者能够通过《针灸疗法(黄帝内经疗疾方法)》领略到《黄帝内经》中针灸疗法的风采,给您的健康与保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笔者也就心满意足了。本书由张新渝、樊玲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神奇的疗效 第一节 古代的传奇故事 一、扁鹊神针活太子 二、医圣巧用针杀虫 三、华佗绝技医曹操 四、药王开棺救产妇 五、药王发现阿是穴 六、御医妄为折女皇 第二节 笔者的亲身经历 一、最难忘——针刺人中解除“尸厥” 二、最快意——十宣放血退热定惊 三、最感慨——阿是止痛名不虚传 四、最常见——一针入穴诸病若失 第三节 针灸为何能治病 一、经络究竟是什么 二、经络有哪些名称 三、经络有哪些作用 第二章 简易的工具 第一节 针有哪些种类 一、上古最原始的针——砭石 二、古代最惯用的针——九针 三、当今最常用的针——毫针 第二节 最为实用的艾条 一、灸法产生源于用火 二、古代最惯用的艾炷 三、当今最常用的艾条 第三章 便捷的方法 第一节 了解常用的针法 一、进针的方法 二、针刺的角度 三、行针的手法 四、留针 五、取针 六、什么叫得气 第二节 掌握便捷的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灸法的适应证 第三节 手指也可作针用 第四节 针刺补泻要分清 一、提插补泻 二、捻转补泻 三、徐疾补泻 四、开阖补泻 五、迎随补泻 六、呼吸补泻 七、平补平泻 八、补泻的运用 第四章 安全的窍门 第一节 理论知识 务必知晓 第二节 治疗操作 务必专心 第三节 术前准备 务必做到 一、反复练习 减少疼痛 二、体位正确 易找穴位 三、严格消毒 防止感染 四、恰当安抚 消除恐惧 第四节 针灸禁忌 务必牢记 一、针刺胸腹要谨慎 二、要害穴位要少针 三、动脉血管要避开 四、壮幼强弱要区别 五、针刺时机要适宜 六、实热病证要少灸 第五节 针灸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一、晕针怎么办 二、滞针怎么办 三、弯针怎么办 四、断针怎么办 五、出现血肿怎么办 六、艾灸之后怎么办 第五章 奇妙的穴位 第一节 人身处处有奇穴 一、穴位发现源于长期实践 二、穴位是发现经络的基础 三、穴位是皮肤上的治疗点 四、穴位是经气运行的码头 五、穴位家族中的兄弟姐妹 六、穴位作用决定针灸效果 第二节 怎样才能找准穴位 一、骨骼长短为标准 二、解剖部位为标志 三、天然尺寸为依据 四、简便方法为实用 第六章 穴位的功效 第一节 头面部的穴位与主治 一、经常用百会 不怕脏下垂 二、印堂与太阳 善治头痛胀 三、常揉眼周边 预防近视眼 四、常常揉迎香 感冒鼻炎康 五、突然神昏厥 急救人中穴 六、口歪牙齿痛 颊车下关用 七、项强落枕苦 风池风府舒 第二节 胸腹部的穴位与主治 一、咳嗽气喘凶 中府加膻中 二、腹痛胀吐泻 快选三脘穴 三、虚脱病情险 急灸肚脐眼 四、关元气海灸 虚弱不再有 五、腹泻与便秘 天枢都能治 第三节 背腰部的穴位与主治 一、大椎与大杼 退烧最迅速 二、肺病多喘咳 肺俞能治得 三、失眠多梦悸 快用心俞治 四、眼病胸胁痛 肝俞起作用 五、消化功能差 脾俞胃俞佳 六、生殖泌尿病 肾俞能搞定 第四节 上肢部的穴位与主治 一、肩臂疼痛酸 赶快用三肩 二、咽肿高烧急 马上选曲池 三、心胃痛呕吐 内关效果酷 四、头目胸臂痛 外关都管用 五、头面牙齿痛 合谷最管用 第五节 下肢部的穴位与主治 一、下肢痛与瘫 大腿要穴三 二、腰腿痛何愁 委中承山求 三、肝胆病欲痊 当用阳陵泉 四、要得一生安 三里水不干 五、泌尿生殖糟 莫忘三阴交 六、头痛目昏眩 涌泉效果见 试读章节 在穴位这个大家族中,有着许多的“兄弟姐妹”,历代医家们通过长期的实践,依照各个穴位与各条经脉的隶属关系,进行了整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十四经穴 又简称为“经穴”,指的是分布在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的穴位。 这些穴位,都有着固定的名称、确切的位置,又归属于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 各个穴位的治疗作用虽不相同,但同属于一条经脉的所有穴位,都具有能够治疗本条经脉病证的共同作用。 十四经穴,《黄帝内经》中虽然提到了有“三百六十五”之说,但实有其名的,只有单穴25个,双穴135个,共计160个;至西晋《针灸甲乙经》记录有349个;到了清代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目前一般以此为准。 由于十二正经都是对称性循行在身体的左右两侧,因此十二正经的每个穴位都是左右对称各一个;而任、督二脉分别循行在身体前后的正中线,所以此二脉的每个穴位都只有一个。 十四经穴是《黄帝内经》也是中医学针灸疗法操作运用的主体部分。 2.经外奇穴 又简称“奇穴”,指对某些病证有着特殊的治疗作用,虽然也有固定的名称和确切的位置,但并不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这些穴位的分布比较分散,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奇腧,未有常处也。”但它们与经络系统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代的针灸文献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十四经穴,都是由经外奇穴纳入的。 经外奇穴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一些记载,如“刺十指间”(即手背各指缝中间的八邪穴、足背各趾缝中间的八风穴)、刺舌下两脉(即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侧的金津穴和右侧的玉液穴)。 目前,多数的针灸书籍及教材所记载,常用的经外奇穴有40多个。 3.阿是穴 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里又叫天应穴,指的是既没有固定的名称,也没有确切的位置,而是以任何一个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穴位的,也就是哪里有压痛、哪里有反应,那里就是一个天然的穴位。 阿是穴多用于消除局部的疼痛或经筋肌肉的痉挛。 传说阿是穴的发现者,是隋末唐初时期大医学家,被民间尊为“药王”的孙思邈。 其实,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确定,“以痛为俞”为阿是穴选取的原则,选取的方法是“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至于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日阿是穴也。”显然与《黄帝内经》一脉相承,不过用“阿是”作为穴位的命名,还是应该归功于“药王”孙思邈。 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井、荥、输、经、合之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等多种特定穴位。实质上,这些腧穴仍然属于十四经穴系统,只是因其治疗作用比较特殊,而有着不同的名称罢了。 六、穴位作用决定针灸效果 穴位的治疗作用,是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取得疗效的依据,这是先贤们通过若干年的实践所发现和总结的,每个穴位具体的作用不尽相同(本书将在后面专门介绍),但也有着某些特点,简单归纳如下。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等,所有穴位治疗作用的共同特点。 所谓的近治作用,就是说每一个穴位都能够治疗它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局部器官的病证。因此,在治疗许多局部病证尤其是疼痛的时候,常常就近选用穴位来治疗。这种就近取穴的方法,就是以穴位的近治作用为依据的。 《黄帝内经》中“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治疗“众痹”当视“各在其处”而“必刺其处”等众多的论述,就是近道取穴的选穴方法,也是穴位近治作用的体现与运用。 而今,腧穴的近治作用在临床上也有广泛应用。如治疗头部疼痛选取头部的穴位,前额痛选用印堂穴,两侧痛选用太阳穴,头顶痛选用百会穴,后项痛选用风池穴;治疗咳嗽、痰多、气喘选用胸部的中府穴、膻中穴;治疗脘腹部疼痛选用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治疗鼻塞流涕选用鼻旁的迎香穴等已是屡见不鲜、屡试不爽。 2.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治疗作用的基本规律。 所谓远治作用,就是指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正经在两手肘关节、两足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够治疗所在局部的病证,还完全能够治疗它所属的经脉循行所到的远端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还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 因此,在治疗许许多多的脏腑、器官,甚至是全身性病证的时候,又常常选用远处、尤其是四肢的穴位进行治疗。这种远道取穴的方法,就是以穴位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黄帝内经》中诸如“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胴”,“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输、合,均指远在四肢的“五输穴”中的“输穴”、“合穴”)等丰富的论述,就是远道取穴的方法和远治作用的体现与运用,也说明了远道取穴的运用在当时也是非常普遍的。 而今,远治作用在临床上同样广泛应用。如选用手背上的合谷穴治疗头面牙齿的疼痛,选用膝下的足三里穴治疗脾胃消化不良,选用头顶的百会穴治疗直肠、子宫的脱出,选用足底的涌泉穴治疗头痛,以及选用足三里、关元穴、气海穴来强身健体、养生保健,同样是屡见不鲜、屡试不爽。P76-79 序言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第一经典,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后期面世,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医药学发展之滥觞。《黄帝内经》囊括了中医药学养生、防病、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全部内容,一经出世便成为古人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历代医家在研读《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经验不断充实中医药学理论,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被尊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与儒家的四书五经并驾齐驱,被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在医学经典中独树一帜。《黄帝内经》所形成的学术体系,以医疗实践的观察与验证为基础,运用古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并与古代哲学充分融合,完美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鉴于《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防病治病内容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关《黄帝内经》的科学普及工作也在逐渐开展。目前,基于《黄帝内经》的科普著作已出版了不少,也有很多中医研究者借助电视等媒体开展《黄帝内经》的科普讲座,这其中绝大多数局限于养生保健方面,铺天盖地且良莠不齐,这对人民群众正确、全面认识《黄帝内经》有一定的误导,很容易让人认为《黄帝内经》仅是一本专门的养生保健古籍。而实际上,作为“中医之本”的《黄帝内经》,思想内容浩如烟海,其所蕴含的文化与医学思想,岂是单纯的养生保健内容所能概括?虽然《黄帝内经》中含有大量“治未病”的内容,包含众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与措施,但这只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能展现《黄帝内经》之全貌。因此,将《黄帝内经》的科普工作重心全部放在养生保健方面失之偏颇,不利于《黄帝内经》科普工作的全面与长远发展。 由于《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其文义古奥,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如何将专业化、理论化、抽象化的经文警句、哲理医道用简单、易懂、形象、有趣的语言和形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如何实现《黄帝内经》从专业化向科普化的过渡,这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黄帝内经》研究工作者应当走出书斋、走下学术高台,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权威正统的专业知识,将《黄帝内经》有关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思想、方法翔实传达给民众,让更多人真正了解《黄帝内经》这一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由研究《黄帝内经》的专家、学者构成,体现了《黄帝内经》当代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也肩负着继承、发展、弘扬《黄帝内经》精粹的历史使命。2008年初,学会组织专家、学者从科普角度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并筹划撰著《黄帝内经》科普丛书,于当年7月在吉林长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期间讨论通过了编写书目、目录、编写要求等,确定了编著人员。本丛书各分册编著者均由全国《黄帝内经》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担纲,其对于各自承担的编著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确保本丛书的权威性、学术性。在编著和修订过程中,反复推敲,注意密切结合群众的日常生活事例,以突出其实用性,并力求使文字通俗化,赋予其趣味性,从而达到科学普及《黄帝内经》的目的。 本套丛书包括养生、经络、脏腑、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分册,编写内容由浅入深,旨在揭示《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人体、疾病、诊治疾病、养生保健的奥秘,同时答疑解惑,介绍《黄帝内经》中人民群众关心的内容,对常见的中医术语给出正确的解答,希望以此为媒介,吸引更多人对《黄帝内经》、对中医产生兴趣,并使之客观地看待《黄帝内经》与中医,让《黄帝内经》及中医学获得更广泛的民众认同,为其良性发展添砖加瓦。 在本套丛书尚未付梓之际,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原主任委员王洪图教授不幸逝世。王洪图教授为《黄帝内经》的研究、发展及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临终前依然关心《黄帝内经》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现在丛书即将面市,愿能告慰王教授在天之灵。《黄帝内经》的普及将是全国内经学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之一。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 2010年7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