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让我们走进《家》和巴金的世界,去体味和感受人应该怎样反抗腐朽、专制、黑暗的社会,应该怎样追求真诚、热烈、崇高的生活。
它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不朽之作,他的生命长河穿越了一个世纪,他和他的作品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每一个人……让我们走进《家》和巴金的世界,去体味和感受人应该怎样反抗腐朽、专制、黑暗的社会,应该怎样追求真诚、热烈、崇高的生活。
做大哥的人
巴金有两个哥哥,大哥李尧枚和三哥李尧林(在家族中排行老三),他们都曾给予巴金以真挚的关心和细心的呵护。
李尧枚是李氏家族的长房长孙,他比巴金大6岁,从小就很聪慧,而且能文能武,在家里得到父母的宠爱,在书房里得到教书先生的称赞,中学时也是学校里成绩优良的学生,毕业考试还得了第一名。他对化学很感兴趣,希望毕业以后能够到上海或北京有名的大学里念书,将来到德国留学。他为自己美丽的梦想和光辉的前程而欢欣鼓舞,然而中学毕业后没几天,他的幻想就被家族的利益残酷地打破了:父亲给他订了婚,替他安排好了一切。他对这门婚事没有反抗,虽然他本来有一个中意的姑娘,并和她发生了一种旧式的若有若无的爱情。家族为他举办了盛大的结婚仪式,他结了婚,为祖父娶回了孙媳,为父亲娶回了媳妇,为弟弟妹妹们娶回了嫂嫂,他有几许兴奋,也有几许陶醉,“他的脸上常带笑容,他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娘”(巴金:《巴金自传》),度过了短暂而甜蜜的新婚时光。
两三个月后,一个晚上,父亲把他叫到面前,向他讲述了近几年来家里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含着眼泪温和地说出了希望他能出去工作,赚钱养家的愿望。他唯唯地应着,没有一句不同意的话。可是回到房里他却倒在床上伤心地哭了一场。他知道一切都完结了,他的青春,他的梦想,他的远大的前程!他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就这样将步入社会——到成都商业场股份有限公司当职员,换回来每月24元的薪金。
然而还有更残酷的厄运等待着他,一年以后,父亲突然去世,李家长房的生活担子完全压到了这个21岁青年的肩上。为了这样一个上有继母,下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李尧枚学着成年人的样子小心应付着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以忍受和让步来应付其他各房的仇视、攻击。虽然开始的时候,在祖父的主持下进行了第一次分家,长房分到了相当数量的田产,不必为生计操心,但各房对他的仇视、攻击和陷害却越来越厉害,他被卷入了大家庭明争暗斗的漩涡而无从脱身,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处处让步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祖父死后,李尧枚更是成了明枪暗箭的目标,因为按照中国的礼俗,他将继祖父、父亲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人。他过早地担起了不能胜任的家庭重担,加之性格懦弱,使得他在族中备受压抑、精神非常紧张。
五四运动的影响波及成都后,李家的年轻一代都受了新思潮的洗礼,李尧枚也深受感染,好像换了一个人。那段时间,他从成都市内唯一的一家代售新书报的书铺——“华阳书报流通处”买来很多新书报回家,后来干脆在该处存放一百元专购新书报。他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兴奋而贪婪地读着,还时时地针对新思想展开议论。然而他的见解总是很温和,他赞成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大家庭的现实环境早已成为他考虑一切问题的组成部分,成为他做事的出发点。在同弟妹们一块儿谈话的时候,他是一个新青年,回到旧家庭里,他仍然是一个暮气沉沉的少爷,遵循着旧有的生活轨迹。当小弟弟巴金和三弟李尧林做出一些反抗性举动又坚决不肯屈服时,仍然是他,代替弟弟们赔罪、认错、受过,平息种种麻烦。
有一次,一个婶娘诬告巴金打肿了他的独生儿子的脸,拉着孩子去找巴金的继母讲理。李尧枚要巴金向婶娘赔礼道歉,巴金不肯,他告诉哥哥,他亲眼看见婶娘自己在盛怒下把那个堂弟的脸打肿了,并不是他的过错。大哥又要巴金到二叔那里寻求公断,巴金还是不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二叔会为他们主持公道。结果,大哥自己代巴金赔礼认错,还受了二叔的一顿申斥。事后,大哥也觉得很委屈,他来到巴金的房间,含着眼泪和弟弟谈了一两个小时,劝告弟弟改变态度,看到哥哥的苦心,巴金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但并没有答应哥哥的要求。
没几年,一个更大的打击降临了。李尧枚还不到四岁的小儿子,患上了脑膜炎,死掉了。这是他的第一个儿子,非常聪明可爱,也曾是他在无趣的生活里的最大的希望和精神寄托。这一下,他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残留的那一点年轻人的希望与梦想完全破灭了。内心的痛苦使他不能再平静地生活,甚至偶尔发生神经错乱的现象:冬天的晚上,电灯已经熄灭了,他常常一个人坐进他的轿子,用什么东西打碎轿帘上的玻璃。据巴金回忆:“我自来睡得晚,常常读书到深夜。我听见大哥摸索进了轿子,接着又听见玻璃破碎声,我静静地不敢发出任何的声音,但是我的心痛得厉害,我不能再把心放在书上。我绝望地拿起笔在纸上涂写一些愤怒的字句,或者捏紧拳头在桌上擦来擦去。我那个时候就知道,大哥的这个病是给家里人的闲言碎语和阴谋陷害逼出来的。他自己在我们离家后写给我的信里也说:‘那是神经太受刺激逼而出此’”(巴金:《谈(秋)》)。幸好他发病的时间不太久,也不怎么厉害。
大哥后来支持两个弟弟一起离开成都去上海求学,以后又允许巴金单独离开中国赴法留学,但他并不真正了解两个弟弟内心的想法,与他们的人生态度更是有着很大的隔阂,他希望弟弟们学工,然后回到成都去,兴家立业,扬名显亲。没想到,两个弟弟都走上了与他的期望相反的道路——李尧林学习英语和英语教学,巴金干脆“卖文为生”,并且出川后都再也没回去“兴家立业”。
巴金常常提起那年与大哥的最后一次短暂相聚。那是巴金从法国回来的第二年,1930年,大哥来上海,在霞飞路霞飞公寓的大楼里,阔别六年的兄弟重逢,他们虽然笑脸相迎,却止不住热泪盈眶,他们久久地相互凝视,百感交集中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夜晚,兄弟俩抵足而卧,低语声和着叹息与唏嘘。大哥告诉巴金离家后的许多事情,几个家人的死,家族间的科种怪现象……巴金也向大哥提起了自己的一个写作计划——一部以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为题材的小说《春梦》(就是后来的《家》),为那些在这样的家庭中死去的年轻人控诉,写出成千上万个“家族”的全部悲欢离合的血泪史。他告诉大哥,他打算以成都老家为原型创作,而大哥也将成为这部作品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大哥听了不但没有反对,还给了巴金许多鼓励,这更坚定了巴金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的决心。之后的一个月里,他们彼此都很高兴,一起去饭馆吃饭,一起看电影,一起听音乐,有说不完的话。虽然友爱如旧,但话语间,巴金也发现他与大哥间的思想差异更大了。
P64-67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可能是一本著作,一部电影,一幅绘画,一首乐曲,也可能只是一个公式,甚至是几个字符,但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漫长的时流里永恒地闪烁着光芒。
经典是崇高伟大的,又是淳朴平凡的,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比如,人类一直都在关心:如何实现社会公义?如何追求真理?数千年来,众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在呕心沥血地解决这个问题,孔子、孟子、亚里士多德、马克思……他们的努力和思考,凝聚成了《论语》《孟子》《政治学》《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没有这些思想经典,人类命运的航船就没有指路的灯塔。
又如,人类一直苦苦追问:人为何而来?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宇宙运行的最终定律是什么?从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到霍金,科学家们相继不断地努力,完成了《几何原本》《天体运行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对论”等经典著述,他们智慧的思考使我们今天能够拥有轮船、汽车、电视机、电脑、卫星、航天飞机,能够潜入深海、登陆月球、克隆生命。没有这些科学经典,人类迄今仍处在茫荒之中。
至于文学艺术经典,就更与我们“心心相通”了。《史记》中项羽自刎前悲怆吟诵的一句“时不利兮骓不逝”,让无数后人怆然泪下!凡·高绘画中那燃烧的向日葵,烧灼着每个观看者的心。海明威《老人与海》中与大鱼搏斗的渔夫,就是人类在这孤独的行星上奋力求存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以凄楚的抒情、“人生如梦”的咏叹,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沈从文用一生描绘的“湘西世界”,把边城流溢着野性而和谐的美,洒向了全世界……没有这些文学经典,人类就不会懂得什么叫美,就会缺乏追求更美好的明天的愿望与激情!
然而,这些经典大师不是超凡脱俗的圣人。他们与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人,会经历青春与暮年,会遭遇种种挫折,会痛哭,会大笑。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其实是极为平凡的人。和大多数底层百姓一样,他挨饥受冻,所以才愤怒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公;置身在破屋里,同天下百姓一样身受淫雨之苦,所以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吁。被称为“2 O世纪中国良心”的巴金,一生歌颂以奋斗为生命、以痛苦为力量、以献身为幸福的人物。巴金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他平常充满人情的爱心是融合的。“文革”期间,巴金惨遭迫害,妻子也被迫害致死。读过他悼念妻子的散文《怀念萧姗》的人没有不心酸泪下的。只有把崇高的巴金与充满人情味的巴金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认识一个真实的、可敬可爱的巴金。
无论是杜甫,还是巴金,他们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或者说,他们的崇高正是从他们的平凡中生长出来的。如果说他们与我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许是他们的爱心更广,责任心更强,对理想的追求更执著罢了。他们所关心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民族的、国家的、人类的福祉。所以他们的思想和著作,能够超越性别、时代、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人类生生不息之伟力的代表。
经典虽是大师个人完成的,但经典之所以能不朽,却是一代代读者——也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阅读的结果。经典的价值就在于:它们是后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一代代人成长不可缺少的养分。其实许多大师本身都是在青少年时代汲取了前辈宝贵的营养才得以茁壮成长的。没有在青少年时期“读书破万卷”,杜甫是绝对不可能“下笔如有神”的。没有在青年时读到欧几里得和笛卡儿,牛顿也许一生碌碌无为,再大的苹果落在他眼前,他也可能无动于衷。因此,被公认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牛顿这样说:“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阅读经典,不是为了炫耀于人,而是因为它们能够启发我们,提升我们,丰富我们。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今天的青少年对有些经典似乎感到生疏和难以接近。这正说明我们需要这样一些书籍:它们必须能够联系现代生活重新阐释经典,为青少年的未来成长提供宝贵的、必要的养分。
为此,我们把这套丛书奉献给年青的朋友们,希望你们能够“走进经典”!
在本套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揭示出经典是如何生成的。大师们创造的经典固然伟大,但创造经典的过程更加耐人寻味。阅读经典的目的,一是获得知识,二是学习那些大师特有的品质。后一点比前一点更重要。因为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经典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鲜活的机体。我们最大的期望是:当你放下书本时,能够感觉到那些大师的经典是栩栩如生的,就像刚刚从身边走开的师长兼朋友,他们亲切而智慧的话音还蒙绕在耳旁。本套丛书特意附上大师生平与创作的年表,也是出于这一考虑。
我们的另外一个愿望,则是能够以生动流畅、浅切清新的方式和语言来阐释经典。真正成为经典的东西,都能深入浅出,以平易的笔调谈论深邃的思想,既有思想的光彩,也有文字的优美。介绍经典的文字更要继承这种文风。这套丛书结合作品内容选用了大量图片,也是出于这种目的。
此外,本套丛书还特别强调经典选择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在古今中外众多的经典中特别选取了文学、哲学、社会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经典。就每本介绍经典的书而言,则注重选取大师们最重要的代表作,同时兼顾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特点。如巴金作品首选《家》而不选《寒夜》,达尔文作品首选《物种起源》而不选《人类的由来》,卓别林作品首选《摩登时代》而不选《大独裁者》等,都是经过慎重挑选的。
值得推荐的经典太多了,本套丛书将分批陆续推出。丛书的宗旨是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和介绍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经典,通俗、简明、淳朴是我们的追求。因此,没有特别注重某些学术化的要求如严格的注释等,这也是需要说明的。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我在感谢所有编撰者辛勤劳动的同时,也特别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总编辑杨耕先生在丛书编撰的过程中,多次提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尤其是总编辑助理傅德林先生,丛书从策划到编撰再到出版,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和心血。陶虹、高东风、薛萌等编辑也为丛书的出版不辞辛劳,奉献心力,还有那些在幕后为每本书默默审稿的专家们,这里也一并致谢!
2006年10月金秋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