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是一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的十年大事记,资料真实而详尽。作者用常人无法接触到的第一手的鲜活素材,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新闻领军部门所创造的新闻直播史绩,对于研究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发展是一部难得的珍贵史料。
尤其是《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中的论文补记,是书中的亮点,有见地,有思想,这对于一个长期在主流媒体工作、长期从事主题性宣传的人来说,更属不易,使《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一书有了味道、且回味长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韩彪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是一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的十年大事记,资料真实而详尽。作者用常人无法接触到的第一手的鲜活素材,清晰地勾画出了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新闻领军部门所创造的新闻直播史绩,对于研究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发展是一部难得的珍贵史料。 尤其是《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中的论文补记,是书中的亮点,有见地,有思想,这对于一个长期在主流媒体工作、长期从事主题性宣传的人来说,更属不易,使《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一书有了味道、且回味长久。 内容推荐 区别于中国大陆目前传播类学术书籍冗烦古板的形象,《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这本书以幽默、风趣、直率的语言,描记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对大量人们耳熟能详的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过程,使读者仿佛依次走进并伫立这些重大新闻事件的电视报道现场。 《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深谙读图时代读者的需求,500页的书稿,穿插了一千多幅照片,就像拉着您的手,走进现场,穿越时空,纵向线性地感受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脉动。 《现场直播——新闻改革的标尺》在详细记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发展演进的同时,还介绍了新媒体在中国大陆的最新进展,如:数字电视、付费电视、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最新的电视终端接受形式。以作者在“中数传媒”工作的切身经历,通过缜密的论证,预见了新媒体在中国大陆的未来走势。 这本书中的学术论文,浓缩实践积累,提炼感悟精粹,沉淀理性思考,以人们熟知的重大新闻事件,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当代电视人在直播报道的实际操作中对于传媒、传播、宣传、新闻等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学术论文可读性强,辅以侧记,既有理性严谨的分析,也有对未来期望的调侃。 每篇学术论文附后的侧记,就如朋友聊天、网上博客一般诙谐调侃,不但有对于电视新闻改革、媒体管理机制、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发展的专业问题的探讨;也有对视频搜索、网络游戏、选秀栏目等等中国大陆最新媒体事件的介绍和感悟。 目录 自序·小鸡正在过马路 2007: 未来的电视啥样呢? 中国的IPTV:娱乐的天堂 ? 传媒的重地 ?——从国家舆论安全的高度重视IPTV的发展 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是先烈,什么样的视频能赚钱? 2006: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衡量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进程的标尺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现场直播当中去 2005: 中央电视台近年大型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综述 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死在沙滩上 “神舟六号”直播——又一次创纪录的新闻直播 以频道和观众理念构筑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报道 近水楼台不得月 2004: 光荣与梦想:央视新闻频道周年全备忘 原始的历史 反省的历史 哲学的历史 “中数传媒”创业元年的风雨历程 不是我不明白 这世界变化快 2003: 中国电视新闻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评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报道 怕死的“男记”? 从“阵地战”到“遭遇战”——评央视新闻频道《抗击“非典”特别直播报道》 走多远,取决于能看多远,更取决于能想多远 开弓没有回头箭 出航没有避风港——从“两会”报道看电视新闻改进的务实性操作 学习是被动的,没有人愿意主动学习 及时报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央视为打造新闻频道提前演兵 第五媒体再次登台 2002: 探索富有时代特征的党代会报道模式——创下多项之“最”的中央电视台十六大宣传报道综述 让简历活起来 2001: 国家队实力 专业化运作 国际化水准——中央电视台2001APEC(上海)年会报道综述 从IBC到HBC 记录历史 全景展示——谈央视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新闻报道 现场直播的中医之玄 2000: 不断推进新闻性直播节目的常规化运作——纵论新世纪开年的几场现场直播 插电后的古典味道 发挥电视媒体优势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从所罗门群岛安全撤侨谈重大突发事件的电视报道 防火防盗防记者 ? 1999: 带领观众感受新闻——从电视新闻观的演进分析澳门回归报道的特点 澳门回归:大家的情人 记录历史 展现辉煌——国庆五十周年天安门阅兵直播概述 反省国庆直播的1818 以简驭繁 因实生新——由“纪念改革开放2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年” 的宣传报道谈电视成就报道新思路 现代电视八股文 声势浩大 积极稳妥——中央电视台“揭批法轮功”报道回眸 恍然,大糊涂! 陨落的彩虹 庄严的审判——中央电视台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庭审现场直播侧记 又见治理商业贿赂 从《走入一九九九——元旦升旗大型直播报道》 谈电视直播报道的立体化 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1998: 现场直播——电视新闻本源的复归 初识现代电视新闻理念 策划先行 报道成功——从98抗洪报道谈大型报道的组织策划 策划,是被逼出来的 自跋·一支红杏出墙来 英文简介 试读章节 三、不断调整直播理念、规范直播运作的专业化、提高直播运作的机动性,是增强直播传播效果的当务之怠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外貌是气质的体现,节目是实力的象征。随着舆论环境的改进和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如何强化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的传播效果,成为媒体操作者面临的问题。改革不保护落后,竞争不同情弱者,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不应是使人一劳永逸的敲门砖,而是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基本生存方式。新的竞争态势要求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操作者要不断调整理念,在保证安全播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地方电视台协作网的建设 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上海APEC的电视转播,几百人的运作队伍,为其他媒体提供国际公用信号,见证了央视的实力和水平,这几次大规模的阵地型直播报道虽然没有达到央视操作的极限,但运作规模已经到了国人能够想象的极限。再通过2003年3~4月间伊拉克战争的直播,使人们对央视所能掌控和调度的资源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目前央视主控(MC)的数字矩阵可以调度256路电视信号,央视已经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媒体签订了资源互用协议,重大国际新闻的电视信号可以随时同步出现在央视主控的监看屏幕上,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国内的事件性的直播操作面临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的渠道畅通问题。 突发事件发生时,记者是否在现场,记者以什么样的速度抵达现场,是媒体竞争力的体现。上文提到的央视新闻频道对“台风”和“抗洪”直播的成功,一方面凸现了央视对预知突发事件直播的运作能力,一方面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运作问题:突发事件发生时,央视与地方电视台如何协动。 因为“伊布都”台风的登录地点不能过于准确地预测,因此央视在极短的时间内联系调动了广东台、深圳台、珠海台、汕头台、湛江台、阳江台等多家电视台的采编人员和转播设备严阵以待,最终得以捕风成功。“抗洪”直播,是在央视出动转播车的基础上,同时得到了安徽台和江苏台的大力技术支持。 但并不是每次合作都能这样顺利和愉快,依目前的管理体制,地方电视台与央视只是业务联系而没有行政隶属关系,遇有恐怖、暴力、灾难、事故、案件、灾害以及骚乱、集会等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的突发事件发生时,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处于本能或蓄意地封锁消息,从其便于处理的立场和理念出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2003年7月2号,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因隧道流沙泄漏导致地面下沉塌方,事故现场以及周边道路就实行了严格的交通管制,就连本地的上海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也未能进入现场,央视的报道画面还是依靠军队系统的支持获得的。 因此建立央视与地方电视台的长期固定的联动协作机制,提高反应性和机动性是当务之急。 2.新型转播传输手段的开拓 电视现场直播常规的运作是架上摄像机,通过光纤、微波或卫星等传输手段将信号传送至电视台主控,其间经过几级切换后播出。要提高现场直播的机动性,就要在常规运作的基础上,调整设备格式和规模,开拓新的传送方式。 以往的重型装备不一定能为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增光添彩,而小型机动的转播设备更能雪中送炭。如2003年7月淮河抗洪直播时,用于抗洪现场的大型转播车有8吨重,距离大堤现场还有几公里时就无法开近了,只好人工拉线。在央视新闻频道开播前,因舆论环境、报道题材等多种因素,央视的转播设备是以应对场地固定、程序预知、规模庞大的活动为主,央视现有的近20套DSNG、EFP等转播设备大多是重型装备,而要应对新闻频道开播后直播的常态化和机动性运作,诸如小型转播车、FLAYWAY、膝上切换台等小型转播设备,更能发挥作用。 再如,2003年5月初央视新闻频道推出了连播11天的《抗击“非典”特别直播报道》,在5月11日的节目中,就将上海市交通管理局的电视监控信号应用在了直播节目中,通过这样的实践为以后的突发事件直播探索了新的报道可能。试想,全国各大省会和重点城市交管系统遍布主要交通干道的电视监控信号,如果能够及时进入电视直播系统,对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将更及时和快捷。 3.相关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调集 直播给人以眼睛不加锁的直观,直播操作的每个环节和节目细节都直观显露着媒体的业务水准,点滴的失误也逃不过观众雪亮的眼睛,观众心里有杆秤。 抗击“非典”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现场直播了两次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京的独立新闻发布会,2003年5月13日现场直播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在北京港澳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他们和中国卫生部专家赴河北考察农村防治“非典”的情况,这也是中央电视台有史以来首次直播国际组织就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独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6月5日又现场直播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第二次在京的新闻发布会,介绍他们和中国卫生部专家赴河南、河北、安徽、广西四省区考察的情况。 针对这两次新闻发布会现场全部采用英文答问这一特点,两场现场直播都采用了全程同声传译的处理方式。而直播中同声传译的水平和质量受到观众的质疑和批评,当时很多观众打来电话表示质询和不解。事后仅用不符合宣传口径就不翻译来解释显然说不过去,因为专业的观众已经从节目的英文背景声中听出了具体内容,表述大都是肯定中国政府抗击非典工作业绩的,并没有什么不妥。 在此我们并不是要责怪担任同声传译的编辑,作为一个年轻的国际新闻编辑,让其担任专业性极强的医学内容的同声传译,也是强人所难。关键的问题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快,随着类似境外原文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现场直播的增多,电视转播同声传译人才的缺口浮出水面,而小语种的同声传译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尽快建立相应的人才调集和征用渠道就至关重要。因为电视台自己的编辑记者即使外语和表达能力过关,要求其对所有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都精确掌握,也是不现实和没有必要的。 四、对现场直播的掌控 以上只是一些需要改进的操作层面的问题,而一个直播节目、尤其是一些敏感话题的直播节目能否与观众见面,除了取决于媒体操作者,更取决于媒体主管者。而主管者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一是取决于对媒体操作者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的认可;二是取决于对观众信息需求和承受定力的正确判断和认识;三是要对舆论环境和媒体竞争态势有清醒的认识。 媒体:这里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1997年的央视香港回归直播中,即使是有相当应变经验的主持人也是当作播音员来使用的,稿子每个字都审定打印好,严丝合缝,播出时不许增加一个字,不许随便说一句话。而两年后的1999年央视澳门回归直播中,除了事先一些政策性的交代以外,赋予了主持人和嘉宾较为宽松的话语权,甚至还邀请了两位境外人士作为直播演播室的嘉宾。事后的事实证明,主持人和嘉宾的临时救场在澳门回归报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报道连贯自然,而香港回归报道中的冷场和尴尬至今仍像梦魇一样,在创作者心中挥之不去。 经过长年的重大宣传报道实践,央视在现场直播节目的运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央视各类直播节目的运作日趋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机动化,也建立了视频音频延时等完备的备播应急技术处理装备,稳健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国际观察》栏目自2003年7月1日实行直播播出至今,没有出现任何政策导向和技术问题,而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大大增强。 观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观众对各种信息的渴求更加迫切,同时自身的判断力和承受力也在增强。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访华,央视推出了《江泽民与克林顿共同会见中外记者》(1998.6.27)、<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1998.6.29)两场现场直播,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访华,央视推出了《江泽民与布什共同会见中外记者》(2002.2.21)、《布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2002.2.22)两场现场直播。直播前后,笔者曾经听到了一些担心和议论,对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对于中国人权状况的抨击等等,怕直播会引起某种程度的骚动。事后观众的反馈证明,尽管中国观众的关注度极高,反弹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出格,观众是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和判断力的。 竞争:对于电视来说,竞争对手除了境外电视媒体直播,互联网直播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视,据CNNIC 2003年7月27日公布的第1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572万台,是1997年调查结果29.9台的86倍,呈现出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不到6年增长86倍,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800万。网络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广西南丹矿难等都是首先通过网络大白天下。网络对于电视的影响和威胁,除了传播方式“点对面”的快速之外,还在于其内容广泛的链接性和随意的互动性,围绕一个事件,网页可以链接起多家媒体的以及多少年前的相关报道、素材、背景和最新进展,上网者还可以发帖留言表达观点。 在中国大陆,使网络经济能够摆脱沉靡并持续繁荣至今,手机短信业务功不可没。手机与电脑网络技术结合后,手机从一种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一种信息终端,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人们能够通过手机知晓新闻。据《北京晨报》报道: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争分夺秒地展开了一场新闻战,但是,动作最快的却是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不到10分钟,新浪短信头条新闻在国内首家最早通过短信息的方式,把这一重大新闻发送给了几十万的手机用户。与网络相依托和互动,作为网络的延伸,手机短信有着向新媒体发展的倾向。2000年国内手机全年发送短信才10亿条,而2002年已经上升为900亿条,预计2003年会达到1500亿~2000亿条。 现在相关新闻事件的网上直播已经屡见不鲜、司空见惯,数量远远超过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目前内置几十万像素数字摄像头的彩屏手机已经相当普及,一些手机具备了彩信新闻定制服务,用户通过彩信手机不仅可以在一条彩信里同时阅读数十条新闻,还可以浏览多张清晰的新闻图片、新闻全文。彩信新闻里包含的“实时、彩图、新闻全文”等特点,已经满足了人们对新闻的大部分要求。而照此趋势,手机的硬件技术和网络支撑能够达到条件时,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收看新闻的直播。如果说短信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时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同步直播的真实性是没有理由让人怀疑的。谈及此,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强调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强化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突发事件的报道渐渐成为各级政府危机管理的一部分,而超出一般突发事件层面的公共安全危机,即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相关决策的事件,会越来越多,建立相应的舆论预警机制,提高报道的应对和科学性,充分认识和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影响,对于谣言的平息、事态的缓和、社会的稳定,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从管理者来说,雅一点儿说,应该给直播更大的空间;俗一点儿说,应该好好利用直播,这是达到最好效果的最佳捷径。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宣传思想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实现这“两性”、“两力”的根本途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作为观众喜爱的报道形式,对于强化宣传效果有着其他报道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 毕竟央视新闻频道开播还不到3个月,像刚刚从襁褓中放出哭声的婴孩,对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节目,从为公共福祉的角度,主管者和媒体操作者没有理由好大喜功而揠苗助长,应尊重宣传规律,尊重新闻规律,尊重传播规律,鼓励发展,顺其自然,必将迎来秋收的果实。P40-44 序言 小鸡正在过马路 本书是写给媒体人、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入门者看的。 电视报道是系统工程,电视作品是合作的产物。 中央电视台的内部分工又很细,书中提及的这些铭记史册的大型新闻直播报道,除了极个别的领导,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全程参与的。而有机会参加过这些报道的人,就有渠道和办法查到更为全面和详细的档案材料,因此书中的这些文字,主要是写给媒体的研究者和电视的入门者看的。 近两年,可能是因为混熟了的缘故,与圈内圈外的朋友聊到电视理论界的现状时,他们都说:“你应该出本书,你手里存了不少东西……” 实话说,脑子里滑过出书的闪念也不止一次,但左右飘忽,一直没想好:怎样写?写给谁? 如今排除万难,下定决心,是“网络”给撺掇的。有些网站摘发了我的旧文的一部分,上下不连贯,断章取义,给读者造成错觉。还有不少专卖论文的网站,把我过去发表的文章,只在网页上列出标题和简介,如果要全文,就要单交钱。 因此就动了把过去所有发表的文章攒一本书的念头。 汇总平衡了各方的建议,书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所有文章全部都是近几年在《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记者》、《新闻实践》、《中华新闻报》、《新闻出版报》等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和文章的原样,因为这些精心码在一起的汉字,当时是经过了各级领导和编辑的严格把关和审看,去粗取精,应该是精之又精了,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省您的时间。 网上流行的“老罗语录”说:“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但我觉得“苦涩的八股文章一定需要解释”。考虑到这本书的整体受众对象,在每篇文章后面缀写了一篇“补记”,补充介绍一下文章产生的背景、当时没顾得上说的细节、大家对那场直播的感悟等等。 经过了历史的洗刷和沉淀,有些事情回过头来看,不但看得更清楚,而且大家的意见也更趋一致,不再当局者迷。 毕业后,我在高校站过几年讲台,但有一点至今也没搞明白,什么样的学问算是好学问?怎样做学问的人,是好学者? 可能是因为中国的电视太年轻,产业化的历程又太、太短,谈及新闻改革又太、太、太敏感。当今的传媒圈和电视理论界,像社会科学领域那样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思想深邃的大师级理论家,少之有少。 有时看到一些著作和论述,觉得书名和标题很有意思,顶礼膜拜地买回来,云游八方终于查到这篇文章。捧至胸前,悬梁刺骨地努力看,却怎么也看不下去,看不进去。 咱的学问太浅?还是这书翻译得有问题?难道这把简单的东西说得玄乎其玄,云遮雾罩,就是做学问吗?大学生看这种玩意儿有用吗?反正我平时干活是用不上。倒霉,这买书的几十块钱又白花了。 我刚参加工作时,第一项任务是编教材,顶头领导、现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当时就直点我穴位:“真僧只说大白话,别之乎者也地弄一堆烂词儿,显得你特有学问。” “你说现在这帮小孩儿,二十锒铛岁,怎么写出来的稿子,用的全是文革式的语言,哪学来的那么大的八股气呢?”中央电视台一位领导几年间在大会小会上反复诘问和强调的这句话,总飘荡在我的耳边。 好书是要被翻几遍的,看过几遍之后才真正看懂或悟出书中的道理,但我的最大努力是让您看一遍,全明白。 联想前几年互联网上流行的“小鸡为什么过马路”,调侃演绎得就极其形象。鉴此,我就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记述这些大型现场直播报道,就好像是小鸡已经过完马路、有的还正在过马路,其宏大意义和深刻启示,您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说:“直播有大美而不尽”。书中大部分文字是谈论现场直播的,这源于对现场直播的偏爱,我始终坚定地认为:现场直播最能衡量一个电视媒体的报道水平,其质量也成为衡量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进程的一个标尺。 大型现场直播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方方面面,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是众人心血凝结成的作品。 但文中谈及的每场直播,终究有几个领军的灵魂人物,这些人目前都身居要职,大都是部局级的领导,我就是再客观、再公正、再平实地记述,也有拍马屁的嫌疑。何况,有的是人给这些领导歌功颂德,也有的是文字记录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也没有资格,随意提及大人们的名字,所以文中没有提及任何领导同志,偶尔不得不涉及的,是作为业界长辈和同壕战友提及的。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操作的比较有创意、比较有追求的直播报道,1997年3月9号的《日全食——彗星天象奇观》是第一场,因为第一次加入了演播室、主持人、嘉宾、专题片、精彩回放、四地直播等元素,实现了记录式直播向报道式直播的转变,以开山鼻祖的意义开启了中央电视台新闻的直播时代,到2007年正好10年。雁过长空,影沉寒水,从沙滩上捡起这些还有点潮气的电视直播作品,晒晒太阳,是为了将来的浪头更猛。 目前来看,正滚滚而来的最大的浪头,就是北京2008奥运会的报道了,这是目前国内可以期望的最大规模的电视直播报道,同时也将开启电视报道的新纪元。 因为有了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博客、播客、视客、搜索、下一代互联网等等新媒体元素的加入,北京2008奥运会的电视报道就更值得我们期待和憧憬。 韩彪 2006年于北京 后记 一支红杏出墙来 “宝剑赠壮士,红粉送佳人,至今思项羽,红杏出墙来”。 写到这一页,我的精神流浪和回忆迁徙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追悔当初孤深愿,一支红杏出墙来”。契诃夫说:“只有你感到自己的心像冰一样冷时,才可以坐下来写作”。王蒙又说:“对于老年人来说,写作是极大的快乐。” 就是在这时而快乐、时而冰冷的感觉交替下和裹挟中,每每在键盘上费力地敲打出书中的这些文字时,我都坚守着信念的底线——要对得起10年间撑起我大肚皮的中央电视台的那么多油汪汪的盒饭;要对得起历史和未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一支红杏出墙来”。以文论影,不可言宣,用语言和文字来谈论影视和感情,力量是苍白的。再怎么写,估计读者也很难有那种惊心动魄、针扎心搅的感觉。 “肯与邻翁相对饮,一支红杏出墙来”。如果能结合影视的动态素材和PPt的逐屏展示,做面对面的沟通,是最理想的了,这只好寄托未来网络的普及和视频的交互应用了。 “花径不曾缘客扫,一支红杏出墙来”。书中提及的每一场直播其实都可以出一本书、甚至出几本书。有些直播诙得很细,而有些一笔带过。谈得少的,是因为市面上或者图书馆里,很容易查到相关的书,比如:重庆綦江虹桥垮塌案庭审现场直播、相逢2000跨入新世纪的现场直播、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现场直播等等,都专门出了书,比较容易找到。对于“现场直播”研究的精进不懈者,可去查阅补证,管保日有进境。 “将此深心奉尘刹,一支红杏出墙来”。以我的读书心得,好书是要被翻几遍的,甚至看过几遍才真正看懂,或悟出书中的道理。但做人要直来直去,说话也不要拐弯抹角。因此,我努力用尽可能简捷的语言,让您看一遍,能整明白。 “吟诗作赋北窗里,一支红杏出墙来”。隆重感谢中央电视台的许强主任,有了他的支持和帮助,我才有充裕的时间,沉静地在电脑键盘上敲打出这些积攒多年的文字,认真系统地梳理一下这几年堆积的感慨,纵向线性地感受电视新闻改革的脉动。隆重感谢福建泰宁的县太爷曾祥辉(县委书记兼县长),有了他的发号施令,我才得以在泰宁的美丽山水间,静心地润色这些文字。 “待酿满枝清艳露,一支红杏出墙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董妮娜,从摄影专业的角度为本书甄选和整理了近千幅照片。倪葭,是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次漫画大赛的冠军,为本书操刀的插图,睿智谐趣。两位小姑娘的辛劳,使您能够绕过隐晦迷津的枯燥文字,或开门见山地领悟文意,或如梦通灵地回味文境。 “蓬门今始为君开,一支红杏出墙来”。帕思卡尔说:“人是一个会思想的苇草,尽管柔弱,但是他会思考”。可如今又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时代,等到我们用脑、用情、用心开始反思时,变革已经将我们远远地抛在身后了。 “桃花乱落如红雨,一支红杏出墙来”。我围绕“现场直播”和“媒体变革”而黄卷青灯、天马行空、东拉西扯、胡说八道、爬罗剔块的这些观察与反省,主要是留给媒体的入门者和研究者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一支红杏出墙来”。要真的当了红杏,就没那么浪漫了。如果您是文中被提及的当事人,那我就送您另一位名人的名言——“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话:“我一说,您一笑,高高兴兴,可千万别较真儿!”。 本书作者1999年10月1日凌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