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雪岩,“十分心理”专栏作家,爱诺斯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督导师。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年,知乎心理学大V,拥有忠实粉丝30W+。许多重磅文章直击人心,被“十点读书”“人民网”“知乎日报”等口碑平台纷纷转载。 她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也是一位多年心理被分析者,能以优美流畅的文笔阐述心理困扰的成因及其应对方法,看到日常琐事背后的心理学隐秘,令人从逻辑严密的专业分析中也能读出贴近生活的亲切之感,治愈万千读者。 目录 与创伤体验同行 你的痛苦,谁的错? - 002 生命需要被宠爱,生命值得被宠爱 - 008 被蚕食的满足感:那些混淆的体验正制造着痛苦 - 016 让来自原生家庭伤害翻篇,很难,需要很多努力 - 023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 030 怎样尽可能避免“遗传”父母的性格缺陷? - 034 “父母皆祸害”下的责任不能与幸福不能 - 037 以爱消融恨,远胜过以恨漫延恨 - 042 PART 2 我们内心那些隐秘的运作 忍不住地发脾气 - 050 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 - 057 怨妇无人疼 - 065 以“为了你好”的名义 - 070 你很委屈,但总有些缘由让你被嫌弃 - 076 到哪里去找那个“全好”的人? - 082 控制欲从何而来? - 088 拥抱内心的婴儿 - 094
PART 3 以现在为起点,尝试改写你的人生状态 在痛苦与修复之间,隔开的是承认 - 106 与戾气和解 - 111 打破“我不能好”的魔咒 - 117 冰雪下亦有新芽 - 122 无法淘净的泥沙:低自尊 - 128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 133 反思和坚持,是最好的办法和教科书 - 139 所谓成长,就是承认痛苦是逃不掉的真实存在 - 146
PART 4 童年积累的人际经验决定了现在的关系模式 为什么痛苦的模式会重复? - 158 与人共处:现在的关系,过去的经历 - 162 与人共处:合适的温度 - 168 与人共处:倾听的心灵 - 173 对于使人痛苦的关系,有一个选择叫“放弃” - 178 如何理解家庭生活中的“边界”? - 183 我该如何对待他? - 187 那些让人感觉舒服的人是怎样炼成的? - 193
PART 5 父母的责任:帮助孩子发展,而非决定孩子人生 孩子的症状在说话 - 202 受到虐待的孩子为什么会认同他们的父母? - 209 给宝贝的一封信:“孩子,妈妈不代表正确” - 212 有时候,母亲需要“自以为是” - 225 情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成绩不会太差 - 230 不要让变态的爱,污染了孩子纯稚的心 - 235 内容推荐 所以,一切都是父母的错吗? 父母都是凡人,我们理想中的“完美妈妈”并不存在。我们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童年创伤,它们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而“看见”和“承认”是通往和解和疗愈的前提,王雪岩用实际案例、细微的笔触,深度揭示了各种伤痛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们看见、承认、走出,与内心的父母和解。即使我们带着伤长大,也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