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形象误区——妈妈爸爸在忙什么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做母亲的都知道,孩子跟妈妈有一种特殊的联系。
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生病时最依恋的是妈妈;夜晚睡觉时寻找的是妈妈;放学回家,问的第一句话是:“我妈妈呢?”孩子从小学做人,第一个榜样还是妈妈。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应该是最安全的保障,父母的形象也应该是最完美的。
但是,拿出孩子们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妈妈的照片都那么“光辉”,也并不是每一位爸爸的形象都那么“高大”。
美国曾做过一次调查。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谁”时,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父亲”,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母亲”。我国也搞过类似的调查,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父母的形象不佳,当然也有孩子们对父母理解不够的因素。
首先,很多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干什么的。有一次,我在协和医院观察室住院检查,同屋一位女病友的丈夫天天来陪床。一天,他们的女儿来看妈妈,说第二天要去参加“小学生入学考试”。
“来,我先来考考你!”小女孩对我提出的“游戏”很有兴趣。
“你爸爸在哪儿上班?”
“工厂。”
“你爸爸在工厂是干什么的?”
“打牌。”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十分惊讶,忙问她父亲这是怎么回事。女孩的父亲不好意思地说:
“工厂效益不好,工人上班没活儿干,只好打牌。”
我立刻对女孩说:“明天去考试,千万不要这样说,要告诉老师你爸爸是干什么工作的。”
孩子抬起头,认真地问爸爸:“爸爸,你是干什么的?”
我心头一震。一个将要上学的孩子,竟然不知道父亲每天做什么、是怎样工作的,她怎么可能敬佩自己的父亲呢。
许多大人都承认,现在社会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两天,可是不少孩子连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闲自在,心里便很感不平:“凭什么让我念书,他们在一边看电视、玩麻将?”“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考试?”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背长大的。”孩子学做人,第一个榜样就是父亲或母亲。
过去,农民的儿子看到父亲日出下地,日落方归,自己便慢慢学会了劳动;老百姓的女儿看到母亲日夜操劳,勤劳俭朴,便学会了关心体贴,不怕重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这样“润物细无声”。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一些年轻的父母,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赌场、舞厅、酒店、仓库,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的一面;难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不想学习,不思奋斗。这一切,能都怨孩子吗?
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吗?
当你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学习就是“图财害命”时,自己却一宿一宿地玩麻将,难道父母的时间不宝贵,不是在慢性自杀?当父母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
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时请打起精神。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
让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说,父母回到家,还要拼命地工作,而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么,为谁辛劳为谁忙。
我去海南采访时了解到,有一所矿山子弟小学,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父母的教育。他们每年搞一次“我替爸爸妈妈上一天班”的活动,孩子们穿着爸爸妈妈的工作服干一天活,个个累得腰酸腿疼。孩子们理解了为什么白天吵爸爸睡觉。,爸爸会发火,因为矿井下稍一打盹就容易出事故;孩子们理解了当矿工的爸爸为什么脾气有时暴躁,因为在矿井下的劳动的确很辛苦。
于是,孩子们变得懂事了。他们成立了“安全小卫士队”,当起“黑猫警长”:哪家的职工上夜班,他们就在哪家门前竖起一块“不许在此喧哗,叔叔正在休息”的牌子。爸爸妈妈还没下班,孩子们已经准备好洗脸水,做好饭菜,等待父母回来。如果父母没有在孩子心目中留下辛勤工作的形象,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单纯的消费者,而不是一个劳动者,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劳动。
我们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会真心爱父母,关心父母。
这点,我有切身的感受。
我和丈夫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孩子知道我们一天到晚忙工作,所以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里的事帮着干。
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时,我曾带他参加过一次“寒假儿童大世界”活动。那天我的任务是做“知心姐姐咨询”。
我儿子是个小胖子,很爱吃,他愿意和我去,主要是想让我中午带他“撮”一顿。没料想活动结束时,已经到下午1点半了。附近的饭店关了门,我俩只好买了几个面包充饥。
过了几天,我无意中看到儿子写的一篇作文:“星期天,我和‘知心姐姐’去文化宫工作……一直忙到中午还没干完,结果什么好吃的都没吃上……我告诉你们,你以后如果跟着‘知心姐姐’出来,一定要自己带饭。你问我‘知心姐姐’是谁呀,她就是我妈……”
班主任老师在作文后面用红笔写了评语:“你有这样敬业的母亲,我为你感到骄傲!”
我看后,真的很感动。
虽然我和儿子之间并没有交流什么感受,但我发现,打那以后,他对我的工作更加理解,对我格外关心。
我下班回来晚了,他帮我热饭;我生病了,他帮我找药、倒水;我去买菜,他在身边跟着我,帮我拎东西,他说他是“妈妈的筐”。夜晚,我常在灯下写稿、写信,他会走过来问:
“有需要我帮忙的吗?”
我曾自豪地对别人讲:“有儿子跟没儿子就是不一样!”
父母和子女间的亲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
安徽芜湖市花街小学的周涛同学,这样写她的妈妈:
在我刚刚出生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分开了。妈妈擦干眼泪,既当娘又当爹,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妈妈收入微薄,为了多攒点钱供我上学,每逢星期一、星期二的早晨,她就风雨无阻地出去卖电视报,从未间断过。
一个冬天的早晨,外面下着茫茫大雪,时钟刚指向5点,妈妈已经起床了。雪越下越大,地上已积满了厚厚的一层。我忙劝妈妈说:“妈妈,今天别卖报纸了,外面的雪下得很大,你又不舒服。”妈妈一边利索地整理好衣服和卖报纸的背包,一边说:“报纸已订了,不卖就要作废了。”说完,就推开家门,一步一滑地走了出去。我目送着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艰难行走的背影,再也忍不住了,冲出家门,从妈妈的背包里抢出一些报纸放在自己的小布兜里。妈妈捧着我冻得通红的小脸,流着眼泪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孩子,你长大了。”
卖完报回到家里,我已经累得不行了。望着桌子上那一小堆一角两角的零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要知道,妈妈必须卖一个月的报纸,才够我交一次学费呀。这一份份报纸寄托着妈妈对我的爱,寄托着她对生活的希望。我猛地扑向妈妈的怀里,呼喊着:“妈妈,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母亲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培养孩子的。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会收到妈妈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有些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她们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却让自己的孩子刻骨铭心,永世不忘。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她们那种正直、朴实、忠厚的为人,不向困难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的行动,为了别人能牺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这正是人格的力量。
伟大的母亲正是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的。
人格的力量是伟大的,尤其是母亲的人格。
孩子都希望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伟大的人。北京14岁的中学生付雪飞是这样描写母爱的:
在我们生活中有谁没有感受过那至真至切的母爱呢?母爱是雨天的一把小伞,给我一方无雨的晴空;母爱是深夜里的一盏灯,给我一份独享的光明;母爱是寒冬里的一盆熊熊烈火,是炎夏里的一缕清爽的凉风……是母爱给了我生命,是母爱伴我长大。
孩子们甚至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词都奉献给自己的妈妈。
孩子对人生的理解,是从妈妈开始的。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当妈妈的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来珍爱“妈妈”,这个名称,把最美好的形象,献给你的孩子,同时,也把一个最美好的人生,摆在孩子的面前。
P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