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万家灯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明国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文章选自新民晚报群工部。这些文章有如下几个特点:题材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文风朴实,待人平等,说理平和;文字生动形象,轻松幽默。

家常的,但独具特色;淡淡的,却味道蛮鲜。本书确实犹如一桌蛮不错的“风味菜”。

内容推荐

在上海市民的心目中,有一个充满温馨的窗口,而本集作品所述所议,就是来自这个窗口的一袭春风;在新民晚报读者的心目中,有一条让他们倾诉衷肠、为他们排扰解难的热线,而本集作品中的亮点,正是这条热线上报人与读者心灵交流的火花。

这个窗口,就是新民晚报群工部。这个部门白天设来访接待室,晚上设夜间值班室,全天候接听来电,接待来访,接收来信。这么多年来,他们年均收到读者来信7万余封。由此,新民晚报群工部曾被徐匡迪同志誉为“上海第二信访窗口”,曾获得“上海市劳模集体”和“上海市文明信访窗口”等荣誉称号。而这个先进集体的领头人就是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中国韬奋新闻奖提名奖暨上海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王明国主任。

本书以如下几点特点:

其一,题材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由于这些短文都是读信随笔,全由读者来信引发,而新民晚报又有发行量大、覆盖面广、飞入寻常人家、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所以涉及的题材社会性特别强。

其二,文风朴实,待人平等,说理平和。阅读王明国的这许多短文,深感“文如其人”。这些文章就像他为人一样,不摆架子,平等待人。很多时候没有觉得他在写文章,而是觉得他在说事。

其三,文字生动形象,轻松幽默。读着这一篇篇短文,有时会让人生出徜徉在知识溪流里的感觉;一会儿读着《诗经》,一会儿翻翻《庄子》;一会儿让孟子说道德,一会儿又听唐太宗论教育;时而引用两句古诗,时而又活剥一句流行歌词。王明国的文章平实中蕴含知识,浅显里常有幽默。

目录

读者的忠实读者(代前言)

“一叫就来”

退后一步

前面是个天

“寻人启事”乎

登错广告

替孩子说句公道话

“竹笋烤肉”之劣论

别再让孩子“惨哭”

不妨杀个“回马枪”

“人走茶更暖”

学会“打折扣”

共产党员的风范

赞美春风

“千万买邻”

“松树的风格”

电脑与人脑

难答的问题

远亲不近邻

军人的风格

不该“退却”

再说“不该‘退却’”

我们现在怎样做子女

谁之过?

答孩子问

莫让“义诊”走了样

由“表扬信”想起的

请爱护白衣天使

大小之辨

狼·烽火台·兑奖盖

“事事关心”

敬老证好用吗?

可贵的精神

再谈“可贵的精神”

也谈“揩油”

谁是“戆大”?

请给老师补一课

并非上策

日照≠太阳光照?

敬礼,老师!

“救救孩子”

学会坚强

谨防假郎中

“小小心愿”赞

从李双双说起

鹤胫虽长断之则哀

“宽容”析

一家之言

保姆的幸运

河伯又要娶媳妇?

给“闲事”下个定义

想起了“星火日夜商店”

“我家也有老人”

分内事与分外事

直面人生

放“马后炮”

一点疑惑

“警告父亲”

有志者事竟成

“闲事”不闲

臭虫·彩电·缝纫机

这样的“意见表”应该缓行

莫学“牧羊娃”

想起了一首儿歌

为“离休证”说几句话

相煎何太急

做错了标题?

将心比心

一种误解

正未有穷尽

并非小事

善于变通

不要

干杯! 

“书到用时方恨多”

关于“大众化”

监督之监督

再谈“关于‘大众化’”

此风不可长

“留名”乎?

学会“走路”

植树节过了吗?

假如

“白马非马”又一例

播种与收获

论晏子的身材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活到老学到老

养其习于“成人”

“半夜狗叫”

老外管“闲事”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放出眼光”

小议“掼派头”

学学牛顿定律

“误了”什么

再议“掼派头”

面子

怎一个“宠”字了得

“知足者常乐也”

少与多

是谁糊涂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

害人者与受害者

抓住“一丝希望”

不是小事

题外话

“热情”的背后

“走为上计”之质疑

伞·扇子·锦州苹果

司机的大度

乘客的气量

罚单与保单

希望

礼仪之道

孩子们的“好主意”

迟来的“爱”

让孩子说话

幡动·风动·心动

“唱支山歌给党听”

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

一项建议

珍惜生命

谁给谁“送”奖

条条道路通罗马

“失败”赞

鸡三足?

杂谈“荔枝”

投桃报李

以德育儿

先下后上

摆阔

修身、齐家”

“没想那么多”

一个退学学生的忏悔

也许

“四舍五人”舍去了什么?

一字千金

“叮咚、叮咚

“多收一分钱也不行”

剖析一则“招聘启事”

“一针见血”

善意的谎话

相助不必曾相识

讲“义气”

老师,新年好! 

何时不再“感动”?

毁书不是好办法

“第一名”何其多

玉老太的福气

其身正坏令而行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雁过“剥”毛

无所不在

“福”字种种

“打的”之优劣辩

厚养薄葬谈

受鱼、买鱼和吃鱼

养儿防老与为儿防老

口罩还是应该戴起来

公园里的歌声

善待他人

找呀找

喷嚏·手机·车祸

有感于七旬老人让座

要多学一点技能

撕书·窃书·偷书

再谈“厚养薄葬”

三谈“厚养薄葬”

重读“铁杵磨成针”

唐太宗的教育法

净菜不净

“噪声”依旧

有信必复

“站着接待”赞

海市蜃楼

李寄该不该斩蛇?

莫猎野猪!

还给考生一份安静

“嘴”下留情!

保护隐私权

为“妥协”正名

雨中情

没有免费的午餐

“嘎、嘎、嘎

出走不是好办法

和孩子沟通

莫要一推了之

漫谈“刷卡”

蜡烛的滞销

杨老伯的养身法

人选与落选

“炒鱿鱼”

也谈“口香糖”

成功的背后有谁?

日新月异

把报纸送上楼

解读“老骥伏枥”

为《荔枝蜜》注解

讲信用

话说筷子

从《背影》说开去

后记

附录:“新闻群众工作学”简论

试读章节

“一叫就来”

读者钱佩华写信说,她迁入新居后觉得煤气有点泄漏。于是试着打电话给老劳模王德润这位煤气安全检查能手,想请他上门来检查一下。没想到,王师傅满口答应,一叫就来。更没想到,煤气泄漏问题解决了的几天后,王师傅又上门来复检,并传授了检查煤气泄漏的方法,还说,今后如有问题可继续找他。钱佩华十分感激。

王德润“一叫就来”,多么难能可贵啊!

“一叫就来”,这是源于劳模具有过硬的生产技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劳模不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且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本领。正因为有了这套过硬的本领,才能在群众需要的时候,“一叫就来”,才能一来就解决问题,还能传授技能。否则,来了也是白搭。

“一叫就来”,这是源于劳模具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热心。劳模明白,练就过硬的技能,就是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就是为了对社会多作贡献。有了这颗热心,即便是素不相识的群众,也会“一叫就来”,尽自己所能,为群众服务。如果没有这颗热心,那么,技能再高,对社会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可言了。

“一叫就来”,这就是读者写信要向劳模表示敬意的原因,这就是劳模所具有的风采!

1999年1月3日

退后一步

引一封读者来信:“我是个下岗工人,在家里已经呆了一年多,心里感到很烦闷。我想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虽然有关部门介绍了几次工作,但都不理想。今写信给报社,想问问能否给我介绍一份理想的工作。

是的,下岗了,再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要求自然不为过。然而,问题在于何为“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理想”的工作是相对的。不同经历的人,其“理想”的工作也不尽相同。就同一个人而言,在不同时期,其“理想”的工作也不尽相同。问题还在于,虽然可以去选择“理想”的工作,但自己能否适应这份“理想”的工作呢?须知,“理想”和现实常常是有一段距离的。更何况,现在择业是双向的。你当然有选择权,但还要由招聘单位表示满意才好,单相思是不行的。因此,过高的“理想”、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常常会在现实面前碰壁。

君不见,农民插秧,插一行,退一步。退步原来是进步!这是颇有人生哲理的。倘若我们在择业的问题上也能“退”后一步,从社会现实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来选择工作,那么在社会上可选择的工作将会是很多的。庄妈妈选择“净菜社”就是一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1999年1月7日

前面是个天

上回写了篇“退后一步”,讲的是在择业问题上,应该从社会现实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料,这回又收到一位下岗工人的来信。信中说,他对择业倒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随便干什么活都可以。但他去做过几个单位,都时间不长就被辞退了。原因是干活的技能不行。为此,他很苦闷地写道,该怎么办?

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所以每一行都能出状元,就在于状元不仅能掌握这一行的技能,而且能熟而生巧,因而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来。由此可见,无论从事哪一行工作,都需要熟悉和掌握这一行的技能,如此才能干好这一行,并干出成绩来。显然,掌握技能也就很重要了。现在由政府牵头,让有关部门开办各种技能学习班,免费进行培训,就是为了让下岗工人多掌握一行新的技能,以适应再就业。

古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然,要重新学习和掌握新一行的技能并不是一桩容易的事。这就需要自己下定决心,树立起“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从头开始做个新学徒。在学艺中,不怕困难,不怕艰辛,不怕流血、流汗。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掌握新技能,适应新行当。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电视连续剧《上海一家人》中的一首歌是这样唱的。相信我们的下岗工人都能走过“重新学习技能”这一关。而走过了这一关,“前面是个天”!

1999年1月11日

“寻人启事”乎

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来信:“我因有急事,非及时赶到单位不可。恰好看见有位开摩托车的先生,便请他帮忙。他二话没说,立即带我在马路上急驶……当我要表示酬谢时,他转身离去了。为此,希望登报帮我寻找这位好心的先生。”

这似乎是则“寻人启事”,然而又不完全是。

说它似乎是则“寻人启事”,因为毕竟是在寻找一位“好心的先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从读者的角度来讲,在为难时刻,受到这位“好心的先生”的鼎力相助,当然是真诚希望能通过报社找到他,以表达自己的衷心感谢之意。

说它又不完全是则“寻人启事”,因为从这位“好心的先生”角度来说,做这点好事算不了什么。“一人有难,众人相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家庭里,大多数人都会伸出援助的手,奉献出一份爱心。而这种奉献是无私的。因此,不必留名,无须报酬,更不必寻找。事实上也无处可寻找。

既要寻找,又无处可寻找,岂不矛盾?是的。但我以为,读者来信更重要的一层意思是:在于表达自己要向这位“好心的先生”学习的决心;在于弘扬社会上这种助人为乐、不计报酬的精神;在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999年1月14日

登错的广告

“正大综艺”有档节目,叫做“魔术揭谜”,颇吸引观众。现在停播了,据说是因为涉及“魔术产权”的问题。暂且不去议论罢,单来说一说另一种“魔术”。

读者向乃光见报上刊登一则广告云:某某大酒家对折供应各类菜肴。择日邀请好友前去就餐。坐定一问,原来打对折是将许多海鲜剔除在外的。点上一只清蒸甲鱼,端上来却小了一圈。问领班,说是蒸后缩小了。众人不信,愿再买一只相同分量的甲鱼重蒸。领班最后说:“对不起,厨房间搞错了。”

读了这封来信,似乎让人觉得,这家大酒店不是在经营饭菜,而是在表演“魔术”。

常见饭店酒家门柱上贴有对联,其中有一联云:“诚招天下客。”我以为,对于开饭店也好,做其他生意也好,这个“诚”字很重要。以诚为本,不摆噱头;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只有这样,饭店才能开得好,生意才能做得好。一变再变,一骗再骗,谜底最终是要被揭穿的。这样一来,也就丢了回头客,酒店要想开下去也难。

我疑心这家大酒店是登错了广告,所谓“对折供应”,应改为“魔术表演”,兴许让人去了倒不觉得去错了地方。  1999年1月17日

P1-5

序言

在上海市民的心目中,有一个充满温馨的窗口,而本集作品所述所议,就是来自这个窗口的一袭春风;在新民晚报读者的心目中,有一条让他们倾诉衷肠、为他们排扰解难的热线,而本集作品中的亮点,正是这条热线上报人与读者心灵交流的火花。

这个窗口,就是新民晚报群工部。这个部门白天设来访接待室,晚上设夜间值班室,全天候接听来电,接待来访,接收来信。这么多年来,他们年均收到读者来信7万余封。由此,新民晚报群工部曾被徐匡迪同志誉为“上海第二信访窗口”,曾获得“上海市劳模集体”和“上海市文明信访窗口”等荣誉称号。而这个先进集体的领头人就是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中国韬奋新闻奖提名奖暨上海韬奋新闻奖获得者王明国主任。

王明国是我的老同事、老朋友。他要出书,我很开心;他嘱我写序,我又不免担心。因为本人虽然出版过几本不像样的书,但是却从来不曾给人家的书写过什么序言。序为何物,不甚了然。生怕自己水平不高,人家明明是一桌颇有特色的风味菜,我却用简易塑料泡沫饭盒去包装,搞不好,还弄出个“白色污染”来;又怨自己名气不响,要不然写张“某某大作家推荐”的字条往人家的新书外面一裹,也就交了差使。

然则好友相托,又难以推辞,况且王明国的办事能力和为人情义,是有口碑的,也一直令我钦佩。

记得新民晚报复刊初期,王明国接连在头版上发表过几篇很有影响的社会故事,如《老父公断“凤凰案”》,曾获普遍好评。可是他没有到新闻采访一线去发展,而是在新闻单位不可或缺的群众工作岗位上坚持当“二传手”,每天不厌其烦地拆看雪片一般的来信,含笑接待满腹怨气、骂骂咧咧的来访者,耐心倾听来电中絮絮叨叨的叙述。这一干就是二十一年。许多人不理解,但他却始终如一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一大群平常人。其实,这正是一个真正的报人的职业品格。王明国在本集“代前言”中的一段话揭开了他内心的一角,他说“每天读着每一封读者的来信,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多少回,为读者叙述的不幸遭遇而暗自流泪;多少回,为读者讲述的感人故事而笑逐颜开;多少回,为读者提出的合理建议而拍案叫绝……读者来信是一份永远阅读不完的‘报刊’”。

记得在一个西风乍起的秋日,本报群工部值班人员接到一个读者来电,电话那端一声叹息,露出轻生念头。王明国闻听后,怀着对读者的深情,对生命的珍重,立即关照记者婉言温情稳住对方情绪,想方设法找到对方所在,终于挽回了一条生命。这么多年来,王明国和他的群工部同事们竭诚为广大读者服务,做了数不清的好事。譬如:为一名肥胖女孩奔波求助,终于让这个女孩挤进校门,实现了求学愿望;为一名脸上生了一大块紫斑的孩子写信呼吁,终于让这个孩子走进课堂,争取到享受教育的权利;为一对心在流血的八旬夫妇求助法律,终于从他们不孝儿子的手中夺回能让老人栖身的房间,从而讨回了公道。王明国和他的同事们,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还与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联手开展“爱心助学”活动,5年来已发放助学金1000万元人民币,受助的困难同学已达20000名。

记得有一年本报的一篇股市分析文章对行情趋势看走了眼,结果让不少股民“吃药”赔钱,由此引来一场风波。一群被“割肉”的股民拥到报社闹事。其中有一个壮汉,腕上套着三根耀眼的金手链,手指上箍着多枚“弹眼落睛”的金戒指,粗粗的脖子上还戴着粗粗的金项链。这等“身价的汉子竟然在报社门前寻死觅活,还吵着闹着要冲上楼顶跳楼自尽。情急之际,报社派出王明国出面调停,没想到双方只交锋了两三个回合,至多花三分钟时间,几十名闹事者就偃旗息鼓了,那位“金身”仁兄也摇头叹息地离去了。还有一次,本报一篇批评残疾车非法营运的稿件,由于措词过激,又引来轩然大波。转眼间密密匝匝的残疾车堵在报社楼前,眼看要酿成有碍社会稳定的祸端。紧急关头,报社又派王明国等5人出面谈判。没想到王明国等高手嗓门虽不高,还略带沙哑,但态度诚恳、答复明确、入情入理,且柔且刚,不消两分钟,谈判告成,又不消两分钟,百余辆残疾车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群工部20余年的经历中,王明国与各色人等都打过交道,对付那些“头难剃”的人,他也自有一套办法。

既然是作序,总得说几句“言归正传”的话。翻阅厚厚一叠王明国专集的书稿,我有三点感受。

其一,题材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由于这些短文都是读信随笔,全由读者来信引发,而新民晚报又有发行量大、覆盖面广、飞入寻常人家、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所以涉及的题材社会性特别强。譬如:煤气检修、物业管理、下岗心态,就业培训、饭店宰客、集市百态、学生减负、孩子教育、马路设摊、乘客让座、邻里情谊、恋爱风波、孝敬父母、义诊走样、兑奖骗局、江湖郎中、家教盛行、帮困助学、矮个增高、保姆受援、车上公扇、交通罚单、厚养薄葬、小区噪声、半夜狗叫……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是老百姓天天在议论的话题。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到特别亲切,特别贴近。

其二,文风朴实,待人平等,说理平和。阅读王明国的这许多短文,深感“文如其人”。这些文章就像他为人一样,不摆架子,平等待人。很多时候没有觉得他在写文章,而是觉得他在说事。他在文中,从来不拿腔拿调教训人,也从来不居高临下教导人,而是不紧不慢谈家常,有根有据说个理。即使是批评一件坏事、抨击一个现象,他在行文中也注意留有余地,常常使用设问句来加以缓冲。如“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年轻的父母们,好吗?”又如“不知学校的老师们以为是否?”

其三,文字生动形象,轻松幽默。读着这一篇篇短文,有时会让人生出徜徉在知识溪流里的感觉;一会儿读着《诗经》,一会儿翻翻《庄子》;一会儿让孟子说道德,一会儿又听唐太宗论教育;时而引用两句古诗,时而又活剥一句流行歌词。王明国的文章平实中蕴含知识,浅显里常有幽默。譬如他在批评高楼抛物的缺德行为时,没有像一般的短论那样去严厉斥责,而是兜了一个圈子去大谈牛顿定律,分析高楼抛物,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原本很轻的东西如何就产生了杀伤力。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读到妙处。因为对那些高楼抛物者,越是一本正经开讲“牛顿定律课”,越是发噱。再如他在《喷嚏·手机·车祸》一文中,先是举了一起由驾驶员一个喷嚏引发的致10人死亡的大客车翻车事故。然后笃悠悠加以分析,说“据测定,打一个喷嚏的全过程大约需12秒。假若车在正常行驶中,车速按每小时40公里计算,如果打一个喷嚏,汽车已经开出130多米远了。”读到这里,让人忍俊不禁。

家常的,但独具特色;淡淡的,却味道蛮鲜。这确实是一桌蛮不错的“风味菜”。

2003年6月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册子,其实是我的一本习作。

习作能汇辑成册,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然而,正因为是习作,其幼稚、其浅薄、其粗糙,又令我诚恐诚惶,忐忑不安。

说起这习作,缘于四年前新民晚报社在报业变革中所带来的机遇。

那时,新民晚报社终于走上“强强联合”之路,进入了报业集团。原来的总编辑丁法章升任集团的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新上任的总编辑金福安是从解放日报社调来的。金总在到任后的施政纲领中谈到,一个报社的总编辑在业务上重点要抓两件事,一是抓好言论工作,一是抓好读者来信的工作。金总要抓的两项工作都和我有关。我在群众工作部任主任,我所在的部门又承担着每周三期的《读者之声》专版。为了落实金总关于“每个版面都要争取有言论”的指示,我找《读者之声》的版面编辑商量,决定在《读者之声》专版上开辟言论专栏。为了使言论专栏能符合版面的特点,也为了和其他版面的言论区分开来,并且形成自己的个性,《读者之声》版的言论自然要在读者的来信上做文章。于是,我们开设了“读信随笔”专栏。

在开设这一专栏时,我们定下了三条写作原则:一是要依附于读者的来信,即贴近读者,从读者关心的问题中找选题;二是要用杂文的笔调来写,即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以善意的态度为出发点,喜笑哀怒皆成文;三是要将篇幅控制在五百字以内,即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来表达。从理论上来说,这三条原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却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要依附于读者来信,为“读信随笔”专栏撰稿的作者,大体上也就局限在整天与读者来信打交道的记者身上了。作为群工部的领导,又是这一专栏的策划者,我自然只好带头动笔了。万没想到,从此却也“一发而不可收拾,,了。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1999年1月2日,“读信随笔”专栏在《读者之声》版上诞生了。我的习作也就在这一天开了头。

我写第一篇“读信随笔”的习作时,已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段。报社的同仁们闻之,不免有点吃惊,友善地笑话我也是在所难免的。我进报社二十一年里,虽也当过编辑,编过言论文章,却从未写过一篇言论文章。我也自知现在才开始学写言论是晚了一点。不过,为了我所钟情的晚报,为了我所朝夕相处的读者来信和《读者之声》专版,我当然是乐意学写言论文章的。其实,我也是很喜欢言论文章的,尤其是杂文。这是从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了的。我最佩服的杂文大家当然要数鲁迅先生了。读鲁迅的杂文是一种享受。鲁迅当年写就的杂文,至今还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令我惊叹!鲁迅的杂文自不必多说,就是报章上的那些杂文也常常让我爱不释手。常读的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那时经济条件有限,我就借来报纸和杂文集,用最原始的方法,将这些杂文抄下来。有时所借阅的时间有限,我就请友人帮着一起抄写。几年下来,竟也抄了大大小小十来本笔记簿。我也试图写杂文,终因水平不到位,而未能成“正果”。进了晚报,照理是有条件写些言论文章了。然而,且不说在报社里并不是吾等“小字号”之辈可以随便写写言论的,就是面对林放(社长赵超构)、言微(总编辑束纫秋)、一张(张林岚)、秦绿枝(吴承惠)、冯英子等一批杂文大师、言论界的老前辈,也让我“胆怯不前”了。尽管如此,对于杂文的热爱,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过。

学写“读信随笔”专栏的文章,其实是一桩很艰苦的事,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虽说是区区五百来字的一篇小文章,每每深夜坐在案头,下笔犹如千斤重。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并非是“恨”书少,而是“恨”自己才学疏浅。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个字来。每每写完一篇稿子,又总觉得放不下心来。或怕论点有偏激,或怕文句有差错……常常为了一个观点,一句话,乃至一个字,会呆呆地思索半夜,甚至在睡梦中也会惊醒过来。即便到了付印,仍会觉得是那么的不满意。唉!杂文,在我看来,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遇上工作忙起来,真不想再写了。可是编辑却有意或无意之中催促着我:“稿子有吗?”催得我不好意思,催得我没有“生路”,不得不挤出时间来又写上一篇。就这样,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被迫”写将下来。可以这么说,我是在跌跌撞撞中走过了这四年的习作之路。

“读信随笔”,顾名思义,主要是依附于读者的来信。没有“读者来信”,也就没有“随笔”可言,也就没有这本小册子。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在新民晚报社群众工作部工作了二十一年。二十一年来,与成千成万封读者来信打交道。正如我在《读者的忠实读者》一文中所说:“每天读着每一封读者的来信,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多少回,为读者叙述的不幸遭遇而暗自流泪;多少回,为读者讲述的感人故事而笑逐颜开;多少回,为读者提出的合理建议而拍案叫绝……读者来信是一份永远阅读不完的‘报刊’。”读者的来信中蕴藏着大量的、鲜活的、有社会性的、有现实性的、有宣传价值的新闻素材。只要心中有读者,只要诚心诚意地去开掘,那么就可以在“读者来信”这块园地上,掏出无穷无尽的宝藏来。就拿我发表在《新闻记者》(2001年第12期)杂志上的论文《“新闻群众工作学”简论》一文来说,全然得益于长期耕作在“读者来信”这块园地。现作为“后记”的附录,附在后面,以示见证。说了这么多的话,无非是借此真诚地感谢广大读者。

这本习作共收集了二百篇稿件,除了《读者的忠实读者》这篇文章作为“代前言”外,其余各篇都按照原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习作中文字及史料等的差错,已发现的,都作了订正和修改。习作发表时,用的都是笔名。曾用过“山衡”、“凌零”、“石郁”、“斯文”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斯文”。现在出集子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保留这些笔名了,一并删去。

在这本习作出版之际,同时要感谢我的顶头上司、副总编辑孙洪康,常给我辅导和指教;要感谢我的爱人和女儿,作为习作的第一读者,常给我意见和鼓励;要感谢好友王健生,常给我关心和支持;要感谢资料研究室的叶兆曦老友,在引经据典、查核资料方面,常给予热情的帮助。还要感谢《读者之声》版面的两位编辑,一位是谢继瑾,如前所说,是她“逼迫”我每周非交一篇习作不可,使我的写作得以坚持下来;一位是夏文渊,是她将我四年来的每一篇习作收集并整理出来,使我的习作集能顺利地出版。

又到了岁末年初。如同年年要辞旧迎新一样,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吐故纳新也是没有穷尽的。正因如此,杂文将永远有其存在的理由;正因如此,只要可能,我也将继续站在这条沟壕里!

2003年1月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8: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