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辞典(插图典藏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法)伏尔泰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与其他哲学著作不同的神奇之书。1764年的一个早晨,巴黎市民惊奇地发现,自己家中门铃地拉线上、门缝里、公园地坐椅上,都放着伏尔泰的《哲学辞典》。此后,它成了法国人必读的哲学著作,也正是这部书让人从常见的词汇开始哲学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原为伏尔泰应《法兰西大百科全书》之约而撰写的辞条,后由作者单独汇集出版。《哲学词典》与一般辞书最大的不同是:它跳出了一般辞书对辞条进行机械化注解的方式,转而采用叙述描写的手法诠释对象。作者笔调尖刻俏皮,富于哲理,举凡“灵魂”、“友谊”、“爱情”、“命运”、“变态”、“转世投胎”这些长久困扰人类的命题,作者都进行了机智冷峻的阐述,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文化读本。

伏尔泰推崇中华文明,曾认真研究过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中国是一个理性主义国家;本书对此亦有叙述。由于这一原因,中国人阅读本书更具有亲切感。

目录

前言/1

伏尔泰传略/2

哲学辞典

A

阿贝

亚伯拉罕

 《圣经》与《创世记》中的亚伯拉罕

 亚伯拉罕的旅程

 民族之父

亚当

 亚当与夏娃

 印度婆罗门神话中的人类祖先

 出埃及的犹太人

灵魂

 灵魂是非物质的

 洛克对灵魂的怀疑

 关于动物的灵魂

 论灵魂及我们的无知

 驳沃伯顿关于灵魂不朽的谬论

 神启

 白痴和怪物的灵魂

 针对为洛克的辩解所提出的不同观点

 灵魂——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

 关于灵魂不朽的一些古代教条

 以灵魂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友谊

爱情

自尊心

苏格拉底式的爱情

古人与现代人

 对几部名著的对比

 关于荷马的一节史诗

天使

 印度天使

 波斯天使

 希伯来天使

食人者

 食人是原始人的共性

 习俗与天性

阿庇斯牛

启示录

 究竟是谁写的《启示录》

 教会对《启示录》的利用

阿朗达

非比寻常的判决

无神论者

 无神论与其他的哲学思想

 有神论者

无神论

 无神论与偶像崇拜

 现代无神论者

 无神论与道德沦丧

B

巴克科斯

洗礼

 一个源于希腊语的词汇

 使人洁净的洗礼

 对“洗礼”一文的重要补充

贝克尔

兽类

完美的善,一种狂想

 幸福与完美的善

 克兰托尔的寓言

善,一切都是善

教会财产

 富有的教会

 僧侣们所拥有的奴隶

亵渎

C

中国人之间的对话

 第一次问答

 第二次问答

 第三次问答

教士间的对话

与日本人的对话

终极因

 自然体系中的雄辩

 关于终极因的实例

 自然规律与终极因

确定的事物

创造物的锁链

事件的锁链或延续

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的变化

中国

 中国历史及其文明

 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

基督教

 基督教在民法和政治上的地位

 基督教的神迹与史书

古人的天空

割礼

神职人员

气候

 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气候对宗教的影响

结论

痉挛

物体

批评

相信

乡村教士

D

教令

世界洪水

命运

上帝,诸神

 神灵的产生

 古代各民族对神灵的认识

 斯宾诺莎的研究

 自然的体系

 信仰一位至尊上帝的必要

 罗格玛科斯与东丹达克的对话

耶稣的神性

教条

E

平等

地狱

国家,政府

圣体

主教

以西结书

F

寓言和传说

 古代寓言的渊源

 企图禁绝古代寓言和传说的宗教狂热者

宗教狂热

 宗教狂热引发的恶果

 宗教狂热对神圣教义的玷污

 一桩宗教外衣下的阴谋

 宗教狂热是如何兴起的

 宗教狂热者的神迹

人间道德的虚伪性

疯狂

欺骗

G

光荣

 真正的光荣与虚假的光荣

 被滥用的光荣

圣宠

战争

H

《列王记》和《历代志》

I

偶像、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

 对古代偶像崇拜的考证

 偶像崇拜史

伊纳爵·德·罗耀拉

洪水

J

圣女贞德

耶弗他

约瑟

L

论自由

自然法

法律

民法与教会法

奢侈,豪华

奢侈的概念

虚伪的或真实的奢侈

M

物质

着魔之人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

关于物质的争论

弥赛亚

告读者

附:乔治·阿弗内尔的按语

变态易形,转世投胎

形而上学

奇迹

摩西

摩西的真实性

关于摩西五经的真正作者

P

故乡,祖国

祖国的概念

如何才是热爱祖国

爱国人士的祖国

圣彼得

成见

感官成见

物理成见

历史成见

宗教成见

R

宗教问题

 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

 第五个问题

 第六个问题

 第七个问题

复活

S

所罗门

关于所罗门

所罗门的财富与智慧

感觉

迷信

T

信仰自由

暴政

V

德行

关于伏尔泰的评论

试读章节

说与不说,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上是两种境界。一种是不敢说的,另一种是敢于直言的。前者谨慎,后者率性。泱泱大众,谨慎者多而率性直言者少。无可厚非,谨慎本是生存之道。然而当世界的发展到了时代需要变革的时候,总有少数人不畏艰险与强权而将真理昭然揭晓,让处于黑暗之中的人们看到一盏光明的灯。历史总是这样书写的,真理往往只赋予在少数人手中。随后,人们便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将他们载入史册,受万众瞻仰。

伏尔泰显然属于后者。他不仅要说,而且还要说得痛快、说得淋漓尽致。柔和谦卑从来不是他的信条,嬉笑怒骂、尖酸刻薄才是他的风格;站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风尖浪口,他叛逆不羁,嫉恶如仇,敏捷的才思又令他的作品妙趣横生,充满哲理意味。他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体,其毕生的影响与贡献,雨果已经作了一个恰当的评价——“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他顶多活四天”

伟人往往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了解17世纪与18世纪的法国历史就无法了解我们的主人公伏尔泰。伏尔泰出生于1694年,刚好是世纪之交新旧交替的时代。那时的法国景象是,教会与政府就像两只铁手,牢牢地扼制着人们的思想,而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却得不到公正的对待。一面是上流社会的骄奢淫逸,一面是下层人民无以为生、饥毙荒野。监狱、流放、死刑,令人们噤若寒蝉,而打破封建专制特权的呼声,终于由一个瘦弱婴儿的出世而得到伸张。

1694年11月21日,在巴黎夏德莱区法院的公证人弗朗索瓦·阿鲁埃的家里,诞生了他的第五个儿子。或许是由于父母年迈生子的缘故,这个孩子十分瘦弱,生下来的时候几乎发不出声音。经过护士们的一番拍打后,他才微微有了几口气。护士们摇着头纷纷交头接耳地猜测“他顶多活四天”。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脆弱得不堪一击的小生命竟然在他以后的生命中延续了84年之久!对于这一点,维克多·雨果比较形象地说:“这个人生活的84年,处于君主制的顶点和大革命黎明时期。当他出生时,路易十四仍然在位,当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登基;他的摇篮可以看出是伟大朝代的最后一缕宝光,他的灵柩是那个地狱般的世界的第一丝微亮。”

阿鲁埃家祖上以商人居多,家境殷实,属于没有特权的第三等级市民阶层。老阿鲁埃是18世纪典型的中产阶级,继承了祖辈勤恳踏实、头脑精明的性格特点。这一优点后来由伏尔泰毫无保留地沿袭了下来,他在将来的时日里,除了是个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大富翁。两父子最大的不同在于,老阿鲁埃毫无文学天份,也不敢抛头露面,而伏尔泰则思维敏锐,谈吐间锋芒毕露。母亲玛丽·马格丽特·德’阿鲁埃曾是衰落贵族之女,中产阶层的阿鲁埃家以此为荣。父母给刚出世的伏尔泰起名为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他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后来只有大他10岁的哥哥阿尔芒和小他5岁的妹妹玛利亚长大成人,另一个哥哥与姐姐则过早夭折了。上了年纪的父母,并没有把这个男孩的出世作为乐事,他们深感暮年来临,精力不济了。伏尔泰3岁的时候,父母请了夏多纽夫神甫当他的教父。夏多纽夫神甫在与小阿鲁埃的接触过程中惊讶地发现,这个体质纤弱的孩子精力旺盛,聪明过人。只不过才3岁的孩子,他竟然已能背诵拉·封丹的《寓言》与不可知论者卢德的《摩西亚特》。这首公开怀疑宗教的法国诗歌,伏尔泰从小谙熟于心,怀疑论的种子早在这时就已经生了根,并在将来的日子里不断生长壮大。

当小阿鲁埃7岁的时候,母亲玛丽过早地去世了。父亲弗朗索瓦担负起教育两个儿子的重任。他是虔诚的让森派教徒,早年曾把大儿子阿尔芒送到奥拉多利安修道院学习,结果阿尔芒也成为让森派教徒。其虔诚程度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严肃、稳重,整天沉迷于宗教狂热之中。小阿鲁埃呢,活泼、机智、诙谐而不虔诚。夏多纽夫神甫时常让两兄弟互作讽刺诗来取乐,阿鲁埃往往是脱口而出,而阿尔芒却半天答不出来,尴尬不已。这种气质上的差别,父亲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清楚修道院对大儿子性格发展上的不利,因此,他没有把小儿子阿鲁埃也送往修道院学习,而是留在了自己身边亲自管教。老弗朗索瓦虽然脾气有些暴躁,但还是一个讲理之人。伏尔泰的笔下曾经记述了童年时期他与他父亲之间发生的一件趣事。一天,老弗朗索瓦不知因何事而对他的园丁大发脾气。当时剧院里正在上演一出《爱发牢骚的人》的戏,伏尔泰事先就串通该剧的演员,在话剧独白中加上了他父亲发火时斥责园丁的语句。那天,伏尔泰硬拉父亲陪他看这出戏,父亲看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小儿子别有用心地安排,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向园丁道了歉,他还向小阿鲁埃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像这样对待他人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伏尔泰在年幼之时便具有超凡的创造力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少年神童

圣路易中学由耶稣教会所主办,是当时巴黎少数几所名牌中学之一。老阿鲁埃把10岁的小儿子伏尔泰送进了这所学校,认为只有在这里他的儿子才有成才的希望。圣路易中学遵循的是规范化的传统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主要课程有:神学、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诗学、医学等等,此外,还时常在校园里举办拉丁语或法语的戏剧表演。在这里,伏尔泰从小就埋下了爱好戏剧艺术的种子。然而,这所学校恪守着法国森严的贵族等级制度,在圣路易中学,只有那些王公大臣或是贵族的纨绔子弟才有资格带着仆人住在单独而舒适的房间里。可是资产阶级的孩子们只得挤在公共寝室里。特权制度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里,有时甚至是在课堂里。幼年伏尔泰对此忿忿不平,他离开家门以来首次感到了一种社会门阀之间的不公平,这株充满了反抗精神的幼苗在逐渐成长。

由于圣路易的古典式传统教学,伏尔泰在那里没有学习到反映当时先进科学和技术的课程,他曾这样抱怨道:“我不了解我的祖国,没有数学,也没有健全的哲学。我只学会了拉丁文和大量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可是,这种呆板守旧的教学并没有束缚住伏尔泰的才华。在12岁的时候,他就根据罗马传说写出一出题为《阿穆利乌斯和努弥托尔》的悲剧。他还能轻而易举地写出辞藻优美华丽的诗句来。他的导师们对他的这种才能都惊讶不已。启蒙教父夏多纽夫神甫把这个聪明的孩子介绍给了他的好友,当时巴黎的才女妮侬·德·朗克鲁夫人。这位已经85岁高龄的老太太,十分喜爱这个聪明伶俐、容貌俊秀的小阿鲁埃,称他为神童。她在1705年去世前留下遗嘱,要给伏尔泰留一笔为数2000利弗尔的赠款,作为为他购置书籍的费用。

少年伏尔泰在圣路易中学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不喜欢读中世纪骑士们的传奇故事,却爱好阅读成人读物,尤其是那些宣传自由思想的书籍。例如哲学家贝尔的《历史和批判词典》,引起了伏尔泰的浓厚兴趣。书中那些无畏的怀疑、反抗宗教的言论,在小伏尔泰的心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敢想敢说,敢想敢做。一次上课时,教师雷亚神甫被这个小孩的讥讽气得差点晕倒过去,他跳下讲坛,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大声训斥道:“坏东西,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法国自然神论的宣传者!”谁知一语成谶,这句话竟然成为伏尔泰一生思想发展的预言。

在圣路易中学,伏尔泰并不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他爱学习,也爱捣乱;爱思考,也爱反叛。老师们对他有褒奖,也有斥责。虽说他仇视不平等的门阀制度,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与其他贵族子弟所建立的友谊。他甚至与达让塔尔伯爵、让松兄弟、里舍利厄公爵等人成为终生好友。他们在后来伏尔泰所经历的政治激流中给予了关键的帮助。转眼7年时间过去,伏尔泰从圣路易中学毕业后,从一个小孩成长为一个翩翩少年。

1711年8月,16岁的伏尔泰中学毕业。他向父亲表示,他要立志做一名诗人。这一决定使老阿鲁埃大为光火。在身为资产者的父亲看来,诗人能做什么?诗人都是些穷困潦倒之徒,他们危害社会治安,毫无益处可言,其结果只能拖累家庭,濒于饥饿边缘。老阿鲁埃早已为伏尔泰设计好了两条路:要么背《圣经》,做教士,走教会的道路;另一条是读法律,当法官,走政界的道路。可是这两条路都不是伏尔泰所喜爱的。于是老阿鲁埃又想出钱为他捐一个荣誉的官职,以光耀门楣,可这个想法也遭到了伏尔泰的坚决反对。他对父亲说:“买来的荣誉我不要,我自己会得到荣誉。”这种天赋的自信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父亲见儿子的态度如此坚定便打消了让他从官、当教士的想法。

伏尔泰早在读书的时期,就在教父夏多纽夫神甫的介绍下与号称“圣殿集团”的信奉自由主义的名士们交往。他们中间有文学家,也有艺术家,毕业后,伏尔泰与他们交往日深,在充满了呼唤自由主义的空气熏陶下,他逐渐孕育成一种叛逆的反宗教的思想意识。他的这些转变,令老阿鲁埃看在眼里,忧在心里,深怕儿子将来成为带给家庭不幸的祸患。他决定要找一个严肃的环境,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儿子规束为顺民。正巧,1713年,伏尔泰的教父的兄弟德·夏托纳夫侯爵出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在老阿鲁埃的斡旋下,侯爵同意接受伏尔泰做自己的出国随员。这次,年少轻狂的伏尔泰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这个安排,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束已经让他觉得厌烦,能有这么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正好可以让他透透气。

P2-6

序言

这是一本神奇的哲学著作。说它神奇,主要表现在它在传播方式上与任何一部哲学著作都不同。1764年,巴黎市民惊奇地发现,自己家中门铃的拉线上、门缝里,街道或公园的坐椅上,甚至在大教堂的祈祷椅凳上,都放着一本伏尔泰著的、名叫《哲学辞典》的书,有时在一家钟表店老板的工作台上也会出现这部著作。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而《哲学辞典》就是他的启蒙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为了让读者携带方便,谁都可以随手翻阅,作家想到了这个主意。

伏尔泰的哲学思想复杂而丰富,不能简单地用“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来概括。从无神论角度看,他坚决反对宗教迷信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宗教狂热的批判,使他成为一座照耀思想界的灯塔。但在道德哲学方面,为了维护人间正义,他又认为对于灵魂永生的信仰是不可缺少的,他甚至认为必须有一位赏罚严明的最高主宰,来鼓励善良、惩罚愚昧;对于人民大众来说,即使上帝是没有的,也必须创造出一位上帝来。

在对待私有财产问题上,伏尔泰的观点与他的好友卢棱尖锐对立。伏尔泰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卢棱则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思想的差异使二人从好友变成了对头。这个问题不仅是世纪之争,简直可以说是千年之争。谁对谁错,只好待历史来作结论。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对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的强调。伏尔泰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家,他认为,只有一切从合理的理性出发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人类带来一线曙光。作者思考问题时注意从合理的理性出发、不圃干固有的成见,全书洋溢着探索真理、敢于面对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

伏尔泰在世时,就被人们誉为“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无权剥夺。这些思想使他为后人所景仰,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

《哲学辞典》问世已近三百年,至今还为人所喜读;书中闪烁的思想光芒仍在继续回答着当代读者所关心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读这部著作的原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