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从曼德拉到金正恩,从法兰西到美利坚,从伊拉克战地到索契雪山,突访朝鲜,遥望台湾,访日本众首相,看俄罗斯政坛……一名记者亲历的世界变迁! 最精彩的人生经历,最真实的心路历程,水均益首度敞开心扉,剖析“伊战逃兵”等心中之痛,真诚点评好友白岩松、敬一丹、崔永元,幽默回应“月薪26万”“被央视雪藏”等各种传闻,并对“央视离职潮”等热辣问题进行点评。同时,讲述与国际著名战地记者的交往故事,如CNN的克里斯蒂安·阿曼坡、路透社的玛格丽特·摩丝,战火纷飞有如好莱坞大片的场景,一群记者冒着炮火追求理想,充满热血与激情。 《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揭秘国际政要的种种“八卦”:普京整容,李明博怕“撞衫”,希拉克有御用化妆师;解读政要名人的种种表演;索契冬奥会时普京拥抱水均益,有何政治目的?卡梅伦访华声称“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最强支持者”,又有何隐情?透视世界政坛的风云变幻:俄罗斯“梅普组合”不和传闻是否真实?日本走马灯般换首相原因何在?并独家揭秘“欧债危机”、“朝鲜炸毁核设施”等新闻采访背后真相,对媒体热捧的美国大使骆家辉“坐经济舱”等事件进行了点评,提供给读者看世界的全新角度。 内容推荐 《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是“央视名嘴”水均益最新力作,首度敞开心扉,回顾央视生涯20年,剖析“伊战逃兵”等心中之痛,点评央视离职潮,回应“月薪26万”传言,讲述与白岩松、崔永元、敬一丹等新闻老兵不得不说的故事,袒露“名利场中”心路历程。 同时,以冲锋在新闻前沿的记者视角,揭秘亲历伊拉克战争、欧债危机、朝鲜炸毁核设施等重大国际新闻背后的真相,讲述采访普京、梅德韦杰夫、安倍晋三、卡梅伦等国际风云人物的独特感受;并以20年来脚步遍布全球的采访经历,密切关注世界变迁,从曼德拉到金正恩,从法兰西到美利坚……《益往直前:水均益看世界》剖析当今世界格局,点评国际热点问题,记录中国崛起的脚步。 目录 序 新闻老兵,一往直前 第一章 2003伊战采访揭秘 1.伊拉克新闻大战 2.“中国伟哥”贿赂新闻官 3.无奈的分批撤离 4.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5.撤与留的真相 6.战前重逢闾丘露薇 7.凤凰卫视进了巴格达! 8.沙尘暴中的重返 9.冒死拍到独家画面 10.别了,巴格达 第二章 2013伊战十年回访 1.十年重返揭秘伊战 2.萨达姆老家遇险记 3.战后怪胎“绿区” 4.遭遇连环爆炸 5.阿布,我的伊拉克兄弟 6.战争,并非可以重启的游戏 第三章 俄罗斯之行 1.“挑逗”普京 2.险象环生的高端访问 3.我挑拨了“梅普”关系 4.莫斯科遭遇黑暗执法 5.普京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第四章 日本,听我对你说(续) 1.日本众首相,谁见我谁下台 2.狡猾的安倍晋三 3.不要把日本人当“自己人” 4.我是“反日分子”? 5.钓鱼岛会引发中日战争? 第五章 从法兰西到美利坚 1.欧洲真不行了? 2.“穷凶极恶”的美国 3.“可怜”的海外中国人 4.西方世界的政治家们 第六章 突访朝鲜 1.炸毁宁边核设施 2.平壤印象 第七章 访问台湾 1.圆山饭店舌战“台独” 2.不一样的录像带 第八章 央视老兵 1.我和白岩松差点打了一架 2.崔永元辞职 3.大姐敬一丹 4.怀念战友陈虻 5.我的月薪26万? 6.央视离职潮的背后 7.水均益上哪儿去了? 8.夜总会风波 第九章 新闻前沿 1.从采访本到微信 2.从巴格达到钓鱼岛 3.从曼德拉到金正恩 跋·笑对名利 试读章节 7.凤凰卫视进了巴格达! 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城,是靠着海湾的一个很小的城市,总共才几十万人口,还没北京的东城区大。我们在报道的时候,耳边会突然响起空袭警报,伊拉克的“飞毛腿”从天而降,视野所及,浓烟升起,某个商场或居民区就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那时候记者们最担心的是化学武器。由于美国人的宣传,大家当时都坚信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他们要报复美国,肯定首先会以驻守在科威特的美军、各国的记者、各个联军的工作人员为目标。如果仅仅是一枚导弹飞来,那造成的破坏大不了就是把这栋楼炸一个窟窿,而化学武器就不一样了。 我们的心一直悬着。 出国之前,冀惠彦利用他在部队的关系,给我们弄了一大批装备,其中有急救包、药箱、钢盔、防弹背心,还有防毒面具,我们一路都背着。到了科威特一看,我们都乐了,驻扎科威特的各国记者,拿出来的装备,足够开一个展览了。蓝颜色的防弹背心,黄颜色迷彩的防弹背心,还有白颜色上面喷着TV的防弹背心和钢盔,人手一个防毒面具,没有的就直接在科威特军需品商店买。据说在国际新闻中心排队也可以领。 做新闻是24小时待命,而防空袭也是24小时戒备。 当空袭警报一响,记者全都一个个从楼上往下撤,拿着防毒面具往酒店地下室飞奔。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空袭警报,也不是第一次面对导弹向我飞来,但防化可不是小事,一枚导弹在其他地方炸了,化学毒气也可能顺着空气飘过来实施第二次攻击。等解除警报,大家再从地下室钻出来各干各的。 那些日子,科威特起码遭受过10次导弹袭击,事后证明,没有一次有化学武器。 在科威特度过的两天两夜,好像两年那么长,每当空袭警报凄厉地在科威特上空回旋时,我心里都会震动,像冰山崩塌,振聋发聩。战场边的媒体就是如此,火线上的记者就是如此,生死大关之前的新闻就是如此,让我难以平静,感慨、冲动、兴奋,五味杂陈。 我们焦急地待在科威特,等待和联军一起进人伊拉克的机会,一个突然的电话,却将所有的计划打碎了。 3月25日,央视《世界》栏目组的同事张郇突然给我来了个电话,他当时在应急对接小组里,配合战争报道特别节目,负责为我和白岩松提供计划、文案、外联等材料。他在电话里第一句话就说:“你知道吗?凤凰卫视的记者进了巴格达。” 我只觉得脑子里“嗡”的一下,好几分钟没反应过来,一片空白。张郇不说,我也知道是谁进入了巴格达,肯定是闾丘露薇。 我感觉脑袋被狠狠敲了一下!我长期跑中东地区的战地采访,之前又在伊拉克坚守了近两个月,可是现在,我在科威特,凤凰卫视的记者却已经在巴格达!这是失败!其次,这对于中央电视台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战,我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很多飞舞的文字碎片,那是“9·11”之后社会各界对于中央电视台的诟病,对于凤凰卫视的赞扬。 我前所未有地觉得,我与我所供职的媒体,如此荣辱与共,同气连枝。 在约旦与闾丘露薇重逢时,我还专门鼓励过她去巴格达。当时我还处于某种不平衡的心态,觉得我反正没办法,撤出来了,我们中国记者不管哪家,只要有人能进去,也能代表我。但是,当这件事真实地发生,并且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一时间,我失去了方寸,心里的感受非常复杂,有失落,更有不甘心。我心心念念想要做到的事,只差一步之遥,失之交臂,现在却让别人做到了。 张郇有些担忧地告诉我,网上已经有舆论反应了,基本上就是一边倒地对凤凰卫视和闾丘露薇的赞扬,以及对我们的种种责难。台里知道这件事,也觉得挺窝火的,明明之前守了那么久…… 我强迫自己深呼吸,冷静下来,然后对张郇说:“我现在也不管别的,对我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我已经不在乎了,但是如果凤凰卫视进去了,那我们央视也应该能进去。”接着,我问现在是什么情况,闾丘做了几条报道。在询问的过程中,我已经下定决心:我要不顾一切地回去!凤凰卫视能在那儿待着,我们为什么不能?! 闾丘露薇的行动对我们而言,既是刺激和挑战,也是一个掩护,这使我有了更充足的理由回到巴格达。当然,如果我现在打电话向台领导请示,得到的绝对还是个“NO”,所以不能说。但是不说的话,我要怎么走?我在科威特每天从早到晚都安排了直播,有什么理由可以缺席?还有,就算走得成,要从哪里走?科威特有没有捷径可以进人伊拉克? 我连忙翻出地图,铺在房间的地毯上,开始研究路线。 我首先想,科威特离伊拉克南部的城市巴士拉很近,而巴士拉离巴格达也只有五六百公里,有没有什么通道能先到巴士拉? 但是,伊科边境大军压境,陶冶他们刚采访回来,那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果没有联军的指令和许可,寸步难行。而且,巴士拉到巴格达的那条路遭遇了严重轰炸,新闻报道中说,整条路已经完全瘫痪了,看来,此路不通。 还有一条路,从土耳其北边绕道,驱车两千公里到土伊边境,然后再从边境往下走,一直走到巴格达。但这条路实在太远了,物力和时间都不够。 剩下唯一可行的一条路,就是返回约旦,再闯“死亡公路”。 我拿起电话就开始联系各路关系,但是关于约伊边境的情况,没有人了解。不能肯定这一路是否安全,也不知道边境口岸是否彻底关闭,遭遇几次轰炸的“死亡公路”,究竟是否还能通行,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P35-37 序言 新闻老兵,一往直前 水均益 2013年3月,我又回到了伊拉克。 老朋友阿布邀请我再去他家里坐一坐。于是,我带着整个报道组去了那个位于巴格达郊区、名叫“吉布迪”的村子。15年前,我第一次来伊拉克时,这个底格里斯河旁的农家小院拥抱了我;2013年,故地重游,阿布的房子已经重新装修,但第一眼,就是第一眼,熟悉的老物件就映入眼帘,让我内心陡生波澜。 最显眼的是院子里的汽油发电机。2003年3月,我们“被撤出”伊拉克,把它们留给了阿布;一共3台,东芝的大功率汽油发电机。战争爆发之际,伊拉克经常停电,但汽油管够,又便宜,我就让阿布从黑市上以每台500到1000美元的价格买来这种发电机。当时的想法是,无论条件如何恶劣艰苦,只要能发电带动海事卫星和现场直播设备,我们就能做电视报道,坚守战区。 阿布骄傲地说:“这3台发电机我全都留着呢,这是你们中央电视台的财产……你等等,我还有一样东西。”说着,他又冲进屋子里搬出一个铝合金折叠小梯子。同行的冀惠彦(当年我的搭档,著名摄像记者,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军事部副主任)一看就乐了:“这是我当年带来的!” 冀惠彦是个很细心的时政记者,常年做摄像。1998年美国对伊拉克发起“沙漠之狐”行动期间,我们俩是采访搭档。当时有很多重大采访和新闻发布会,都是全世界上百记者你争我抢的“新闻大战”。有一次在机场拍摄来伊拉克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时,冀惠彦扛着摄像机没找到制高点,被挤到了众多的摄影摄像记者身后,很是吃亏。对此,他懊悔不已,好几天一直在念叨,说早知道应该带一个摄影梯就对了,2003年我们再来伊拉克时,他执意要千里迢迢从北京带来这个梯子。在阿布家里,他轻拍着这落满尘土已经很破旧的梯子,如同拍打老朋友的肩膀,欣喜而怀念。梯子上还能看见蓝色彩笔写着的“CCTV”。 这些熟悉的旧物件,讲述着十年的往事和遗憾,它们被时间磨蚀,反而刻骨铭心。10年重返伊拉克,是重返那段热血沸腾做新闻的日子,也是重新面对当年的无奈、尴尬、痛苦和愤懑。多年来,往事已经凝成心结,打不开,不能碰,耿耿于怀。这次重返,给了我一个释怀的机会。 伊拉克战争报道无疑是我事业的一次高峰,我和同事们在巴格达坚守了两个多月,大量鲜活的素材和珍贵的镜头,为我们带来了鲜花和掌声,甚至为我赢得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这个40年生命历程中的最高荣誉。然而,被成功与辉煌簇拥的我并不快乐。 这次报道如同硬币两面,一面是风险,一面是残酷。2003年3月18日,我们的报道组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遗憾撤离巴格达。虽然坚守到战争打响之前的最后一天,虽然我一步三回头还在不断努力,但真正开战时,我的确已不在烽火前线。作为一个“战地记者”,我被人拿来与举国关注的凤凰卫视同行相比较,还来不及吞下撤退的遗憾,各种责难又唾面而来。 那时候,只要打开电脑,我就会忍不住去搜自己的名字。搜索结果难以直视。 “当闾丘露薇和她的同行们继续在经历战火、处处废墟的巴格达向观众们发回报道的时候,我们的著名战地大记者水均益先生却已经回到北京,辗转各个电视访谈节目,大谈他的‘战地经历’,还挤出几滴眼泪来作无辜状,说什么‘无怨无悔’……” “一个大男人如此贪生怕死,还不如一个女人!” “这种临阵当逃兵的行为,严重缺乏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实在是太窝囊了……” 各种指责、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要把我淹没。10年过去,回想起这些话语,我仍然如芒在背。 白岩松特别明白我这种心情,他送了我一本《幸福了吗?》,扉页上写着“老哥,为你平反”。我心里咯噔一下。他用简练严谨的文字,书写了他所知道的伊拉克战争和央视报道,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宽慰。伊拉克归来后,2004年,我就曾想提笔写下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以及心里的委屈;此后无数次提笔,无奈每次又沉重地放下,内心惊涛拍岸。 此刻,在阿布家的院子里,我听到那些发电机、摄影梯的呼唤,往事历历。2003年春天的那60多天,艰难征程,心灵洗礼,都被时间筑成纪念碑…… 我终于决定,把这一切都写下来。 同时写下的还有三十来年当记者、做主持人,以及做人的故事、感悟和思考。1998年,借着当时的名人出书热潮,我也写了本《前沿故事》,主要讲述了我做电视节目、当记者的所见所闻。记得我当时自嘲说,那本书就是供读者上厕所时看的。但后来有读者告诉我并非如此,因为有些人拿起那本书就放不下来了,结果一次厕所上了一个小时,害得他们腿都蹲麻了。多年后,我偶尔还会碰到一些年轻人拿着一本已经发黄了的《前沿故事》,告诉我就是因为当初看了我的这本书,他们才选择了学习新闻专业,当了记者或者做了电视节目,云云。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 所以,当我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以讲故事为主。讲我作为一名国际记者所经历的大事小情。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还加入了一些自己对国际关系、中国崛起以及国际热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毕竟,当了几十年的记者,自然会沉淀下来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认识;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也会由原来偏向感性转而更多注重理性的思考,包括对国家、民族和命运的思考。这么说绝非是装深沉,所谓岁月使然吧。 在我看来,每个人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都是命中注定,你无法选择。如果你赶上一个开放的太平盛世,你应该感谢上苍和爹妈。因为有太多的人,不同人类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人曾经或者正活在无奈甚至是暗无天日之中。就如同秦始皇时代的人无法抱怨自己为何早出生了两千年、索马里的饥民从不期望自己能出生在富裕国度一样。现实是,我们就生活在现在,我们就出现在眼下这个时代。所以,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现时现地的安全、快乐与幸福。 对于生活在今天中国的我们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希望我们生活的这个家园是开放的,繁荣昌盛的。我们也希望我们这个时代是太平的,进步的。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关注世界,关注世界与中国。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一名记者,一名中国记者,上电视、做新闻,我很知足,也感谢命运的安排。正因如此,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努力,不敢懈怠。从报道当年的伊拉克战争到关注如今中日的钓鱼岛争端,从采访基辛格到与普京拥抱,我知道,这是我的命运,我的幸运。而为了这份幸运,我只能一往直前。 后记 笑对名利 我加盟央视的最初动力,是希望能够以更加具有传播效果的方式来做新闻,这是我身在新华社“脚踩两只船”做央视《焦点时刻》国际报道的想法。可是,当1995年我被正式调进中央电视台,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电视平台巨大的传播力,使我无意当中成了一位“名人”。走到哪儿,都能被认出来。后来出行时,墨镜和帽子成了我的固定装备。 当然,我这样乔装打扮,并不是摆谱,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时候我去街头小店吃碗兰州牛肉面,要是不加掩饰就这么进去,那么从服务员到吃面的客人都会认出来,然后这个要跟你合影,那个要跟你聊两句,有的可能还要个签名什么的,这碗面就别想吃下去了,同时也干扰了人家店里做生意。 成为名人之后,除了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更要在心理上面对“名利场”的考验。这么多年以来,我也是经过了一番调整和适应,终于能清醒地看待这一切。名和利,来得容易,去得也很快。这些年在电视荧屏上,划过了一颗一颗星星,有的一夜成名,有的转瞬即逝。随着时间流逝,有谁还记得那些昙花一现的明星? 我的老母亲常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你要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失去了光环,变得暗淡,你未必能够承受得了。所以我常常觉得,我们在这个名利圈里的人,应该做好一种思想准备,就是总有一天,你会像那颗从天际划过的星星一样,失去光亮,回归到本真的状态。这种时候,内心一定要充实,以一种淡然的心情,去看待你所获得的,看待你可能失去的。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有起有落,你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也会有非常郁闷失落的时候。 有时候,我参加一些活动,看见一些过了气的老艺术家、老演员、老歌手,坐在正如日中天的当红偶像旁边,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凄凉。那种反差,我看在眼里,也会触景生情,给自己一个警示。我偶尔也会面对一些类似的境况,某个新主持人突然火得一塌糊涂,要说我心里一点涟漪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能做到,让自己心情平复,去客观淡定地接受这件事。这就是现实。 中央电视台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成名的平台,不可避免地就会成为名利场,因为人就是这样,有了名就有利,在面对名利时,大多数人很难逃脱内在的规律,就是会竭尽全力,不断地追逐名利,欲壑难填,没有止境。今天你攀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明天就想上到更高的平台,今天上《东方时空》,明天就想上《焦点访谈》,后天就想上央视一套的大直播,大后天你就想上春节联欢晚会,恨不得哪儿哪儿都是你。 但是,这个舞台上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也没人能够永远独霸天下。我一直提醒自己首先是一个记者,是一个新闻人,我的技能是新闻编辑记者,这方面的业务能力我从来就没丢过。到现在我还时常要编编稿子,写写词儿,包括2013年重返伊拉克的策划,我也深度参与。时至今日,很多节目的串联词、主持人出镜的话、采访稿之类,都会有人提供给我,但我肯定自己都会再过一遍。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重新写。 我要保持自己在这方面的实力。因为我认识到,作为一个脸蛋儿出镜,在央视这样的平台上,生命力是很短暂的,不会永葆青春。而如果我是一个记者型的节目主持人,只要国家政策规定允许,哪怕白发苍苍我依然可以主持,依然可以上前线。反过来,如果就这样沉醉于名利场,很可能混不到头,甚至于会看到自己被击败。被替换的那一天。 这些年,不断有人问我:你好像没有以前“火”了,很沉寂,是不是被央视封杀了?其实人的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冲锋在前,身边的很多境况都会发生变化,我一直觉得,并没有所谓“封杀”这种事情。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来的来走的走,长江后浪推前浪,百花争艳春满园,对电视台来讲,是个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这个舞台上的参与者来讲,起起落落都是短暂的,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因为观众一定会有新的选择。像我的哥们儿刘欢,这么多年能在中国歌坛上,维持一个大哥级的地位,在我看来几乎是一个奇迹。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会感慨,出来了一个什么新歌手,根本听都没听过,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但是人家就是火得一塌糊涂。有的时候我从机场出差回来,看见一大群粉丝等着接明星,我一打听,不认识啊,可是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听:你连他都不知道,现在可火了!然后我能怎么样呢?难道就在一旁暗自伤神,耿耿于怀? 我把自己几斤几两放稳了,自然就能把事情的本质看得清清楚楚。今天我是个活跃在舞台上的主持人,我不能认为,我永远都会这样,我也不能认为,如果别人比我更好,我就心有不甘,应该要想想,别人是不是确实好得有一定道理。这些规律都是客观的,你要有勇气去接受,去适应,去习惯。 人有时候,是无形当中被牵着走的。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寻找一种内心的平衡。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方唱罢我登场,所有带有名利色彩的圈子,无论是早年的戏班子,还是现在的娱乐圈,如何面对名利,都是对一个人内心非常大的考验。名和利会让你一步升天,也可能会让你变得扭曲。当我和朋友、家人聚会时,我会感到很舒服,因为那时候我可以回到我自己,不在乎今天吃的是鱼翅还是一碗牛肉面。一出门有三个保镖、八个助理,其实并不能改变生命历程中最真实丰富的感受。那些虚幻的排场,并不能证明你就是一个名人,或者你是个名人又能证明什么呢? 其实真的无所谓,我做好一个记者,我的人品、思想和报道内容,能够被大家所欣赏和认可,对我就是莫大的鼓励和荣幸。至于有多少人赞成和喜欢你,无须去计较。现在不是经常有人比较微博的粉丝数吗?你说你有500万粉丝,我说我有1000万粉丝,其实又能代表什么呢?能表明现实中真有那么多人支持你?你站在大街上振臂一呼,就能有那么多人响应吗?那只是一种社交方式而已,不要被这种表象,迷惑了自己。 这些年,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一天到晚都很累,不要让自己夜夜难寐,也不至于说有什么事情放不下,过不去。2013年我50岁了,人到五十而知天命,自然规律有时候的确很难抗拒,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很快乐。如果我作为一个记者,一个主持人,我的报道和节目还有人愿意看,我已经感到非常快乐了。同时,我还能拥有我的亲人和朋友,有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和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那简直乐不可支了。 当然,我也在不断激励自己,让自己葆有一种激情,活力不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暗淡。我曾经采访过美国维亚康姆集团的总裁雷石东,是美国传媒界一个传奇的老头,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我们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年龄,我说:“您看您这么大岁数,还奔波在生意场上。” 他说:“水先生,我告诉你,我不知道我多大岁数,40岁生日以后我就不过生日了,到现在为止,我跟任何人,包括今天面对你和你的摄像机镜头,我都说我40岁。” 我说:“那您这是不是有点自己欺骗自己?” 他说:“没有啊,我内心坚定地认为我就这么大岁数,我依然还能做我在40岁能做的事,这是我的一种信仰,也是让我的内心和躯体保持活力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回头想想,他这话真的很有道理,精神力量对一个人来说是强大的支持。我的人生,其实是一个盈利的过程,能从伊拉克活着回来,这条命都已经赚到了,后来还做了这么多栏目,每一次我都没有把我的筹码输掉。我不会陷入名利的怪圈,去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我也不会停止攀爬的脚步,仍要不知疲倦地去翻越每一座山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