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书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来说,这个书系是提高包括大学生、青年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在内的青年骨干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生动教材。
王雅文的这本《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为该书系中的一本。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时空转换中领略到思想的深刻性、故事的趣味性、知识的广泛性和方法的独特性,更能体会到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的强大力量。
王雅文的这本《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为“红色文化书系”中的一本。
《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内容简介:
2009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中国共产党也历经了88年岁月沧桑。从这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的脉络是如此清晰:从鸦片战争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曾创造人类文明辉煌的中华民族历经无数屈辱和困惑,在迷茫中进行着英勇而艰难的求索和抗争,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重任,用忠诚和智慧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五四运动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各大学的学生代表1000余人,聚集在北大法科礼堂。一位名叫邵飘萍的记者朗声道:“现在民族命运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救亡,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全国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学生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勇抗争。”众人听到演讲者讲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情形,都捶胸顿足,愤慨万分。有一个北大学生,当场咬破中指,撕破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悬挂在会场的台前。此次学生聚会由此演变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
那么,1919年五四运动缘何而起?5月4日这一天究竟发生过什么?在五四运动走过90周年之际,面向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受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产生了隔膜的今天,还需细细讲来。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即“巴黎和会”)。这次和会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故为“战胜国”之一。1918年12月1日,由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率领的代表团踏上前往巴黎的旅程。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对“巴黎和会”的本质还认识不清,对于帝国主义,尤其是美英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认为美英帝国主义的胜利是什么“公理战胜强权”,把美国总统威尔逊看做“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大好人”。他们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怀着这种美好的愿望,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几项合情合理的正当要求:一是取消外国在中国的某些特权,即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裁退外国邮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关税自主。二是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同袁世凯订立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三是归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抢占的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各项权益,将胶州湾租界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益直接归还中国。然而,操纵巴黎和会的列强以种种荒谬理由拒绝中国提出的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正义要求,原先被德国在山东强占的领土、铁路、矿山及其他一切特权,全部让给日本,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结果公理没有战胜强权,一度标榜为公理化身的美国和英、法、日、意沆瀣一气。突然觉醒的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们在突遭背弃之后,认清了一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火烧曹宅
五四运动中,走在队伍前列,起着先锋作用的是一大群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在当时是刚刚形成不久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长期为民族的屈辱、社会的黑暗和连年不息的内战而感到痛苦。他们有着较多的近代文化知识,视野比较开阔,容易接受新思想,许多人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激情。学校中的集体生活,也使他们更容易采取集体行动。于是,当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群情激愤,“中国向何处去”?久积在中国人民胸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人民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这便是文中开头的一幕。
会上,北京的学生代表纷纷提出严惩曹汝霖(经手签订“二十一条”的军阀政府的交通总长)、章宗祥(驻日公使,出卖胶济铁路经管权、济顺和高徐两铁路修筑权给日本的经手人)和陆宗舆(币制局总裁,1915年的驻日公使,向日本进行各种借款的经手人),并举行游行示威等建议。会议一致通过:一、通电全国,联合各界一致行动,誓死力争;二、电致巴黎的中国代表,决不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纪念“二十一条”的国耻日)举行全国游行示威等决议,并决定次日(5月4日)联合北京各校学生在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
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北京师大的前身)、工业专门学校、农业专门学校、朝阳大学、汇文大学等14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他们手持各色各样的旗子、标语牌,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有的还举着绘制山东的地图和各种讽刺画。P1-3
这套红色文化书系,突出红色文化这一主题。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是党旗、国旗、团旗和队旗的底色,是革命的象征。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统一的体现。.
有人认为,红色文化是历史形态的东西,如果将现在定位于历史纵轴线原点的话,只有在原点以下才能找到它。其实不然,红色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也存在于当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红色文化的因子,并因此而使其得以传承。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其影响不仅是当时的、历史的,更是当下的、现实的;不仅是固化的、凝重的,更是发展的、鲜活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印证历史、传承文明、弘扬精神的巨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它的承载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作为红色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工作和生活必需的营养元素。有了这一营养元素,我们就能看清这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学会分析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强劲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
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要想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就必须从红色文化中找寻自己的人生取向和价值坐标,不断地锤炼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是事关青少年个人健康成长的大事,也是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国家和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
组织编写这套红色文化书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个书系是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生动教材。组织者、出版者、作者期望这一书系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在红色文化这一主线下,这个书系分为革命领袖生平业绩、马克思主义名著导读、国际共运史、中国革命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导师的写作与演讲风格等系列,共数十本图书。透过书系每本图书的字里行间,读者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时空转换中领略到思想的深刻性、故事的趣味性、知识的广泛性和方法的独特性,更能体会到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的强大力量。
这里,有我们当代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
这里,有我们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编委会
2010年1月
根据红色文化书系编委会的要求,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历史洪流中奋斗的故事》这部书的编写。当我们停笔交稿之际,既感到欣慰,又意犹未尽,仍然被那尘封的历史往事所感动,更被那些伟大人物创造历史的丰功伟绩所震撼。从崭新开端的五四运动到党的创建;从八一南昌起义到决定红军前途命运的遵义会议;从八年抗战到惊心动魄的三大战役;从共和国诞生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心中充满对革命先驱、革命前辈的崇敬,对曲折发展的历史的感慨和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伟大成就的自豪。
本书由王雅文、汪海燕共同编著,武研博、姜甜甜也参加了查找资料与编写工作。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所限,难免存在谬误疏漏之处,敬请党史界同仁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