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所谓对孩子的理解,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要懂得儿童”。“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写道:“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
“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前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陶行知对未来师范生的忠告,提醒我们:第一,懂得儿童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第二,善于发现并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让·皮亚杰说过: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因为他觉得儿童总会以他们的术语来向你解释。我们之所以觉得儿童做得不对,是因为我们以一个成人的思维、成人的方式去想,觉得他这样做得不对。知晓亲子教育心理地图的父母一般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例如,你跟孩子在散步,儿童看到一个蝴蝶,就会指着那个蝴蝶说:“妈妈,妈妈,你看那是一只鸟。”通常,家长会以两种方式来回答。其中一种这样说:“不是,那是一只蝴蝶。”另外一个家长可能会说:“是的,那是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的,但是我们管它叫蝴蝶。”后一种回答的方式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因为,一方面父母承认儿童眼中看到的事实,是.的,这个是能够飞的,因为鸟儿是能飞的,同时,我们告诉孩子,这个飞的动物是“蝴蝶”。
再如,一吃饭时,孩子说:“我讨厌今天的菜,我不吃。”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喜欢自己做的菜,同时不想再重新做菜,或者认为不能过分娇惯孩子。他们往往倾向于去忽略孩子的感受:“你必须有什么吃什么,你必须喜欢这些菜!”安装亲子地图导航系统的父母能理解孩子厌恶的感受,给予如下的回应:“今天的菜好像不对你的口味,你想吃些什么?”这种先对孩子进行理解,然后再和孩子讨论是否应该重新做菜的方法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佳策略。
父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共情,一定能培养出理解别人的孩子。正如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所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乘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要知道,一切人际关系都带有亲子关系的烙印。孩子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湿、冷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孩子也许慢慢会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P7-8
如果明天你要出发去某地,你一定不会忘记随身携带一份目的地城市的地图。我们可以为出行而购买地图,但很少为亲子教育,在内心安装GPS定位系统,很少思考我们的亲子地图,常常会误入歧途,甚至迷途难返。
有些孩子很喜欢弹钢琴,当父母的就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一架钢琴回来,请来专业钢琴老师。由于缺乏亲子地图的导航,父母和老师非常强调技术训练,试图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孩子获得技术的提高。过了几天,孩子的脖子也疼了,指头也酸了,兴趣开始慢慢地减弱了。又过了几个月,孩子开始讨厌钢琴了,学习的积极性没了,经常被老师批评,学弹钢琴成为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很多父母还不放手,一个劲地盯着孩子、监视着孩子。为什么孩子最初对钢琴非常感兴趣,而后来却一点兴趣也没有了呢?其实,很多孩子的兴趣都是被父母给扼杀了。
动物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老虎非常喜欢吃小鸡。小老虎一生下来就让它吃,吃完一只再给一只。等老虎吃饱了,再继续给它。如果不吃,就打。被逼无奈,老虎只好乖乖地吃下。如此连续进行两周之后,你就会发现,那只老虎看到小鸡扭头就会逃跑。其实,父母训练孩子讨厌钢琴与动物心理学家训练老虎讨厌小鸡的方法并无太大的差别。
教育学者埃莉塔·达克沃斯在《如何获得好想法》一文中曾经写到:“儿童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儿童对某些现象熟悉到感兴趣的程度,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很重要,重要到他有兴趣、有能力、有信心,非要再接再厉不可。”
由于父母不知道如何认知孩子的内心,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地图,父母常常训练孩子厌学,损害孩子的兴趣,挫伤孩子内心的追求。
有一群顽皮的孩子每天总要聚集在老人的别墅前面,朝他的房子上扔石头。出于无奈,老人请教了心理学家。第二天老人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我慢慢地适应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如果你们一天不扔,我一天就睡不好觉了。我愿意每天付你们每人一块钱,作为你们向我房子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这一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一块钱。
过了几天,老人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我无法每人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但是,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五毛钱”。尽管孩子们有些不乐意,但是没有人说什么。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把孩子们召集到了一起:“最近我的财政状况实在是糟透了,我连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五毛钱也无法办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孩子们变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的太美了,谁会为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说完孩子们一哄而散。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孩子朝老人的房子上扔石头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人做事都有动机。扔石头的孩子早先的行为是出于好奇、冒险、被关注的欲望,对管教的逆反。而父母的打骂、警察的恐吓、老人的威胁,恰恰符合孩子内心对逆反的渴望。心理学家对孩子行为的动机进行了巧妙的转化,将这种内在逆反的渴望转化为对外在金钱刺激的反应。后来孩子扔石头的动机已经不再是逆反,而是为了挣钱。当刺激的力度越来越小时,孩子的投石行为便意想不到地中止了。心理学家之所以能影响和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有清晰的亲子地图,有明确的亲子教育的空间方位感,内心安装有导航系统。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亲子教育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父母必须努力学习和不断实践,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加以灵活运用,才有希望将孩子教育好。
作者
2010年6月
如果把家庭教育看作—趟列车,父母就是这趟列车的驾驶员和乘务员。手中没有—张亲子教育地图,列车上没有安装车载导航系统,父母就无法胜任把舵方向、慎重驾驶、为乘客(孩子)提供优质服务的职责,家庭教育这趟列车很可能因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
您手上的这本书是作者集多年亲子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的经验编著而成。书中有详细的指导、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助您达到思者无极、智者不惑、明者无悔、勇者不惧、福者善应、行者无疆的境界,成为一名智慧父母。
兴趣引导技术,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常常训练孩子厌学,损害孩子的兴趣,挫伤孩子内心的追求,这一切只是因为我们是路盲,无法找到一条正确的通往孩子内心的道路。心理学家之所以能影响和终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有清晰的亲子地图,有明确的亲子教育的空间方位感,内心安装有导航系统。
本书是作者集多年亲子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的经验编著而成。书中有详细的指导、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助您达到思者无极、智者不惑、明者无悔、勇者不惧、福者善应、行者无疆的境界,成为一名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