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姜椿芳文集(第9卷)(精)/中央编译局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姜椿芳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松花江上精诚在——回忆杨靖宇同志在哈尔滨的革命活动

一九三二年初,寒风刺骨,冷气袭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哈尔滨,广大群众遭受铁蹄的践踏和野蛮的蹂躏,陷入极度恐怖和苦难之中,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中国共产党积极号召并领导人民展开英勇的抗日斗争。就在这时,杨靖宇同志来到哈尔滨,按党的指示组建起中共哈尔滨市委,任市委书记,化名张贯一,同志们都管他叫“老张”。

那时我家住在偏脸子安顺街。四月间在我家召开了共青团市委成立会议,杨靖宇同志以党的市委书记身份到会进行指导。这是我第一次和杨靖宇同志见面,他当时二十六七岁,浓眉下的两只大眼炯炯有神,显得既沉着又机警。他在会上讲了话,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工作,扩大团的组织,动员各界青年群众,参加反日斗争。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几个干部进行了分工,吴仲亭任团市委书记,组织部长是赵尚朴,我任宣传部长。

靖宇同志非常关心团的工作。会后不久,他又约我在道里松花江边碰头谈情况。当时刚开江,一排排冰块从上游不断地漂浮下来,我们坐在江边上,一面装着看冰,一边谈着怎样开展宣传工作。谈着谈着,突然,靖宇同志哈哈大笑,接着又拣起一块石头向江里扔去。我觉得很奇怪,不知是怎么回事。过了一阵,他才对我解释说:“方才发现一个可疑的人,站在堤岸上向我们这里张望,我们板着脸谈话会引起他的注意,所以我装作闲谈的样子,大笑一声,他就走了。你以后也要注意,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留心周围的情况,这是我多年搞白区工作的经验。”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教育,他是位多么老练的地下工作者啊,真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且善于巧妙地应付。

靖宇同志的生活也非常俭朴,当时党的活动经费很困难,他经常穿的就是一件旧灰哗呢大衫。洗得都发白绽线了,脚上的布鞋,有时破得张着“嘴”。他的工作很繁重,经常深入到工厂、学校和郊区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和发展党的组织,有时没有钱,就饿着肚子工作。

这年秋天,哈尔滨发大水,我家搬到道里中国四道街,这时我已调到团省委,任宣传部长,主编《东北青年报》。此后靖宇同志再没有来我家,一直到冬天时,我们的一位叫刘过凤的团员同志(原名刘兆堤,吉林六中学生)来到我家,说他是和靖宇同志一起被省委派去磐石县整顿抗日游击队工作的,在靖宇同志领导下,南满抗日游击队有很大发展,经常袭击敌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小刘同志是回来向省委汇报丁作的。听了他的介绍,我非常高兴,更盼望再见到靖宇同志,听他亲自讲讲游击队的战斗生活,该是多么有意义啊。

我的盼望终于实现了。一九三三年五月间,靖宇同志被满洲省委召回哈尔滨参加重要会议,讨论贯彻中央一月二十六日指示信精神。这时我家又搬到道里西十一道街一个地下室(现十三号)。我的工作也变动了,在中共省委宣传部做干事。靖宇同志回到哈尔滨后,组织上安排他住到我家。我只有父母,还未结婚,比较方便,也便于掩护。我父母都同情革命,和靖宇同志也熟悉,欢迎他到我家来。他来时仍然穿着过去穿的那件旧大衫,外带一条薄薄的褥子。我问他衣服是带到游击队里去了吗?他笑着说:“哪里,是存到‘当铺’里了,这次回哈尔滨又赎出来的。”我们家住的地下室又小又黑,床也不够用,靖宇同志就铺着他带来的旧褥子,睡在临时搭起的板铺上。

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省委扩大会议,是端午节那天在我家以请客过节方式召开的,记得午饭吃的是我母亲做的黄花鱼,饭后开会的桌子上还摆了一些水果、糕点。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省委书记李实(又名魏抱一)、组织部长兼宣传部长何成湘、省委委员杨靖宇同志等六七个人,我因不是省委成员没有正式参加,但因在我家开会,也了解一些情况。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中央指示精神,贯彻党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纠正过去“左”倾路线在东北造成的严重影响,决定把原红军游击队的名称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共同对敌。会上,靖宇同志表示坚决拥护党的统一战线,回去积极贯彻执行。

这次会议开了一整天,很顺利,很安全。会后,靖宇同志还在我家住了几天,我们像一家人似的。

他在我家的那些日子,有空就看书看报看文件,他对政治宣传工作很重视,常叫我给他找几个会画画会写字的青年人,到他们游击队去搞宣传工作。他也愿意唱歌,我曾几次用口琴伴奏,帮助他学唱《国际歌》。低沉雄壮的歌声,在我家那间黑暗狭小的地下室里回荡着。他还和我商量要编一首《东北人民革命军之歌》,我们编了两个晚上,未编完,他就带着底稿走了。走时,他把身上穿的大衫和铺的褥子又送进了当铺,换些钱做路费,他把当票交给我母亲保存,说等他再回来时赎出来使用。第二年当票到期了,靖宇同志也没回来,我母亲花钱把两件东西赎出来,准备还给他,谁知靖宇同志再也没有来哈尔滨,我后来也因被敌人注意无法活动,离开了哈尔滨,家也搬到了上海,我母亲一直珍重地保存着靖宇同志的这两件东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听说靖宇同志牺牲了,母亲悲痛地哭了好几次。建国后,我家搬到北京,见到了我的老领导何成湘同志,他说要去东北,母亲就把靖宇同志的这两件遗物拿出来交给他,送到了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展出,使广大群众见物思人,更好地学习靖宇同志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原载《哈尔滨日报》1980年2月24日第3版

P111-113

目录

革命的诗人

辛克莱六十寿辰

乌克兰大诗人谢夫成果

匈牙利作家马德·柴尔卡

高尔基的《在人间》

纪念契诃夫三十五周年忌辰

忆杨靖宇同志

纪念高尔基想到一位战友

朋友和领袖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纪念斯大林诞生八十周年

最寒冷的一天

《三姊妹》及其他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主题

伟大的作家契诃夫

不断革命的伟大导师

纪念列宁

伟大的列宁

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革命诗人和政治诗

纪念列宁,学习列宁

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

杰出的京剧艺术家周信芳

忆沈知白先生

悼念热爱党的表演艺术家周信芳同志

金剑啸与哈尔滨革命文艺活动

军事评论家“秦上校”

松花江上精诚在

《苏联文艺》的始末

哈尔滨培育了我

战斗作家高尔基

“孤岛”时期上海的戏剧运动

在茅盾同志的帮助下

闹市口飞行集会

墨水瓶污染标语牌

送传单上门

高尔基培育我们革命的一代

我的母亲——张长生

从《时代》周刊到《时代日报》

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怀念林淡秋同志

创立中国舞剧的最早尝试

严冬深情祭淡秋

一位终身献给中国音乐事业的作曲家

阿甫夏洛穆夫击节赞叹李丽莲陕北采风

解放前地下党怎样利用公开报纸阵地

一九三三年的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

姜椿芳同志代表四个举办单位致祝词

张仲实的翻译道路

战斗无神论者狄德罗

抗日战争前后上海文化战线的一些情况

梅兰芳与中国戏剧

周信芳和戏剧革新

满洲省委扩大会议前后的杨靖宇

“上外”的节日

我和梅兰芳、周信芳的交往

怀念周信芳先生

一位热爱中国的外籍音乐家

提倡中国民族音乐

戏曲改革与现代音乐

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

写在作曲家阿隆九十诞辰时

忆念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解放战争时期的几项统战工作

回忆几位苏联作家

沈钧儒先生二三事

为舞台而生的人

满族艺术家、革命战士金剑啸同志

民族英雄赵尚志

忆张西曼教授

忆抗战中的上海文艺工作

八年抗战中的上海

“孤岛”四年

我与时代出版社

姚溱与《时代日报》

三四十年代苏联亚洲影片公司在上海和重庆等地的活动

姜母十三迁

音乐家沈知白

回忆宋庆龄副主席

序言

姜椿芳同志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总编辑,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姜椿芳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涉及领域广泛,涉及语种丰富,散见于各类报刊、图书,从未系统整理出版过。今年是姜椿芳诞辰100周年,为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姜椿芳的创作和翻译成就,我们对这些著译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这套《姜椿芳文集》。

《姜椿芳文集》共约480万字。汇辑姜椿芳已发表、出版的著译及部分未刊手稿,按照收录作品的专题和体裁,分为十卷。除第十卷按内容编排外,其他九卷按作品发表时间编排,原来未发表的作品按写作时间编排。第一卷至第六卷为翻译作品部分,主要收录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翻译的诗歌和歌词75篇、戏剧28部、中短篇小说37篇、文艺杂论49篇、政论时评45篇。第七卷至第十卷为著述部分,其中第七卷至第九卷主要收录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创作的政论性杂文121篇,电影和戏剧评论、翻译理论与创作杂谈、书文序言等88篇,怀念、忆旧类随笔79篇;第十卷“百科全书工作”,收录姜椿芳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书的论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学科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辑要、亲笔撰写的百科条目、媒体对他的采访文章以及姜椿芳日志(1978~1987)。我们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照片80幅置于各卷卷首。

在文集整理编辑过程中,大致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所收作品,凡多次印行者皆选用相对出版晚近、内容较为完备的底本,或经过作者修订的新本。作品原属繁体字者,一律改为简体字。

二、所收作品,尽量保持原貌,只对个别异体字及标点进行技术性规范处理,对明显的笔误进行更正,各卷之间也不作硬性统一;保存原印本所附有关资料,举凡“译后记”、“附注”等,概不作删除。

三、对于作者的习惯性用字,我们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但对一些常见词语如“那末”和“那么”、“刺戟”和“刺激”等同义词语,均统一为后者。

四、除《姜椿芳同志生平》、《姜椿芳年表》、《姜椿芳日志》等及正文文章出处外,正文所有数字均统一使用汉字表示。

五、姜椿芳作品跨越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个别外文译名(包括人名、地名、作品名、作品中文学形象名)前后出现变化,或者与通用译名不一致。为保存作品原貌,除包括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契诃夫、果戈理等在内的前后译法不统一的重要译名作了统一处理之外,其他译名均未加改动,在全书书末附录“译名对照表”(包括本文集译名和通用译名),以备读者查阅。

六、原作者和译者所作的批注、译注,整理时全部保留;文中注释,除俄文版原注、作者注、译者注外,凡本书编者所加注释,均标明“编者注”。

七、为方便读者查阅,在每篇文章末尾注明文章原始出处和刊载日期、曾收入作品出处和日期,以及姜椿芳当时所署笔名。

2011年,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的鼎力支持下,这套书稿成功申报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共中央编译局对此项目高度重视,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基础上,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并将这套书纳入“中央编译局文库”出版规划。中央编译出版社为这套书的立项和编辑出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搜集、整理、编辑姜椿芳同志数百万言的著译成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姜椿芳同志的子女苦心孤诣,细心整理,倾力配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术界、出版界的许多同仁都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尽管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尽心竭力,但由于编辑时间紧张,编辑学养和经验有限,难免有疏漏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姜椿芳文集》编辑委员会

2012年6月30日

内容推荐

姜椿芳同志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总编辑,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首任校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翻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姜椿芳文集》共约480万字。汇辑姜椿芳已发表、出版的著译及部分未刊手稿,按照收录作品的专题和体裁,分为十卷。本书是《姜椿芳文集(第9卷)》,内收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创作的怀念、忆旧类随笔79篇。

《姜椿芳文集(第9卷)》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推荐

姜椿芳一生著作等身,创作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涉及领域广泛,涉及语种丰富,散见于各类报刊、图书,从未系统整理出版过。今年是姜椿芳诞辰100周年,为比较全面系统地展示姜椿芳的创作和翻译成就,编者对这些著译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姜椿芳文集》。

《姜椿芳文集(第9卷)》属于著述部分,主要收录姜椿芳自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之间创作的怀念、忆旧类随笔79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