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佛艺术公开课(哈佛智慧典藏版)/智识文存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潘美晨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艺术,见证着人类几千年深厚的历史。从远古洞窟中的粗糙轮廓、文明古国的不朽巨制、中世纪神圣的宗教表达、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刻画……到20世纪以来挑战传统的抽象造型,艺术之川波光闪闪、奔流不息。岁月虽流逝,唯有美长存。潘美晨编著的《哈佛艺术公开课(哈佛智慧典藏版)》从漫长岁月里的无数的杰作中,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内容推荐

人文学者房龙曾说:“人类即使在他们最了不起的时刻,比起自然界,也是弱小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界与人类接触是通过万物。人类则以对万物做出反映表白自己。这种反映一表白——就是所谓的艺术。”

潘美晨编著的《哈佛艺术公开课(哈佛智慧典藏版)》贯穿人类历史,讲述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的艺术杰作。在丰富繁博的艺术世界中,突出各个时期的主要风格,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结合历史、社会、宗教等文化背景来理解不同艺术的特质,从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中领略艺术内涵,感悟人性关怀。书中有近200幅资料详尽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可作了解人文艺术的入门读物。

目录

第一课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

 【艺坛逸事】修改雕像

 形体魅力与线条流韵

 【艺坛逸事】以假乱真的艺术再现

 或明或暗的色彩

 【艺坛逸事】明暗之间的官司

第二课 石上的幽光

 猎人的艺术

 【艺坛逸事】史前的颜料

 她们都叫维纳斯

 【艺坛逸事】泥塑野牛是怎样诞生的

 大地上的巨石

 【艺坛逸事】没有门的房子

第三课 人类的童年梦想

 两河流域上的神明与王者

 【艺坛趣闻】通天之塔

 古埃及:开启永生之门

 【艺坛趣闻】古埃及的物种辨认

 爱琴文明之谜

 【艺坛逸事】代达罗斯的传说

第四课 古希腊艺术:美学之源

 会呼吸的大理石

 【艺坛逸事】把运动员雕像献给神

 神庙的艺术属性

 【艺坛逸事】挪用公款修神庙

 瓶瓶罐罐上的黑与红

 【艺坛逸事】亚历山大的御用画师

第五课 古罗马艺术:帝国气度

 始于伊特鲁里亚

 【艺坛逸事】赛马图上的奖杯

 罗马人的公共场所

 【艺坛逸事】建筑师在罗马的社会地位

 雕塑与权威

 【艺坛逸事】战利品的运送命令

 火山堆下的壁画

 【艺坛逸事】肖像作品中的角色扮演

第六课 东方的传统

 佛陀的故乡

 【艺坛逸事】顺应自然的雕刻

 华夏之魂

 【艺坛逸事】秃笔作画

 日本印象:自然与浮世

 【艺坛逸事】“画狂人”

第七课 伊斯兰世界的艺术

 不立神像的礼拜寺

 【艺坛逸事】蓝色清真寺

 装饰图案不留白

 【艺坛逸事】东方地毯

 阿尔罕布拉宫

 【艺坛逸事】纹饰是如何“雕刻”的

第八课 在尘世打造天堂

 从地下艺术到教堂镶嵌

 【艺坛逸事】镶嵌画的制作

 雕刻因建筑而生

 【艺坛逸事】“世界的建筑师”

 朝向上帝,朝向天堂

 【艺坛逸事】关于哥特式建筑的猜想

第九课 人的觉醒

 “绘画之父”——乔托

 【艺坛逸事】师从自然

 锡耶纳的庄严圣母与俗世烟火

 【艺坛逸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认证”

 早逝的天才

 【艺坛逸事】愚笨的托马索

 多纳泰罗的雕塑革命

 【艺坛逸事】一件青铜头像的价值

第十课 大师的华彩

 波提切利的维纳斯

 【艺坛逸事】波提切利和他的邻居

 达·芬奇的神秘与永恒

 【艺坛逸事】苦心孤诣的画家

 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

 【艺坛逸事】童年的影响

 拉斐尔的文雅气质

 【艺坛逸事】“偷来”的画技

第十一课 绚烂威尼斯

 当油彩走进水上都市

 【艺坛逸事】雕塑与绘画之争

 不懈追求的提香

 【艺坛逸事】能力与气度

 最后的晚餐别开生面

 【艺坛逸事】宗教法庭对委罗内塞的

 一段质询

第十二课 北方的气质

 阿诺芬尼的婚礼

 【艺坛逸事】一幅祭坛画的波折经历

 博斯的魔幻现实

 【艺坛逸事】魔幻是怎样炼成的

 走人民间的布勒哲尔

 【艺坛逸事】晚年的忧虑

 畅销天才——丢勒

 【艺坛逸事】丢勒的版权意识

第十三课 壮丽的堆砌——巴洛克艺术

 贝尼尼的圣彼得大教堂

 【艺坛逸事】为了建设的破坏

 鲁本斯:王权时代的成功典范

 【艺坛逸事】鲁本斯的丰富人生

 伦勃朗的自画像

 【艺坛逸事】伦勃朗研究项目

第十四课 细腻与精巧——洛可可艺术

 短暂的欢愉与永恒的感伤

 【艺坛逸事】画中的乐感

 蓬巴杜夫人与宫廷艺术

 【艺坛逸事】浮华背后的起落

 夏尔丹依然故我

 【艺坛逸事】用情感绘画

第十五课 新时代的古典情结

 大卫:从拥护革命到臣服帝王

 【艺坛逸事】未完成的画像

 安格尔的优雅与崇高

 【艺坛逸事】雕像的短裤

 卡诺瓦的古典雕塑

 【艺坛逸事】一个童仆的人生转折

第十六课 浪漫主义狂潮

 苦难中的震撼力量

 【艺坛逸事】巨作背后的努力

 自由引导人民

 【艺坛逸事】德拉克罗瓦的日记

 工业革命中的天光云影

 【艺坛逸事】墙里开花墙外香

第十七课 现实主义:去“美”存“真”

 法国现实主义:人生充满劳绩

 【艺坛逸事】自费个人艺术展

 俄罗斯巡回画派

 【艺坛逸事】严谨的苏里科夫

 现代的米开朗琪罗

 【艺坛逸事】雨后的《雨果》

第十八课 印象主义:捕捉一瞬间

 重新发现光与影

 【艺坛逸事】莫奈的视觉体验

 现代生活一瞥

 【艺坛逸事】雷诺阿的采风生活

 后印象主义

 【艺坛逸事】以艺术家为原型的文学

第十九课 接受抽象

 1900年前后的艺术

 【艺坛逸事】用12张照片回答数世纪

 的争议

 野兽派的色彩

 【艺坛逸事】彩色玻璃画师卢奥

 立体主义:毕加索

 【艺坛逸事】“按图索骥”

 有人恐惧,有人赞美

 【艺坛逸事】疯狂的未来主义

第二十课 挑战传统

 破坏即创造

 【艺坛逸事】棋痴杜尚

 幻想与潜意识

 【艺坛逸事】蝴蝶之王

 战后的多元世界

 【艺坛逸事】“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附录:扩展阅读

试读章节

一件艺术作品的诞生

今天,当我们徜徉在博物馆时,尽管对过去年代的艺术品一无所知,却依然为它们的美流连忘返。不过,那一道道隔离线和写着“请勿触碰”的提示牌让我们对展品抱有遥不可及的敬畏。其实,艺术本身并非神秘而不可知,如果我们能了解艺术家在创作时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和处理方式,就不会再对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产生茫然的距离感。

绘画、雕塑与建筑是三大艺术类型。其中,绘画是一门平面静态的视觉形象艺术。人类最初的绘画留在了洞穴粗粝的岩壁上,后来他们才有了像木板、纸张、帆布之类可以搬运的材质做基底。

从岩洞走人城市的人类并没有放弃壁画,他们发现教堂的灰泥墙和天花板能够吸收颜料,于是就常常在那里绘画。画家先在墙壁或天花板上涂一层湿石膏,画上素描或简笔画,然后在湿石膏上打孔来突出图画的轮廓。接下来就是考验画家应变能力和作画水平的时刻了:因为石膏干得很快,所以,画家只有一次上色的机会,几乎没有涂改的可能。而颜料干燥后色泽还会发生变化,画家必须事先考虑好变色后的效果。当颜料渗入湿石膏,湿石膏又渗入墙壁,色彩便长久留存下来,人们把它称为湿壁画。

后来人们在颜料中调入了蛋黄,称之为蛋彩。相对于湿壁画,蛋彩画的创作模式几乎相似,却以精致和光亮取胜。通常要在亚麻布上打下几层精细光滑的白粉底料,在底料上打出图像轮廓,再用小巧的尖头刷子蘸取调配好的颜料涂色。

蛋彩画也同样限制了画家的创作时间。直到15世纪,油画的诞生才把画家从局促的时间中解放出来。他们在颜料中混合了亚麻籽油、清漆和松节油,这种油画颜料质地轻、不黏着,在它完全干燥之前,画家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好画面细节。此后,油画颜料便成为西方绘画界适用最广的材料。

版画也是一个重要的画种。画家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笔画和刀刻做好画面,再在其上覆盖颜料,图画便以反向样式留存下来,以此可以复印多份,而又不影响原作的效果。版画大体有三种:木刻或麻胶版画的“凸版”类,铜版画等“凹版”类,以及石版画等“平版”类。

雕塑是立体造型艺术,有利用黏土或其他可延展材料进行塑形的,也有在石头或木材上削减刻镂出形象的,这就是所谓的加法雕塑和减法雕塑。

加法雕塑通常是在框架或支架上使用陶土等材料塑造作品,或以中空的模具进行造型,再用青铜等液体物质进行浇筑。而在减法雕塑中,雕塑家把一块块石头和木头视为一个天然笼子,里面关着他们成竹在胸的艺术形象,只有雕刻能将它们从笼子里解放出来。材质的形状决定着图像的形态,材质的硬度也限定了作品所能达到的精致程度。

人们可以合上一本小说或诗集,可以关掉音乐,甚至可以在一幅画或一件雕塑前闭上双眼,却不能长时间离开建筑。人类从广袤的大自然为自己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空间,在其中居住、工作、娱乐、防御、纪念……建筑成为最具实用性的艺术之一。

建筑的巨大艺术表现空间体现在建筑体型、立面形式、建筑色彩、材料质地、细部装饰等方面。这些要素融合成一种整体意境,或庄严凝重,或活泼轻快,人们远远观望或走人其中自然会产生心灵的共鸣。

但我们很难描述一座建筑艺术的意境内容,它不像绘画与雕塑再现现实,细腻刻画,而通常借助象征、隐喻、模拟等手法塑造形象。如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建筑就是以粗犷的线条模拟男子雄健伟岸的体型特征,而对应的爱奥尼克柱式则以柔和的线条模拟女子优雅的体形特征。

建筑艺术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当代学者詹森这样说:“当我们想起过去伟大的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P2-4

序言

对于人类千万年的尘封历史,艺术无异于是一种有力的见证。人类创造艺术甚至早于发明文字。追随时光的踪迹,从远古洞窟中的粗糙轮廓、文明古国的不朽巨制、中世纪神圣的宗教表达、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性刻画,直到20世纪以来挑战传统的抽象造型,艺术的长河包含了无尽的精彩,波光闪闪,奔流不息。

本书从漫长岁月里的无数的杰作中,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四分专业知识、三分审美意趣、两分文化韵味、一分人生哲思,构成了所谓“20堂艺术课”的主要内容。艺术作品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地理、历史,以及艺术家的阅历都会作用于一件作品的表达。本书即把这些因素融人艺术的阐释之中,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呈现作品的丰富内涵。这不仅是为了理解艺术,也是为了反观我们的世界、社会和心灵,因为人类的经历总是那么的相似。

静心面对艺术,我们可以从中感到精神和希望在涌动,那是艺术家生命中不可压抑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在创作者的内心燃烧、锻造,最终成为作品的色彩,或形体、或结构。一旦注人情感,艺术就获得了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即便艺术家离世多年,当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便建立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当整个社会陷入消沉和沮丧时,一定有人从艺术的遗产中听到理想的呼唤。

160多幅插图是这本书重要的一部分。书中介绍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我们几乎没有可能看到全部原作,因而以插图的形式让读者获得间接的欣赏,并尽可能明确原作的信息,如作品正式名称或描述、创作者、时间、材料、尺寸、现收藏地,部分文物则给出了出土地区,希望通过简短的图说能丰富读者对作品的感知。

但如果把艺术完全定义为博物馆的馆藏,那它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艺术生来就是为一种表达,表现个性也好,蕴含情感也罢,它是接近人心的,并非用来远远朝拜。

虽然在历来流传的观念中,艺术总是与高贵、典雅、奢华、神圣、晦涩等印象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一般人会自认为没有艺术天分和鉴赏能力,从而自动将艺术隔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但事实上,它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博物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不过200年左右的历史,相比于人类艺术发展的几千年,抑或几万年,实在不足以代表艺术的整体功用与存在状态。在没有博物馆的年代,艺术作品广泛用于教堂、市政建筑和家居装饰。这种情况在今天也未曾改变,仔细想来,从剧院、广场、图书馆,到咖啡厅、商业大厦、办公室、私人住宅等,艺术形态无处不在,甚至水杯的设计、衣服的款式、书籍的装帧也都是艺术。

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对我们有所诉说,并创造情境——充实而动人的视觉环境。当置身于此情境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跳出13常生活的琐碎,获得一种心灵感受。这正是艺术对于人类的意义——激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追问自己的内心,拓展我们的精神体验。

如果你在阅读本书后,发现了对艺术的新理解,并愿意以欣赏者、感受者的身份走进这个与我们的生活水乳交融的迷人领域,那么本书也算完成了使命,而不致枉费资源。时间仓促,难以尽美,或有纰漏,诚望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