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将《文艺风赏》定位为高端纯文学年轻态先锋刊物。《文艺风赏(2014\\5密米尔之泉)》为大家带来科幻界实力作者陈楸帆的全新力作《造像者》,陈楸帆的作品风格较为多元化,游离于现实与虚构的夹缝中,视角独特,注重语言的节奏及结构上的形式,为读者无可替代的阅读满足感和快感。
[青梅煮酒]本期邀请到三度联合报文学奖的获得者蒋晓云,蒋晓云的小说中,民国时代是一段躲不过、忘不掉的历史。她不曾生在那个时代,却在长辈的断续追溯中一直为那个时期所着迷,善用用幽默的角度写悲伤的事,并借此编织出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郭敬明将《文艺风赏》定位为高端纯文学年轻态先锋刊物。集合国内中青两代顶尖作家精品佳作,为当今文学名作家打造不一样的形象,挖掘最有前途的新人作者。《文艺风象》以“日系文艺”的视觉特色为主基调,围绕“清淡”、“温暖”、“灵气”等关键词,挖掘常见于生活中的事物、题材、话题,用文艺的方式予以包装解读。
《文艺风赏(2014\\5密米尔之泉)》为大家带来科幻界实力作者陈楸帆的全新力作《造像者》,陈楸帆的作品风格较为多元化,游离于现实与虚构的夹缝中,视角独特,注重语言的节奏及结构上的形式,为读者无可替代的阅读满足感和快感。
广场上的大钟指向清晨六点,电子钟声沉闷短促,惊醒彻夜守候的年轻人。人们从鼓鼓囊囊的帐篷里钻出来,脸上的白色睡式过滤器还没有摘掉,像是一撮撮从彩色蘑菇地里飘起的白色菌丝。他们看着CCES几个巨大的字母在黄色警报级别的雾霾中亮起,开始是荧光蓝,然后变成彩虹色,接着底下一行小字也亮起,“China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中国消费电子展)。
年轻人们激动地互相挥挥手,再次钻回帐篷里,毕竟离正式开门入场还有两个小时。
他们错过了巨大企鹅、熊以及说不清什么生物的全息投影在空中轮番登场的奇观,有那么几秒钟,工作人员调试出一头红皮黄星的奇美拉怪物。而后一切都消失了。
展览准点开幕,领导及嘉宾发言不时被掌声和嘘声打断。像是一场马拉松赛事,随着一声令下,人群鱼贯而入,接受严格的安检,领取赞助商的礼包,开始一场电子盛宴。
真正的北京国际马拉松已经在数年前由于空气质量原因被取消,尽管主办方在出发点架起巨大屏幕循环播放来自加州的蓝天白云,屏幕下方却成为选手们解手的首选之地,骚臭难当。
粉丝的手机或可穿戴式设备上都会自动推送来自官方的辅助信息,也可以选择由当红日韩偶像配音的引导精灵,如果能够接受那种略微怪异的口音,他或她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本届CCES的三大热点是浸入式互动娱乐、万物智能化技术及情绪计算。
人群随着个性化引导分流入占地150000平方米的展厅,来自超过2500家参展商的最新科技产品使劲浑身解数争夺眼球。观众的脸上布满彩光,像是初次发现镜中自我的婴孩,兴奋舞动肢体以区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这年头这事儿是越来越难,也许比天地初开宇宙鸿蒙时还难。
穿过光怪陆离的、刺耳的、集体癔症发作式的游戏展区,进入EB-115展位,主办方用黑色幕布围挡起一个6乘6见方的空间,只留下出入口。场内只容纳23名观众,游客在门口守秩序地排起长龙,等待警卫放行,没有LOGO,没有打光,更没有穿着暴露的虚拟偶像。
这些排队的人十分安静,表情凝重肃穆,比起逛展览,他们更像是准备进教堂做礼拜。
总之,就是有点不一样。
他们手里都捏着一张小小的黑色卡片,像是某种邀请函。
外派女记者拦住了一名从幕布后走出的年轻男子,他行色匆匆,不愿接受采访。
记者:说两句吧,里面到底是什么?
男子:没什么特别的,一些照片,你也可以让它帮你拍照。
记者:你指摄影师? 男子:不,没有人操作,就是一台自动相机。
记者:听起来有点无聊呢,什么样的照片。
男子:嗯……有人像,也有动物,还有景物。
记者:您是从哪里得到邀请函的呢?
男子:一个朋友推荐的网站,也是邀请制的。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能让我们看看你拍的照片吗?
男子脸上掠过一丝不悦,他摆脱记者的纠缠,轻轻说了一句什么,快步离开展位。
女记者反转摄像头的方向,对准自己,做出一个无可奈何的表情,继续说道:在本届众星云集的ccES现场,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颇为低调神秘的参展商,比如我身后的这个展位,就是采取格格不入的预先邀请制,所展示的产品服务似乎与高科技也相去甚远。那么他们是依靠什么样的市场策略来吸引这么多忠实粉丝呢,是否会是所谓“邪教式营销”的推崇者呢。我们已经从展会主办方获取到相关信息,将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为您揭秘。
敬请期待、分享以及续订我们的频道哦。
女记者并没有注意到在入镜的画面里,排队的人群已经拐了一个弯,来到出口前。一名背着黑色双肩包,身穿黑色连帽衫的男子加入队伍,他不时左右张望,从背包甩动的幅度看,里面装着不轻的东西。
又一名观众从出口走出,她的表情似乎有点不自然,下眼睑闪着亮光。
她的手里拿着一张宝丽来大小的卡片,微微颤抖。
主持人:这或许就是CATNIP第一次在媒体上亮相,但当时人们对它背后的技术,以及即将引发的争议仍一无所知。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CATNIP的发明者、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人工智能及图像识别专家——宋秋鸣教授。宋教授你好。
一名西服男子入镜,四十岁上下,表情略拘谨。
宋教授微笑: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先问一个小问题,为什么要给这套系统起名叫猫薄荷,在我们女生看来这很有点卖萌的意味。
宋教授:呵呵。确实如此,其实它的全称是Camera of Architectural Transcendent Network Information Processing,也就是结构式超网络信息处理照相机,因为我女儿喜欢猫,所以给凑了这么一个名字。猫闻到猫薄荷时,会刺激它的费洛蒙受器,电信号传递到大脑,产生兴奋感和一些超常举动。我们也希望这个小东西能够给沉闷已久的学界带来一些新鲜刺激。
主持人:说得太好了宋教授,那么能否请您用比较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们介绍一下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呢。
宋教授:有点难,我试试吧。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让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的思考过程,而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让机器学会像人一样接受信息。人类有非常复杂的感官系统,但信息最主要的输入方式还是视觉,这就涉及两大领域的识别:文字和图像,现在文字识别包括自然语言的语义分析理解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图像识别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大家可以看这张图。
屏幕上出现4×4的图片矩阵,每张图都是关于猫,在不同环境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不同种类的猫。
宋教授:啊这是我女儿挑的照片。对于人类来说,即便是一个小孩,只要他见过猫,不管是大猫小猫,黑猫白猫,猫头猫尾,他都能够分辨出来。但对于机器则不是这样。
16张图中的13张都被打上红叉,只剩下3张猫咪头部正面特写,萌态可掬。P15-16
其实你知道的事情越多,“你不知道的事情”的疆域便越来越广阔。只可惜,能时刻记得这件事的人,并不多,至少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多。
有不少人,满腹诗书,最终变得只会用知识思考甚至感受生命,而忘却了情感与本能的基本使用方式;也有不少人,受了教育读了书,却没能记得,“知识”原本最该带给一个人的重要的东西,是学会在生活里追求一点点精神上的美好;仍有不少人,只随着知识的累积学会了嘲讽和不满,忘记了“知识”再珍贵,再重要,也依然是辅助生命成长的重要材料,毕竟不是“灵魂”本身……
我当然不是以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居高临下。事实上,我自己时常会在不同的境况中,成为以上三种人中的一种——人们都说,“自省”是重要的品质,曾经我也觉得是这样——可是现在又总是想,“自省”之后呢?很多时候,都会满足甚至陶醉于“自省”的快感里,告诉自己说,我是一个懂得反思自我的人——然后轻而易举地,自己给自己颁了奖,日子还是照常过着,想事情的方式其实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求知”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也许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高级,对人生怀抱更多奢望——而是为了让我们更“自由”。只不过,要想真正在知识里看见自由,需要恒久的努力,谦卑,以及不管你懂得了多少,依然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
“密米尔之泉”的传说,讲的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便是我们想在这个开满繁花的5月,想要分享并讨论的事情。——似乎一到了5月,我就喜欢用“繁花”这个词,类似某种预设好的程序。
祝,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