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精)/国学典藏》是汤显祖的经典传世之作,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超过生死阴阳,几令《西厢》减价。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四百年唱不尽的缠绵缱绻。吴吴山三妇,未婚妻陈同未婚而亡,留下《牡丹亭》评点半卷,纸上泪痕斑斑;妻子谈则见之爱不释手,补评下卷,抄毕未久因病而亡;续娶妻钱宜继之参评,不惜变卖首饰付梓行世。亦是文坛佳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牡丹亭(精)/国学典藏 |
分类 | |
作者 | (明)汤显祖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牡丹亭(精)/国学典藏》是汤显祖的经典传世之作,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超过生死阴阳,几令《西厢》减价。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四百年唱不尽的缠绵缱绻。吴吴山三妇,未婚妻陈同未婚而亡,留下《牡丹亭》评点半卷,纸上泪痕斑斑;妻子谈则见之爱不释手,补评下卷,抄毕未久因病而亡;续娶妻钱宜继之参评,不惜变卖首饰付梓行世。亦是文坛佳话。 内容推荐 《牡丹亭(精)/国学典藏》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明传奇的经典之作。杜丽娘游园惊梦,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一见钟情,梦醒后寻梦无着,继而一病夭亡,死而复生。该剧一诞生,“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清代学者吴吴山的未婚妻陈同、妻子谈则、续娶妻钱宜,对《牡丹亭》情有独钟,留下了一段评点佳话。吴吴山人三妇,从女性的角度赏玩评点,细致入微,或诠疏文义,品赏佳构,解说名理,抒发情怀,生动反映出当时闺阁女子的生活态度。此以康熙刻本三妇评本《牡丹亭》为底本,参校以清芬阁刻本。 目录 前言 牡丹亭还魂记题辞 牡丹亭还魂记色目 上卷 标目 言怀 训女 腐叹 延师 怅眺 闺塾 劝农 肃苑 惊梦 慈戒 寻梦 诀谒 写真 虏谍 诘病 道觋 诊祟 牝贼 悼殇 谒遇 旅寄 冥判 拾画 忆女 玩真 魂游 幽媾 旁疑 欢挠 缮备 下卷 冥誓 秘议 诇药 回生 婚走 骇变 淮警 如杭 仆侦 耽试 移镇 御淮 急难 寇间 折寇 围释 遇母 淮泊 闹宴 榜下 索元 硬拷 闻喜 圆驾 附 录 康熙原刊牡丹亭还魂记序跋 重刊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序 试读章节 [前腔]后堂公所,请先生则是黉门腐儒。‘老旦,女儿呵,怎读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书难遍读,礼数略识,夫人终是娇惜女儿。‘合’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纺砖儿,谢女班姬女校书。 (外)请先生不难,则要好生馆待。 [尾声]说与你夫人爱女休禽犊,馆明师茶饭须清楚。你看俺治国齐家,也则是数卷书。结与诗书不误句,遥应齐家二句,又与训女相关。 往年何事乞西宾?柳宗元主领春风只在君。王建 伯道暮年无嗣子,苗发女中谁是卫夫人?刘禹锡 腐叹 [双劝酒]‘末扮老儒上’灯窗苦吟,寒酸撒捂。科场苦禁,蹉跎直恁!可怜辜负看书心,杜老云:“也不曾诗书误儒。”陈生云:“可怜辜负看书心。”炎人自炎,凉人自凉,最可叹息。吼√乙病年来进侵。 “咳嗽病多疏酒盏,村童俸薄减厨烟。钱曰:酒盏可疏,厨烟不可减也。讽此令人黯然,为贫士妇者,大是不易。争知天上无人住,吊下春愁鹤发仙。”自家南安府儒学生员陈最良,表字伯粹。祖父行医。小子自幼习儒,十二岁进学,超增补廪。观场一十五次,不幸前任宗师,考居劣等停廪。现场一十五次,共四十五年。加十二进学,两年停廪,正是五十九岁。兼且两年失馆,因考劣而失馆,闲中写出人情。衣食单薄,这些后生都顺口叫我“陈绝粮”。因我医、卜、地理,所事皆知,又改我表字做“百杂碎”。明年是第六个旬头,也不想甚的了。有个祖父药店,药店为还魂汤伏案。依然开张在此。儒变医,菜变□,这都不在话下。昨日听见本府杜太守,有个小姐,要请先生,好些奔竞的钻去。他可为甚的?乡邦好说话,一也;通关节,二也;撞太岁,三也;穿他门子管家,改窜文卷,四也;别处吹嘘进身,五也;下头官见怕他,六也;家里骗人,七也。为此七事,没了头要去。钱曰:七事骂尽世情。他们都不知官衙可是好踏的!况且女学生一发难教,轻不得,重不得。傥然间体面有些不臻,啼不得,笑不得。似我老人家罢了。闲闲叙说,却都是热中语,引起下段在有意无意之间。正是:“有书遮老眼,不妨无药散闲愁。”‘丑扮老门子上l“天下秀才穷到底,学中门子老成精。”‘见介’陈斋长报喜。‘末’何喜?‘丑,杜太爷要请个先生教小姐,我去掌教老爹处禀上了你,禀荐穷儒,直自难得.钱曰:未必果禀也。小人讨好之语,每每知此。太爷有请帖在此。‘末,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丑’是人之饭,有得你吃哩。‘末’这等便行。“这等便行”,四字绝倒。何其吃饭之心急也!(行介) [洞仙歌]‘末’咱头巾破了修,靴头绽了兜。‘丑,你坐老斋头,衫襟没了后头。‘合,砚水嗽净口,去承官饭溲,剔牙杖敢□臭。此曲在衣服上细细摹写,盖陈生不能更衣而出,不免顾影自惭,门子随后,因见其襟衫零落也。 [前腔]‘丑,咱门儿寻事头,你斋长干罢休?‘末’要我谢酬,知那里留不留。“留不留”一答,非仅推托谢酬,直恐其“寻事头”耳。是老生慎密处。‘合,不论端阳九,但逢出府游,则捻着衫儿袖。 P6-7 序言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一生仕途蹬蹭,二十一岁考取举人,三十三岁考中进士,先后出任过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广东徐闻典史,终官于浙江遂昌知县。他阅尽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嫉恶如仇,洁身自好。他以磅礴的才情、深厚的学养,在文学苑囿里辛勤地耕耘,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共写下五种戏剧,两千多首诗歌,近二百篇文、赋,外加四百余通尺牍。其中戏剧五种除《紫箫记》未完成外,《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广为人知,尤以《牡丹亭》在戏剧舞台上,数百年来盛演不衰,享誉中外。 汤显祖是明代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创作的《牡丹亭》,故事情节离奇曲折,感人至深。剧中描写了女主人公杜丽娘由爱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至死,死而复生,终于与心上人柳梦梅结合在一起的悲喜遭遇。杜丽娘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在她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了挣脱封建枷锁的羁绊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她所践行的至情,可以超越生生死死,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诚如作者所云:“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辞》)这是汤显祖对杜丽娘品性最高的赞誉,他把杜丽娘看作是世间有情人到达至情至爱境界的化身。从剧情来看,杜丽娘是一个喜欢天然、热爱生活、渴望身心自由、追求幸福美满爱情的少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饱受封建礼教摧残,长期被禁锢在深闺这一狭窄天地间,纵然过着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富家小姐生活,却没有恋爱自由,一举一动都丝毫不能逾越封建礼教所制定的繁文缛节,长期备受精神折磨,孤独空虚,抑郁苦闷。然而一旦她接触到美丽的大自然,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青春的觉醒,人性的萌动,迅速地催生了她对自由幸福和美好爱情的热烈的追求与渴望。她感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惊梦》)她呐喊:“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诸如此类的话,无不道出了杜丽娘对青春、生命、自由和爱情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表现出强烈的愤懑。 明代是封建时代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贞操节烈、三从四德的封建说教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杜丽娘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以及鲜明的叛逆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显然不为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所容许。在冷酷的封建礼教深重的压迫下,杜丽娘终因抑郁成疾,一病不起,凄惨地死于对理想的坚持,对爱情的渴望。但是死并不能能阻止、泯灭她的理想,她的鬼魂在梅花观与梦中的情人柳梦梅不期而遇,于是真诚热烈地表露爱情,大胆主动地与之结合在一起,赢得两情相悦,从而订下了“生同室,死同穴”的海誓山盟。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她冲破重重的障碍,从阴间起死回生,绝不甘心做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在与保守的父亲杜宝面对面的冲突斗争中,坚持不妥协,最终与柳梦梅结为夫妻,共同沐浴在美好幸福的爱河之中。 汤显祖以奇特的构思,精心描绘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故事。在杜丽娘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对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青年妇女极大的同情和人文关怀,热切地期盼她们能摆脱封建桎梏下不幸的生活和命运,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杜丽娘的死而复生,对于唤醒千千万万的妇女起来勇敢地反对封建传统,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无疑具有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牡丹亭》全剧五十五出,内容离奇复杂,结构紧凑严密,人物众多,各具面目。场面灵活变换,波澜起伏,前呼后应,不断地将戏剧情节推向高潮。剧中的表演或悲或喜,或文场或武戏,紧紧围绕着杜丽娘的心理变化、生死遭遇而展开,突出地表现了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主题。此外,作者还借助《牡丹亭》的剧情发展,从侧面抨击没落腐朽的封建政治。在《耽试》一出里,主考官苗舜宾仅仅因为能辨别外国宝物,就被钦定来京典试。他自己说:“一见真宝,眼睛火出,说起文字,俺眼里从来没有。”如此胸无翰墨的玩客,竟然担当选拔国家人才的重任,可见封建科举制度腐败到何等严重的程度。在《围释》一出里,面对乱兵围攻,安抚使杜宝无计御敌,只有使出贿通叛将李全之妻“讨金娘娘”来招降折寇,暴露出封建官吏昏聩无能,朝廷用人严重失察。 《牡丹亭》一经问世后,即不胫而走,轰动四方,影响之大,以至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剧中杜丽娘的形象,引得后世无数青年妇女为之感动,泪洒襟前,留下了许多令人伤感的逸闻轶事。扬州女子金凤钿酷爱《牡丹亭》,诵读成癖,写信给作者,有“愿为才子妇”之句。临死遗言:“我死,须以《牡丹亭》曲殉。”(邹□《三借庐笔谈》)娄江女子俞二娘“酷嗜其词,肠断而死”(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杭州女伶商小玲,因演出《牡丹亭》伤心而亡。(焦循《剧说》)而西湖女子冯小青题诗云:“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它不仅由杜丽娘的遭遇引发自身相类似的身世相怜之感,更道出了《牡丹亭》广泛的社会影响和青年妇女所遭受的精神摧残。 在《牡丹亭》流行的明清两代,一直不断有人对它进行改编或修订,同时也不断有女性评点。如广为人知的俞娘,聪颖婉慧,读罢《牡丹亭》,情不能已,“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入意表”(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清代著名学者吴人的未婚妻陈同、妻子谈则、续娶妻钱宜,皆酷爱《牡丹亭》,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评点佳话。陈同将婚而殁,箧中残存评点《牡丹亭》上卷,密行细字,纸上若有斑斑泪痕。吴人后娶妻子谈则见陈同所评,视如珍宝,暇日仿其意补评下卷,秘不示人。不料未尽其役,因病而死,直到吴人最后一位妻子钱宜,继续参评,方才完成,并不惜变卖金钏筹资雕版行世。 三妇站在女性的角度赏玩评点《牡丹亭》,细致入微,或诠疏文义,品鉴佳构,或解说名理,抒发情怀。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且鲜明地反映出当时闺阁妇女的生活态度。三妇将批评的笔触直接指向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弊病,尤为不易。 今年适逢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东方“剧坛伟人”(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重新整理出版《牡丹亭》这部不朽的爱情剧作,自有缅怀其人之意。而三妇合评本《牡丹亭》出自女性之手,在诸评本中尤能反映妇女切身的感受,是一个较有特色的本子。因此,我们以康熙刻本三妇合评《牡丹亭》为底本,并以同治清芬阁刻本参校,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讹误错漏之处作了必要的订正,以期给读者提供一部较为完善的全新的读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