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林佳趣录/校园书香阅读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童翠萍
出版社 郑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胜惬只自知,佳趣为谁浓。”童翠萍编著的《书林佳趣录》分为“传记风景”“书要衣装”“旧香归来”“书报丛中”四辑,系作者童翠萍多年来在图书馆内外,坚持阅读人物传记和回忆录,写作书话和书‘评,鉴赏书衣和书装的随笔文章合集,书中还选入了多篇人物访问记。文笔流畅可读,体现了一个知识女性“以好书为闺蜜”的优雅和从容。

内容推荐

《书林佳趣录》系作者童翠萍多年来从事书评写作、书籍装帧研究的随笔文章和参访录合集。分为四辑。第一辑收录的是若干台、港和内地传记和回忆录的文章;第二辑评论的是现当代书籍装帧名家及其作品集;第三辑是有关书人书事的随笔和人物访问记;第四辑是有关书、报、刊主题的随笔。

目录

第一辑 传记风景

 世间情义的回报: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

 三生三世皆自强:聂华苓的《三生影像》

 无可奈何花落去:金安平的《合肥四姊妹》

 花开花落岂无凭:桑农的《花开花落》

 一代名伶的传奇:顾正秋的《休恋逝水》

 呈现生活美如斯:任祥的《传家》

 播撒希望的种子:《希望之路:赵安中传》

第二辑 书要衣装

 旧书有佳衣:金小明的《书装零墨》

 书妆人的自传:邱陵的《邱陵的装帧艺术》

 书为悦己者容:范用的《叶雨书衣》

 《叶雨书衣》出版前范用先生侧记

 书籍学的拓荒之作:邓中和的《书籍装帧创意设计》

 访装帧艺术家邓中和先生

 装帧史研究范式的突破:赵健的《范式革命》

 书衣翩翩:我看中国文艺图书的封面设计

第三辑 旧香归来

 心香一片寄孙犁:孙犁的《耕堂读书记》

 百世劝人以书:奚椿年的《书香小品》

 春雨楼头尺八箫:顾农的《听箫楼五记》

 以书为友乐其中:《我的书房》和《我的书缘》

 《开卷》执行主编董宁文侧记

 筚路蓝缕启来者:伍杰的《百年书评史散论》

 坚持“书评有学”的伍杰先生

 爱书者的随笔:《秋禾书话》与《苍茫书城》

 旧时书坊今安在:秋禾、少莉的《旧时书坊》

 故纸堆中旧书香:徐雁的《中国旧书业百年》

 秋禾师的“大阅读”观

第四辑 书报丛中

 二分明月是扬州:韦明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新教育理念”的传播人:“朱永新教育文集”

 创新时代,策划为先:要力石的《实用图书策划学》

 “副刊学”:《当代报纸副刊研究》和《中国报纸副刊学》

 图书殿堂的朝圣者:龙美光印象

 《邹鲁未刊稿》综述

 知识分子群体回忆的盛宴:《我与三联》

 我在三联书店实习的那些日子

后记

试读章节

世间情义的回报: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

三联书店二。一三年开始系统出版王鼎钧的作品,一向沉稳内敛的李昕编辑说出了少有的“偏执”之言:“你一定要读王鼎钧。”在台湾,几乎无人不识鼎公。在大陆,不少人会问:王鼎钧何许人也?

论文学才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能与他比肩的恐不多。他的“人生四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黑暗圣经》)是台湾三四十年来的畅销书,《碎琉璃》《左心房漩涡》更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地位。论人生经历,他可谓中国现当代史的见证人。抗战期间,他曾在日军的占领区生活,也作为流亡学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过。国共内战期间,他参加“国军”,见证了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见证了共产党的全面胜利。在大陆,他接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了台湾,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大寒大热、大破大立,他的经历很完整。

去国怀乡,移民美国后,耄耋之年的鼎公陆续出版四部回忆录,他说他要对今生今世做一交代,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书中留下诸多为历史所忽略的小人物的形象,此乃小情义;同时,作者希望借作品回馈国家社会,让读者记取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此乃大情义。“珍珠不该是蚌的私财”,“我来了,我看见了,我也说出来了”。

回忆录分四部。《昨天的云》写山东兰陵、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怒目少年》记录作者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作为流亡学生辗转阜阳、宛西、陕西汉阴等地的逃难经历。《关山夺路》写作者在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年奔波六千七百公里的坎坷。《文学江湖》则从文学生活角度记录作者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八年间在台湾的经历。

作者一再申明,他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他写的是江河外侧的湖泊池塘(虽然两者之间有支流相通);他也不是写自传,因为“我没有那么重要”。他是以自己为圆心,以当年的能见度为半径,借着自己反映那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作者的一生跨度是那么大:懵懂孩童,流亡学生,国民党宪兵,解放军俘虏,撰稿人,编辑,讲师,作家;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天津,辽宁,上海,台湾,美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台湾戒严、解严;每一个身份的变化,每一次地点的转移,每一段历史的交替,都有太多的故事可写。这些如山般的写作材料是如何组织进这四部回忆录的呢?作者用散文的形式,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纵横捭阖,收放自如。同时,借鉴小说家的专长:于有限中见无限,攫取生活中的“精彩”部分,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国。作者对文学素材的使用炉火纯青。

在写法上,四本书各有侧重。写《昨天的云》,尽量避免议论,维持一个混沌未凿的少年之貌。在《怒目少年》中,用几十年后的眼光分析四十多年前的世界。写《关山夺路》,止在叙述事实,由读者自己产生意见。《文学江湖》则只写文学生活。除了和自己不同以外,作者还希望和别人不同,“不敢不同,不敢苟同”。他立志写别人没有看到的、没有想到的、没有写出来的。即使相似的内容,他也希望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做到了。作家朱西宁说:“今人每谓抗战精神,皆多简化为艰苦奋斗,那可仅能言其表相,唯《怒目少年》得其真谛,故能显现真相,这就是散文大家的意境。”王奇生则说:“作为历史学者,我对文学家写的回忆录素来比较警觉甚至排拒,而《关山夺路》却让我感到意外的惊喜。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王鼎钧先生以回忆录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触及灵魂。”

书中涉及的人物与事件,每一处都有充足的证据。为了写回忆录,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持续四年,作者向大陆写信搜索故友,前后写了上千封。这些信件既帮助作者回忆、印证,又激发了作者反省。隔着海峡,作者和这些故友中断联系三十多年。借着信件,作者在回忆时,经常将故友一九四九年以后的结局一并交代,读来让人唏嘘不已。为求真实,作者还大量阅读史料。他读战史、方志、名人回忆录,发现所获甚少,因为这些书里只有天下,没有苍生。倒是藏于哥伦比亚大学东方图书馆的大陆各省各县的《文史资料》,记邻里乡党之事,不偏不倚地写出许多真相,帮了他的大忙。

从写作第一本回忆录到第四本,作者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尤其是从第二本到第三本,间隔了十三年。作者在等待。他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当有权有位者还期待文学为政治服务时,他不能写。他为这部书使用了“等待了一辈子的自由”(隐地语)。他要超越自己的局限,要“没有政治立场,没有阶级立场,没有恩怨得失的个人立场,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居乎其上,一览众山小”,办不到,他不写。战争的经验太痛苦,他要将生活中的绝望、呐喊、愤怒、痛恨蒸馏升华,将生活原材变成文学素材,呈现生活的精彩,办不到,他也不写。他还要让读者不仅听见喊叫,还听见唱歌,不只看见血泪,还要看见血泪化成的明珠,做不到,他也不写。他为了雕这块璞,磨了十三年的刀。

作者说“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经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他的回忆,是他在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之后与生命的对话。书中,大至国家命运、历史因果,小至人情世故、人性之微,都有精到的阐述。他对左翼文学与读书会关系的解读,对学潮的剖析,言人所未言,拨云见日,让人茅塞顿开。P3-6

序言

阅读与你、我、他

(代总序)

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多种需要,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阅读又是人为的,要对“有字书”和“无字书”进行精神消费和文化再生产,从而展现阅读主体的人文力,提升真、善、美的境界。那么,阅读与人生究竟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呢?

我认为,阅读,作为一种言语技能,属于认知、行为科学,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又归属于情感、价值领域,有其浓厚的人文精神特征。通过阅读,读物的客观属性满足了读者的主观需要,这就产生了阅读的价值。阅读价值即指阅读主体(你、我、他)和阅读客体(读物)之间需求与满足的关系程度。

中国历代文人都曾依据各自的读书实践,发表过各有特点的见解。杜甫云:“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韩愈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宋真宗赵恒以其“九五之尊”而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该诗通俗形象地把古老的“学而优则仕”的道理阐发得淋漓尽致,因而广为流传,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也深入人心。如范仲淹云:“乡人莫相羡,教子读诗书。”王安石云:“开编喜自得,一读疗沉疴。”苏辙云:“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王夫之云:“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张维屏云:“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整合上述古人的观点,可知读书可以安身立命、求知开智、养德修身、审美求真乃至治国、平天下。这种兼顾世俗功利和精神文明功用的价值取向,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阅读的价值,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启迪。因为如果以“阅读”为圆心,向四面八方360度辐射开去思考,则不难发现,阅读对“完善读者自我”和“建设社会文明”有着说道不尽的好处。

一方面,阅读可以哺育学习,蓄积写作,升腾理想,求取知识,开发智力,树立道德,体味美感,保养身体,萌生创意,丰富生活,寻找爱情,建立家庭。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读者个体所具有的方方面面好处。另一方面,阅读可以导引人类开启文明历史,实现文化交流,振兴学校教育,推进科学技术,扩大网络传播,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繁荣,施展军事雄才,维护法律尊严,学会治理国家,增强民族素质。这12个角度讲的是阅读对于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种种好处。

我的期待是,通过对阅读价值的充分阐发,以动员更多的“自然人口”转变为“读书人口”,为营造“书香社会”创造条件。我们希望阅读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而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权利,而阅读要从娃娃和学生抓起,因为他们是让未来更美好的主体力量。

其实,读书人读到一定阶段,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飞翔感,会自然而然地超越现实生活的琐屑,而借助想象力翱翔在理想的时空中。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他认为:“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其哲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闪光的人生始终伴随着阅读,而高明的阅读会不断地改变着人生。

心中寄托着为芸芸学子插上书香翅膀的良好愿望,一套12本的“校园书香阅读文库”在主编徐雁(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崔波(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生阅读专业委员会主任)、赵普光(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与执行主编骆玉安(郑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的携手合作下,即将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注意到,入选各书的作者,都是长期作息于校园内外的作家、学人、教师和图书馆馆员,有的还是全国知名的读书人、藏书家和阅读推广人。我相信,这一文库将在包括“华夏书香校园”建设在内的全民阅读促进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发挥出其积极的作用。

后记

“讲故事的时间到啦”!

四岁的闺女一听这话,立马会到自己的书架前,挑出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地坐到我身旁。

“妈妈,讲这本。”

这是在我家里时常发生的一个亲子共读场景。

——女儿真幸福,这么小就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而我则是在二○○一年考进南京大学的本科,才日渐体会到读书有多么美好!

在上大学之前并非不读书,而是那时候的读书大抵是和课业考试挂钩的,读的大多也是教科书。偶尔看些课外书,反倒生出些许不务正业的愧疚。语文、历史、政治等科目,每学期一册教科书,翻来覆去地看,直至滚瓜烂熟,然后再跳进由这些书衍生而出的茫茫题海,读书的乐趣早已在这题海中稀释殆尽了。所以,这几年每年都有考生在高考后烧书、撕书的“负面报道”,我虽不赞同其行为,但确也能理解其心情。

经历过应试教育的人,跨进大学后大概都会有一种挣脱樊笼之感。大把的课余时间,校图书馆丰富的书、报、刊藏品,为人提供了登书山、游书海的机会。这时候,如果能有一位师长在专业藩篱之外,指点读书迷津,自然是造化了。我很庆幸大学二年级时,就在“出版文化学”的课堂上遇到刚刚转任教授的徐雁老师(笔名秋禾),并在两年后成为他门下的研学弟子——他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徐雁老师和师母谭华军老师以身作则,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书香人生的门户,并让我的女儿间接受益。他们的谦谦君子之风和对学生们的关爱,也让徐门弟子情同手足,师生之谊、同窗之情,弥足珍贵。收录在本书中的《秋禾师的“大阅读”观》一文,是我随师数年的心得记录。

耳濡目染之余,我受到徐师处世、治学、为人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受益处莫过于爱书,阅读深深地植入了我的心田。自此而后,读书不再是只为了考试升级,更成为我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出门办事的等候时光,旅行途中的动感时段,只要身边有书为伴,心里便踏实了许多。寒暑两个假期中,邻居见我还是手不释卷地看书,总不免对自己家的读书郎说上一句:“看人家大姐姐,都上了大学还这般用功。”殊不知,看书于我就像人们看韩剧乃至打牌、搓麻将一般,闲暇时光若不读点啥,时间便不知如何才能过得好了。

读书,除了获取具体的知识和遣有涯之生外,还给我心灵上的许多人文滋养。犹记得在失意的时候,钱穆的《人生十论》、张中行的《顺生论》、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隐地的《人生十感》等,给我带来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启迪。有多少人在人生失意、情绪低落的时候,能遇上一位像书这样足够智慧的朋友,为你一一开解,让你释怀解闷呢?

那么,此外的书还给我带来过什么呢?借用龙应台的话,就是书让我“看见”。龙女士在台湾大学法学院演讲时,说文学就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她以鲁迅的《药》和《祝福》为例说,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鲁迅所描写的那个村子里头的人,那么我们所看见的和能够理解的,会是什么呢?

——“祥林嫂”,不过就是一个让我们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的疯子。而在《药》里,我们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买馒头,等着看人砍头的父亲或母亲。再不然,我们就是那小村子里头最大的知识分子,一个口齿不清的秀才,对农民的迷信表达一点不满。然而,透过作家的眼光,我们和村子里的人生就有了艺术上的“距离”。在《药》里,你不仅看见愚昧,同时也看见愚昧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不可动摇的无可奈何与悲伤。在《祝福》里,你不仅看见贫穷和粗鄙,同时还看见贫穷下面的“人”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是的,书给人一双“慧眼”,让我看见那些本来所看不见的东西,经历那些未曾经历过的故事,感动那些不曾体悟过的感动。

爱上读书之后,也就开始有了作文的冲动,尽管所写无非是书里书外的一些闲话。晦庵(唐弢)书话式的“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是我所喜欢读的,也是我努力追求的一种写作境界。犹记得开笔写作之初,几乎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秋禾师的批改和指点,其中尚可一读的,他会推荐到一些报刊上去发表。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人来说,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文章连同姓名被印刷出来,更鼓舞人心的了。

以书为媒介,让我有缘认识北京三联书店的郑勇先生(笔名夫子)、孙晓林女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原会长伍杰先生,《中国图书评论》原执行主编陶铠先生,福州著名书法家、藏书家林公武先生,南京大学图书馆资深的采访馆员陈远焕先生,《开卷》杂志的董宁文先生等师长,他们的照拂关爱,常常让我感动于人情之美好。而我在三联书店的实习导师郑夫子在本书序言中的种种鼓励,更让我多了一份自信。

二○○八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我有幸入职中山大学图书馆。这座岭南最高学府的图书馆,坐落在广州城康乐园的香樟树丛之中,绿叶繁枝掩映着红墙大楼。春天,馆舍四周的各色杜鹃花开得花团锦簇,乃是中大一景。香樟树、杜鹃花和出没在图书馆周围的猫头鹰,被馆长程焕文教授称为中大图书馆的“三宝”。相较于“三宝”,程馆长更是中大之“宝”。在中国内地图书馆中,由学习图书馆学出身的科班人士担任馆长的比例很不高,但中大图书馆是其中的一所。程教授主持中大图书馆馆务十余年,无论是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还是读者服务工作的水平,在全国大学图书馆中都名列前茅。我入职后,被安排在采编部从事人文社科类图书的采访工作,每日过眼的图书和书目有百千之谱,不免近水楼台,有挑自己喜欢的书先睹为快之便。偶有所得所感,便会利用业余时间形诸文字。因此,在本书结集之后,能得到程馆长百忙中的慷慨一序,是我意外收获到的一份惊喜。

收录在本书中的,是多年来陆陆续续写下来的文字。书分四辑,依次是“传记风景”“书要衣装”“旧香归来”和“书报丛中”,集中反映了我的读书爱好和志趣所在。书名则来自秋禾师的建议。一日微醺后,他远程看到了我的选目,便回复邮件说,当年陶渊明有题为《饮酒》的五律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道尽一个文人隐居耕读的好处,尤其是最后作结的两句,更宣示了“读书皆为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意境之美,令人对其中的哲理顿生向慕之心。因此,你的集子就不妨称为《书林佳趣录》了罢。

回想当年在南大的课堂上,因为自己学的专业是编辑出版,所以曾萌生过一个模模糊糊的愿景,期待自己有朝一日能正式出版一本属于自己写作的书。这些年来能够坚持读写不松懈,其中部分的动力应该就是为了实现这一学生时代的“出书梦”。如今心想事成,由衷感谢上述师友长辈多年来给予我的教导、关爱和提携!

此外,还要特别致谢我的双亲,是他们对书本和阅读的淳朴情意,支持我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能够走到今天,而本书的问世一定会给他们带去莫大的欣慰。还得谢谢我的丈夫,他与我书味相投的结果是,这些年来家中的书房一再扩容,将来该如何避免让书本进一步侵占更大的家人生活空间,将是我俩面临的一大难题呢。

二○一五年元月初于羊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