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将美味与美文融合在一起,集故事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中国传统八大菜系”,选取了鲁菜、川菜、苏菜、粤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中最负盛名也最受百姓欢迎和喜爱的一些传统名菜;下篇“中国七大地方菜系”,则选取了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京菜、上海本帮菜、鄂菜、秦菜、豫菜、晋菜、东北菜等地方风味菜系中的几道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风味佳肴。本书围绕各大菜系的名菜佳肴,叙述了有关美食的民俗、典故和渊源等,还穿插了许多流传在民间的小故事,饶有生活气息,可读性、实用性强。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饮食的实用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符合大众的文化观念和情趣追求,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各大菜系的独特魅力。
此外,本书还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菜的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特点、营养功效等进行了简明而生动的叙述。读了此书,你就知道去山东该吃什么特色菜,关于它的典故是什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食。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无数的美味佳肴。你也许能走遍中国,但你不一定能吃遍中国。如果你热爱美食,热爱饮食文化,那本书一定会给你带来如下惊喜:
会吃,更要吃得有趣
讲述两百道名菜的故事,从美味中引出美谈,梳理演变源流,挖掘文化底蕴,介绍相关的民俗、典故、渊源、民间传说和趣闻逸事,让你品出美食背后的文化味。
爱吃,就要吃得全面
全书既包括了传统上的八大菜系,又涵盖了其他有特色的地方菜系,实际上就是一本中国美食地图。一书在手,东西南北最有特色、最有味道的名菜一网打尽。哪里有不能错过的美味佳肴,美食背后有哪些不能不知的故事,自然尽在掌握。
懂吃,还要吃得明白
有美味,有故事,更有详尽的制作方法,更附有营养功效、饮食禁忌、关键提示等几个小板块,实现健康饮食,让阅读更超值。
品味中华美食,了解饮食文化,本书是你的必备之选。
鲁菜:曾经宫廷为御膳·八大菜系第一名
鲁菜,即山东菜系,有北方代表菜之称。在黄河流域、华北、东北、京津等地影响较大,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因此也成为八大菜系之首。
鲁菜源远流长,其菜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商遍天下,富冠海内”,饮食烹饪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名厨大师辈出。齐桓公宠臣易牙得志前就是一位名厨。《礼记》已提出了按时节进食、按原料搭配、分档选料、择优去劣、去粗取精等一系列烹饪理论,并论述了烹、煮、烧、脍、烤、炙等烹调方法。《周礼》也阐述了“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调味原则。大教育家孔子更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品尝原则。上述种种,说明鲁菜菜系在春秋战圈时已初具规模。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山东地区的烹调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记述了一些名菜的烹制方法。隋唐以后,山东菜成为北方菜的代表。明清时期,山东菜进入宫廷,并成为官廷御膳主体。现代北京的仿膳菜仍具有鲁菜特色。由此可见,鲁菜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个菜系。
鲁菜的形成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齐鲁大地依…傍海,物产卡富,海鲜水族、粮油牲畜、蔬菜果品、昆虫野味一应俱全,为烹饪文化的发展、鲁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而悠久的“礼仪之邦”的传统,更培育出孔府菜这样极具特色的风味。鲁菜内容丰富,个性鲜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鲁菜庖厨烹技全面,巧于用料,注重调味,适应面广。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其中尤以爆、炒、烧等最有特色。
2.鲁菜调味极重、纯正醇浓,少有复杂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竭力体现原料的本味。鲁菜面食品种极多,小麦、玉米、甘薯、黄豆、高梁、小米均可制成风味各异的面食,成为筵席名点。
3.讲究丰盛、实惠是鲁菜的另一大特点。鲁菜总是大盘大碗,从筵席的命名可见一斑,有所谓的“十全十美席”,为十个盘子、十个碗。在重视量的同时,鲁莱也十分重视质,每一道菜都力求做到色香味俱佳。
4.鲁菜制作精细,风味独特,以清香、鲜嫩、味纯而闻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用清汤和奶汤制作的数十种菜,都是高级筵席上的珍馔美味。
5.鲁菜还善于以葱香调味。在莱肴烹制过程中,不论是爆、炒、烧、熘,还是烹调汤汁,都以葱丝(或葱末)爆锅,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借助葱香提味。
鲁菜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三种风味同属鲁菜范畴,因地理位置和人文氛围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齐鲁风味
一菜一味·百菜不重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擅长爆、烧、炸、炒,口味偏重。
济南菜,古称历下菜,历史久远,唐代的十十甫、明代的李攀龙以及清代的王士祯、蒲松龄,都曾有诗文赞美济南的菜肴。济南菜的用汤、选料、调味、制作,都有鲜明的特点,形成独特风味,同时还受到孔子“食不厌精”的影响,增加了孔府菜的特色。
济南菜以清香、鲜嫩、味纯著称,一菜一味,百菜不重。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人特色。济南菜的用汤,可以追溯剑1400年前,《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制汤法:“捶牛羊骨令碎,熟煮,去汁;掠玄浮术,停之使清”。清代工士祯记述的捉清汁法,则是用“好猪肉、鲜鱼、鹅、鸭、鸡点成汁,用牛虾捣烂人汁内”。今天济南菜师傅吊轻汤,经常用鸡、鸭、猪肘子煮汤,片鸡脯肉泥及鸡腿肉泥人汤中澄清,捞出肉渣。这样做出的汤味道十分鲜美,是烹调中用于提鲜的原料,也足制作汤菜的主料。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宫保鸡丁、汤爆双脆、奶汤蒲菜、坛子肉、黄家烤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济南名菜。
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名菜故事
糖醋鲤鱼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鲤鱼就被当做贵重的馈赠礼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为贺礼。因此孔子为其子取名日孔鲤。在相传为孔子纂集的《诗经》中,已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的诗句,而古籍中的“河”就是专指黄河。
我国最早饲养鲤鱼的,传说是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的范蠡。勾践打败吴王之后,范蠡大夫谢绝了越王重用他的好意,不愿当权臣辅宰,却要过平民生活。他携西施泛舟五湖,离吴之后到了齐国。因他善于经营,又得齐威王重礼相聘,从事养渔业。他认为:“养鲤鱼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我们今天能吃到美味的“黄河鲤鱼”。范蠡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山东济南,糖醋黄河鲤鱼历来都被尊称为名菜之首,它首先发源于黄河岸边的重镇——洛口镇,后来传到济南。经众多厨师不断改进,细心烹制,成为载誉全国的美食。
济南汇泉楼是制作糖醋黄河鲤鱼最著名的一家,当时汇泉楼院内有一鱼池,将鲤鱼放养其中,顾客能够站在池边凭眺群鱼嬉戏,在观赏之余,可以指鱼定菜。厨师活杀制成菜肴上席,新鲜味美,所以颇得食客青睐,闻名遐迩。
P2-5
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菜系正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结晶。每一菜系的形成,都有它深远的生态背景、人文背景和区位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因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进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南北朝初期,鲁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区的风味菜)、苏菜(包括汀、浙、皖地区的风味菜)、粤菜(包括闽、台、潮、琼地区的风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区的风味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随着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些地方菜愈显其独有特色而自成派系。这样,浙、闽、湘、徽地方菜在清末加入,正式形成“八大菜系”。之后又逐渐衍生出其他各种地方风味菜系,如京菜、上海菜、秦菜、晋菜、鄂菜、豫菜、东北菜。这些多姿多彩、风味独特的地方菜荟萃了我国烹调技术的精华,构成了色、香、味、形、质俱佳的中国烹饪技艺的核心。
各地风味菜中著名的菜品有数干种,它们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如北京名菜“北京烤鸭”、“涮羊肉”,杭州名菜“东坡肉”、“西湖醋鱼”,江苏名菜“水晶肴肉”、“叫花鸡”,上海名菜“枫泾丁蹄”、“虾子大乌参”,湖南名菜“东安子鸡”、“腊味合蒸”,湖北名菜“清蒸武昌鱼”、“沔阳三蒸”,安徽名菜“清炖马蹄鳖”、“无为熏鸭”等。这些名菜大都有它各自发展的历史,不仅体现丁,精湛的传统技艺,还有种种优美动人的传说或典故,使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还能感受名菜背后的文化。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若套用此语,可以说:“食不自美,因文而彰。”这“文”,就是来自名菜佳肴的渊源与传说典故,它弘扬了一方文化,也丰富了一方美食。
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将美味与美文融合在一起,集故事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中国传统八大菜系”,选取了鲁菜、川菜、苏菜、粤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系中最负盛名也最受百姓欢迎和喜爱的一些传统名菜;下篇“中国七大地方菜系”,则选取了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京菜、上海本帮菜、鄂菜、秦菜、豫菜、晋菜、东北菜等地方风味菜系中的几道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风味佳肴。本书围绕各大菜系的名菜佳肴,叙述了有关美食的民俗、典故和渊源等,还穿插了许多流传在民间的小故事,饶有生活气息,可读性、实用性强。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饮食的实用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符合大众的文化观念和情趣追求,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各大菜系的独特魅力。
此外,本书还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名菜的制作原料、制作方法、特点、营养功效等进行了简明而生动的叙述。读了此书,你就知道去山东该吃什么特色菜,关于它的典故是什么;到浙江,什么美食是不能不尝的;到广东,又该品尝什么风味佳肴。这样,席间就不仅仅是单纯地品尝美食了,更是品尝异地的饮食文化。旅游归来,还可捎些特色食品原料,参照本书的做法,让家人也共享美味。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贡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本书也不例外,在策划和编著本书过程中,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恩。因为在编著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接受了相关领域许多专家及老师的指导,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因此,在此书面世之际,我们要对为本书贡献力量的所有人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书中存在不足之处,诚请广大读者指正,特驰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