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起,南方都市报通过整合大众媒体的力量,立足传媒人的独立视野,主办集纳两岸三地电影、音乐、文学、建筑等方面的华语传媒大奖和先锋光芒艺术影展,力求以独立性、权威性和优质媒体独到的专业眼光,架筑一个独立健康、视野开阔的平台,给华语文化一种清脆响亮的声音。这就是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由来。
本书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出品的第四本年度影评合辑,书中梳理回顾了2008、2009年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状况,并对五十余部华语电影,尤其是在艺术或市场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影片,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的评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语电影2008-2009(电影人影评人眼里的零八零九华语电影发展趋向)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曾彦斌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0年起,南方都市报通过整合大众媒体的力量,立足传媒人的独立视野,主办集纳两岸三地电影、音乐、文学、建筑等方面的华语传媒大奖和先锋光芒艺术影展,力求以独立性、权威性和优质媒体独到的专业眼光,架筑一个独立健康、视野开阔的平台,给华语文化一种清脆响亮的声音。这就是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由来。 本书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出品的第四本年度影评合辑,书中梳理回顾了2008、2009年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状况,并对五十余部华语电影,尤其是在艺术或市场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影片,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的评论。 内容推荐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是由《南方都市报》于2000年发起、主办的电影评奖活动,联合全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是国内唯一将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公映的华语片纳入视野,进行评选的电影奖项。它以“深度开掘、锐意进取”为评选宗旨,目的在于为华语电影文化架筑一个独立健康、视野开阔的平台。该奖由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电影文化工作者共同参与评审。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坚持走专业路线和民间路线相组合的评选模式,以评委的独立性、权威性和优质媒体独到的专业眼光,已在华语电影界确立起广泛的影响力。 本书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出品的第四本年度影评合辑,书中梳理回顾了2008、2009年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状况,并对五十余部华语电影,尤其是在艺术或市场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影片,进行了全面、深入、专业的评论。作者大多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历年来的评委,集合了两岸三地影评界的中坚力量。书末附有第九、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审记录,供专业人士和影迷参考。 目录 序 这个世界,那个世界 我们终于不再嘲笑好莱坞了 内地单元 2008 综述大时代的反光 2009 综述天神与众凡 大片 《赤壁·上》 《梅兰芳》 《非诚勿扰》 《赤壁·下》 《南京!南京!》 《狼灾记》 《建国大业》 《风声》 《三枪拍案惊奇》 奥运 《筑梦2008》 现实 《立春》 《千钧。一发》 《耳朵大有福》 《左右》 《二十四城记》 爱情 《李米的猜想》 《非常完美》 山寨 《十全九美》 戏曲 《廉吏于成龙》 喜剧 《疯狂的赛车》 《高兴》 《夜·店》 一种关注 《斗牛》 《我的唐朝兄弟》 香港单元 2008 综述香港影评人看2008 2009 综述新长征路上的香港电影 作者风 《天水围的日与夜》 《文雀》 《长江七号》 《深海寻人》 《新宿事件》 《窃听风云》 《再生号》 《麦兜响当当》 《亲密》 古装 《画皮》 《见龙卸甲》 警匪动作 《证人》 《保持通话》 《叶问》 《十月围城》 性别 《无野之城》 《永久居留》 青春 《烈日当空》 纪实 《明媚时光》 《音乐人生》 台湾单元 2008 综述台湾电影丰收年 2009 综述台片发春 奇迹 《海角七号》 新血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囿男孩》 《九降风》 《停车》 《不能没有你》 《一席之地》 《听说》 跨国 《脸》 《霓虹心》 附录1 第九届、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审团名单及评审规则 附录2 第九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审记录 附录3 第十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审记录 附录4 历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获奖名单 附录5 2008·2009年内地/香港/台湾华语电影票房十大 试读章节 陈凯歌的《梅兰芳》已公映了一段日子,坊问的评论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在戏曲爱好者和京剧票友的圈子里面,就更是劣评如潮。影片在柏林电影节参与竞赛,无功而还。但无论人们对影片有多欣赏或有多不满,几乎中外一致的意见是:影片的前半段好看,饰演少年梅兰芳的年轻演员余少群浑身是戏,跟“老戏骨”王学圻演对手戏而予人势均力敌的印象。影片到了后半段,黎明饰演的成年梅兰芳出场后,不知怎的,剧力就无以为继,令许多观众、尤其是慕名而来的京剧爱好者感到失望。当然,我们不能把失败的责任全都推到黎明身上。编导在处理梅兰芳、其二任妻子福芝芳(陈红饰)、情人孟小冬(章子怡饰)、友人邱如白(孙红雷饰)的多角关系上,事实上是欠缺神采。 既然陈凯歌选择了以爱情为中心点,我认为创作像《梅兰芳》这样的影片,是应该“近观”,即对主要角色作近距离的审视;而不是“远望”,从宏观的角度去刻画人物。就像陈可辛的《投名状》,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心理层面才最重要,战争和打杀场面,只是戏剧的场景和背景。《梅兰芳》前半段之所以好看,京味十足,就因为“近观”,而后半段之所以不好看,是因为“远望”,陈凯歌花了太多心思和气力在宏大浩瀚的布景、以至服装道具上面,却没能好好勾画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这角度来看,《梅兰芳》的剧本似乎也缺少了这方面的深度和创作野心,只能把一位一生丰富多采的传奇人物,简化成好莱坞商业片般的英雄形象。 编导既把影片的重心放在梅兰芳的感情生活上,无可避免地削弱了梅兰芳的曲艺以至京剧艺术中一些精彩的演绎,态度上明显是重商业而轻艺术(京剧艺术)。此外,影片由出身京剧世家的梅兰芳少年学艺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结束为止,在某程度上来说只是梅兰芳的前半生。除了细意描述梅兰芳的儿女私情之外,编导花了许多篇幅记叙他不肯为日本侵略者表演的往事,不惜蓄须明志甚至佯病拒演,彰显了他的爱国情操和大义凛然。但这样的勇敢事迹,其实在陈凯歌的得奖名作《霸王别姬》已有类似的铺陈,我认为没有必要再旧调重弹,并作详尽描述。 然而,《梅兰芳》后半段的缺乏神采和魅力,黎明那平淡无奇的演出也确实难辞其咎。正如前面提到过,《梅兰芳》是难度最高的一种名人传记片,因为牵涉到对一位演艺奇才的重新演绎,因为那是一位具有特殊技能的天才。少年演员余少群把资深艺人黎明比了下去,原因之一是他具有这特殊的才能,因为他受过严格的戏曲训练,而且把梅兰芳阴柔“女性”的一面准确地呈现出来。没有这种特殊才能,那怎办呢?那就唯有“恶补”。拍电影就有这好处,你不用粉墨登场,亲自面对观众,只需苦修三两个月,拍摄时再用镜头将就将就,再不然找替身帮忙,也就敷衍过去。我不知道黎明拍摄这套影片时,是否抱着这种心态。但他显然低估了这种“恶补”的难度,也高估了自己对这种特殊技能掌控的能力。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这种特殊技能,作为专业演员,唯一能够和应该做到的,是加倍努力,潜心修炼,因为你的每一分努力,银幕上都可以看得到。你不懂骑马,他们有马术指导;你不懂武功,他们有武术指导。但也要你肯练功、肯用功才行。有看过罗拔·迪尼路(Robert DeNiro)当年演的《狂牛》(Raging Bull,1980)吗?迪尼路当然不是职业拳师,但他演得那么逼真,一定下过极大苦功。他演的西洋拳师Jake LaMotta中年发福,身形肥胖,腰问的腩肉也是如假包换。西方优秀演员和电影导演,对真实感和可信性的戮力追求,尤其是在特殊技能方面的力臻完美,往往令观者折服。有看过法国片《日出前让悲伤终结》(All the Mornings of the World,1991)吗?看着法国十七、八世纪美妙的古典音乐,从低音大提琴和演员的指问流泻而出,你绝不会怀疑他们不是专业的乐师。 但港产片以至华语片,过去限于制作条件,或者是文化艺术上的修为,在特殊技能的映像化方面,往往显得有心无力,甚至是无心无力。记得周润发当年在《花城》(1983)演旅居巴黎的艺术家,又作曲又拉小提琴的,可惜发哥“恶补”一轮之后,拍摄出来的效果只是差强人意。另外万梓良在《男与女》(1982)演自由搏击的拳手,可能事前操练马虎,拍摄拳赛场面时又热身不足,遭武师踢中手腕导致骨裂,影片因而停拍数月。这些例子都足以说明,作为专业而认真的演员,遇到需要特殊技能的角色,一定要落力“恶补”和练功,才能赋予角色生命力和真实感。 无论是黎明演出的失误,抑或是陈凯歌志不在此,铁一般的事实是:影片《梅兰芳》没有呈现出一位京剧大师在戏曲艺术上如何睥睨“群雄”,它甚至没有让观众看到京剧艺术引人入胜的地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如何伟大,梅兰芳的京剧造诣如何出神入化,恰恰就像拙文一样,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正如前所述,因为“远望”,没有“近观”,缺少了近距离的细致描绘。倘若大家有看过六十年前的英国片《红菱艳》(The Red Shoes,1948),就会明白找内行人来饰演表演艺术家的重要性,以及随之而赋予影片的真实性、娱乐性和艺术层次。当年导演如果不是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找来首席舞蹈员梅娜·舒拉(Moira Shearer)当女主角,影片肯定不会传诵迄今。但讽刺的是,这出影片亦毁了梅娜·舒拉的芭蕾舞事业;因为根据她的自述,芭蕾舞这行当不容躲懒,只是一个月的停止操练,舞技就会倒退数年。拍完《红菱艳》不久,由于舞技相对生疏,她因而不再获得重用。 陈凯歌花了本片许多宝贵篇幅,去描写邱如白(梅兰芳的好友齐如山在片中的化名)与梅兰芳之间的男性暧昧关系,既语焉不详,又搔不着瘁,实在有点可惜。陈凯歌如果肯把梅兰芳的艺术生命中,任何一个戏宝,例如《贵妃醉酒》、《生死恨》的某个折子戏,通过剧情需要,比较完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相信观众们会有较大的得着(编者注:粤语,收获,益处),亦总比现在那些有如流水账般过场式的京剧场面可以发挥更大的艺术魅力。 梅兰芳在战乱中与家人离开一片混乱的上海,于1938年到香港演出了一个时期以后,就在港岛干德道住了下来。根据其子梅葆琛的忆述,梅兰芳虽然蛰居异地,但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除了打太极拳和羽毛球锻炼身体之外,每周学两天中国语文和英语,并且不断学习戏曲艺术和文学。“我们在香港的寓所,位于山腰。1941年,在日本侵略者发动对香港进攻时期,炮火连天,炮弹忽上忽下地在房前房后爆炸。在这种险恶的时刻,父亲却十分镇定,悉心卫护着全家和几位共同生活的朋友。”(作者注:《回忆父亲》,《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该文为梅兰芳1961年8月8日逝世后,由梅葆琛所作,并由陈德盛整理) “有一天,一位姓许的朋友,家里遭了炮击,房屋被烧毁。父亲就把他们全家接到我们家里来,暂住避难。当时,除了父亲和我、五弟、两位朋友和两位服务员以外,加上那位受难朋友的一家,总计大小十八九口,粮食成了问题。而香港市面已经瘫痪,米买不到,自己家中又没有贮存。父亲就用每人定量的方法,细水长流地来维持生活……在这样黑暗险恶的环境中,每当夜深人静之时,父亲就把收音机放在地毯上,大家围坐在旁边,收听抗日圣地延安或重庆的广播。” 上述这些本来是描述梅兰芳及其人性一面的记述,却奇怪地好像跑到叶伟信的功夫片《叶问》里面。同样是名人传记片,《梅兰芳》和《叶问》层次高低各有不同,最低限度前者可以去柏林竞赛,后者则是叫好叫座的商业娱乐片。无独有偶,梅兰芳和叶问都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的气度。而叶伟信比陈凯歌聪明的地方,是适当地加插了叶问的儿子叶准的戏份,一方面彰显了父子亲情,另一方面亦加强了观众担心幼儿安危的戏剧悬宕。 反观陈凯歌,对于梅兰芳的儿子们,几乎全无着墨,连特写镜头也不多见,简直是面目模糊。毕竟梅葆玖也像叶准弘扬咏春拳术一样,继承了父业,在京剧界闯出名堂(多年前我也在香港看过他的演出)。更何况父子关系(往往也是师徒关系),一向是上佳的戏剧元素,那些早已成为好莱坞经典的影片如《教父》(Godfather,1972)、《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要是去掉父子关系的描写,肯定不会像现时那么有趣。影片《梅兰芳》几乎是在梅兰芳拒演事件后匆匆落幕,编导竟然放弃了香港沦陷以后,梅兰芳在战乱中与家人相处的珍贵时刻,错过了从另一角度,塑造梅兰芳作为一个既是天才又是平凡人的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P39-43 序言 我的一个好朋友给我讲了她去重庆的事儿。 那时汶川大地震已过去半年多,喧嚣渐远。之前她冲动了N次,举凡之后所有人做过的所有善举她都想过,却都被别人想在了前面,她不愿乱跟风,只好一一放弃。也是,那时十几亿颗脑袋集中在一块想这事儿,能想到头里也真是不易。冲动未遂,这事儿搁在了心里,这次去重庆办事儿,她想一定要去映秀镇看看。 当地陪同疏通了关系,车子得以穿过封锁直接开到映秀镇,那里好像驻有武警的一个中队,知道她来了,政委亲自带人出来迎接,简单介绍了情况,车子直接开到镇中,那时的映秀镇已经成了一座空城,到处残垣断壁、惨不忍睹,在电视上曾被无数次播放的画面一一在眼前还原,映秀小学、倒塌的税务局办公楼等等,裸露的钢筋碎瓦门窗中不时可以看到过去生的痕迹,那种情景想来不憋闷难受才叫怪,其实逝者已逝,真正被折磨的是生者。从政委的嘴里,她知道那些战士们已经在这里待了几个月,无数的残肢断臂、无数尸体、无数惨烈的死状日日以不同姿态呈现在他们眼前,那才叫真折磨,政委说他的战士们每天只能吃泡面,烤着吃、啃着吃、煮着吃…… 车子回到驻地,他们一行人被请到屋里,那时她的脑子还有点散黄,恍惚中政委招呼他们坐时有两个级别低些的跟进来和政委嘀嘀咕咕什么,政委有些急地交代了两句,那两人赶紧跑着出去了。 然后聊天,说些感慨之类的话,这时陪同她来的人开始催促她动身,因为后面还有一系列活动安排得很紧。她答应了。她答应的同时突然发现政委怔了下,挨了一闷棍似的,但旋即恢复正常,很痛快地起身送他们往外走。 一行人出来,这时她惊奇地发现院子里正在摆椅子,摆了好几排,一些战士健步如飞正忙乎着,看到他们出来忽然就定在了那儿。此时院子里已经站了不少战士,都远远地看着他们,拘谨而紧张,或许还有些渴望之类的表情吧。那一刻她隐约意识到了什么,但又不大确定,这时陪同的人不停地看表急着催她上车,她懵懵懂懂就走到了车前,懵懵懂懂地坐了上去。大家也余次而入。政委一直把他们送到车前,礼貌地站在下面微笑着。 一院子的战士都看着。 她说,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心忽然被紧紧地揪了下,略做迟疑,她起身下车走到政委跟前,说政委,我也不知道我提这个要求是不是合适,但我很想和你的战士们合个影,不知道行吗? 政委连声说可以可以。 他们回到那几排椅子前,果然那是准备给她的,她和他们一起合了影,然后又问那些拘谨而渴望的战士,有没有谁愿意单独和她一起照张相?于是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有四十多分钟。 当然,她是个大明星。 那天我们聊到这的时候,她说你知道吗当政委一连声说可以可以的时候,你从他眼里可以读出那么那么多东西。 当然。那一刻我还有点热泪盈眶。 曾彦斌打电话给我,要我给她编的这本书写个序,我本想拒绝的。理由其实特别的没理由,仅仅是我在写作后面一个戏的剧本。相对漫长的写作期,一篇几百上千字的文章实在不构成影响,但问题是我每进入一个写作状态时都希望自己能孤独,这时候哪怕一篇短小的文章都可能会破坏掉这种孤独感,这真让我烦躁。 但最终还是答应了彦斌,是因为想到了这件事儿。 它太像电影。 不是说这事儿可以写一电影,是这个形态像。平实质朴,没有刻意的戏剧化,但不乏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细腻而微妙的人物心理。这是电影。 回到关于孤独的话题。电影貌似很喧嚣,并且,这种喧嚣好像贯穿于始终,从谈投资开始到一帮乌合之众蹲在马路牙子上吃盒饭、到衣着光鲜穿梭于各种秀场做宣传乃至最终或可带来的街谈巷议,都很喧嚣,实则不然。这不是电影最好的东两。对于每一个真正的创作者而言,电影最好的东西其实是这个过程中的孤独,这种孤独会泯灭掉一个世界,同时再造另一个世界,短时间内,那个世界是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这是电影带给我最好的东西。 而那个再造的世界,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其实是你眼前的这个世界给你的。它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你,也许是嬉笑、也许是悲伤、也许是无厘头、也许是黑色……但我们真正能够用心感受到的有多少呢? 这个世界的大小决定那个世界的大小。 想想,有时其实并不需要很大的格局,只要能够直抵内心一点点也就够了,但往往这一点点也足够我们走得漫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