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纲编著的《中国式收购》通过以往中国企业的收购案例,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中国企业在收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本书共十章,分别介绍了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发起收购;中国式收购,从艰涩中起步;中国式收购的发展过程;中国收购之王:中国化工收购之路;中国式石油收购信心十足;中海油事件:收购之路布满荆棘;中国铝业收购中的秘密;中国式收购美国企业;中国式收购在日本加速;中国式收购在国际间的历程。并通过对大量的事例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式收购,更加了解中国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吸取经验和教训。
《中国式收购》由李春纲编著。
当前,中国企业频频出手收购外国公司,引起了国际瞩目。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无疑会对中国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就目前而言,中国企业虽然对海外企业进行了大举的收购,但是成功的案例却并不多。如何避免“消化不良”的情况出现,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式收购》竭力为读者朋友讲述中国式收购过程中所经历的美丽与哀愁,让更多的读者朋友对中国式收购有个清醒的认识与理解。
第一章 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发起收购
1.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的概况003
2.中国式收购对我国发展的影响006
3.中国:更具吸引力的市场010
4.中国为什么要大量收购海外企业013
5.通过收购能否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资产016
6.中国式收购成为发展海外业务的助动力019
7.中国崛起:海外收购新领域 023
第二章 中国式收购,从艰涩中起步
1.中国企业家向企业发出“走出去”的口号029
2.中国发展崛起,将面临重重困难033
3.自2005年起,中国海外收购迅猛发展 037
4.“不差钱”的收购:中国式的奢侈品之梦041
5.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收购机遇045
6.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亏损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049
第三章 中国式收购的发展过程
1.中国成为海外输出大国055
2.国际市场企业收购中的文化冲突059
3.缺乏国际化人才,文化整合前途漫漫063
4.中国企业“走出去”前、后所需要考虑的问题067
5.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之路 070
6.联想在收购IBMPC业务中遇到的问题073
7.海外收购需警惕战略与文化迷失077
第四章 中国收购之王:中国化工收购之路
1.实力超强的中国化工集团083
2.中国化工的海外并购策略与发展愿景087
3.中国化工在收购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情味090
4.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法国安迪苏094
5.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凯诺斯 098
6.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法国罗地亚102
7.从《毛泽东选集》看中国化工的收购之路106
第五章 中国式石油收购信心十足
1.中国石油对海外业务将占半壁江山111
2.中国石油在海外业务上升到29个国家115
3.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119
4.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公司取得成功坚定了海外发展的信心123
5.哈萨克斯坦PK公司在整合中得以重生128
6.中国石油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的股份132
第六章 中海油事件:收购之路布满荆棘
1.中石化与中海油安哥拉收购搁浅139
2.面临亏损,优尼科只能挂牌出售142
3.从优尼科挂牌闻到商机,中海油收购优尼科145
4.收购优尼科,中海油失败,不敌雪佛龙148
5.商业竞争终究无法战胜政治扼杀151
6.中海油服收购挪威Awilco Offshore Asa 155
7.中海油收购尼日利亚油田158
8.中海油收购哈萨克斯坦里海北部油田161
第七章 中国铝业收购中的秘密
1.全球约75%以上的铁矿石海运量被“铁三角”垄断巨头控制167
2.中国粗钢产量2009年居世界第一170
3.中铝乃是最大的氧化铝与原铝生产商173
4.中铝收购力拓的过程176
5.中铝注资力拓,为他人做“嫁衣”179
6.力拓在收购过程中的态度令人费解182
7.中国因力拓案损失7000亿元184
8.新日铁与力拓达成“首发价”的秘密187
第八章 中国式收购美国企业
1.疲软美元激起中国收购美企的浪潮193
2.中国在美收购首次超过美国在华收购196
3.中国腾中重工收购美国悍马——悍马不好“骑” 199
4.中国乡镇企业收购美国上市公司之先河203
5.中国收购美国剧院 206
6.中国美克家具收购美国Schnadig 209
7.阿里巴巴全资收购美国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Vendio Services Inc. 212
8.大连机床集团收购美国英格索尔 215
第九章 中国式收购在日本加速
1.中国企业的日本收购策略 221
2.山东如意收购日本声望 224
3.日本媒体称:中国将买下日本 228
4.宁波韵升收购日本日兴电器 231
5.完美时空2100万美元收购日本网游代理商235
6.比亚迪收购日本狄原馆林模具公司238
7.苏宁收购日本家电连锁企业Laox 241
第十章 中国式收购在国际间的历程
1.中国汽车业蚂蚁吃大象——吉利收购沃尔沃248
2.申华实业:从申华到华晨的是非成败251
3.中国华为收购马可尼255
4.中国石化闪电收购Addax石油公司259
5.中国石化斥资20亿美元开发伊朗亚达瓦兰油气田262
6.面对双重失败,TCL收获了什么266
7.海尔收购美泰克公司269
8.西方国家将中国收购行为妖魔化273
9.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 276
7.中国崛起:海外收购新领域
制造业与大国崛起
“中国制造”充满世界各个市场,这是全球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在很多产业中,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环节都移向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供应任务,也随之由新兴市场国家来承担。
“中国模式”作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政界和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十几亿人口每天都要吃饭,每年成千上万人口需要就业,这对一个发展“末班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充实了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在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逐步迈进老龄化的阶段,中国独有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了天然的发展优势,快速增长的中青年劳动力人口压低了工资成本,由此带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也就是说拥有人口学理论的“人口红利”。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高,庞大的人口规模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使中国拥有经济“内循环”的一切条件。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个有利条件就是高素质劳动人口和高消费人口的迅猛增长,为中国充分享用“人口红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经济成功地利用“人口红利”,是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我们清楚地知道,市场经济越深化,市场竞争就越激烈,中国收获的“人口红利”越多,也就是更好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优势。
因为中国具有“人口红利”的优势,使得制造业生产成本降低,也使中国制造逐渐走入了国际舞台。
中国如何突破货币封锁
目前,在我国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金融危机后,从我国先后与韩国、我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签署的六笔总额为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项工程上的决心和效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和实力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我国的周边地区,人民币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担任起结算货币的角色。人民币在国际化的程度上有利于打破现有货币格局的不稳定状态,使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为多元、合理、稳定的方向前进。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则是它们将要面临的货币体系严峻挑战的对象。
由于碳交易市场已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为突破碳货币的封锁以及能在碳货币这一新战场上取得优势,一直在市场上奋起直追。
首先,我国应构建、完善自己的碳交易市场。而不应满足于“清洁发展机制”下最大供给方的身份以及基于项目合作的碳交易,但在“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交易中,我国企业进行碳交易'的成交价格总是被压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很多(在一些项目中,我国企业卖出的核证减排量的价格甚至只有国际市场的一半);另外,从碳货币形成的路线来看,我国还是应拓展标准化的碳交易领域,推进在碳交易中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进程。当前,先进入市场的发达国家正在暗中构建碳交易市场的规则,为避免落于人后,我国应加紧构建并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更多高端的碳金融衍生品,通过碳交易市场谋取碳市场定价权,使本国的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挂钩。2008年,我国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已经成立,但由于相关法律的空白,这些交易所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
其次,我国应解决金融环境及环境制度建设滞后问题。碳交易市场的背后必须要有发达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所以,我国同样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快金融业的改革和成熟的进程上。碳交易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各个国际金融机构投资的新业务。目前碳交易正成为对冲基金最重要的投资新领域,而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碳交易还是一个十分新鲜的领域,很少有人去尝试。因此,我国应鼓励金融企业积极参与到碳交易活动中,另外,政府相关机构也应针对碳交易市场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个颇有潜力的新兴市场,使我国的碳交易由低端迈向高端。
要想实现人民币的国际认同和流通,就必须提升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在国贸中要想摆脱被国际市场强制压低的价格,中国首先要做的便是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定价权。
中国式收购的美丽与哀愁
我国政府要想突破碳关税的封锁,在这场以“绿色”为名的贸易大战中抢先占据制高点,就应该积极部署应对政策,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这次战略上,我国应做到攻守兼备,收放自如,最大限度地掌握战场主动权,一步一步突破封锁,建设自己的“阵地”。
首先,我国应当踊跃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对于碳关税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给我国敲响了警钟。低碳、绿色经济已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发达国家以此为武器对我国经济进行要挟和封锁,既占据了道德优势,又有机会谋取实际的经济利益。对我国来说,如果希望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尽早发展低碳、绿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对高排放量的产业进行改造,同时,我国也应扩大内需,减少出口特别是对高耗能产品的依赖程度。
其次,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关于减排问题,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限制,以及在产业结构上低碳、绿色经济处于劣势,因此,要求中国与发达国家承担同等的责任,这对中国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我国因此而放弃了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无疑落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圈套。对于我国来说,不应从减排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妥协中寻求碳关税封锁的突破口。到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将正式实施,需要我国注意并为之努力的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的形式出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应该是《京都议定书》的基石。
最后,我国应当有效利用国际规则对抗不平等待遇。目前,我国对于碳关税不能仅限于口头上的反对或抗议,而应当从实际的角度寻求应对措施。基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对中国征收碳关税的措施,从理论上说不太可能被WTQ叫停。依这种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学家樊纲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即我国先对本国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我国对本国企业征收碳关税一方面是我国支持环保大趋势的实际行动,免得授人以柄;另一方面,如果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在此基础上依然向我国征收碳关税的话,发达国家的行为就变成了双重征税,这就明显违反了WTO原则的提案,显然不太容易被通过。
P23-26
随着中国企业在国外不断进行收购,使得世界面临着一股规模空前的中国式收购热潮。近些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收购合并活动相当活跃。自从2004年起,中国对外国企业的收购就已经超过韩国,并成为亚洲第二大收购合并市场。仅2004年一年时间,中国企业进行的跨国收购合并所涉及的金额已是2003年的3倍。如果以交易数目计算的话,中国已经在亚洲市场中排名第一。中国企业大力朝着“走出去”方向发展,收购、兼并策略的重要性已是无可厚非。中国很多行业的企业,已经真正成为世界领先的强势企业。收购外国企业,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捷径。
虽然收购国外企业,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是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的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中国企业与所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中国企业的收购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此可以借PC的案例进行分析:根据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发表的数据来看,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对其公司的每股盈利贡献率还不足1%。由于欧美公司更专注于赚钱的领域,因此对于希望放弃低利润制造业务,它们非常支持。所以,在国内企业收购欧美企业欣喜之余,也应当保持头脑清醒。因为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的大型跨国企业,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进而会收购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然而,中国许多企业却反其道而行,这样一来,肯定会给中国企业的运营,造成非常大的成本消耗。
除此之外,中国企业在对外国企业进行收购之后,将会给企业带来多少发展空间,还有待市场的检验。而且,中国企业收购的大多数都是国外的知名品牌,欧美企业转让给中国的品牌是有时间限制的。一旦品牌的时间到期,就没有利润可言,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损失惨重的局面。
凡事都有两面性,中国企业在对外国企业收购的过程中,有利必然也有弊。因此,中国企业在对外国企业进行收购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做好长远打算,不能只看到一时的利益。否则,将会损失惨重。
本书通过以往中国企业的收购案例,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中国企业在收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本书共十章,分别介绍了为什么中国企业要发起收购;中国式收购,从艰涩中起步;中国式收购的发展过程;中国收购之王:中国化工收购之路;中国式石油收购信心十足;中海油事件:收购之路布满荆棘;中国铝业收购中的秘密;中国式收购美国企业;中国式收购在日本加速;中国式收购在国际间的历程。并通过对大量的事例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式收购,更加了解中国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吸取经验和教训。
财力不等于实力,合并不等于合力,中国企业现在应该反思了,为什么会遭受阻力,为什么会收购失败。要打造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我们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著名经济学家 蔡文浩教授
中国要成为一流国家,就要有一流的制度,一流的发展战略,要学习一流国家的一流经验,特别是在跨国企业收购方面。《中国式收购》这本书给大家总结了很多实用的经验。
——财经畅销书《郎咸平说对了吗》作者 叶楚华
大不一定强。据《经济学人》2010年的调查,82%的中国经营者及公司管理者缺少管理国外市场及品牌的经验,这已成为中国公司的硬伤。但是,这些还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注意中西文化的融合和理念的统一。《中国式收购》总结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相信一定对大家有所裨益。
——百万畅销书《水煮三国》作者 成君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