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年毛泽东(1953-1976)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陈明显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什么是毛泽东晚年?有人认为毛泽东晚年是错误的晚年、唯心主义的晚年、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晚年、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的晚年。因此,毛泽东晚年是他错误的代名词。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其所以错误,首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为此,他写了本书。

本书沿着毛泽东晚年活动历程,解说了毛泽东建树的丰功伟绩及失误。

内容推荐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是一位真正的历史英雄,是一位平民出身、创造了政治奇迹的革命英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他,才在国际政治中获得了超越自身经济实力的战略地位。

翻开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经众多专家审定,由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构成的本书,沿着毛泽东晚年走过的历程,读者会发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毛泽东常常跨越时代去解决一些在当时尚不成熟的问题,甚至不惜发动反右、大跃进和错误的“文化大革命”……

书中读者也会惊叹毛泽东那伟大、深刻、而又超越历史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他的许多预言以人们的未曾预想的一种情况,在当代现实经济与现实政治中得到印证。这些都是阅读本书后,留给我们每一位热切关注中国命运与前途的读者所必定思索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年过六十,壮心不已(1953年冬—1957年)

 1.六十大寿不作寿

 2.中国一定要搞社会主义

 3.“一线二线”的提出

 4.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5.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6.赎买资产阶级

 7.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

 8.不能把斯大林贬到地下九千丈

 9.“中国绝不能丢掉这两把刀子”

 10.要接受斯大林犯个人崇拜错误的历史教训

 11.台风年年都有

 12.创立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新学说

 13.1957:整风与反右

第二章 不当画圈圈的傀儡,要作经济建设的统帅(1957年冬一1960年春)

 1.在历史大转变中

 2.在莫斯科会议上

 3.发动“大跃进”运动

 4.召开成都会议

 5.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6.搞联合舰队我们不干

 7.还是人民公社好

 8.主持北戴河会议

 9.在“大跃进”运动中

 10.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

 11.处理台湾海峡危机

 12.提出不当国家主席侯选人

 13.召开第二次郑州会议

 14.要多谋谋善断

 15.在庐山会议上

 16.给“反右倾”运动加码

第三章 七十古来稀,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1930年夏—1965年春)

 1.在困难的年代

 2.搞一个实事求是的调查年

 3.发扬民主,让人讲话

 4.重提阶级斗争

 5.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6.在中苏论战中

 7.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

 8.文化部应改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部”

 9.“向解放军学习”

 10.教育要改革,学制要缩短

 11.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政策

 12.为国家安危而斗争

 13.15年来文艺“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

 14.“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15.“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16.必须进行夺权斗争

 17.与刘少奇的一场争论

 18.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

 19.《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出笼

第四章 身穿军装,发动一场新的“革命"(1966年春—1969年夏)

 1.给林彪的一封信

 2.再不发动“文化大革命”,老中小都要挨整了

 3.批准成立中央文革小组

 4.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发表

 5.给江青的一封信

 6.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

 7.“炮打司令部”

 8.八次接见红卫兵

 9.“叫革命委员会好”

 10.要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11.“文化大革命”还要搞多次

 12.“文化大革命形势大好”

 13.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14.要实行革命的大联合和三结合

 15.主持召开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

 16.“九大”——所谓“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第五章 八十高龄,还在叱咤风云(1969年夏—1976年春)

 1.不设国家主席

 2.开展“批陈整风”运动

 3.南巡两月知实情

 4.“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5.邀请尼克松访华

 6.不要搞“四人帮”

 7.重新起用邓小平

 8.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

 9.“江青就是一个小小的经验主义者”

 10.评《水浒》

 11.“一些老同志要算文化大革命的账”

第六章 最后的岁月(1976年春一1976年秋)

 1.提议华国锋任国务院总理

 2.在最后的日子里

后记

试读章节

195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0大寿日子。按中国百姓的习惯,人到60为老年时期的开始。但是,对毛泽东说,似乎还像青年、中年时期一样,他雄心勃勃地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战。他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前头,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开始了比民主革命时期更伟大、更艰巨、路程更长的战斗。有时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曾想退居二线,让年轻的同志到一线,但是,也由于种种因素,他的这个设想始终没有实现。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和历史发展的强烈要求,一直把他推到第一线,推到中心的位置上。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党和国家的大事,必须由他来拍板、敲定。他以伟大的气魄,把中国迅速地引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他熟悉中国的国情,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决策。他顺应党内外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的要求,创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他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中国迅速地建设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计划用1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在中国历史巨大飞跃发展中,他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他和他的战友们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把6亿中国人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当他的思想、地位、威望达到高峰的时候,他却和中国的平民百姓一样,度过了青年和中年时期,步入了老年时期。这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不管什么人都无法抗拒,毛泽东也不例外。

1.六十大寿不做寿

毛泽东在一生中不为自己做寿,也一贯地反对党内外同志为他做寿。1953年12月26日,是他60大寿。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六十花甲应当做寿。在老革命家吴玉章60大寿时,毛泽东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向他祝寿。文章高度颂扬了吴老的思想、品格,号召全党学习他一辈子做好事的精神。然而,毛泽东自己的60大寿,没有一点做寿的意思。后来,他70大寿,80大寿,也都没有做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警卫员向他祝贺生日时,同他吃一顿饭就算是规模最大的了。不做寿这是他亲自向全党和全国人民立下的规矩,可以说他始终没有破坏。

194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50诞辰。那时在延安,他也没有祝贺这个生日的到来。但在第二年,即1944年4月30日,毛泽东邀请不少客人谈话吃饭。席间,续范亭先生问起了毛泽东的年岁和生日,毛泽东如实地告诉了他。续先生听后一想,去年不正是毛泽东50寿辰吗?然而延安各界人士没有任何向他祝寿的表示。续先生感到十分遗憾,也感慨万千,于是当即赋诗一首,献给毛泽东,诗云:

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不晓;

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

毛泽东对续先生是十分尊敬的,然而对他写的这首诗读后只一笑了之。按毛泽东的想法,一个人的生日,最好让他偷偷地过去,不要让他留下什么感觉。其实,毛泽东不为自己做寿,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日益强大,也由于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1944年、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关头,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不仅有领导全党全军完成抗日的神圣任务,而且还提出了如何防止革命胜利后骄傲情绪出现的问题。当时,确实有人开始担忧,也有人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胜利后,会不会像历史上的农民革命那样,由于胜利而骄傲,最后遭致失败呢?会不会也像封建王朝那样出现“人亡政息”的现象呢?能不能避免农民革命的历史悲剧,能不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律呢?

1944年春,郭沫若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以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300周年。文章以大量的事实分析了起义军进入北京城后,由于多数起义首领骄傲腐化,又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后导致起义军在政治上、军事上的严重失误而最终失败。毛泽东读了这篇文章后十分重视。把它印成单行本,并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给全党全军高级干部,要他们好好地学习,开展必要的思想教育。毛泽东熟悉中国的历史,也深谙革命的辩证法。他深知千里之堤虽经得起洪水巨浪的冲击,但却难免毁于一蚁之穴;参天大树虽受得住狂风暴雨,但经不起钻心虫的侵蚀。中国共产党人虽不怕敌人的枪林弹雨,但却最怕党的肌体的腐败、党的领导人的骄傲和蜕化变质。所以,他把这篇文章作为当时的整风文件发了下去。

同年11月21日,毛泽东又专门写信给郭沫若,谈论如何防止骄傲的问题。他在信中说:

“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做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后来毛泽东在报告中又曾多次讲到了这个问题,他要求全党全军的“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和和5月20日在中央党校第一部所作的讲演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详细地论述了关于革命胜利时因骄傲而失败,以及如何防止骄傲的问题。这两次讲演后经整理成为《学习与时局》一文。他讲演时指出,骄傲的人,一定会失败的,有书为证。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就是说明明末的崇祯皇帝因为骄傲,以致到处都是农民起义。李白成打到北京,把明朝搞倒了,但李自成到了北京后就有些骄傲,没有料到清兵会打进来。等到清兵打进来,他们就只好向后转,开步走。李自成是一个很好的农民领袖,但胜利了就有些骄傲,趾高气扬,以后失败了。还有太平天国,也是骄傲,最后失败了。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充满着实事求是精神的,他承认农民革命的领袖们因革命胜利而骄傲,最后导致革命失败的严酷事实。所以,他要求全党接受这个历史教训,以免重犯农民革命领袖们在历史上犯过的错误。

……

P2-5

后记

什么是毛泽东晚年?有人认为毛泽东晚年是错误的晚年、唯心主义的晚年、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晚年、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的晚年。因此,毛泽东晚年是他错误的代名词。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其所以错误,首先是不符合历史事实。为此,我写了《晚年毛泽东》一书。

晚年,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无论是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是一位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领袖人物,当他们度过了朝气蓬勃的青年时期、奋力拼搏的中年时期以后,就迈人了老年和晚年时期。这是无法抗拒和改变的自然规律。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哪有不老的。生老病死,是常见的现象,是自然的法则。什么是人生的晚年?简言之,晚年是人生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历程。对每一个具体的人说,那就有错综复杂的现象和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有晚年,有的人没有晚年。如果一个人青年时期是开拓年华、中年时期是耕耘的岁月,那么,他的晚年时期便是收获季节,是幸福的晚年。如果他是虚度年华,或者干了不少错事、坏事,那么,他的晚年可能是痛苦的、悲惨的。一个人在青年和中年时期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都是为自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而奋斗。

晚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也许是最悲惨的日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年在人生道路上可能是一瞬间。每个人应当特别珍惜晚年,要做到欢度晚年。人到晚年,他会越来越感到这个世界不是他的了。他会留恋自己创业的艰难,怨恨时光消逝得太快,对自己一生中未完成的事业感到无限遗憾,对自己所做的错事十分内疚,不堪回首。如再加上疾病缠绕或子孙不孝等,他的晚年就不能是幸福的。

一个人到了什么年龄才算进入晚年呢?由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每个人晚年到来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在中国,人到60是花甲之年了,离休退休了;人到70已是古来稀了,无疑是晚年了。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能得到及时诊治,人的寿命正在延长,人们的晚年时期到来的时间也在变化。

那么,什么是毛泽东的晚年?毛泽东的晚年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的晚年,是一位中国人民公认的伟大领袖的晚年。他的晚年是伟大的、光彩夺目的,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作出杰出贡献的晚年。他的晚年的功绩仍然是巨大的、主要的、举世瞩目的。他的晚年不仅和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中国的繁荣与昌盛紧密相连,而且为此奋斗不息。他无愧于民族和国家。他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与他作出的贡献相比,成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的晚年,是一个伟大的晚年,璀璨的晚年。

毛泽东的晚年从什么时候算起呢?首先,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和平民百姓有同样的晚年。但是他又是一位伟人、领袖,因此,他的晚年与平民百姓又有不同的地方。1953年12月26日,他六十大寿,可是有晚年的表现吗?没有。1963年12月26日,他七十大寿,又有晚年的特征吗?我看仍然没有。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晚年从1957年开始,为什么呢?他们认为毛泽东从1957年起犯有“左”的错误;也有人主张,毛泽东的晚年从1966年开始,为什么呢?他们认为从1966年5月起,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科学的。不但用在毛泽东身上不科学,就是用在平民百姓身上也不准确。不能以“犯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作为划分毛泽东晚年到来的标准。毛泽东晚年的到来首先应从人生的自然规律上看,其次才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有密切的关联。从这两方面考察,最明显的是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以后,毛泽东确实进入晚年时期了。从1953年他六十大寿时到林彪事件以前为老年时期。林彪事件对他的震撼与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从此以后,可以说疾病不断地降临于他,使他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日夜不息地工作或著书立说;也不能像中年时期那样,雄心勃勃,神采奕奕,健步如飞。他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和时代象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但正步入了人生道路的最后一个旅程。在半个多世纪中,他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没有毛泽东,中国的革命不可能在1949年就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苦斗。所以,他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时代,这就是独立解放的时代,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他的思想是力量的源泉,是民族的智慧,是时代的产物,是最宝贵的财富。他有着伟大的气魄,坚强的毅力,超人的思维和记忆。他始终顽强拼搏、不畏强暴、战斗不息,他的性格为世人所不及。可是,他毕竟是人,他不可能不犯错误。当他进入老年时期以后,他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使中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搞了一个“大跃进”运动;他要全党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阶级斗争,于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他要反修防修,使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所以搞了一个“文化大革命”运动。他主观上想办好事,但客观上成了错事。他虽然时时处处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考虑,但他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他手中缺少真实可靠的材料,因而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他也常常思索,或与别人谈论人生能活多少年呢?他开始被疾病缠绕,使他有不少事想做而没有做到,想做好而没有做好。毛泽东的老年和晚年与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从另一个角度说,毛泽东到了老年和晚年以后,并没有从党中央的最高权位上退下来。他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党和国家的大事仍然要由他来拍板敲定。再加上种种制度的规定和约束,使他离群众越来越远,甚至很少听到百姓的呼声。因此,他的老年和晚年具有神秘的色彩。他的生活起居、身体状况是绝密的,即使在他身边的人也只知其一二。所以,他的老年和晚年又不同于平民百姓,而是一位伟大人物的老年和晚年。

毛泽东晚年从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开始,到1976年有整整5年时间。在这5年中,他察觉到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错误,他在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开始采取措施纠正失误;在这5年中,他为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独立和主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果断决策。他打破了长期以来处在对立状态的中美关系,邀请尼克松访华,解决中日之间的历史难题,调整对台政策,使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重用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成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使江青等人篡党夺权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他相信江青,但不重用江青。最后,他将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反革命集团定性为“四人帮”,使江青集团难逃覆灭的命运。

毛泽东的晚年仍然为党和国家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所谓毛泽东的错误,主要是在1957年到1969年,在他65岁至75岁期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犯错误呢?当然,有历史的社会的各方面原因,但无疑也与他步入老年时期有关。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在中国南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农民,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农村十分贫穷,农民终日劳累而不得温饱。在毛泽东的家中,由于他的祖父和父亲勤耕善作、省吃俭用,家境尚算宽裕。毛泽东小时还能读点《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这在当时当地的农民家中还是不多的。到青年时期,他敢于离别家乡,于1913年到湖南省城长沙,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后来当上了教书先生。在这期间,他深刻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毛泽东的家庭和中国千万家农民一样,虽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受尽各种欺压,但仍然不断挣扎,以艰苦奋斗、忠厚老实、顽强拼搏的精神培育自己的子女,毛泽东从小就表现了聪颖好学,刻苦钻研,懂得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中国社会的问题。当他读了第一师范后,更懂得了中国落后的根本道理,立下了为国家和民族求生存、求解放的志向。在同龄人中,他显示了非凡的才华。像这样的有志青年,在国家和民族蒙受深重灾难的时代,出路只有一条:走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只有投身于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铸就自己伟大光辉的一生。对于毛泽东来说,时代造就了他,人民哺育了他,使他在几十年的人生旅途和革命生涯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锤炼成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深深地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的金钥匙,解开了中国革命道路上一道又一道的难题。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中国革命的理论,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他和他的战友们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战胜了各种敌人,终于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爱戴。在1949年的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大家公认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当他和他的战友们开始谱写中华民族更壮丽璀璨历史的时候,他已度过了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中年时期,迎来了老年时期的峥嵘岁月。

他经常提及自己已经老了,甚至还说自己最多还能活几年等等。可是,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更没有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而仍然与青年和中年时期一样,掌握着中国革命的航舵,信心十足地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可惜的是,当他的思想、地位、威望达到高峰的时候,他毕竟是一个老人了,不可能不带有老人的特点和局限性。人到老年,无论是行动,还是大脑的思维,都与青年或中年时期不同。也就是说有些错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是不可能犯的,但到老年时期就难以避免了。一个伟大的领袖,在历史的长河中,能代表一个时代也只能是弹指一挥间,要求他长期地、永久地代表下去,是很难的。即使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难以做到。毛泽东从1957年以后,在指导思想上犯错误,除历史的、社会的、制度上的原因以外,与他步人老年时期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实事求是地而不是主观主义地、准确地而不是歪曲地研究毛泽东的老年以及1971年以后的晚年,不仅能阐明毛泽东作出的杰出贡献,而且能找到犯错误的主观原因。所以,研究毛泽东的老年和晚年是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最近几年的所谓研究毛泽东热,主要是集中在研究毛泽东的老年和晚年上。在这研究中,有不少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也有人借研究毛泽东老年和晚年的机会,企图歪曲和否定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并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20世纪50年代,当国际上掀起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时候,毛泽东十分尖锐地指出,对斯大林必须采取保护、批评的态度,从而顶住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这场斗争仅仅过了20年,到70年代末,在中国又出现了否定毛泽东、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思潮。在这个时候,邓小平明确地起来批判这个错误思潮,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后来,虽然有人把毛泽东老年时期所犯错误加以扩大化,妄图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但是,历史早已证明,这种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当然,对于毛泽东老年和晚年的研究,也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有的人由于研究方法不正确,或者掌握的材料不全面,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有人说毛泽东为什么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大讲阶级斗争、大搞阶级斗争,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了。有人甚至以这样的观点去解释历史,去教育学生。毛泽东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原因并不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大讲阶级斗争、大搞阶级斗争。如果过去不这样做,那么中国革命怎能胜利呢?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从成立开始,大讲阶级斗争、大搞阶级斗争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所以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不在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大讲阶级斗争、大搞阶级斗争,而在于大讲阶级斗争、大搞阶级斗争历史时期过去以后,他的思想认识不能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对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的论断动摇了、否定了,而仍然把阶级斗争放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地位上,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这既有客观的(国际的、国内的)原因,但更主要是出于主观的错误判断。也就是说从1957年以后我国阶级和阶级斗争形势已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毛泽东由于种种原因和其主观认识上没有随着变化而变化。所谓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就是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而仍然强调它为主要矛盾、阶级斗争不是纲而仍然以它为纲所产生的错误。

总而言之,研究毛泽东老年和晚年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为了克服和纠正在研究毛泽东老年和晚年中的种种错误,本书在写作中,不仅以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作详细的阐述,而且还请了不少专家进行审稿。其中有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档案处处长张景堂研究员审阅了全稿。他做了一辈子关于中共中央文件的有关工作,对毛泽东老年和晚年时期形成的文稿是十分熟悉的。由于他对本书的审阅订正,使本书在史实的阐述上更加准确、可靠。另外,还请了中央党校萧一平教授、中央党史研究室王朝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静如教授审阅了书稿。最后还有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们十分仔细地审阅了全书,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对书稿我作了多次的修订。我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可以说是一个吸取各方面成果的一部书了,谨在此对上述专家的支持帮助深表感谢。

作者

1996年4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局长王朝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张静如教授:

有的书使用道听途说的材料描述毛泽东的晚年,很不严肃。《晚年毛泽东》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经过查对核实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中共中央档案馆研究员、档案处处长 张景堂:

这本书既肯定了毛泽东晚年思想光辉的一面,又指出了他晚年某些失误的方面,符合党的第二个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精神。

中共中央党校 萧一平教授:

《晚年毛泽东》的出版,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的研究,将会发生积极的影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