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1905—1950),祖籍南京,生于杭州,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他以一首《雨巷》而被人熟知,因此也被称为“雨巷诗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不多,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翻开这本《戴望舒诗》,去领略一下这位诗人的独特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戴望舒诗(精)/轻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戴望舒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戴望舒(1905—1950),祖籍南京,生于杭州,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他以一首《雨巷》而被人熟知,因此也被称为“雨巷诗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不多,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翻开这本《戴望舒诗》,去领略一下这位诗人的独特风采。 内容推荐 《戴望舒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浅吟低唱,里面唯真唯美的文字,描画了爱的痛苦与甜蜜。 《戴望舒诗》共收诗歌97篇,包括:《元日祝福》、《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示长女》、《在天晴了的时候》、《萧红墓畔口占》、《古神祠前》、《流水》、《霜花》、《秋天的梦》等。 目录 导读 夕阳下 寒风中闻雀声 自家伤感 生涯 流浪人的夜歌 Fragments 凝泪出门 可知 静夜 山行 残花的泪 十四行 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 回了心儿吧 Spleen 残叶之歌 Mandoline 雨巷 我底记忆 路上的小语 林下的小语 夜是 独自的时候 秋天 对于天的怀乡病 断指 印象 到我这里来 祭日 烦忧 百合子 八重子 梦都子 我的素描 单恋者 老之将至 前夜 我的恋人 村姑 野宴 三顶礼 二月 小病 款步(一) 款步(二) 过时 有赠 游子谣 秋蝇 夜行者 微辞 妾薄命 少年行 旅思 不寐 深闭的园子 灯(一) 寻梦者 乐园鸟 古意答客问 灯(二) 秋夜思 小曲 赠克木 眼 夜蛾 寂寞 我思想 元日祝福 白蝴蝶 致萤火 狱中题壁 我用残损的手掌 心愿 等待(一) 等待(二) 过旧居(初稿) 过旧居 示长女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赠内 萧红墓畔口占 口号 偶成 无题 古神祠前 见勿忘我花 微笑 霜花 流水 我们的小母亲 昨晚 秋天的梦 你这样的女人 御街行 夜坐 狼和羔羊(寓言诗) 断篇 试读章节 过旧居 这样迟迟的日影, 这样温暖的寂静, 这片午炊的香味, 对我是多么熟稔。 这带露台,这扇窗, 后面有幸福在窥望, 还有几架书,两张床, 一瓶花……这已是天堂。 我没有忘记:这是家, 妻如玉,女儿如花, 清晨的呼唤和灯下的闲话, 想一想,会叫人发傻; 单昕他们亲昵地叫, 就够人整天地骄傲, 出门时挺起胸,伸直腰, 工作时也抬头微笑。 现在……可不是我回家午餐?…… 桌上一定摆上了盘和碗, 亲手调的羹,亲手煮的饭, 想起了就会嘴馋。 这条路我曾经走了多少回! 多少回?……过去都压缩成一堆, 叫人不能分辨,日子是那么相类, 同样幸福的日子,这些孪生姊妹! 我可糊涂啦,是不是今天 出门时我忘记说“再见”? 还是这事情发生在许多年前, 其中间隔着许多变迁? 可是这带露台,这扇窗, 那里却这样静,没有声响, 没有可爱的影子,娇小的叫嚷, 只是寂寞,寂寞,伴着阳光。 而我的脚步为什么又这样累? 是否我肩上压着苦难的年岁, 压着沉哀,透渗到骨髓, 使我跟睛朦胧,心头消失了光辉? 为什么辛酸的感觉这样新鲜? 好像伤没有收口,苦味在舌间。 是一个归途的游想把我欺骗, 还是灾难的日月真横亘其间? 我不明白,是否一切都没改动, 却是我自己做了白目梦, 而一切都在那里,原封不动: 欢笑没有冰凝,幸福没有尘封? 或是那些真实的岁月,年代, 走得太快一点,赶上了现在, 回过头来瞧瞧,匆忙又退回来, 再陪我走几步,给我瞬间的欢快? …… 有人开了窗, 有人开了门, 走到露台上—— 一个陌生人。 生活,生活,漫漫无尽的苦路! 咽泪吞声,昕自己疲倦的脚步; 遮断了魂梦的不仅是海和天,云和树, 无名的过客在往昔作了瞬间的踌躇。 示长女 记得那些幸福的日子! 女儿,记在你幼小的心灵; 你童年点缀着海鸟的彩翎, 贝壳的珠色,潮汐的清音, 山岚的苍翠,繁花的绣锦, 和爱你的父母的温存。 我们曾有一个安乐的家, 环绕着淙淙的泉水声, 冬天曝着太阳,夏天笼着清荫, 白天有朋友,晚上有恬静, 岁月在窗外流,不来打搅 屋里终年长驻的欢欣, 如果人家窥见我们在灯下谈笑, 就会觉得单为了这也值得过一生。 我们曾有一个临海的园子, 它给我们滋养的番茄和金笋, 你爸爸读倦了书去垦地, 你妈妈在太阳阴里缝纫, 你昵,你在草地上追彩蝶, 然后在温柔的怀里寻温柔的梦境。 人人说我们最快活, 也许因为我们生活过得蠢, 也许因为你妈妈温柔又美丽, 也许因为你爸爸诗句最清新。 可是,女儿,这幸福是短暂的, 一霎时都被云锁烟埋: 你记得我们的小园临大海, 从那里你们一去就不再回来, 从此我对着那迢遥的天涯, 松树下常常徘徊到暮霭。 那些绚烂的日子,像彩蝶, 现在枉费你摸索追寻, 我仿佛看见你从这间房 到那间,用小手挥逐阴影, 然后,缅想着天外的父亲, 把疲倦的头搁在小小的绣枕。 可是,记着那些幸福的日子, 女儿,记在你幼小的心灵: 你爸爸仍旧会来,像往日, 守护你的梦,守护你的醒。 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风蝶儿 在木叶问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赠 内 空白的诗帖, 幸福的年岁; 因为我苦涩的诗节 只为灾难树里程碑。 即使清丽的词华 也会消失它的光鲜, 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 映着明媚的朱颜。 不如寂寂地过一世, 受着你光彩的熏沐, 一旦为后人说起时, 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昕着海涛闲话。 口 号 盟军的轰炸机来了, 看他们勇敢地飞翔, 向他们表示沉默的欢快, 但却永远不要惊慌。 看敌人四处钻,发抖; 盟军的轰炸机来了, 也许我们会碎骨粉身, 但总比死在敌人手上好。 我们需要冷静,坚忍, 离开兵营,工厂,船坞; 盟军的轰炸机来了, 叫敌人踏上死路。 苦难的岁月不会再迟延, 解放的好日子就快到, 你看带着这消息的 盟军的轰炸机来了。 P132-143 序言 戴望舒(1905—1950),祖籍南京,生于杭州,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他以一首《雨巷》而被人熟知,因此也被称为“雨巷诗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不多,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生平简述 戴望舒,1919年进入宗文中学,开始接触鸳鸯蝴蝶派文学,并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最初发表的作品有《滑稽问答》、《红笑》、《债》、《卖艺童子》、《母爱》等,这几篇习作虽显得幼稚并带有游戏色彩,但他的艺术才华已初见端倪。其作品文字简洁、朴实,结构紧凑,描写生动细致,且透露出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痛恨阶级压迫的反帝反封建意识。1923年秋,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思想激进的青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蒙。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自此开始广泛涉猎法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诗歌与文学作品。戴望舒熟读拉马丁、缪塞、魏尔伦和波特莱尔。他们的诗歌有的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强调表现自我内心复杂、微妙的情境,渲染伤感、忧郁的情绪。这类诗歌对戴望舒的新诗创作手法即将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最新诗艺结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8年8月,戴望舒的‘雨巷》等六首诗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年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从此,戴望舒就被称为“雨巷诗人”。戴望舒因《雨巷》一夜成名,但他在诗坛的地位则是由《现代》杂志造就的,或者说是主编施蛰存的张扬与推介所致。年现代》于1932年5月创刊,戴望舒参与了杂志的编辑并在其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及译作。1932年10月,戴望舒自费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索尔邦大学、里昂中法大学。由于生活十分窘迫,他几乎不去课堂听课,而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翻译书稿,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又因为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1935年春被校方开除了。戴望舒在国外编成的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8月出版,这部诗集汇集了戴望舒成熟期所作风格独异的诗章四十一首,立即在国内诗坛、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并为他赢得了现代诗派领袖的桂冠。1935年夏,他回国时已经是蜚声诗坛与文坛的现代派大师了。 戴望舒回国以后主要从事《现代诗风》、《新诗》等诗刊的编辑工作,1938年初到香港主持‘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的编辑工作。因为他在香港积极宣传抗日,1942年春遭到日军逮捕。监狱生活严重摧残了戴望舒的健康,使他的哮喘病加重。他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幸运的是同年5月叶灵风托人将他保释了出来。然而,抗战胜利后由于大后方对沦陷区作家政治、思想、工作情况缺乏了解,存有偏见,认为沦陷区的刊物都是“汉奸刊物”,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都是“汉奸文学”,结果就发生了二十一人检举戴望舒事件。戴望好在香港无法生活,遂于1946年3月携妻女返回上海,先在新陆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后到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音韵学。1948年夏天,内地局势恶化,他们全家又回到香港。 1949年3月,戴望舒和两个女儿“偷偷”离开香港,来到解放后的北京。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从事翻译工作。他对新生活充满了热情,积极、兴奋地进行工作。可是不久,他因哮喘病发作住进了医院。1950年2月28日晨,他在给自己打针时因用药过量,不幸逝世,时年仅四十五岁。3月8日,他被安葬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是当时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二、心路历程 戴望舒生前只出版了四部诗集:《我底记忆》(1929年,水沫书店)、《望舒草》(1933年,现代书店)、《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灾难的岁月》(1948年,星群)。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从消极到积极对待人生的变化过程。早期的诗歌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受我国旧诗、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影响。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的感伤气息。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中,题为《旧锦囊》一辑中的十二首诗都弥漫着这种愁苦伤感的情绪。“枯枝”、“死叶”、“寂寞凄清”、“寒风”……诗句里到处都是这类冷色调的词语,留给人一片死寂、荒凉的情景。在《雨巷》一辑中,一首诗直接用“忧郁”为题,后来在《望舒草》集中一首诗里直接用“烦忧”为题,这都表明了戴望舒前期创作心态中的烦忧苦恼意识。20世纪20年代末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深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戴望舒这样一个生活并不富足,个人遭遇也是十分复杂的人来说,社会环境给他带来的苦恼就更加沉重了。《我底记忆》中的作品对于黑暗现实的痛苦与愤懑的反应,同“五四”以后弥漫整个文坛的苦闷情绪是完全相吻合的。在革命低潮时期,描写这样灰暗的心理图景,正是当时性格软弱的知识分子的“时代病”。 但是,戴望舒毕竟得到过革命思想的启蒙,他诗集中也有少数与这些消极、颓废诗章形成强烈反差的诗作。如《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不要这样盈盈地相看,把你伤感的头儿垂倒,静,听啊,远远地,在林里,在死叶上的希望又醒了。”这首诗里充满朝气,正是诗人对新生活的信心。另外一首正面触及革命主题的诗——《断指》留给我们的印象更为深刻。这首诗作于1928年,“四·一二”大屠杀刚刚过去,是对那些死难烈士的祭奠。“这断指上还染着油墨底痕迹,是赤色的,是可爱的,光辉的赤色的”,是对革命友人光荣牺牲的赞誉和崇敬。据说,“断指”的故事源自中共行县县委书记池菊章。池因恋爱遭受挫折,悲痛心情不仅难以平复还压抑了他的革命意志,为挣脱世俗的羁绊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他便断指以明心迹。后来池被捕,这断指瓶几经辗转落到了戴望舒家里。此诗没有详细叙述“可笑又可怜的恋爱”,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革命者面对“牢狱”、“酷刑”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品格上。 第二部诗集《望舒草》反映了戴望舒的日趋成熟。此时仍是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时期,但诗人不论从艺术上还是心理上都已不再稚嫩,他努力开拓自己的诗歌创作领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仍不脱其孤寂、抑郁和多愁善感的基调,但也不乏色调明朗、情绪奔放的诗作,如《寻梦者》、《祭日》、《游子谣》、《村姑》、《流水》等。“在一个寂寂的黄昏里/我看见一切的流水/在同一个方向中/奔流到太阳的家乡去”。该诗对无往不胜的力量给予肯定,对顽强的生命力进行热情歌颂。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的诗歌观念和创作实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显示出超越个人情感的思想高度和蓬勃的生命力。1939年的元旦,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写出了《元日祝福》,表现了诗人对民族解放斗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唱出了诗人心灵深处真切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1942年被日军逮捕下狱后,他的个人命运更和祖国的命运交汇在一起,使其诗风有了新的变化。《狱中题壁》抒发了诗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义的勇气。《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铁牢中唱出的属于“永恒的中国”的悲壮之歌。此外, 《示长女》、《在天晴了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在长年颠沛流离之后,对于和平生活的渴望。其压卷之作《偶成》中“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表达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戴望舒的诗流传了几十年,始终魅力不减。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最为读者称道的还是那首——《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在雨的裹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檀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 戴望舒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西方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自己缠绵的柔情都揉进了这首诗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虽没有细致为我们刻画“油纸伞”、“雨巷”、“丁香”,但是当我读着这些熟悉的诗句,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面容清秀、神情忧郁的姑娘,甚至古朴素雅的油纸伞,润泽清亮的石板。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默默行着”的独行者,以及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艨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不仅如此,戴望舒的诗歌在诗境、语言和诗体上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诗境的滕胧美 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他的成名之作《雨巷》中,诗人构筑了一个富于浓重抒情色彩的意境,朦胧之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把自己化身为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蒙蒙细雨笼罩的小巷中,怀揣着一个朦胧的愿望:“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然而,她竟也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诗人的身旁飘过,走进了寂寥的雨巷,留给诗人的是飘然而逝的希望。诗的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反过来又扩大了想象,它使意境朦胧,一切都在不言中,深得象征诗幽微精妙的真谛。诗的意境、情调也都极其古典化,就如一幅墨迹未干的水彩画,稀疏清冷的图像后面潜伏着淡淡的忧伤与惆怅。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嫁接融汇,形成了婉约朦胧的艺术风范。再如《印象》是一首纯意象诗,诗人抽去了语义上前后的因果关联,综合视觉、听觉、幻觉等各种类型的意象,借助一串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某种飘渺恍惚的记忆,其中有诗人对昔日记忆中事物的眷恋,也有内心隐藏的空虚和寂寞。诗中涉及的幽微的铃声、小小的渔船、青色的真珠、残阳、微笑、古井等,都是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不仅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而且积淀着悲凉感伤的情思,形断意连,意与象浑,构成了一个情思隐约、意境深避的艨胧画卷。戴望舒诗歌的朦胧之美正是通过意象的虚实和含蓄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意象之间的组合上讲究和谐一致,常给人一种张弛有致的流动美感;而流动的便是氛围,这种情调氛围的统一、整合所造成的情境合一、心物相融,获得了浓重的朦胧美的审美特质。 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的诗歌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统一,使人琅琅上口、富有乐感。在第一部诗集中,第一辑《旧锦囊》的十二首诗,都有明显的格律诗的特性,句式大体匀称,每节行数相等,诗形整饬,押韵而且韵位固定,有的还讲究平仄相间。在第二辑《雨巷》六首中,诗形也大多整齐,十分注重音乐性。例如《雨巷》,在梦幻与现实的不断交融中,ang韵反复出现,连绵不断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把人笼罩其中,好像在倾听一首低回的吟唱。但自第三辑《灾难的岁月》起,逐步从追求格律的形式中跳出来,运用多种句式、灵活的手法来表达情感。他在诗论中提出以内在韵律代替外在韵律,以情绪的自然节奏代替对外在的音乐成分的刻意追求。这说明诗人在走向成熟的创作道路上,创作手法更多、更新,勇于用多种形式来丰富诗歌作品。不论诗人的创作风格如何变化,音乐美仍然是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点之一。 诗体的散文美 戴望舒从《我底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了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散文美,正是这种创作风格确立了诗人在现代派诗歌的地位。他用现代派的自由体抒情方式来表现诗歌的情绪,使诗歌显得更加朴素、自然、亲切。例如《我的恋人》:“她是一个娴静的少女/她知道如何爱一个爱她的人/但是我永远不能对你说出她的名字/因为她是一个羞涩的人。”在平静的叙述中,使“我的恋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好像诗人用一支笔在轻轻地描画,让人一目了然又过目不忘。《小病》更是一篇散文化十足的华章:“从竹帘里漏进来的泥土的香/在浅春的风里它几乎凝住了/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莴苣的脆嫩/于是遂有了家乡小园的神往……”小病的旅人无聊孤寂,从浅春的泥土香里仿佛闻到了可口鲜嫩的窝苣味,于是勾起了对家乡小园的神往与思念。戴望舒诗体的散文化,不仅表现在描绘人物和事物上,还表现在其善于用短句来表达情韵。例如《灯》的最后一节;“这里/一滴一滴地/寂然坠落,坠落/坠落。”在《秋天的梦》一诗的结尾中:“哦,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这些精短的句子,虽然没有整齐的节奏和鲜明的韵脚,但在复沓的词语中形成一种千回百转的情慷,使读者感到诗句中内在情绪的流动,在娓娓道来的氛围中,给读者留出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正如郭沫若所说的那样:“语言能够流体化或呈现流线型,抒情诗歌就可以写到美妙的地方。” 除此之外,戴望舒诗歌中通感、比喻、顶针、拟人、象征、重叠、复沓等多种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致萤火虫》中那句“我躺在这里/咀嚼太阳的香味”,历来为读者所称道。诗人奇妙地将视觉、味觉、嗅觉三者沟通在一起,并且将情思融汇于一句话中。再如《秋蝇》一诗中“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眩晕/这样窒息的下午啊/它无奈地搔着头搔着肚子//木叶、木叶、木叶/无边木叶萧萧下……”。在立体化的流动的心理结构中,诗人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描述秋蝇的形象,渗透出对日趋没落的现实世界的厌恶与自己作为政治殉葬品的无奈。这种多元素多层次的心理流程,映射出诗人的心理体验。它用重叠复沓的词语交汇出了幻觉、联想与情感活动,创造了一个全官感或超官感“心理格式塔”。总之,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不断扇动着语言的斑斓的彩翼,给诗歌赋以美感、生动和光芒。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中国新诗史上,崛起于三十年代的戴望舒,上承中国古典的余泽,旁采法国象征派的残芬,不但领袖当时象征派的作者,抑且遥启现代派的诗风,确乎是一位引人注目的诗人。 ——余光中 望舒作诗三十年,只写了九十余首,论数量是很少的。但是这九十余首所反映的创作历程,正可说明“五四”运动以后第二代诗人是怎样孜孜砣石乞地探索着前进的道路。 ——施蛰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