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君特·格拉斯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强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君特·格拉斯当之无愧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德国作家。他的《铁皮鼓》(1959)、《猫与鼠》(1961)、《狗年月》(1963)、《比目鱼》(1977)《母鼠》(1986)、《我的世纪》(1999)等小说是德国当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脍炙人口,而且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出版。

格拉斯获得过众多文学奖项,包括四七社奖、托马斯·曼奖、毕希纳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国最佳图书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诺贝尔文学奖等。

李强著的这本《君特·格拉斯传》介绍了传主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社会影响力。

内容推荐

李强著的《君特·格拉斯传》一书讲述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人生经历,介绍了传主的文学成就、社会影响力。书中还交代了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传主个人年表及传主精彩语录等内容。传主被誉为德国社会的良心,对今天的欧洲文化有重要影响。

目录

序言 德国文学复兴的代言人

第一章 但泽走出的文艺青年

 1.童年:魂牵梦绕的但泽

 2.一生的转折:从二战爆发开始

 3.加入党卫军

 4.战俘营生涯:饥饿的记忆

第二章 穷小子的追寻艺术之路

 1.战后初期的艰难时世

 2.与家人重逢

 3.杜塞尔多夫的石匠生涯

 4.艺术学院时代

 5.苦涩的恋情与第一次长途旅行

 6.法国之行结识安娜

 7.在柏林陷入热恋

 8.“解救”妹妹

第三章 惊彩绝艳一举成名

 1.婚礼和葬礼

 2.从“四七社”起步的文学生涯

 3.在柏林的漂泊

 4.“铁皮鼓”是怎样敲响的

 5.解读《铁皮鼓》

 6.《猫与鼠》引发的官司

 7.“但泽三部曲”对历史的拷问

第四章 艺术家与政治活动家的双重角色

 1.投身政治,助选社会民主党

 2.襄助勃兰特成为德国总理

 3.推崇挪动向前的“蜗牛”

 4.又一个创作高峰

 5.《铁皮鼓》又一次风靡世界

第五章 社会良心:共和国的“纹章兽”

 1.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艺术生涯

 2.《母鼠》与加尔各答之行

 3.《辽阔的原野》引发的大争议

第六章 孜孜以求的文学大师

 1.荣膺20世纪末的诺贝尔文学奖

 2.再攀创作高峰

 3.《剥洋葱》带来的风波

 4.八十大寿与《盒式照相机》

 5.晚景

附录

 君特·格拉斯生平

 获奖时代背景

 君特·格拉斯年表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试读章节

1.童年:魂牵梦绕的但泽

德意志人,这个以意志、理性和严谨著称的民族,在19世纪之后的世界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也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纳粹的累累罪行,让这个民族面对历史和文学背负了极大的包袱,德国社会学家西奥多·阿多尔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么,如何完成反思战争罪责之后的写作?德国作家群体进行了漫长而痛苦的探索。

1999年,战后德语文学的旗帜性人物君特·格拉斯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颁奖辞中这样写道:“格拉斯切断了覆盖在德国历史上空的时间,破坏了德国原有的庄严肃穆,偏爱以阴沉、强烈的华丽笔调描写命中注定的毁灭。这种功绩远胜于任何意识形态领域内直接反对纳粹主义的批评思潮。”以格拉斯为代表的德国作家,为德国文学的再次崛起、为德意志民族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奉献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那么,君特·格拉斯,这位德国战后文学的重量级作家,是历经了怎样的文学探索之路,从而最后走进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过文学大师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吧!

格拉斯的故乡颇具传奇色彩。1927年10月16日,一个清冷的早晨,被誉为“德国的良心”的君特·格拉斯出生在当时还是自由市的但泽市郊的朗福尔区拉贝街一幢三层出租公寓的底层住宅里,并在这里一直住到1945年全家因为德国战败逃到德国西部。但泽这个传奇之地,浓缩了二战时期德国的历史甚至欧洲的文化史,这对格拉斯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要了解格拉斯的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必须首先了解但泽的历史。

但泽今名格但斯克,是维斯瓦河的人海口,位于波罗的海之滨,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和经济地位,这座城市在欧洲政治、军事与外交史上属于必争之地,历来是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瑞典、立陶宛、丹麦、英格兰、荷兰等国家对但泽有过觊觎外,在其六百多年历史上,主要是德意志和波兰两大民族之间进行了反复争夺,因为它是波兰最为理想的出海口,同时又是连结东普鲁士地区和德国大部分领土的咽喉要地,波德两国都将该市作为自己的生命线。按照格拉斯的说法,是“玩弄着破坏与重建的游戏”。这里是格拉斯的出生地,更是格拉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创作母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战败,曾经被德国和俄国瓜分的波兰有了复兴的希望,国际社会普遍支持波兰作为民族国家进行重建,建国后的波兰也想要重新拥有作为波兰唯一的出海口——但泽。这一愿望得到了作为战胜者的协约国的支持,可是由于此时占但泽人口绝大多数的为德意志人,只有3%的人口为波兰人,在激烈的争吵过后,最终就但泽的命运达成了一个各方妥协的结果:波兰得到通往波罗的海的狭长的波兰走廊作为出海口,而但泽则成立自由市,一个在国际联盟保护下的半独立的国家。但泽自由市于1920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可发行自己的邮票和货币,货币上刻有“但泽自由市”的铭文。

P2-3

序言

德国文学复兴的代言人

德国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文艺复兴之后,德国文学以歌德、席勒等人,开始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诞生了第一部产生世界级影响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缔造了辉煌的传统。之后德国文学的优秀传统不绝如缕,施莱格尔兄弟、格林兄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结出了累累硕果。诺贝尔文学奖也对德国作家青睐有加,1902年,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就颁给了德国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他以气势恢宏的五卷本《罗马史》成为德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后,鲁道夫·奥肯、保罗·海泽、盖尔哈德·霍普特曼、托马斯·曼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德国文学更加流光溢彩。

但在二战之后,德国文学一度跌入低谷。战败的德国面临着双重的绝境: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已经被打倒在地。战后的德国不但被强行一分为二,外部世界被摧残,向来自认为最优秀人种的德国人的内心世界也饱受创伤,在满目疮痍中忘却纳粹模式的语言,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追寻德意志的文化和精神。不少刚刚从战争和死亡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的年轻人,昨天的士兵或者俘虏,都拿起了企盼已久的笔,释放着喷薄欲出的所思所想,书写九死一生和灵魂被暴政、集中营、饥饿与死亡震撼之后的人性悲悯和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这其中就包括德国战后文学的两位领军人物——海因里希·伯尔和君特·格拉斯,他们赋予了战后德国文学崭新的面貌,使其不但在自己的国家,更在全世界重新赢得了尊重和声誉。

与厚积薄发、历经多年笔耕不辍才逐渐赢得巨大声望的海因里希·伯尔不同,君特·格拉斯几乎是一夜成名,立刻风靡整个世界文坛。让他短时间闻名全球的就是他的代表作《铁皮鼓》。在长期艰苦的底层生活的磨砺、对各种艺术孜孜以求的追寻,32岁的格拉斯一鸣惊人,成为家喻户晓的世界级作家。两人作为德国战后文学的一时瑜亮,被普遍认为,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德国将非此二人莫属,以至于1972年海因里希·伯尔在获奖后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是我而不是格拉斯?”然而,直到27年之后,在199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千年末尾,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授予了文学成就毋庸置疑却因为个性、文风备受争议的君特·格拉斯。此时,他已经是公认的“德国最有名的在世作家”、“当今最杰出的叙述语言大师”。

正像瑞典科学院在1999年的授奖辞中对格拉斯作出的中肯评价:“在德国文学经历了几十年的语言和道德的毁灭之后,格拉斯赋予了它一个新的开端。”格拉斯的作品包含着那一代德国人的血与火、癫狂与荒谬、困顿与无助的共同经验。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里,不仅仅是作家,更是公众人物、社会活动家,国家和社会不泯的良心,因此才会有“德国社会的良心”、“共和国的纹章兽”这样崇高的名誉。  这是一部关于君特·格拉斯的传记,其中包含了格拉斯丰富的个人历史:他与故乡但泽无法割舍的纽带,他在二战中加入党卫军的秘密,战后漂泊不定、艰辛求学的困苦生涯,在巴黎写出了传奇名著《铁皮鼓》的过程,不是德国社民党成员却成为最有名的社民党活动家的经历,人们对他的代表作品的评价以及他为了自由、公正的大声疾呼,等等,从而展现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君特·格拉斯的形象,让读者能够真实地触摸这位德国语言大师的人生历程。本书不但是了解格拉斯的一部不可或缺的传记,更是一面德国战后文学与社会发展的明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5: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