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培养孩子的性格--将信义与正直植入孩子的心灵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伊丽莎白·伯格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性格权威

传统美国梦中的父母形象是坚强、善良而且忠诚的。影视剧中的日常生活里,他们在家庭里的领导地位是鲜明、亲切并且鼓舞人心的。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彼此以及孩子。这种朴素的付出使他们成为备受尊重的人。他们为自己的辛勤工作感到自豪,并以愿意为此承担责任而感到快乐。他们用自尊面对悲伤,既不会顾影自怜,也不会嫉妒他人。这样一来,人们都想要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做他们所做的事。

这些理想化的完美的父母形象自会滋生一种天然的权威,从而造就出孩子性格中最好的部分。父母也许并非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他们也许不曾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他们或许压根就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所能树立的权威。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还是显示出他们对于人生目标的不懈付出,以及对于人生信念的执著追求。

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所建立起的坚不可摧的权威,其实质在于信念两字,即对于人性本善的信念,对于孩子成长的力量以及积极发展的信念,对于自己的智慧、独立、才干的信念。这种权威正是当下许多父母所孜孜以求的。如果想要了解什么力量会提升或耗损父母的权威,我们所需关注的就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技巧,而在于父母的整体精神境界及价值观。父母性格中的这些特质赋予其权威形象以丰富的内涵。

在行使个人权威时,相对而言处于强势地位的父母们的目标何在?最根本的目标,无须赘言,在于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这一点显而易见。生活中,我们常常目睹这样一幕,幼童即将为潜在的危险所侵噬,就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他们总会被父母一把抱起,从而远离性命之虞。孩子刚刚能够自由活动时还太过年幼,不具判断力,父母在生活中的这种躯体与精神的双重权威便不可或缺。

如果父母决定不让孩子在街上玩,他们就能杜绝这种危险的发生。这一决定对于我们周遭这个危机四伏的大干世界完全是适用的。明智的父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比较自如,因为直觉告诉他们,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往往会招致孩子的反抗,这会让一个渴望事事靠己的小孩怒不可遏。于是,父母宁可去掌控局势而不是去控制孩子本身。不过,父母在情势所迫时还是会毫不迟疑动用一己之力将孩子救离危险之境。父母会阻止小孩引燃房间窗帘,或是在餐桌上朝着祖母掷叉子。这也许能证明为人父母者的机敏和警觉,而并非单纯地表明他们只是比孩子强壮些。不过在孩子年幼时,体力上的优势确实是支撑父母确保孩子平安无恙的因素。在尝试其他手段未果时,大人会牵制住孩子,使他们脱离险境。

即便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具备独立处理财务能力时,为了孩子自身的利益,父母仍会要求他们去做某些事。也许某天放学回家后孩子会对二年级的课程“受够了”,但他第二天还是得回学校上课。此时如果碰上内心怀有不确定感的父母,他们往往会被孩子唬住,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关于教育价值的讨论随之便会连篇累牍,滔滔不绝。而如果遇到一时语塞或是碰壁的父母,他们也许会为了自己的无助感而产生过激行为,大喊大叫。真正聪明的父母会同情孩子的焦虑之情,温柔地安慰孩子,明天还很遥远呢。

父母和孩子双方都必须尊重现实规律,父母是以确保平安的名义这么做。孩子要接种疫苗,要在晚饭前按时回家,要做很多诸如此类令他心不甘情不愿的事,如果不是有人逼他做,他定会拒绝。然而,必须有人强迫他去做这些事,从而帮助他在生活中建立起健康有益的常规程序,并赋予他一种稳定感与安全感。富于同情心的父母努力在家庭中维持一套理性的组织秩序,因为对于种种可能性的未雨绸缪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孩子会发现,这些规则是用来帮助人们的,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生命的节奏以及父母生活方式带来的音符构成了父母关爱的本身。比如,孩子在每晚固定的时间必须就寝,因为这样他们第二天才不至于昏昏沉沉。孩子们太小不懂事,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必须接受父母的监督。孩子对此的反应主要取决于父母做这件事的心情和精神状态。对于严禁自己熬夜的父母和温柔地把自己按时抱到床上的父母,孩子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鉴于孩子尚年幼,依赖性很强,他们需要父母计划并监管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拿主意,帮他们谋福利。父母无需对自己是否有权强制孩子服从自己心存疑虑。正如一个交通警察在道路拥挤时有权分流疏通主干道一样,对此完全没有商榷或辩解的必要,他必须得这样做。

当然,父母迟早要通过自身的权威去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帮助他们逐渐继承父母的角色功能。这有别于用父母权威确保孩子安全。世间并不存在使人学会自我管理的强制性外力。孩子必须发自内心想要这么做,同时得有人教他如何去做。他们需要灵感与信息。这构成了父母权威的第二个方面。

教会孩子自我管理也许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挑战,必须做到宽容、自律,同时也需要精力和智慧。这样就形成了专家式父母家庭氛围的自然法则和生活规律。父母言传身教,苦口婆心地启发、塑造孩子。这与其说是警察式的权威,倒不如说是睿智长者的权威。打个比方,如果你有一个关于蝴蝶的专业问题要向人请教,你会咨询这方面的专家。他不能“让”你解决问题,但也许他能帮助你,使你最终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父母所提供的专家式的帮助是建立在成百上千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指点迷津,并非心血来潮偶然所得。而孩子所需要的专家,不是科学的、职业或技术上的,而是生活上的。世界为何这样运转?人们又为何这样处事?碰到了瘪轮胎、流鼻血,或是死去的小鸟该怎么办?孩子没完没了的“十万个为什么”象征着他们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想从父母身上获取智慧,也显示出他们乐于掌握外部世界的运作规律,并希望学会控制自身以应对外界的反应。

P34-36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见解独到,极富洞察力,告诉人们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鼓励他们成为具有自我发现能力、良好公民意识及善于替人着想的人。

——鲁斯·F.莱克斯,哲学博士,《作为女性》的作者

极为难能可贵……这本书饱含育儿智慧,对于专业人士、父母、教育者,以及所有关注儿童福祉的读者而言都是一本值得力荐的好书。

——《美国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病学院期刊》

目录

一 为何性格至关重要/001

 父母最深切的挂念/001

 给性格下定义/001

 性格能教会吗?/003

二 出生到学龄前的亲密期/004

 亲子之爱:孩子的原初价值/004

 关于爱恨的问题/006

 依赖与独立/007

 内在的父母/011

 育婴室的浪漫/012

 学龄前末期的性格/016

 学习生活的准备/020

 临床思考/022

三 父母的良好权威/028

 性格权威/028

 父母的脾气/032

 外部压力的角色/034

 受害者的感受/035

 临床思考/037

四 培养自律精神/043

 控制/043

 就在身边/045

 正义与规则/047

 自律/051

 斥责/053

 惩罚/054

 临床思考/061

五 从崩溃到合作/064

 崩溃的孩子/064

 退让/070

 避免权力之争/073

 命名情感/074

 受伤感/076

 强化自我管理能力/079

 临床思考/080

六 想要变好的挣扎/085

 培养良知/085

 原始的贪婪、愤怒和恐惧/086

 支持孩子自我管理/088

 愧疚/089

 社会礼仪/092

 良好的运动/093

 同情心/094

 同胞手足/095

 尊重孩子的时间表/098

 临床思考/100

七 关注他人/103

 对事物的兴趣/103

 孩子自己的钱/106

 父母的慷慨/108

 变得有用/110

 以人为本的家庭/112

 心胸宽广/114

 临床思考/116

八 在学校中的公民意识/121

 学校的纪律/121

 老师的角色/123

 临床思考/126

九 挣扎中的学生/132

 动机/132

 鼓励孩子拿高分/136

 学校无法做到的事情/139

 临床思考/139

十 青少年的需求/144

 做一个优秀的育儿者/144

 问题少年/145

 离开父母,独立自主/147

 临床思考/151

十一 让孩子成熟起来/155

 新的关系/155

 信任/159

 临床思考/161

十二 男性与女性/165

 性行为与性格/165

 嫉妒/167

 同性恋/168

 性歧视/169

 性与受害者/171

 临床思考/172

十三 浪漫与婚姻/176

 青少年的性爱/176

 神圣的婚姻/180

 临床思考/183

十四 结语/188

 精神价值/188

 记忆与意义/190

参考文献/193

索引/195

序言

这是一部一度令我踏破铁鞋却芳踪难觅的作品。对于在子女精神育成方面寄予厚望的普通父母以及在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心理咨询过程中遭遇困惑的咨询师而言,这是一本文辞质直、善于铺陈而又娓娓道来的书。

此书的创作源于笔者作为一位母亲、一名儿童精神病学家以及教育学家的生活体验。其受众包括临床医师及广大父母。事实上,它是为所有心系年青一代福祉的人们而创作的。本书主要解答如下问题:

在心智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如何使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日趋丰富充盈?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父母在实现良好的育儿初衷的过程中通常会遭遇怎样的羁绊?

为此,我以儿童性格最终的成熟及父母在激发、支撑与完善这种性格方面的密切互动为切入点,糅合了众多理论学派的精华,以期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固然有别于通过管理技巧来剔除“消极行为”的做法。不过,侧重于其一或其二的视角完全取决于研究者所追求的目标。笔者发现,无论是普通父母或是那些寻求治疗的家长,一旦确立了培育并完善孩子性格的目标,便会饶有兴致地希望去理解孩子逐渐成形的性格。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与那些帮助不幸家庭的医师不谋而合,即通过汇集亲子性格中睿智与成熟的因素,力求理解并攻克他们会遇到的疑难。

每当听到“噢,他会改掉这个陋习的!”,寻求建议的父母们总是甚感宽慰。可见儿童行为中具有令人头疼的一面其实是很正常的。然而要让父母理解为何这些行为是正常的,将其视作孩子童年阶段意义极为深远的一部分,并把握住潜藏其后的规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却有利于父母预见并支持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能够建立父母对自己、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信心。

同样,医师也会建议父母做或不做某种特定的事情。考虑到专家的权威,父母可能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过这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唯有当父母的身份被置于更为宽广的语境下,当父母真正明白为何以某种方式与孩子沟通会获益匪浅,而另一些方式则收效甚微之时,父母自身的权威才会真正得到强化和提升。

因此,我撰写此书的目的在于确立亲子间情感交流的主旋律——特定言语背后的音乐——促成儿童性格成长始终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为此,此书浓墨重彩刻画了在观念层面上理想的“明智父母”的形象。这并非苛求每一个尘世间为人父母者都必须向这个“超人类”的完美模型看齐,而是意在让父母了解心怀某种完美理想将大有裨益。事实上,造成今日众多优秀父母惴惴不安,惧怕“犯错”心理的正是由于这种至高使命感的缺失,或者说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缺乏清醒的认识。我撰写此书的初衷就在于阐释这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育儿哲学。这种哲学无论在操作性上,还是在精神性上都无懈可击,可以同时满足我们对于事实以及意义的探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中,父母或孩子的代称一律用“他”,以避免诸如“他自己或她自己”这样无休止的赘述。对此问题,英语中迄今尚无尽如人意的解决方法。当然,现实中,有男孩也有女孩;而生活中承担育儿责任的家长中,远以女性居多。因此,用“他”来指代父母双亲中的一方,也意在传达笔者的一个信念,即: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属于母亲的职责,但同样也属于父亲。

本书以孩子性格培育三个阶段的非技术性术语为纲展开阐述:童年早期、学龄期、青春期。此外,还有一些贯穿性格发展始末并反复出现的主题,以及穿插在年表中的一些对相关概念的讨论。

笔者试图把心理学原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贴近父母的真实生活体验,二是为医师提供便利,使他们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诸如“正反情感并存”(ambivalence),“回归”(regressioil),“投射”(projection)等心理学术语,但同时又能不拘泥于此。在本书中,笔者提到一系列先锋作家,也许他们的见解并不完美,但他们率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观念,并革新了我们对于童年的理解。例如,日常生活情景的片断描写凸显了困扰父母的典型问题;临床案例展示了对于患儿及其家庭的理疗过程。通过化名及对这些真实案例的细节部分进行整合和隐匿,个人隐私得到了有效保护。

毋庸置疑,众多困扰儿童的精神疾病是神经解剖学及生化学病变的产物,而且这种缺憾是世间任何父母的智慧与牺牲都无法全然修复的。然而,即便孩子已被确诊,父母的理解却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在今后生命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诚然,在这部作品中,笔者的侧重点在于那些父母可以有所作为的固有因素上,相比较而言,那些父母目前仍无法改变的因素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父母并非魔术师。然而,事实上,公众、部分专家及父母自身似乎对患儿家长总是过于苛责。但种种对于儿童生命及性格造成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绝非任何父母所能担负责任的。因此,纵然每个父母都会为孩子的潜能得到发挥备感自豪,但心怀善意的父母也不应为孩子的心理困扰而内疚自责。善良的父母最诚挚的愿望便是孩子一切都完好无恙,但不得不承认,这有时往往是人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最后,我希望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众多老师、同事及病人的衷心谢意。通过传承和借鉴他们的想法,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我要感谢朱迪斯‘科恩和辛迪·海顿两位编辑,他们为我提供了饱含激情且极富洞察力的建议;感谢我的挚友耿波乔戈·拉佛尔博士和杰佛瑞·米歇尔博士,他们为我的手稿进行了详尽的评注;此外,还要感谢罗曼·里特菲尔德出版公司的编辑罗斯·H.米勒博士,感谢他给我的支持和建议。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我的丈夫马克,感谢他无尽的鼓励、热忱以及实际的帮助。

内容推荐

《培养孩子的性格》为父母、儿童及决策者展示了亲子之爱如何成为孩子性格育成的摇篮。本书通过寻常家庭中育儿案例所蕴含的经验智慧,以及对从襁褓至成人过程中儿童性格变化的深刻探讨,阐释了孩子如何通过对父母之爱的认同而逐渐获得性格的成熟。伊丽莎白·伯格博士,试图叩问成长之路上孩子行为的意义,并以此帮助父母在调节自身情感的基础上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提供支持。大量丰富的家庭生活实例,辅以对青少年临床案例的专业解读成就了这部智性佳作。

编辑推荐

本书为父母、儿童及决策者展示了亲子之爱如何成为孩子性格育成的摇篮。

本书以孩子性格培育三个阶段的非技术性术语为纲展开阐述:童年早期、学龄期、青春期。此外,还有一些贯穿性格发展始末并反复出现的主题,以及穿插在年表中的一些对相关概念的讨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