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在众多读者心目中一直是神秘的,原因是没有一部传记清晰记述她的人生发展轨迹。阿尔弗雷德·哈贝格编著的《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不但非常清晰地描绘了她的人生轨迹,并且对其诗歌进行了评述,观点权威且不失稳妥,而且读起来十分愉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美)阿尔弗雷德·哈贝格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狄金森在众多读者心目中一直是神秘的,原因是没有一部传记清晰记述她的人生发展轨迹。阿尔弗雷德·哈贝格编著的《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不但非常清晰地描绘了她的人生轨迹,并且对其诗歌进行了评述,观点权威且不失稳妥,而且读起来十分愉悦。 内容推荐 艾米莉·狄金森,最受欢迎、最难以索解的美国女诗人,一个永恒的神秘偶像。 在阿尔弗雷德·哈贝格编著的《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这本刨根问底式的研究传记里,作者以前辈和当代学者的工作为基础,从法律档案、公理会i己录、当代女性写作以及狄金森本人未发表的书札残简中,发掘出广泛的新材料,第一次从狄金森所在的时代语境中,彻底全面地描述了狄金森的成长,呈现出这个天才的形成过程及其旺盛的创作活动。 关于狄金森的几个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作者也找到了最可取的答案:她是同性恋吗?令她明显倾心的那个人是准?她为什么拒绝发表作品?而这种拒绝何以跟她的创作密不可分?《我的战争都埋在书里(艾米莉·狄金森传)》这本传记揭示出狄金森为何既是她所在时代的一个女性,同时又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创造者。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1636 - 1830年 第一章 阿莫斯特镇与父辈 刚毅与坚定的全副武装 击退逆流 耶鲁对阵阿莫斯特慈善学院 熬过黑夜之黑 两性智力比较 第二章 蒙森的艾米莉?诺克罗斯 选乔尔弟兄任委员 贝特西姐妹与第一女性祈祷圈 狭窄受限的少女时代 赫里克学校 第三章 1826年-1828年:迎娶艾米莉?诺克罗斯 单身汉对妻子有何要求 单身汉找到另一半 她没说出的东西 第四章1828年-1830年:釜底抽薪 出局 你知道,担子落在你身上 姐姐!为何泪水灼烧? 崭新的开始 第二部分 1830-1840年 第五章 1830-1835年: 温暖而焦虑的家巢 危险的晚间寒气 变故 热情的小姨,满足的小孩 半拉房子都不够我翻身的 她有没有说丢了行李? 第六章 1836-1840年:盗火者的童年 启蒙教育 儿童文学 放手不顾年迈的父母 艰难时世 议员的来信 阿莫斯特最好的小姑娘 第三部分 1840-1847年 第七章 西街的最初年月 初到西街 勇敢的新英格兰之声 雄伟的老房子全属于他们自己 我送你上那儿寻求进步 笔墨传达的好哇 证人 第八章 阿莫斯特学堂 然后你会感到欣喜 没有舞蹈课 混乱 腊叶标本集 作文 第九章 死亡与友谊 亲密交流 威胁正步步逼近 她如此独立,一字不提 一见倾心与五人行 家里的友谊与共谋 早期银版照片 第四部分 1847一1852年 第十章 1847—1848年:霍山女子学院 一个热切的学生 汉娜·波特与霍山的宗教复兴 没有希望 一个机密的叛逆者 艾米丽被得意洋洋地带走 第十一章 1848~1850年:初尝美酒 我的导师 阅读 写作 禁止嬉笑或喧哗 第十二章 1850一1852年:某个人的白日梦 阅读与幻想 她的小马鞭 她的小门飞速敞开,看到她回家啦 甘油内服 无力偿还 苏珊·吉尔伯特 悄悄的恋情 第五部分 1852一1858年 第十三章 1852—1854年:生活在避风港里 父亲的责任 阿默斯特与贝尔彻敦铁路 无回报的忠贞不渝 复杂的订婚 第十四章 1853—1855年:来自古往今来真正的诗人的消息 霍兰德夫妇 一种情感的神学 也许您觉得我的想法奇怪,先生 埃蒙斯和蜜蜂 阿默斯特的朋友完全误解了她 第十五章 1855—1858年:纷乱与谜语 从华盛顿到沃兹沃斯 奥斯丁皈依 父亲搬家 衰弱与崩溃 大觉醒 “我边写边踌躇” 第一本手稿册 第六部分 1858一1865年 第十六章 1858—1860年:没有什么是渺小的 一位诗人和隔壁的生活 “秃鹰凯特” 塞缪尔·鲍尔斯 练习泰坦的歌剧 第十七章 1860—1862年:承载和歌唱压在心上的重物 诗人与美国内战 神化 “妻子” 主人 我离陆地太远 生子 第十八章 1862—1865年:挣扎的岁月 她和朋友远隔重洋 希金森 女人之间的友谊 给苏的诗 山如何升起 唯一让我发抖的苦痛 第七部分 1866一1886年 第十九章 1866—1870年:休养生息 仆人 主人们 尘埃与露水 一个相当强健的一袭白裙的女子 他人 第二十章 1870—1878年:不会陈腐的智慧 回顾之作 关于回忆的诗作 乡村生活,按她的方式 在孩子们中间 跟希金森严肃 海伦·亨特·杰克逊 客死他乡 没有父亲的生活 “艾米莉,你这该死的坏蛋” 第二十一章 1878~1884年:暮年的友情与爱情探险 温柔的许可 洛德法官和语言中最狂野的字眼 解决 第二十二章 1880~1886年:优雅的自制 狄金森围地中的家庭生活 吉布的夭亡 一颗休止的心 附录一 狄金森家族和诺克罗斯家族谱系图 附录二 艾米莉·狄金森的第二张照片? 附录三 与艾米莉-狄金森有关的建筑 附录四 死于肺结核的名单 附录五 艾米莉·狄金森的法律签名 附录六 书信日期的订正一览表 鸣谢 人名、档案资料、馆藏地、出版物缩写 尾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抵押和售卖之举无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塞缪尔试图偿付利息和其他债务,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抵押其所有资本。那时的马萨诸塞州(依旧债务缠身)没有现代破产法,尚未建立起一套程序给予债权人公平合理的待遇,以便中止绝望的债务,重新来过。简言之,爱德华的父亲走投无路,只能不断贷款,数额越来越大,侵蚀着亲戚奥利弗·史密斯和露辛达·狄金森的财产。 爱德华的性格因而变得越发沉默而坚忍。为了换取几个月的喘息时间,房屋、商业建筑及大片农田一次又一次被拿去交易,爱德华每一次都在场,以证人的身份附上签名。虽然他没有留下任何相关记录,但其基本心情在贝克充满同情的来信中有所反映:“像你这样的年轻人面临这样的境遇,自然感觉暗无天日,我很理解。” 更麻烦的是,“士绅”不仅扩展了他的公共活动,而且把儿子强拉进来,以助其一臂之力,有时还给儿子讲解个中教训。学院说客奥斯丁·狄金森正在准备申请州议会的特许权,塞缪尔从波士顿写信回家,命令说,“狄金森先生的事业必须成功,且务必于周四前回信——尽可能确保成功——否则——会让听证会的人感到不安”。 这次努力是成功了,可并非事事如意,爱德华曾多次险些卷入一些具有煽动性但实际徒劳的事务。阿默斯特第一教会牧师丹尼尔·A.克拉克(Daniel A.Clark)是一个博学但粗暴、强悍的传教士,他深深触犯了该教区的富人。(一所神学院的教授乔治’谢泼德[(3eorge Shepard]曾不无钦佩地忆及,克拉克布道的某些段落如何“在听众间横空出世,振聋发聩”。)塞缪尔有意维持和平,可又考虑不周,他在1823年12月的教会聚会上对克拉克提出了正式指控,然后就去波士顿了,而未能按规定实施公正的调查。于是爱德华被叫来顶替父亲的职务,要求他从克拉克过去在康涅狄格的会众中间提取证词,爱德华婉言谢绝,理由是他“太年轻,毫无经验”,担心此事“会令我的名誉在职业生涯之初就蒙受损害”。不过,他到底还是被说服了,多半是因为“指控是以我父亲之名发出的”。爱德华硬着头皮踏上康涅狄格的舞台,再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事了,他面临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大挑战。爱德华不喜欢克拉克牧师,但其调查资料显示,在收集和筛选那一团杂七杂八的指控(包括克拉克曾被指控从他寄居的房子里“拔出钉子”等)过程中,爱德华力图不偏不倚。最后牧师委员会达成一致,宣布塞缪尔所指控的人无罪,而爱德华获得了谨慎、公正的好名声,开始崭露头角。 克拉克的罪名解除之后两个月,塞缪尔的财务状况也陷入最糟糕的局面。他和筹建学堂及学院的老合伙人埃兹凯·赖特·斯特朗签署了一份涉及3600美元的债券,用于监护子女。结果,塞缪尔显然“被迫出钱”,于是,起诉斯特朗,l 824年8月,法院最后判给塞缪尔3800美元。可是,斯特朗不仅避免了赔偿,而且还当上了阿默斯特邮政局长,这恰是塞缪尔早就觊觎的位子。债务人的高招激得塞缪尔恼羞成怒,他立刻给邮政总局局长写了一封抗议信,历数斯特朗财务管理如何不可靠,同时尽展自己的卓越品质。邮政局长是个肥缺儿,塞缪尔曾为爱德华谋划这个位子。一怒之下,他再次起诉斯特朗,解除其与狄金森子女的监护关系,理由是斯特朗很可能为牟取私利而挪用抚养费。 “士绅”曾在建立阿默斯特学院的过程中表现出原则性很强的固执,上文所述事件体现了这种固执的另一面。经济重压下,有些男人会有所收敛,比如少参加些活动,三思而后行,但塞缪尔似乎将网撒得越来越大。晚年,他的后代特别是小女儿伊丽莎白把父亲尊称为以色列的义人,为了阿默斯特学院甘冒失去一切的风险一 这是20世纪的传记作者普遍认同的家庭神话。可是人们忘了,塞缪尔不仅丧尽了自己的财富,还损害了亲友的利益,甚至贸然插手他人事务。他的极端公共事业心常常遮蔽了他身后的遗产——耻辱、艰辛以及自大。 刚好在爱德华·狄金森步入婚恋阶段的那几年,父亲留下的这些遗产,极大地塑造了他日后要成长为什么样的丈夫和父亲。威廉和另外三个兄弟离开阿默斯特到别处发展,但爱德华回来了,尽管他也在其他村镇寻找过律师岗位,但最后还是从不可靠的父亲手里接了班,没有丝毫怨气的表示。想到家里的压力,威廉简直都“疯掉”了,并将其转化为一出逗乐的戏剧,相反,爱德华学会了保持沉默、体面地自制、严厉地领导、绝对捍卫家庭尊严。他亲眼见证了父亲的灾难,屡屡遭受财产上的挫败,于是萌生了一个不可撼动的信念:家庭安全绝对优先,牢牢地抓住刚毅与坚定的全副武装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的父亲接管了那杆上膛的枪,日后将要传给他的女儿。 P16-17 序言 早熟而难以取悦的艾米莉·狄金森成长于一所舒适的老式大宅子里。她从小跟哥哥和妹妹,还有许多朋友亲密无间,可是到了20多岁以后,她的交往圈子渐渐缩小,以至于从那个学院小城的社交礼仪世界里退隐了。在家人的劝说下,她离家旅行过几次,其间仍不断给家人和朋友写信。除此之外,她便一直安全地躲入家宅,在这个避风港里观察周边的世界,并精心加工她独一无二的诗歌艺术。 这位新英格兰人在世时深居简出,如今她的诗歌却不胫而走,传遍全球,被翻译成几十个语种。她今日的声名已不亚于美国19世纪的另一位伟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而惠特曼所代表的趣味刚好是狄金森所反感的。“把锁头从房门上卸下来!”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宣告,就如同宣布了谦逊、得体、压抑和隐私的终结。“干脆把门从墙壁上卸下来!” 狄金森的世界则离不开有形和无形的门、墙壁以及各种栅栏以保护她的隐私。惠特曼为纽约城开放的公路和随意偶然的现代性喝彩,狄金森则惧怕敞开。她不但避开不必要的接触,而且拒绝发表作品。有客人来访,她避之唯恐不及。浮光掠影者想当然地认为闭门谢客必定会损耗她的创造力,殊不知这反倒滋养了她的创造力。对于狄金森的诗歌天赋和艺术追求来说,躲开世人反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个留下了近2000首诗作的奇特女人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她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她遇到的麻烦、挫折、失望和冲突如何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它们真的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吗?狄金森的读者总是一而再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粗浅,而且未免过于打探和侵犯诗人一向珍藏的隐私,更不用说威胁到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不过,这也无妨,这些问题是难免的,也是合理的。对于她欣赏的女性作家,比如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和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原名Mary Ann Evans),诗人本人也曾渴望多多了解她们的私人信息。她不但特别留心阅读她们的早期传记,而且还获得了一些深入的、令人满意的洞见。她读了勃朗特的传记,给一个朋友写信说:“自《简·爱》(Jane Eyre)以来,没有哪本书让读者如此震惊,像触电一般……如此奇异的力量。” 对于传记作家所展现的狄金森的奇异力量,我本人总觉得不太满意:若读起来像触电一般令人震惊,细查之后则发现,多出自主观臆断,不够信实;若出自信实的材料,则读起来死气沉沉。1994年我刚刚完成第一部传记(关于老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Sr.]),便决意尝试写我自己的狄金森传记。当时我是堪萨斯大学的英语系教授,承担着各项日常教学任务。我希望完成一部信实、全面、深入的诗人生平,一方面考察现有资源,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挖掘新的材料,而且我蛮有把握地认为我一定能找到一些新材料。我意识到完成这个项目至少需要5年的努力,而且必须专心一意、不受干扰;只要仍在大学里任职,我就永远不可能安心从事这项工作。 我和妻子在俄勒冈州人烟稀少的地带拥有一块土地,我们那几年正利用暑假在那里修建一座小木屋,当时尚未完工,也没有接通电力(最近的电网在1公里以外),不过,已经有了电话,其他方面也基本上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要了,何况我们向来生活节俭。于是,我辞去了教职,卖掉了房子,同妻子来到西部,开始了我们的新生活。 我妻子一直渴望移居于此,我也是,这样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狄金森传记的写作了。不过,与此同时我也未免忧心忡忡,因为新环境也使我丧失了不少便利:与大学同事和学生的面谈、近在手边的大学图书馆、随时可以利用的网络。妻子主动提出帮我查找资料,可我还是担心,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工作,且不依靠任何机构的支持,我有能力完成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赌注,回头看,最后的结果比我当初有权期望的还要好。一所离家90英里之外的州立图书馆允许我使用那里的资源。一个农夫租给我一间有电网覆盖的空房子,这就成了办公室,我每天在这里打开文字处理器。不过,在动笔之前,我有几百个问题要咨询各种图书馆的特藏中心和资料中心,我把它们打印出来,并邮寄了出去。当时,人们开始普遍使用电子邮件来通信,有几家图书馆明确地表示用老式的邮件来回复未免太麻烦。于是我及时地认识到,最好在信封里附上一个贴好了邮票、写好了地址的信封,以方便人们给我回信。 当然,若考虑到另外两个事实,这些难处简直不值一提。第一个事实简直再好不过了:我可以全身心地自由地投入工作,再也没有什么理由或借口来拖延时间了。我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飞到新英格兰,去阿默斯特学院或哈佛、耶鲁以及布郎大学,探寻丰富的狄金森藏品。 后记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对于中国读者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最迟在1926年狄金森的诗名就进入了中国。1984年由江枫翻译的第一部(《狄金森诗选》(216首)出版,目前狄金森诗歌的中译本选集(单行本)多达十几种,她的近2000首诗作中大约已有1100首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同时被选入各种文学和诗歌选本的译作达120多首,另有十几首清新易懂的小诗还陆续被选人全国多种语文教材。有相当数量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以各自的方式抒发了对狄金森的兴趣和热爱。 经考察,中国大陆曾经出版过一种狄金森评传的译本《艾米莉·狄金森传》(贝蒂娜·克纳帕著,李恒春译,花城出版社,1996年,220页)。事实上,这不是一部狄金森传记,而是一部通俗评传。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作家生平,不过只是概述了当时众人熟知的故事,其读者对象似乎是中学生;第二部分评述诗人的艺术成就,可惜大多为引文的堆砌和作家之间的对比。总之,正如一篇书评所说,除了对个别诗作的分析不无趣味之外,这本读物对于研习狄金森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价值。此书被当做“狄金森传”引入中国,且参考价值如此之低,实在令人遗憾!难怪翻译成中文之后始终不见流传,似乎也没有什么反响。 或许正是由于中文读者对狄金森的生平缺乏了解,而广大读者又好奇心切,于是,台湾的一家出版社很可能出于商业炒作的目的,把一部小说家虚拟的((狄金森日记》(吴玲译,赵卫民作序,台湾蓝平出版社,1999年11月)当做狄金森的亲笔日记引入中国市场。这个中译本没有在任何一处指明这是一本虚构小说,而中译本序言的作者(或许出于无知)居然重复了小说作者杰米·富勒(Jamie Fuller)的虚构之语,确认日记出自狄金森之手。随后,这部小说又在大陆出版,采用了新的书名《孤独是迷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的秘密日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并赫然标明“艾米莉·狄金森著”、“杰米·富勒注释”、“独家中文简体版权”的字样。事实上,狄金森没有留下任何日记,据哈贝格先生的考察,目前已知的狄金森留下的类似日记的记录只有一条(见本书第207页)。 看来,狄金森的传记来得太迟了。 书评(媒体评论) 与理查德·休厄尔的传记相比,本书具有同样的非写不可的动力。不过,本书在某些方面更容易满足现代读者的兴趣。 ——《芝加哥论坛报》 本书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如果一本文学传记能让读者带着新的审美感受回访传主的创作,这当然是对它的最高赞美。哈贝格论述狄金森的诗歌最为拿手。 ——《洛杉矶时报》 一部精细之作,观点权威且不失稳妥,读来十分愉悦。本书的一个力度在于,它把狄金森本人的诗人意识轮廓鲜明地展现出来。 ——《华盛顿时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