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驰、刘朝伟和余鹏创作、全面展示重庆对口援建崇州的纪实文学《重庆崇州(我们是一家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重庆崇州(我们是一家人)》全面反映了重庆对口援建崇州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重庆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崇州人民的感恩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庆崇州(我们是一家人)/感恩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方驰//刘朝伟//余鹏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方驰、刘朝伟和余鹏创作、全面展示重庆对口援建崇州的纪实文学《重庆崇州(我们是一家人)》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以“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为题为该丛书作序。《重庆崇州(我们是一家人)》全面反映了重庆对口援建崇州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重庆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崇州人民的感恩之情。 内容推荐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该系列丛书之《重庆崇州(我们是一家人)》,全面反映了重庆对口援建崇州恢复重建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了重庆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充分表达了崇州人民的感恩之情。 《重庆崇州(我们是一家人)》由方驰、刘朝伟和余鹏编著。 目录 引子/006 第—章 大爱无言 重庆来了/008 第一节 不堪回首的80秒/009 第二节 美丽崇州伤痕累累/012 第三节 尊重生命 彰显人间大爱/016 第四节 抢险救灾的生死战役 鸡冠山大转移/017 第五节 3200万颗滚烫的心/023 第六节 薄熙来书记到崇州/025 第七节 “重庆速度”启动援建项目/027 第八节 两年援助崇州17亿共111个项目/029 第二章 团队作战 前方后方都是第一线/032 第一节 “二合一” 打造畅通团队/033 第二节 援建方式的三个“与众不同”/035 第三节 崇州人眼中的援建干部/038 第四节 “重庆路修到你家门前,你受益不?”/045 第五节 周末“兜风”,原来是办公事/047 第六节 “建设干干净净的工程”/049 第三章 大路飞歌 生与希望在脚下/052 第一节 希望之路——“重庆路”/053 第二节 “三满意“的精品工程——“重庆路”/054 第三节 山沟沟的“陌生人”/056 第四节 “重庆路”开工了!/059 第五节 决战重庆路/060 第六节 “我们的生活苦中有乐”/071 第七节 同心路致富路/072 第四章 “两院”重建崇州人受益的民生项目/080 第一节 永远的丰碑/081 第二节 “一、二、三、四!”/085 第三节 七易其稿和216个质疑/087 第四节 创造奇迹的擐挥部/089 第五节 艰辛的付出/091 第六节 崇州的明星建筑/093 第七节 “民工夜校”和青年突击队/096 第五章 民生为本安居乐业/098 第一节 3000元钱的“及时雨”/099 第二节 “这块石头就是我们对重庆恩人的念想”/100 第三节 “在这里,我长胖了7斤”/103 第四节 幼儿园里的花香/104 第五节 传说中的“物联网”/105 第六节 插上腾飞的翅膀/106 第七节 “我们过上了真正的城里人生活”/109 第六章 智力援助 打造了一支集团军/112 第一节 白衣飘飘 生命高于一切/113 第二节 风雨无阻 为了灾区群众的平安/117 第三节 披荆斩棘 用脚丈量崇州/121 第四节 润物无声 他们把心交给学生/126 第五节 真爱流淌 志愿者在行动/129 第六节 职业培训 为创新发展提速/131 第七节 就业援助 托起生活的新希望/135 第八节 重庆银行 为发展助力/137 第七章 深情回眸 他们的身影无法忘记/139 第一节 “熏庆路”上的总指挥长/140 第二节 方便群众的“有心人”/141 第三节 愧于父亲的“不孝子”/143 第四节 “两院”项目指挥长/145 第五节 “缺席”的先进个人/148 第六节 “不回家”的青年突击队队长/150 第七节 手术,正在进行/152 第八节 风雨中前行的身影/155 第九节 “灾区群众等着我看病”/156 第十节 学生们叫他“刘伯”/157 第十一节 点亮学生心中的“蜡烛”/158 第十二节 服务灾区,青春无悔/160 第八章 心手相牵 爱与感恩在城市之间穿行/162 第一节 万人送别重庆恩人/163 第二节 崇州市委书记的五次鞠躬/170 第三节 巴山蜀水情谊浓/172 第四节 三岁女孩重获新生/175 第五节 为希望续航,重庆亲人“温暖崇州行”/178 第六节 不样的元宵、除夕和国庆节 /181 第七节 美院创意设计 崇州藤编重庆开卖/185 第八节 结对子 重庆崇州家亲/187 第九章 借力援建 崇州更美丽/190 第一节 新家,新生活/191 第二节 街子古镇/197 第三节 从城乡统筹落子 崇州受灾群众安居乐业/202 第四节 全国最大的板式家具生产基地在崇州/209 第五节 条条大路真宽广 崇州交通提档升级/212 第六节 在重建中升级 崇州教育重建跃进30年/215 彰显山城人民至上大爱的历史见证 中共崇州市委 崇州市人民致府/219 作者后记/222 附录 重庆市对口支援崇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事记/224 重庆市对口支援崇州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表/228 重庆市对口支援崇州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235 编后语/236 试读章节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个坐标:东经103.4度,北纬31度。 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那一刻,大地剧烈震动80秒,美丽的汶川遭遇8.0级强震,青山绿水的四川变得疮痍满目。那一刻,沿着龙门山脉数过去,汶川、绵阳、青川、北川、都江堰、彭州、崇州……生活在这片山清水秀地方的人们都感到异乎寻常地摇撼。强大的地震波,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方式波及华夏大地。 灾难猝然而至,美丽富饶的崇州因为北靠汶川,而且北靠龙门山的断裂带上,顷刻间遭遇了千年不遇的劫难。崇州北部山区的鸡冠山乡、文井江镇、三郎镇、街子镇、怀远镇受灾最重。 当时,崇州电视台记者韩燕正驾车行驶在文井江镇大坪村采访的山道上。突然,汽车左右颠簸,大地剧烈的震动、地底下轰轰的雷声、从山上呼啸而下的石块以及石块扬起的浓浓烟尘把这个平时“男子气”十足的姑娘吓得手脚无措。在慌乱和害怕中,随车体验记者生活的朋友也吓得一声声尖叫。韩燕头脑一片空白,跌跌撞撞中,她居然刹住了不听使唤的汽车。庆幸的是,汽车停在大坪村中那块空旷的平地上。与此同时,居住在这条盘山路两边山林里的几十名群众也呼喊着迅速拥向了这块平地。 地震了!气喘吁吁中,韩燕和朋友终于明白。 在人声嘈杂中,韩燕和朋友看见前面山顶上一块足有一间屋大的岩石突然向山下滚落,巨石呼啸着砸向了一片松林,树木折断的嘎嘎声和树枝树叶呼呼的倒地声清晰可闻,腾起的灰尘模糊了山顶那片郁郁葱葱的老树林…… 那一刻,鸡冠山乡薤子村支书李福民正从自家的农家乐跑出来看“热闹”。几分钟前,几十只巨大的老鹰从山对面的汶川方向飞向崇州的牛池山,老鹰们时而低空飞翔,时而盘旋升空并伴随着刺耳的尖叫。尖叫声引出了许多在家的群众,他们纷纷跑出院子看“稀奇”。“老鹰展开的翅膀至少有两米多宽,样子吓人得很,几十年都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老鹰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已届花甲之年的李福民在心有余悸中又饱含感激之隋:老鹰救了100多条人命。 随即,几秒钟的时间,对面山上就升腾起了巨大的烟尘,山体开始抖动,薤子村河坝上面的两座山像筛子一样筛动着,肉眼看去,两座山在瞬间合拢继而又分开,巨大的声响笼罩着这条布满农家乐的山沟。接着,两座山的山体开始垮塌,无数的石头伴着巨大的响声往河床里面滑落。脚下的水泥地晃动着,李福民险些跌倒。 山崩地裂中,周围的房屋晃动厉害,瓦片哗哗地掉落,房屋吱吱嘎嘎地摇动,室内有家具开始掉在地上…… “地震了!快跑!快往半山的平地跑!”李福民扯开嗓子叫喊起来。 刚才还兴高采烈看老鹰的人群顿时明白过来,呼喊声、尖叫声、哭泣声伴着大地剧烈的震动声。李福民和乡亲们牵着老人,抱着小孩迅速跑向半山后的平地。 那一刻,怀远中学英语教师吴忠红正在教学楼4楼给初一(5)班的29个孩子上英语课。地震使房屋抖动,急迫中,吴忠红立即疏散学生下楼逃生。就在吴忠红带领着学生走到4楼与3楼间的楼道时,突然听到有同学喊上面还有两个学生。来不及多想,吴忠红马上折回教室,但是灾难却没有给他机会。在4楼的教室门口,吴忠红刚将学生一把推进楼道,他的身影便瞬间被轰隆隆坍塌的墙体掩埋。学生们清晰地记得,吴忠红在黑板上写下的最后一个英语单词是“beach”…… 那一刻,47岁的四川省农行培训学校职工张绍荣与同事在九龙沟旅游,正在钻天峰的平台上休息。地震前几分钟,他看到对面山上开始冒蒸汽,就像火车的蒸汽一样,随即周围的山上都在冒蒸汽。张绍荣起身准备继续往山上走,突然一阵地动山摇,随即他摔倒在地,凭借身体的本能,他滚到一块大石头边,脚被碰得一阵钻心的疼痛,后来才知道脚骨折了。在他大声的叫喊中,他的两位同事来到他身边,其后陆续又有15名游客来到这块相对的安全地带。18个人就在这里坐等救援。 晃动、剧烈的晃动,千年难遇的晃动。 在这惊天动地的一刻,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千年古镇崇阳镇同样遭遇了劫难。在市区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南街上,街两边商住楼的窗户不停地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整个楼房在晃动,路面如巨蛇蠕动,行道树和路灯的电杆左右摇摆,摆幅达50厘米以上;所有车辆瞬间被迫停下,逃生的人流突然间聚集到街道的中央;唐代就已建园的川西名园——罨画池公园里,古建筑被破坏,瓦片滑落,飞檐瓦脊断裂变形,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陆游祠、文庙等古建筑群被摇晃得伤痕累累!崇州历史文化的根基与载体正被大自然无情地摧残着! 与此同时,鸡冠山乡老棚子、斗蓬沟、黄泥湾、薤子村、岩峰村、竹根村、琉璃村等地的受灾群众及游客数千人和林场230名职工下落不明;文井江镇崇州监狱400多名干警和工作人员、704名在押犯人被困,停水、停电、断炊,犯人情绪不稳…… 地震!大地震!特大地震!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崇州大地上,北至鸡冠山乡,西至燎原乡,东至羊马镇,南至三江镇,都在特大地震中抖动和痉挛!大自然无情地给予这片魅力四射的土地上的生命以巨大的打击。 苍生泣血,草木同悲,举国志哀。 P9-12 序言 灾后重建的伟大创举 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前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山河破碎的灾难和骨肉分离的痛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危难之际伸出的援助之手、奉献的同胞之爱。我们永远铭记,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穿越灾难、重建家园的奋进岁月。今天,四川要欣慰地向全国人民报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和灾后重建的决定性胜利。截至2010年9月,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29700个项目,已完工25269个,占85.1%;完成投资7364亿元,占概算总投资的85.5%,实现了中央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的要求。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 我们代表震后重生的灾区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要向18个对口支援省市,向坚持奋战在灾区一线的广大援建单位和援建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对口支援是一项伟大壮举,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震后不到一个月,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全力支持灾区重建新家园。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急灾区群众之所急,想灾区群众之所想,把灾区恢复重建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受援县市当做自己的县市来看待,把灾区人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抓,全民动员、全情投人、全力以赴,为中央分忧,为灾区解难。各援建省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带队,深入受援县市调查研究,部署和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省市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众志成城,合力重建家园,在人类抗灾救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对口支援的成功实施是中华民族共御巨灾的一大创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力呔事的制度优势,空前浩大的重建队伍迅速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重建物资迅速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迅速在灾区展开,向世界展示了四海同心的中国力量;这一伟大壮举,生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向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这一伟大壮举,充分展现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正是因为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和强大的技术保障,为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伟大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隗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 对口支援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 两年多来,对口支援取得的丰硕成果情溢天府、意满巴蜀。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数千名援建干部,数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建设者,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重建场面点燃了灾区复兴的希望。尤其令灾区人民感动的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各援建省市克服自身经济发展压力,作出郑重承诺,坚持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决心不变、目标不改、力度不减,“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10年9月,18个对口支援省市确定的3645个援建项目已完工3183个,援建资金已到位684亿元,完工进度和资金到位率都超过85%。除中央确定的18个对口援建省市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省区市也积极给予援助;省内其他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个重灾乡镇。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对口援建帮助灾区建起的是美好家园,在灾区人民心中树起的是巍峨丰碑。18个对口援建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挥洒勾画在震区大地,以昼夜兼程的速度改写着震区的面貌,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各地的规划智慧和建设风格在重建中得到充分展示,灾区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对口援建的推动下,与震前相比,灾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地震灾区,取名为“爱心学校”、“爱心医院”、“民心路”、“感恩街”的民生设施随处可见,成为灾区人民表达感恩致谢的特殊方式。 对口支援是一次再生涅槃,有力铺筑了灾区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 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重建与发展并举,不仅帮助灾区实现“原地起立”,而且注重“发展起跳”,突出产业项目援建,大力增强了灾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发挥自身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援建了一批工业、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积极帮助灾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帮助灾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通过组织企业到灾区考察投资,规划建设一批对口合作特色产业园区,为灾区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一个个合作项目的引进实施、一个个产业园区的加快建设,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地震灾区的二十多个产业合作园区,正逐步成为各受援县市经济快速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 各援建省市在加强硬件设施援建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管理和机制优势,为受援县市提供多种形式的“软件”支持。积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选派了大量灾区急需的技术人员,确保援建项目建成一个、有效运行一个;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培训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专业人员,为灾区留下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干部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数千名优秀援建干部到灾区任职,一批灾区干部到援建省市挂职锻炼,使灾区干部群众的观念和理念都得到深刻转变。对口援建省市通过多种方式的智力帮扶,促进了灾区干部素质整体提升,为灾区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保障。在重建进程中,“南腔北调”的援建者,“南来北往”的志愿者,成为又好又陕推进灾后重建的生力军。 对口支援是一座友谊之桥,全面开启了合作共赢发展的崭新平台 危难之际见真情。对口援建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融合,托举起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永志不忘的深厚情谊。对口支援的开展,既推进了灾区恢复与发展,又搭建了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以对口支援为契机,促进了人员大交流,数以万计的援建队伍来到四川灾区,各个层次的党政交往前所未有,双方相互的关注度显著提高;促进了理念大融合,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援建人员,东中部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移植灾区,深刻改变了灾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文化大交流,许多灾区干部和群众到援建省市学习培训,援建省市人民自发到灾区奉献爱心、观光旅游,亲身体验了四川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促进了经济大合作,我们与援建省市建立起了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期合作机制,推进由援建到合作、对口到全面、重建到发展的转变,大力促进了双方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一项项交往交流活动,见证了灾区人民与援建省市人民情真意切的战斗友谊;一个个产业合作园区,开通了援建省市企业进军西部、投资四川的快车道;一个个长期合作协议,打开了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对口援建种下的友谊之花,必将永远绽放在灾区人民的心中,必将结出丰硕的全面合作发展成果。 对口支援是一部英雄史诗,永远留存了四川感恩奋进的精神财富 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我们的广大援建工作者,谱写了许多大爱大义的善行义举,留存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涌现了崔学选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四川省和全国总工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参与者,是灾区巨变的历史见证者,是四川人民的学习楷模,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顾全大局、情系灾区的责任意识,他们带着援建省市对灾区的巨大关怀和深隋厚谊,离开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告别家乡和亲人,毅然投身对口援建艰苦工作,这种强烈的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值得灾区人民永远钦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以人为本、真情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始终以满腔热情和昂扬斗志,把灾区当家乡,把群众当亲人,与灾区群众同甘共苦,用心血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这种为民情怀,值得灾区人民永远感恩。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可贵精神,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不讲条件讲奉献,不当客人当主人,冒着余震频发、山体滑坡等诸多危险,克服水土不服、生活不便等许多困难,超常付出,忘我工作,这种无私无畏、乐于奉献的英勇气概,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学习。我们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广大援建工作者科学务实、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他们本着对灾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将科学理性和务实作风贯穿援建全过程,充分尊重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与当地干部群众和其他援助力量携手并肩、攻坚克难,把援建项目建成了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这种务实开拓的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灾区人民永远弘扬。 对口支援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援建省市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对口援建的丰硕成果,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全面合作的美好前景,将对口支援的深情厚谊和先进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加快四川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要巩固和扩大灾后重建成果,着力抓好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和扶贫帮困三项重点工作,大力提升灾区长远发展能力,让灾区群众既住上好房子,更过上好日子。 援建有期,友谊长存。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对口援建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劳模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有灾区人民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一个震后更加美好的新四川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记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英明决策,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个极重灾县市。至今,对口支援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应对重大自然灾难的伟大壮举,它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全国一盘棋”的举国体制和“—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将永载人类抗击重大自然灾难的史册。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深情地评价对口支援:“历史功绩会永远记载,四川人民会永远感恩!”为了全面反映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市的光荣历程和不朽业绩,真实记录援建者们的感人事迹,表达四川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并使之成为对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经四川省领导同意,四川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共同主编了这套《感恩》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照《感恩》丛书的编辑宗旨,我们对丛书进行了总体策划和设计,组织作者进行采访写作,并聘请四川省内专家、学者、作家认真审读书稿,精心指导作者修改书稿。在整个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各书的作者不辞辛劳,多次深入灾后重建第一线,真切体会到了援建工作的难度和热度,搜集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素材,以饱满的热情精心创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书稿的写作任务;各省市援建工作的领导同志和对口援建指挥部,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不仅提供了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援建工作的实景照片,而且认真细致地审阅了书稿内容和统计资料,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省受援的18个极重灾县市的同志满怀感恩之心,对相关书稿的编写和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和配合,提供了不少资料和照片;省级各有关部门对本丛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四川出版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承担瑚编辑出版任务……可以说,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各方面力量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晶。 我们对所有的援建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所有为《感恩》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付出心血并给予热情支助的领导和同志们!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感恩》丛书得以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出版,成为四川人民向18个援建兄弟省市和全国人民表达感恩之隋的一份礼物。 《感恩》丛书编辑委员会 2011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