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王自立著的《历代名人与庐山》以历史年代为顺序,选择了从东晋至清代前后1500年间的20位历史人物,试图通过记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庐山的游历,从不同的侧面来介绍庐山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并穿插一些神话传说和遗闻轶事,把记事、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代名人与庐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国强//王自立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国强、王自立著的《历代名人与庐山》以历史年代为顺序,选择了从东晋至清代前后1500年间的20位历史人物,试图通过记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庐山的游历,从不同的侧面来介绍庐山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并穿插一些神话传说和遗闻轶事,把记事、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内容推荐 庐山是文化名山,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蕴藏着丰厚的出版资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突出价值的自然之中,形成了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李国强、王自立著的《历代名人与庐山》以历史年代为顺序,选择了从东晋至当代前后1600年间的35位历史人物,试图通过记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庐山的游历,从不同侧面来介绍庐山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 目录 前言 僧名远播 轶闻代传 ——慧远与庐山 凿池结谊 拔弦解忧 ——谢灵运与庐山 解绶躬耕 吟咏田园 ——陶渊明与庐山 天界道观 地上“公案” ——陆修静与庐山 心分国忧 诗壮山色 ——李白与庐山 江涛泄愤 草堂寻春 ——白居易与庐山 洞中天外 人迹仙踪 ——吕洞宾与庙山 清溪留胜 莲池飘香 ——周敦颐与庐山 壁刻诗文 湖沉阡表 ——欧阳修与庐山 涉笔成趣 佳作生辉 ——苏轼与庐山 横刀跃马 眷恋青山 ——岳飞与庐山 文记游踪 诗写愁肠 ——陆游与庐山 书院添彩 鹿洞逢盛 ——朱熹与庐山 天桥乌有 御碑犹存 ——朱元璋与庐山 冬令稀客 艺苑珍品 ——唐寅与庐山 宦海失意 春游不乐 ——王守仁与庐山 药典载名 云崖传奇 ——李时珍与庐山 蹊径独辟 奇秀尽览 ——徐霞客与庐山 画坛独秀 丹青一杰 ——许从龙与庐山 追云掠奇 挥笔成赋 ——舒天香与庐山 山川依旧 游客心变 ——康有为与庐山 龙潭寻胜 松林觅诗 ——陈三立与庐山 劬园虽废 园主无憾 ——严重与庐山 崇雅诗书 真韵真色 ——李烈钧与庐山 数点风物 评说古今 ——吴宗慈与庐山 轻抚林泉 细校史稿 ——张元济与庐山 携卷来游 存疑而归 ——胡适与庐山 英风一世 情满匡庐 ——邵式平与庐山 倦倦赤诚 绵绵情思 ——刘少奇与庐山 掇英集萃 春色长留 ——胡先啸与庐山 冰川万载石迹千秋 ——李四光与庐山 飞瀑千尺 悲歌一曲 ——彭德怀与庐山 千层雾帏 一朝夏都 ——蒋介石与庐山 山寄厚爱 水流深情 ——周恩来与庐山 热风吹雨 冷眼向洋 ——毛泽东与庐山 试读章节 僧名远播 轶闻代传 ——慧远与庐山 庐山,镶嵌在长江南岸的一块翡翠似的瑰宝。多少人为之心旷神怡,赞叹倾倒。画家爱她的色彩,诗人爱她的神韵,旅行家爱她的峻峭,而僧人道士却被她的神秘所吸引。庐山自从留下攀登者的足迹以后.不仅盖起了一栋栋供人歇息的房屋,而且建起了一座座庙宇和道观,最多时达三百八十余处。于是,庐山一辟为风景胜地,也就兼而成了佛法名山。 一 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人中国不久,庐山便是全国八大道场之一,以至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的第二中心。坐落在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则是“庐山佛教阐化之基”,影响最大,遐迩闻名。东林寺主释慧远(又称远公),是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人。他“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朗拔”。慧远二十岁时,就和一般年轻人的志趣大不相同,正当生活的画册刚刚打开,他却看破红尘,走上了离俗出家的道路。他的师父道安是西晋声望最高的佛教学者,主张“本无(即性空)之学”,是所谓“般若学六大家”之一。慧远为了表示自己是老师学说的忠实继承者,连自己的姓氏都改了。慧远本姓贾,因为道安主张僧倡要尽废世俗,姓氏也要改作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中的“释”字,此后,他的名字前往往也加上了一个“释”字。 慧远于晋武帝太元六年(381年)奉道安之命,沿襄阳、荆州东下.来到庐山宣扬佛法,时年47岁。这里沟壑纵横,云雾缥缈,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眼前的一切在慧远心中形成了一个奇幻的境界,在这样的地方向人传授佛法学说,不正是一个绝妙之处吗?太元九年,慧远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就在庐山创造了东林寺,自此一住三十余年,直到离开人世。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慧远讲学不辍,一直到晚年仍执经登座.僧徒无不肃然起敬。庐山锦绣谷、石门涧等处都留有他的讲经台。原来在东林寺和西林寺之间,有一个叫雁门市的小镇,这是人们根据慧远晚年思念故土的意愿,仿照慧远家乡的村庄——雁门楼烦的式样建造的。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慧远在东林寺结有白莲社,罗致中外“息心贞信”之士123人,其中名声特别大的有18人,号称“社中十八高贤”。慧远以白莲社为基地,用其毕生精力倡导净土宗,著有《法性论》等经书15卷50本,因白莲社之故,净土宗又叫莲宗,成为我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净土,即干净的土地,又称极乐世界。净土宗依据佛教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宣扬人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就能往生“西方净土”。404年,慧远写了一篇经文《形尽神不灭论》,使他的肉体死亡而灵魂永在的宗教理论更加系统化。念佛能往生的思想,很快就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特别是到了唐朝,经过名僧善导的加工完善,净土宗更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慧远人居深山,并不甘心寂寞,他广泛地结交各方人士。当时东晋政权的不少要人都很看得起他。晋安帝曾致书慧远,卢循北上攻东晋,也特地到东林寺拜访他。掌管朝政的桓玄曾对佛教不满,下令“沙汰”僧尼,但他在命令中特地说明“唯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简之例”。东晋孝武帝时,荆州刺史殷仲堪也专程入山看望慧远,慧远与他共谈《易经》,终日不倦。仲堪对慧远的才学钦佩不已,感慨万端地说道:“师智深明,实难庶几。”慧远也指着松林旁一处流泉,回答说:“君之才辩,如此泉涌。”现在寺观后面的“聪明泉”,就是为纪念这次会见而命名的。慧远在这里还自种云雾茶,经常与陶渊明等人“话茶吟诗,叙事谈经”。 慧远的佛学理论造诣精深,名扬庐山之外,他不仅在国内为僧人所推崇,而且在近邻国家的佛教学者中也颇具影响。 当时,西域诸僧对慧远及其东林寺“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崇敬之至。有位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名僧佛驮跋陀罗(意译觉坚),在长安讲学之后,率僧侣南下,来到庐山东林寺,住了一年多。他和慧远曾就如何将佛教著名经典《华严经》翻译成中文等佛学问题,经常进行研讨,话语投机,相处融洽。义熙十一年(415年),佛驮跋陀罗和慧远分手,次年便在建业(今南京)译出《华严经》,这部经书从此在中国流传开来。 慧远身后,仍旧盛名不衰。唐朝扬州大明寺著名高僧鉴真,在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以后,于天宝七年(748年)冬从广州返回扬州途中,经赣州、吉安来到东林寺游览,并作短暂休息。五年后,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弘传佛教以及文化交流的稀世业绩时,东林寺和尚智恩等曾陪同前往。现代日本佛教中很有影响的东林教,据说其教义就渊源于庐山东林。1923年,世界佛教联合会还在庐山召开会议。胡适于1928年4月游庐山时说过:“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趋势。”可见慧远和东林的影响是巨大而久远的。 东林寺规模宏大,分成内外两层院落,外院是庭院,古木森森,清静恬适;内院是殿宇,重楼飞檐,金碧辉煌。到了唐朝大中年间,寺内庙堂殿宇多达三百多间,藏书一万多卷,为当时全国寺院之首。此外僧侣也常有数百人之多,宽阔的殿堂上香火鼎盛一时。 P1-3 序言 第一版前言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不仅是蜚声中外的避暑胜地,而且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佛法名山。 有关庐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禹贡》,那时叫“敷浅原”,从《史记》开始称“庐山”。不过,在司马迁“南登庐山”之前,民间就已经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神话传说了。 庐山真正辟为游览胜地并闻名于世,则是在东晋、南北朝之际。东晋以前,我国历代政权多在西北和北方,自东晋建都南京之后,长江流域继黄河流域之后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九江,由于靠近六代繁华的都城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成为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重镇;在古代,人们利用水上交通之便,无论是沿长江上下,还是从鄱阳湖口进出,往往要途经九江,往游庐山;而那时在九江一带做地方官的亦不乏颇有名望的诗人学者。因此,庐山这座耸立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的独秀灵山,就成为全国各地历代名人的云集之地。从东林寺到简寂观,庐山曾经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和道教的洞天福地;从柴桑栗里到白鹿洞书院,庐山又一度是我国文化教育和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翻开史册,王羲之、释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鲍照、江淹、陆修静、孟浩然、顾况、王昌龄、李白、韦应物、白居易、颜真卿、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杨万里、周敦颐、岳飞、朱熹、陆九渊、陆游、文天祥、赵孟兆页、刘基、宋濂、解缙、李梦阳、王守仁、唐寅、袁宏道、徐霞客、李时珍、屈大均、黄宗羲、王士祯、舒天香、康有为等等,这些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名字,都与庐山发生过联系,为庐山山水增添了异彩。 本书以历史年代为顺序,选择了从东晋至清代前后1500年间的20位历史人物,试图通过记述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庐山的游历,从不同的侧面来介绍庐山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和名胜古迹,并穿插一些神话传说和遗闻轶事,把记事、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思想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此外,对庐山历史研究中的若干误解和不实之处,也做了一些订正。 在写作中,得到了著名散文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伯箫同志的热情指导,他还为本书题签,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的工作只是初步的尝试。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殷切地企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1980年11月初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