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从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北平城市空间和大学场域中的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知识接受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参与了一系列的活动,发表了诸多的言论。这一群体在不同的实践中展现了多元的社会形象,但是受限于时代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教育当局、学院知识分子和报刊舆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始终徘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参与社会事务,价值矛盾改成价值选择。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活动空间:作为大学城的北平(17) 第一节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17) 第二节1928年后北平“大学城”的建构(31) 第三节大学师生群体的城市选择(41) 第二章北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都市体验(55) 第一节城市空间中的学生生活(56) 第二节“贵族化”与“平民化”之议(74) 第三节女学生的都市“摩登”(84) 第三章北平的大学场域与学生的知识接受(100) 第一节大学格局的重建(101) 第二节入学考试中的知识遴选(108) 第三节课程规划与学生的接受——以清华大学为例(120) 第四节学科教育的课外形式——以大学中的国文学会为考察中心 (131) 第四章后五四时代北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148) 第一节作为启蒙的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150) 第二节民族救亡运动的兴起——以燕京大学为考察中心(161) 第三节从街头运动到“生活路线”(181) 结语(198) 参考文献(207) 索引(220) 后记(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