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上下五千年(青花典藏珍藏版)/国学典藏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国学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中华上下五千年(青花典藏珍藏版)》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大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内容推荐

泱泱五千年,弹指一挥间:夏商西周、春秋战同、秦皇汉武、三同两晋南北朝、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辉煌而灿烂:《中华上下五千年(青花典藏珍藏版)》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以科学而明晰的篇章分类,精彩地勾勒出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中华上下五千年(青花典藏珍藏版)》内容经典、图片精美、文字简洁、多种视觉元素的结合让五千年的沧桑巨变、兴盛与衰微在这里凝聚和浓缩。

目录

第一章 上古时期

 开天辟地的神话

 钻木取火的传说

 黄帝大战蚩尤

 尧舜让位

 大禹治水

第二章 夏商西周

 神箭手后羿

 商汤和伊尹

 盘庚迁都

 姜太公钓鱼

 奴隶倒戈

 周武王讨伐商纣

 周公辅政

 国人暴动

 千金一笑

第三章 春秋战国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的雄图霸业

 齐桓公九合诸侯

 愚蠢的宋襄公

 流亡公子重耳

 管鲍之交

 中原霸主晋文公

 秦穆公任人唯贤

 楚庄王一鸣惊人

 伍子胥过昭关

 孔子周游列国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范蠡和文种

 墨子破云梯

 三家瓜分晋国

 大诗人屈原投身汨罗江

 邹忌直言谏君

 商鞅变法

 苏秦合纵张仪拆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孟尝君的门客

 乐毅伐齐

 田单的火牛阵

 蔺相如完璧归赵

 廉颇负荆请罪

 秦国宰相范雎

 毛遂自荐

 信陵君救赵

 李斯谏逐客

 荆轲刺秦王

 秦王灭六国

第四章 秦汉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沙丘的阴谋

 大泽乡起义

 秦始皇修长城建阿房宫

 秦始皇巡游命丧沙丘

 刘邦和项羽

 巨鹿大战

 刘邦进咸阳

 鸿门宴

 萧何谴韩信

 楚汉之争

 背水一战

 霸王乌江自刎

 汉高祖杀马立誓

 吕后临朝执政

 萧曹两相国

 周勃夺军

 晁错削藩七国之乱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飞将军李广

 张骞出使西域

 能征惯战的卫青

 大将军霍去病

 霍光辅政

 苏武牧羊

 司马迁与《史记》

 王昭君出塞

 王莽复古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袁绍杀宦官

 一代枭雄曹操

 王允计除董卓

 挟天子以令诸侯

 衣带里的密诏

 官渡大战

 孙策占据江东

 诸葛亮隆中对策

 孙、刘联合战赤壁

 陆逊纵火烧连营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客死五丈原

 司马懿装病

 司马昭的野心

 石崇、王恺比富

 周处除“三害”

 祖逖闻鸡起舞

第六章 隋唐五代

 杨坚建立隋朝

 隋炀帝游江都

 李密牛角挂书

 群雄逐鹿胜者李渊

 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

 玄奘和尚取经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明皇励精图治

 大唐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暴逆必败

 何谓“五代十国”

第七章 宋元

 赵匡胤陈桥兵变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南唐后主李煜

 王安石变法

 沈括出使

 岳家军大破兀术

 卖国贼秦桧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忽必烈平定大理

第八章 明和清前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

 三保太监下西洋

 昏君明英宗复辟

 戚继光奋力逐倭寇

 李时珍上山采药

 张居正辅政

 努尔哈赤建后金

 萨尔浒之战

 徐光启研究西学

 袁崇焕宁远大战

 皇太极施反问计

 闯王李白成起兵

 吴三桂勾结清兵

 张献忠奇袭襄阳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平定三藩

 雅克萨之战

 顾炎武著书立说

第九章 晚清和民国

 民族英雄林则徐

 鸦片战争

 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起义

 一代枭雄曾国藩

 戊戌变法

 戊戌政变

 义和团运动

 光绪与慈禧之死

 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

 末代皇帝登基

 黄花岗起义

 清帝退位

 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

 五四爱国运动

试读章节

开天辟地的神话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这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但是人们喜欢这个神话,一谈起历史,常常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了许多猿人的遗骨和遗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们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像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大约有一百七十万年历史;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大约有八十万年历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来说,也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了。

这里,我们就从北京猿人说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这些凶猛的野兽,但是他们和任何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十分简单,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头。木棒,树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经过人砍削的;石头呢,是经过人工砸打过的,虽然很粗糙,但毕竟是人制造的工具。

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工具来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器来同野兽作斗争,猎取食物。

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这种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艰苦的斗争中进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发现了另一种原始人的遗迹。这种原始人的样子,已经和现代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砸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别看这一枚小小的骨针,在那时候,人们能磨制骨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了骨针,人们可以把兽皮缝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时期那样赤身裸体。

山顶洞人过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一个集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这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

钻木取火的传说

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传说。传说中有一些大人物,这些人往往既是首领,又是一个发明家。这种传说多半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想象出来的。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简单,周围又有许多猛兽,随时随地会遭到它们的伤害。后来,他们看到鸟儿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不能伤害它们。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儿,在树上做起窝来,也就是在树上造一座小屋。这样就安全得多了。后来的人把这叫做“构木为巢”。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大家一起摸索出来的。但是在传说中,却把这件事说成有一个人教大家这样做的,他的名字叫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人工能够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着、养着,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的经验。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

P1-3

序言

“国学”一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一败涂地,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是有深刻历史理性的。提出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

当时国人有一种全盘否定国粹的倾向,认为外国来的就是梅毒也是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冲突的进一步加剧,中国文化更加弱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保国保种,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的口号。而新文化运动闯将之一胡适,则在介绍杜威的实践主义时同时讲授中国哲学史。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下,国学概念产生后其意义内涵自然较复杂,包括传统官方民间各种学问、艺术、技艺等,但在狭义上,国学之范围不脱经、史、子、集四部,同时四部中又以经学为首。

国学又可称国故,可译“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因无别于汉族学而有争议)。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论国学,先明国学之义,所谓必也正名乎,善哉。

今天,关于传统文化的书写,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过于通俗,要么过于玄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学的弘扬,需要摆脱掉这两个极端,走一条中间道路,做到深入浅出、微言大义。虽然“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的浪潮此起彼伏,但真正将自己的文化看做安身立命之本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家对待文化、对待国学,仍然没有走出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目的预设。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国学对我有用;为什么要读国学?因为里面有智慧、有技巧、有升官发财的门路。于是,在今人的眼里,国学已经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经世致用之术,成了彻头彻尾的“用经”!仅求其“用”,不见其“体”,将是最大的无用。仅求其“术”,而对国学的“道统”视而不见,将是中国文化最大的悲哀。为此,国人已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我们在呼吸外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流失。故而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冷静思考,明确了传统文化不可动摇的根基地位,沿袭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可以弘扬中国民族特色文化,进而促进当下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此,我们只有安身立命,谋求维新。《尚书》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是“周邦”所谓的“新命”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靠人不断地去探幽发微、阐发新意。阐发新意,不是凭空想象,不是一味模仿,而要推陈出新。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的哲学要“接着讲”,不能“照着讲”。而“接着讲”,并不是空发臆想、随意揣摩,而是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不如此,就无法做到“阐旧邦以辅新命”。国学亦是如此。

整理国故,是为了获得长足进步。只有长足进步,才能延续,才能生生不息。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深刻的两面性。所谓的精华和糟粕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所以,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仍然是平心静气地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为了弘扬国学,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这套“国学典藏”丛书。这套丛书精选了历代文章中的典范之作,于经、史、子、集中选取精华部分,予以汇编。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进国学的画廊,感受国学独到的智慧。

学贵力行,圣贤文化的学习,贵在把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愿此套丛书让您领略传统国学风景的同时,与圣人促膝对话,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在聆听圣贤教诲的同时,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们也希望借着伟大文化的指引,提升我们生命的内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