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胡同生活/品味北京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刘英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着北京胡同的减少,甚至消失,越来越多的人们从狭隘胡同、早已沦为“大杂院儿”的旧四合院里迁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也许用不了多久,当人们再回首那逝去的胡同生活时,沉淀在胡同内的那份和睦相处的浓浓化不开的邻里亲情,那种与世无争、淡泊温情的生活方式和那院落之间、空气中的平静或热情、纯朴的民风与德性,将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深处,而最终随风远逝。

当老街坊们纷纷搬离他们多年居住的四合院时,当许多熟悉的胡同被夷为平地,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被拆成一片废墟时,往日沧桑古巷里那些老百姓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却时时缠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于是我拿起手中的笔和相机,把我所见到的和所记得的,尽可能地留在这本书里。

内容推荐

历时七年,以精选出的一百多幅现场抓拍的黑白照片和七万多字叙述,详实展示了八位从小就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人。他们有过苦难的经历和幸福的家庭;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爱好和一技之长;他们在成长中学会苦中做乐与命运抗争;他们生存的家园有些将面临拆迁;他们也只能在不仢的将来告别熟悉的胡同人生;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

书中这八位普通百姓目前的处境也各有不同,他们当中有退休之后成了评剧票友,每天和一帮同龄人自娱自乐的老人,也有低保家庭精心培养的体育童星。还有接待过美国前副总统戈等众多名流的胡同烤鸭店经理,更有在贫寒病疼中坚持把胡同留在画里的美术爱好者和把制做风筝做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下岗职工。他们是都市百姓的缩影,更是老城的市井。

目录

序一 胡同因苍老,沧桑而更有意义

序二 镜头里的胡同情结

正在消逝的记忆

大杂院练出的小冠军——记小巷儿童冠军汤兴鹏

 一、父亲半百之年得到的儿子

 二、这孩子天生是个练功的料

 三、巷子里跑步台阶上练弹跳力

 四、单人床变成了练功床

 五、苦中有乐笑中有泪

 六、拴围脖儿练出的后手翻

 七、写作业走神儿体操改跳水

 八、让妈妈难过不已的游泳裤

 九、胡同里练功要拿奥运金牌

欢乐过九时电视演春秋——记小巷平民刘兆林

 一、九时电视进家小院变成剧院(戏园)

 二、想显摆,撞坏“风头”车怕挨揍,钻进空铁桶

 三、穿时髦衬衫吃动物饼十

 四、“耍冰棍棍儿”点儿挺背玩“速劈柴”是一门儿灵

 五、打群架下不去手搞恶作剧挺开心

 六、挖防空洞不落后做土砖坯快又好

 七、“板儿砖”录音机成珍爱邓丽君“靡靡之音”最难忘

 八、贴彩膜黑白成彩色加放大镜9时变18时

 九、小院喧嚣将成绝响家传火烧渐成绝唱

半生残却难用画笔勾画——记西兴隆街残疾画家姜亦钟

 开篇:沉重的画笔 我眼中的姜师傅

 姜师傅画说一:买年画 爱年画 画年画

 姜师傅画说二:终于到荣宝斋开了眼

 姜师傅画说三:背面看电影 剧照画成反体画

 姜师傅画说四:画大画 声援亚非拉

 姜师傅画说五:被美院附中拒收的孩子

 姜师傅画说六:“文革”画红色最多 主席木刻像供不应求

 姜师傅画说七:在风筝上画足球明星

 姜师傅画说八:为居委会义务画黑板报

 姜师傅自述:迟到的医疗意外真相

 尾声:用绘画陪老屋走完最后一程

票戏人生——记施兴胡同花派传人郝月迟

 一、五十年后圆儿时戏曲梦

 二、“总召集人”家里变戏园子

 三、为学戏拜师花月仙

 四、唱戏娱已更娱人

 五、戏里戏外人生如一场梦

 六、业余“票友”的专业“行头”

 七、暮色中的绝响

念想儿——记胡同收藏家郭润

 一、大宅门里出生 小四合院里成才

 二、大众剧场被拆断了童年念想儿

 三、见证“小郭飞刀”的门墩儿失踪

 旧、“大头”和他家大门上的“楹联”

 五、为求青铜鼎 惊魂烂尾楼

 六、青花大盘当水盆 雍正宝物变废物

纵好风相送难上青天——记京城金马派风筝传人吕铁智

 一、“金马派”与黑锅底“沙燕儿”

 二、能把人拽上天的大风筝

 三、风筝金风筝哈风筝于

 四、“放晦”

 五、糊“屁帘儿”起步与风筝结缘

 六、各有各的玩儿法

 七、从胡同走出国门的风筝

 八、尾声

人散后老巷空余烤鸭香——记张立群和他的烤鸭店

 一、来华访问的总统要来吃烤鸭

 二、烤鸭店开在老巷深处

 三、下岗催生家庭烤鸭店

 四、送货上门,烤鸭飞出小胡同

 五、雨夜送人拾金不昧显真情

 六、张惠妹:想吃烤鸭还是来这儿最省心

 七、戈尔学到了吃烤鸭的“机密”

 八、父女两代人的新老烤鸭经

 儿、残垣断壁间 烤鸭永留香

父与子人鸽续情缘——记胡同养鸽人崔立生

 一、鸽子伴着主人遛弯儿

 二、房顶上搭鸽子窝

 三、孝心引他走上养鸽路

 四、新主人遭遇鸽子的“鹰爪拳”

 五、鸽子接纳新主人

 六、恋“家”的小鸽子

 七、把小鸽子当小孩儿呵护

 一个和八个

试读章节

七、写作业走神儿体操改跳水

2006年,7岁的鹏鹏背着书包走进课堂,成为前门小学一年级四班的学生。但由于去体校训练占用了不少自习时间,开学时间不长,鹏鹏的学习就有点不专心了。有一天晚上,鹏鹏妈妈检查作业时发现儿子的作业本上出了许多不该出的错,连小时候就能背诵的四句唐诗竟然每句都有个错别字,他的四句诗是这么写的:“春眠不觉(小),处处(文)啼鸟。夜来风雨(生),花落(枝)多少。”鹏鹏妈妈让他自己把错查出来,他对着作业本念了一遍,还挺不服气:“我哪儿错了?就是这么读。”“你再仔细看看,音没错,字儿全错了。”“噢!”他一拍脑门儿,扬着头冲妈妈一吐舌头出了个怪样,赶紧拿橡皮把错别字擦掉了。

为了不影响儿子学习,汤师傅把鹏鹏从体操班转到了不占用学习时间的跳水班。

八、让妈妈难过不已的蒋泳裤

尽管鹏鹏过去连游泳池都没去过,可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有了教练的辅导,再加上体操的底子和自己刻苦的努力,来跳水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又成了跳水班成绩最突出的学员。

他在跳水班的知名度很高,不仅教练、跳水班的学员们都认识他,就连学员的家长们也都知道那个个头儿不高的小同学是新来的鹏鹏。不过,他的这个知名度和他的训练成绩似乎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主要是那条劣质的游泳裤让他在游泳馆一举成名。

就是这条游泳裤,让做妈妈的心里挺长一段时间都是难过不已。

那条游泳裤是鹏鹏妈妈在桥湾地摊儿上买的。位于草厂六条南口的桥湾,曾是一条特别繁华的街道,这条街的北口与北芦草园、草厂六条、薛家湾相连,中段与南芦草园和薛家湾的另一条小岔道贯通,南口接壤_二里河大街。这里店铺林立、商家云集,除老字号“新月斋”、桥湾副食店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营店外,大多是由原住户把自家的邻街房租给做买卖的外地人开的各种小门脸儿。有早点铺、拉面馆、水果摊儿、金鱼店、服装鞋帽批发、五金百货商店、带洗脚按摩的发廊、经营肉禽蛋奶的副食店。在前门地区,除鲜鱼口外,这里是百姓们淘换便宜货的商业中心,住在周围胡同的居民都习惯到这里采购生活用品。

儿子要参加比赛了,平常穿的那条游泳裤已经不太合适了,鹏鹏妈妈就匆匆来到桥湾,打算去商店为儿子买条游泳裤。可巧有个小商贩推着三轮车在那儿叫卖着,平常习惯了节俭过日子、有便宜绝不买贵的鹏鹏妈稍一犹豫,转身走了过去。一看车上正好摆着几款不同颜色的游泳裤,看看还行,再一问价儿,也就是平时一半儿的价格。鹏鹏妈挺高兴地买回了两条看上去还挺像样的游泳裤。可谁知,就是这个游泳裤让鹏鹏在众目睽睽之下闹了个大笑话。

那天是鹏鹏他们跳水班的一次阶段性汇报表演赛,所有的孩子家长都被请到看台上观看他们的比赛,鹏鹏的爸爸汤师傅也在其中。比赛开始了,这些孩子被分成好几组在不同的跳台上此起彼落地往水里跳。所有家长都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汤师傅也是不错眼珠儿地盯着儿子的一举一动。突然,他发现鹏鹏的游泳裤有点不对劲儿,松紧带儿似乎失去了作用,鹏鹏在快速地往岸边游,游泳裤也一边借着水的阻力迅速往后退,汤师傅眼睁睁地瞧着那条游泳裤慢慢沉入了水底,也是干着急没办法。此时只顾往前游的鹏鹏并没察觉他已经开始裸泳了,等爬上岸才发现,自己怎么光着屁股上来了?他急了,站在那儿大声喊了起来:“教练,我的游泳裤不见了!”这一嗓子不但喊来了教练,也喊来了全场所有人的目光。大伙的眼球齐刷刷聚焦在全身赤裸的鹏鹏身上。鹏鹏倒是不紧张,跟着大伙笑了起来,还是教练把自己的大背心儿脱下来给他穿上。之后的比赛,鹏鹏居然是穿着内裤完成的。  比赛成绩不错,晚上回到家,鹏鹏那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呢。跟妈妈开始侃自己的成绩:

“您猜我今天跳下水游回岸上游得有多快?我快得把游泳裤都甩掉了。”

“啊?那你不就光屁股游啦。”妈妈惊讶地问。

“哪儿能呀。”他不无得意地炫耀着:“教练一看不好,赶紧把内裤扔给我,我就又能参加比赛了。”

“你得第一了?”

“那当然了。”他肯定地回答。随后一摸脑袋坏笑了一下:

“不过我的内裤一进水就变透明了,幸亏中间有个米老鼠图案,要不然我的小鸡鸡就暴露了。”鹏鹏说完嘻嘻地笑起来。

妈妈听了,心里却打翻了五味瓶。

孩子练功这么多年,吃了多少的苦,他们这做父母的,当然最清楚,而鹏鹏比其他孩子少得到的,也没人比他们更明白。

一次,汤师傅陪着鹏鹏在街上练功,鹏鹏一绕,拐进了另外一条街。汤师傅一看,孩子是奔着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去了。到了快餐店的门口,儿子站住了。

“爸爸,里头卖的汉堡包真香,能给我买一个吗?”

汤师傅憋住了,他兜里没钱。

“爸爸,你是不是没钱?你下次有了钱给我买一个吧?甭管什么时候,你记住就行啊。”说完,孩子一转身一下子就离开了那个大门口,飞也似的跑远了。

留下了汤师傅一个人站在那里,半晌儿没动地方。晚上到家,鹏鹏也再没提这事,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洗了,倒床睡下。

甭说这些,同龄的孩子有的那些玩具,鹏鹏有什么呀?什么都没有。父母知道亏了他,可又怎么办呢?

为了给孩子增加点营养,做妈妈的想着法省出点钱来做点红烧肉、炖点鱼,可自已当然舍不得吃,两个人的筷子都是把肉往孩子的饭碗里夹。开始孩子小,顺当当地吃了。慢慢地,孩子就明白了,就跟他们急了。嚷着:你们干吗不吃呀?你们不吃,身体要是不好了,谁管我呀?”

眼泪在他们的眼圈里转了一下,一股脑儿地流到了心头上,那上面恰似有不少的伤痕,被泪水一浸,生疼,痛彻心腹。P30-34

序言

有记载,1949年北京的胡同有三千零五十条,1990年有二千二百五十条,到2003年,北京的胡同大约只有一千六百条。而据新华网披露的数据,2004年北京现存直接称为胡同的只剩下一千三百多条。有些胡同实际上已经作为大街,真正意义上的胡同现在只有六百三十多条了。

我从小生长在前门地区鲜鱼口内的一个胡同里,直到二十九年前参加工作,才离开那个给我留下许多童年记忆的地方。

2001年,听说北京前门地区那片百年胡同,将要作为危房改造和修建道路而整片拆迁,我便开始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这些正在拆迁或即将拆迁的胡同。寻访昔日的老邻居、老同学和童年时曾经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儿们,以采访的方式,记录下他们最后的胡同生活场景。

漫步于北京的胡同,我感受到的依然是老墙灰瓦中孕育着的一种悠长的宁静,胡同承载的不仅是老北京的历史和记忆,还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和延续了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生活习惯。胡同对于他们来说既是赖以生活、习以为常、享受天伦之乐的一个空间,同时又是他们传承京味文化的一个载体。

住在胡同里的人们以四合院为单元,宛如一个个大家庭。黄昏时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返回各自的院落,放学的孩子们,各自的推开街门到胡同里玩。搬来凳子坐在墙角的老人,时时刻刻感觉得到左邻右舍对他们的关注,知道自己一招唤就有人应声,一抬头就可以寒暄。街坊之间串门儿、聊天儿、听着“话匣子”品香茶的日子则过得有滋有味。孩子们在胡同里过的开心,哪个院儿里都有他们的伙伴。老人们在胡同里活的放心,踩在胡同的土地上,可以深深感到自己的“根”就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

在我采访的这些普通百姓中,处境也各有不同,他们有过苦难的经历和幸福的家庭,他们有着各自的爱好和一技之长。这里有热爱评剧和一帮同龄人自娱自乐的票友;有低保家庭精心培养的体育童星;还有接待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等众多名流的胡同烤鸭店经理;更有在贫寒病痛中坚持把胡同留在画里的美术爱好者和把制作风筝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下岗职工。尽管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却也书写着自己精彩的人生。他们在成长中学会苦中作乐与命运抗争,他们生存的家园有不少都面临拆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久将告别熟悉的胡同。但他们都没有向命运低头。

他们,浓缩了这一特定时期充满北京文化色彩的、原汁原味儿的京城胡同百姓生活。

随着北京胡同的减少,甚至消失,越来越多的人们从狭隘胡同、早已沦为“大杂院儿”的旧四合院里迁出,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也许用不了多久,当人们再回首那逝去的胡同生活时,沉淀在胡同内的那份和睦相处的浓浓化不开的邻里亲情,那种与世无争、淡泊温情的生活方式和那院落之间、空气中的平静或热情、纯朴的民风与德性,将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深处,而最终随风远逝。

当老街坊们纷纷搬离他们多年居住的四合院时,当许多熟悉的胡同被夷为平地,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被拆成一片废墟时,往日沧桑古巷里那些老百姓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却时时缠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于是,我拿起手中的笔和相机,把我所见到的和所记得的,尽可能地留在这本书里。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先后得到黑明、郝军、李方等多位好友的热心帮助。特别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师为本书专门题写了书名。著名京味儿作家肖复兴老师、刘一达老师为本书作序。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王文澜老师为本书题跋。在此,我一并表示最由衷的感谢。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为我出版了第三本书,副总编辑奚耀华老师对此书的评价较高,并精心策划运作出版,并让好友王东升为本书担任责任编辑及总体设计,通过他们的精心设计制作,此书终于与读者见面。

在此,我深表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8: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