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走过的人生驿站,就不能回头。即便回头,也不可能再找到当年的痕迹了。驿站重新装修,旅人华发丛生,小乔变老乔。老乔也得往前走啊!
裘山山,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品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以及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多种奖项。本书是裘山山的一部散文自选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往事门前走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裘山山 |
出版社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也许走过的人生驿站,就不能回头。即便回头,也不可能再找到当年的痕迹了。驿站重新装修,旅人华发丛生,小乔变老乔。老乔也得往前走啊! 裘山山,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品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以及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多种奖项。本书是裘山山的一部散文自选集。 内容推荐 这是我的第六本散文集,如果加上我的另外两本长篇纪实散文的话,我出版的散文作品已经超过小说作品了。这让我有些意外,因为我在小说上下的工夫比散文大多了。可见写散文对我来说不是创作,而是一种心绪的表达,如此,写起来便轻松随意,产量较高。 不过这本散文集和前面几本有很大不同,这本可以算是我的自选集了。我将前五本中我比较喜欢的散文篇什挑选出来,加上近两年的新作,合成此集。 目录 青春之谜 青春之谜 从往事门前走过 黑白人生 全家福 不曾发生 小钱大快乐 学骑车 我的漫长的学驾生涯 我的漫长的学驾生涯 和话剧的缘分 新年音乐会 咖啡屋 我被LV撞了一下腰 认错人 热爱游泳 会议合影 暖茶一杯 子非鱼 做母亲 独自旅行 老太太的“回头率” 祖祖住院记 厨房“超人” 写诗的父亲 子非鱼 写给姨妈的信 我们女人之幽默 我们女人之幽默 我宁可你说我不贤惠 说女人抽烟 女人的名字 浅析刘静的女侠风格 曼玲藏族舞蹈艺术初探 一个“牛人” 艳遇 不老的女人 等你到老 北京的一个雨夜 等你到老 十万个姓名 男人瞿秋白 老兵沙蠡 我一直叫你家海 四十年前的爱情 四十年前的爱情 一个让人内疚的日子 战后故事 山之上有国殇 遥想城墙当年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拉萨童话 我可以相信你吗 在故乡思念故乡 你在他乡开花吗 梦里杜鹃 与樟树有关的生活 成语里的狗 热爱植物 你在他乡开花吗 城里的树 一路有树 到俄罗斯去看树 后记 试读章节 夏天最热的时候,我去重庆采访。采访完成时,接待我的小韩再次问我想不想去哪儿玩儿一下。他问得很诚恳。头一次问我时,我想也没想就说哪儿也不去。除了太热之外,就是我对重庆太熟悉了,熟悉到了解它的一切缺点而忽略优点,如同对丈夫。可小韩再次问我时,我犹豫了。看得出他不是敷衍我,很真诚。然后他主动提出建议说,去北温泉怎么样?可以让你的小孩儿游泳。我说,是不是太远了?他说不远,坐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说,那就给你们添麻烦了。 其实在我嘴上说路远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些想去了,语气里是半推半就的味道。一到重庆时我就想过,此行除了北温泉,其他什么地方我都不去。当然,我想去北温泉,并不是像杨贵妃那样喜欢温泉浴。虽然我们同是女人,可我哪有条件养成这等喜好?乃是因为20年前,我们一家因父亲的命运迁徙到了北温泉所在地北碚。我在那里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这20年来,我从未专程回北碚看过,虽然它与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只有几百公里的距离。我也不知道我在回避什么,甚至有两次从它边上路过,我也没有下车去看一看。北碚在我的记忆里,似乎越来越遥远了。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很快就驶上了那条我熟悉的路,准确地说是我熟悉的风景之中。路已经是新路了,修宽了不少,也平坦了许多。怪不得小韩说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原来的路程需要多一倍的时间。我一直盯着窗外,如同那些叶落归根的老华侨一般。同行的儿子有些晕车,坐在我的身边一言不发。从重庆市区到北碚,所经之处全是丘陵地带,坡坡坎坎上种着稀疏的庄稼。这里的土地少而贫瘠,农民的日子不大好过。但不知为何,包围在这些坡坡岭岭之中的北碚,却一点儿没显出穷困相。20年前就是座很像样的小城,现在一定更繁华了。汽车到了北碚,街上的景色果然是热闹而又艳丽,乍一看和重庆市区已没什么区别,唯有那个汽车站依旧,因为我一眼就把它认出来了。旧的水泥大门,旧的候车木椅。读中学时,我作为班干部,曾带着同学去那里做好人好事,打扫卫生、扶老人上下车什么的。 我并没有对小韩说起过我曾经在这里生活过5年,所以此时此地也不好意思叫他们把车停下来多看两眼。于是这些新的和旧的景色都从我眼前一晃而过。 车过我们家曾住过的那个地方时,我心里居然有些激动。我伸长了脖子往外看。可惜我们家住过的那栋房子不在路边,而路边已被花花绿绿的广告牌占领了,连我每天放学都要走的那排长长的台阶都没看清楚,车子就一晃而过。 心里的味道一下子长起来。 小韩坐在司机旁边,不时地给司机点烟。他们谁也没察觉到我的心情。他们已习惯带着客人去这种风景点游玩,习惯在熟悉的景色中赶路。他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来。儿子因为晕车,除了沉默,只反复说一句话:妈妈,还有多远?他也在赶路。只有我在漫游,或日梦游。一种陌生的滋味儿悄然地蔓延开来。 这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呢?你说不好受吧,又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惬意:你说好受吧,又令人非常感伤。我想了半天,想出一个词:怀旧。 尽管我没有看清楚那排阶梯,我却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背着个花布书包在阶梯上低头走着,她总是喜欢低着头走;还看到转过弯之后,那栋楼的四楼上,有一个头发花白的女人在焦急地张望。女人的丈夫,少女的父亲,在距北碚200公里的地方修铁路,每月回来一次。女人的大女儿,少女的姐姐,则在更为遥远的北方农村插队,所以女人和少女相依为命。 女人把少女盼回家之后,她们就吃晚饭。晚饭非常简单,一个菜,最多两个菜,放在一张方木凳上,两只小凳摆在两边,就成了饭桌。她们总是吃得沉默寡言,如同她们那没有多少色彩的日子。 女人总是皱着眉头,用手拄着她花白的头,陷在一张破藤椅里发呆。美好的往事让她心酸,悲惨的往事让她心痛。她不明白自己是如何落到这样一个境地的。她曾是那样一个令人羡慕的才华横溢的女记者……但少女毕竟是孩子,她无法明白母亲那一代人所遭受的风暴,无法理解母亲心里的辛酸苦闷。面对母亲那愁苦的模样,她只能认为母亲的不快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她变得十分自卑,低着头走路,寡言少语,尽管学习很好,却从来不敢有一丝骄傲的模样。 她学会了生活在内心世界里。 岁月一晃而过,少女高中毕业了。因为待业,母亲领着她回故乡去了。离开的时候,她竟然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很容易就走掉了。是因为这里留下了太多灰色的记忆,还是因为待业的苦闷使她渴望到一个新的天地去看看?至今也很难说清楚。 总之,她一走就是20年…… 一个绿荫掩映的大门……汽车忽然驶过一个绿荫掩映的大门,我差点儿忽略了它。 那是煤矿工人疗养院。没有任何修饰的大门丝毫未变,连门上的几个字也依旧,只是水泥门柱更加斑驳陆离。不知那门里的景色变了没有,斯人是否依旧? 上初三时,我们班上转来一个女生,姓李,说着一口好听的北京话。我到北碚5年,一直固执地讲着带有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她的到来,使我感到自己有了同类,就和她十分亲近。 她大概也如此吧。一个星期天,她邀请我去她家玩儿,我就去了。她的家,就在这个疗养院里。她说她母亲刚调到这儿来工作。我没有见到她父亲。她妈妈——一位疗养院的女医生,非常客气地接待了我。我感觉她是把我当做成人来接待的。除了招待我吃糖果外,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带我们去赏花。 当时是冬天,院子里有许多茶花正在开放。她走在前面,我们两个少女跟在后面。她告诉我们茶花的种类和特点,告诉我们院子里其他的花将在什么季节开放、都是些什么颜色和香气……以我当时的年龄,是不懂得欣赏这些的。但我为受到如此郑重的接待而认真地聆听着,我不愿轻慢了她对我的那份尊重。 但我心里始终不明白,她为什么要那样待我。 现在,在20年后,当我从往事门前走过时,我却忽然明白了。因为我似乎清晰地感受到了她20年前的寂寞。 是的,她一定是寂寞的,因为寂寞,才把我这个不谙人事的女孩子当成客人,当成来看望她的朋友。她从北京城来到这样一个小地方,独自和女儿相依为命,这中间,一定有着与我母亲相似的人生磨难。突然落入这样一个环境——依山傍水,远离都市,周围尽是陌生的面孔,她一定不知如何是好,她一定有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是个知识女性,一定也和许多知识女性一样多愁善感。当她见到我时,就把我当成了她的同类,即使明知道不是,也想从中找到些许安慰。当她走在花丛中向我们讲述那些花时,她并不在乎我们听不听,她需要的只是这种生活方式,她在讲给自己听。 可惜这一切,我却是在20年后的今天才明白。而此时明白,已完全不可能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了。我甚至忘了那女生的名字,只隐约记得姓李,因为只同学了半年,她就又转学了。她的家离我们学校实在是太远了。 也许对我来说,不需要弄清真相,就好像那女生的母亲不需要我真的能和她交流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在乎形式。 可是,我是多么希望知道那个女人后来的情况呀。她重新回到北京了吗?如果没回去,她适应那个偏僻的环境了吗?她重新找到感情的归宿了吗,7我想如果我们此刻相见,我一定不会再一言不发地跟在她的身后,我会和她聊得非常投机,我会告诉她我明白她的心情…… 不不,又错了,我忘了一个最简单的规律:如果此时相见,她已不再是中年女人。该淡漠的已经淡漠,该忘却的已经忘却,该消解的已经消解,那不能淡漠、不能忘却、不能消解的,也已经沉淀为一颗颗心的结石,无法倒出。或许她会静静地坐在一边,听我和她的女儿诉说我们自己的心境。 岁月已将往事定格在那一刻,定格在茶花丛中。 P5-7 后记 这是我的第六本散文集,如果加上我的另外两本长篇纪实散文的话,我出版的散文作品已经超过小说作品了。这让我有些意外,因为我在小说上下的工夫比散文大多了。可见写散文对我来说不是创作,而是一种心绪的表达,如此,写起来便轻松随意,产量较高。 不过这本散文集和前面几本有很大不同,这本可以算是我的自选集了。我将前五本中我比较喜欢的散文篇什挑选出来,加上近两年的新作,合成此集。 出一本散文自选集的想法产生于3年前,却迟迟难以实现。其根本原因是散文没有小说那么有市场,一些出版社一听到是散文集,马上就打退堂鼓。我很理解,毕竟大家都生活在市场经济之中。在遇到西藏人民出版社之前,我已经和三四家出版社接洽过,最后都不了了之。终于,还是和西藏有缘。 今年夏天我去济南书市,见到了神交已久的网友“孤独雪山”(郝桂尧先生)。他曾在西藏工作多年,由他介绍,我认识了西藏人民出版社社长刘立强,又由刘社长,认识了我的责任编辑党力文女士。当党力文告诉我,她也当过兵并且是从北京来援藏时,我就知道,这本书一定是能够做成并且做好的。西藏,军人,这两个元素将我们连在一起,让我们彼此信任和理解。 感谢西藏,感谢高原,它总是带给我好朋友,好运气。 我还要感谢我的读者,尤其感谢我的网友们。3年前,我在新浪网上开了一个博客,这本集子中的大部分散文随笔,我都在博客上贴过,先后得到过很多网友的肯定和点评。而网友们的喜爱,也成为我选择这本集子的一个标准,并让我有信心以我的风格坚持下去。 感谢支持我的每一个人。我愿为你们,写出更好的作品。我也想与你们有更直接的交流沟通,以期听到宝贵的意见。在此留下我的电子邮箱:qss511@163.com。 裘山山 2009年11月26日于成都正好花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