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家书(中兴第一名臣的人生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曾国藩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汇集了清朝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人生智慧。该书从曾国藩的家书来体现他做人的方法与技巧,并收录了他大量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他智慧的一生,展现了他修身、劝学、治家、为政以及人际的主要思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涵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和道德修养,从而使其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这本《曾国藩家书》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一 修身篇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2

 曾国藩裁军避祸/2

 致四弟·劝弟须静养身体/4

 曾国藩戒烟的故事/5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6

 善于将将而不能将兵的曾国藩/7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9

 曾国藩的保身之道/10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12

 善听人言的曾国藩/14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15

 年少失言的曾国藩/16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7

 立大志,发奋自强/18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20

 曾国藩教子/21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21

 喜得宋版《广韵》/23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23

 本色书生/24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25

 曾国藩纹丝不动的坐相/26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27

 时刻掌握自己的命运/28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29

 曾国藩的个性/30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32

 早年显达/33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35

 心诚的曾国藩/35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37

 曾国藩的做人之道/38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39

 主张精神修养/39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41

 力戒浮躁之气/41

 致九弟李弟·须戒傲惰二字/42

 满招损,谦受益/43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44

 欲速则不达/45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46

 曾国藩为国招贤/46

 致九弟季弟·做人须清廉谨慎勤劳/47

 曾国藩锥劝四弟/48

 致九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49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50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51

 把握天下大事/52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54

 认真检讨每一天/54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55

 曾国藩的三戒/56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57

 控制自己的情绪/58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59

 曾国藩的养生经/60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61

 曾国藩的文人性格/62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64

 以身作则勤俭节约/65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66

 思想开明注重实际/67

二 劝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70

 曾国藩与《二十三史》的故事/70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72

 曾国藩论书法/72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74

 经世致用的曾国藩/75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77

 曾国藩为国求《藤峡》/79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81

 曾国藩与盗贼的故事/82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83

 曾国藩与《皇清经解》/85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87

 曾国藩与《四库全书》/90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1

 曾国藩的书友们/92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4

 曾国藩用人/95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6

 曾国藩京师购书/97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98

 书不离身的曾国藩/99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102

 曾国藩的功高之忧/103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104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104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106

 “书痴”曾国藩/107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109

 孟昭暹妙对曾国藩/110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110

 左宗棠智对曾国藩/111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13

 “终身大规模”/113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14

 活到老,学到老一/115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17

 搜集《通鉴纪事本末》/117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19

 曾国藩直陈时政/119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121

 巧买《二十一史》/122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23

 曾国藩妙喻读书/123

三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126

 曾国藩家风及后代/126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128

 不拘一格选人才/129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130

 三大标准严格要求/132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133

 科举之路/134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36

 注重家教勤俭持家/137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38

 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141

 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43

 办事而兼传教之人/145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48

 曾纪泽/148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150

 从失败中成长/151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佚/152

 律己律人的曾国藩/153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候父亲/154

 只问耕耘/155

 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56

 志向之敌/156

 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58

 幸运京官/159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160

 手足之情/161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62

 独立之志/163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64

 巨蟒转世之说/165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66

 曾国藩的遗嘱/167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168

 治家以孝/169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171

 和睦才能立业兴家/172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174

 两种人不能举荐/174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177

 曾国藩的简朴生活/178

四 人际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182

 曾国藩联赠彭玉麟/182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184

 曾国藩拜年/184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185

 “车笠之交”/186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187

 朋友多了路好走/188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191

 李鸿章和李元度的不同命运/191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193

 与同乡搞好关系/193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195

 曾国藩的情商/195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197

 左宗棠为何跟曾国藩绝交/197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199

 提拔李鸿章/199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202

 曾国藩择人用人/203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204

 山东救灾/205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206

 表现欲过强的人,不可久用/207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208

 大胆提拔部属/209

 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211

 量人而用不求全责备/211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213

 曾国藩幕府的歙县人/214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215

 善于用人得中兴/216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218

 曾国藩弃用之人/218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220

 治军先治心/221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222

 为什么曾国藩能打败洪秀全/223

五 为政篇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226

 曾国藩处置天津教案不力/227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230

 曾国藩发迹/231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232

 大事不放松/233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235

 面对局势而怦然心动/236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

 公议粮饷事/238

 曾国藩巧接谕旨/239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240

 曾国藩整顿盐务/240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243

 洋务之父/244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245

 严明法纪,以法治吏/245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247

 磨练自己的恒心/247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249

 推崇“读书不二”/250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251

 曾国藩的忠/252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254

 曾国藩的官场应酬/255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257

 善于抓住机会/257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259

 巧帮干爹/260

 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

 右春坊右庶子/261

 曾国藩的四个绰号/262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264

 与贤人联姻,自得贤人相助/264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267

 造就人生大局面/268

 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270

 洞悉时局/271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272

 戴罪立功/272

 禀父母·请敬接诰封轴/275

 常存敬畏之心/276

 禀父母·谨遵家命一心服官/277

 “耕读”思想/277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280

 曾左断交/281

 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284

 曾国藩第一次见道光帝/285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288

 国之藩篱/289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290

 借势而起/291

 致四弟·述坚守作战之困难/293

 镇压起义/293

 致九弟·申请辞退一席/295

 适时让权/295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298

 以勤报君/299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301

 曾国藩的识人绝活/301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303

 淡泊名利/303

 致九弟·战事宜自具奏/304

 敢于承担大的风险/305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306

 治军之法/307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308

 治军戒傲/308

试读章节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沅弟左右:

此次洋枪合用,前次解去之百支,果合用否?如有不合之处,一一指出。盖前次以大价买来,若过于吃亏,不能不一一与之申说也。吾固近日办事名望,关系不浅,以鄂中疑季之言相告,弟则谓我不应述及外间指摘,吾家昆弟过恶,吾有所闻,自当一一告弟,明责婉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岂可秘尔不宣?

鄂之于季,自系有意与之为难,名望所在,是非于是乎出,赏罚于是乎人,即饷之有无,亦于是乎判。

去冬金眉生被数人参劾后,至钞没其家,妻孥①中夜露立,此岂有万分罪恶哉?亦因名望所在,赏罚随之也。众口悠悠,初不知其所自起,亦不知其所由止,有才者仇疑谤之无因,因悍然不顾,则谤且日腾。有筏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息。吾愿弟弟之抑然,不愿弟等之悍然。弟等敬听吾言,手足式好,向御外侮;不愿弟等各逞己见于门内,计较其雌雄,反忘外患。

至阿兄忝窃高位,又窃虚名,时时有颠坠之虞。吾通阅古今人物,似此名位权势,能保全善终者极少。深恐吾全盛之时,不克庇荫弟等,吾颠坠之际,或致连累弟等。惟于无事时,常以危词苦语,互相劝诫,庶几免于大戾耳。

①妻子儿女。

曾国藩裁军避祸

自古为臣子者立下不世之功,无不为君主所忌。据说在湘军光复武汉时,咸丰帝一面高兴,一面忧虑,说:“想不到曾国藩以一儒生,竟能做一番大事。”当时咸丰帝身边的一位大臣当即说道:“曾国藩以侍郎开缺,丁忧在籍,与一乡绅无异,自古英雄起于草莽阊里之间,岂不令人担忧吗?”听了这话,咸丰帝皱紧眉头,沉思良久,慨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当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刚刚开始走下坡路,而曾国藩的声威,也没有像攻破天京以后那样如日中天。看来如果不急流勇退,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曾国藩是很难避免的。

清军江南大营被再度摧毁之后,清朝绿营武装基本垮台,黄河以南再没有什么军事力量足以与太平军抗衡,因而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依靠他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那拉氏上台之后,又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让他督办四省军务,身负昔日五位钦差大臣的职权,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事权归一,易于成功。

但是,自从进军雨花台以来,曾国藩兄弟迅速扩军,曾国荃所统由2万余人增至5万人,曾国藩指挥的部队由几万人扩大为12万人,除赣、皖厘金和数省协饷外,增辟粤厘和湖南东征厘金,这就使清政府不能不渐生疑惧,感到这对它是一种潜在威胁。清政府的这种感觉与日俱增,隐隐感到自己的最大威胁已不再是行将失败的太平天国,而是手握重兵、广揽利权的曾国藩了。

清政府知道,虽然湘军总数有30万人,仅曾国藩直接指挥的部队就有12万人,但内部派系复杂,各树一帜,他的嫡系部队亦不过只有曾国荃的5万之众。所以,清政府就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积极扶植曾国藩部下的湘军将领,使之与曾国藩地位相近,感情疏远,渐渐打破其从属关系。另一方面,打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曾国荃攻陷天京后,当天夜里就上奏报捷,满心以为会受几句赞扬,不料又挨当头一棒。上谕指责曾国荃破城之日晚间,不应立即返回雨花台大营,以致让千余太平军突围,语气相当严厉。

数日之后,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银下落,令曾国藩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尤其严重的是,上谕中直接点了曾国荃的名,对他提出严重警告。上谕说:“曾国藩以儒臣从戎,历年最久,战功最多,自能慎终如始,永保勋名。惟所部诸将,自曾国荃以下,均应由该大臣随时申儆,勿使骤胜而骄,庶可长承恩眷。”

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当然能品出这些话的味道,掂出它的分量。何况,曾国荃确实非常骄傲,以为攻陷天京全是他一人的功劳。后来曾国藩对赵烈文说:“沅浦之攻金陵,幸而成功,皆归功于己。余常言:‘汝虽才能,亦须让一半与天。’彼恒不谓然。”因而,攻陷天京前后,就成为曾国藩思想上最紧张的时期。他心里很明白,如何处理好同清政府的关系,已成为能否保持其权力和地位的关键,而正确认识并摆脱自己目前的这种政治处境,则是他面临的迫切问题。

于是曾国藩在削平太平天国之乱,湘军声威达于极盛之时,毅然奏请裁湘军归乡里,明白表示无挟军权以自重的态度。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七月初旬开始裁兵,一月之间,首先裁去2.5万人,随后也略有裁遣,人说招兵容易裁兵难,以曾国藩看来,因为事事有计划、有准备,也就变成招兵容易裁兵更容易了。  曾国藩说:“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这确实是帝王专制时代的残酷现实。所以曾国藩大刀阔斧裁撤湘军,这是消除朝廷疑忌的一种手段。

P2-4

序言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学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正是这种文化中最深刻的一页。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做到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清朝‘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

有的学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本书从他的家书来体现他做人的方法与技巧,并收录了他大量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他智慧的一生,展现了他修身、劝学、治家、为政以及人际的主要思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