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看红楼梦
分类
作者 宗春启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读者们提供了从后到前反着阅读《红楼梦》的方法,并提出《红楼梦》其实是曹雪芹的个人“忏悔录”。

《反看<红楼梦>》告诉读者说,《红楼梦》其实是要反着读的。该书作者通过重新考证了《红楼梦》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曹雪芹家族衰落的真实原因。该书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理解《红楼梦》的全新角度:曹雪芹并非要通过《红楼梦》谱写青春和爱情的赞歌,而是将《红楼梦》当作他晚年的“忏悔录”。贾宝玉也并非具有先进思想、追求自由的青年,而只是当时富家子弟的一个反面教材。该书认为,曹雪芹并非要在书中展示其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反而是带着辛酸泪回归于清朝统治者对于百姓的教化。

此外,该书还指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仍然属于原书,高鹗不过是整理编辑了这后四十回的文字而已,却没有续写曹雪芹的作品。

内容推荐

一部好的小说,必然有一个好的主题。一部伟大的小说,当然首先有一个伟大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那么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达成过共识。《反看〈红楼梦〉》,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红楼梦》的主题应该就在小说之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体现在小说男女主人公身上,但是为什么长时间达不成共识?确实是因为读的方法不同。那么,《红楼梦》应该怎样读?《反看〈红楼梦〉》给出的答案是:反着读。

《反看〈红楼梦〉》的作者说,反着读,本是曹雪芹的要求,也是批书人的要求。小说又名《风月宝鉴》。而“风月宝鉴”只准照背面,不可照正面,作者借道士之口说“要紧、要紧!”就是在叮嘱读者:看《红楼梦》,一定要看反面,不要看正面。在第十二回里,脂砚斋更是反复强调,不厌其烦。风月鉴一出现,脂砚斋便双行夹批道:“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庚辰本)脂砚斋强调,镜子即是此书。在说此镜“两面皆可照人”句后,脂砚斋又双行夹批道:“此书表里皆有喻也。”镜子有正反两面,此书有表里两层。脂砚斋要求读者:“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目录

《红楼梦》要反着读(代前言)

第一部分 重新认识《红楼梦》产生的背景

《红楼梦》与清初政治无关

《红楼梦》产生的时代

《红楼梦》里没有秘史

曹雪芹既不反满也不反皇帝

第二部分 贾宝玉是作者树立的反面典型

贾宝玉不是叛逆者

贾宝玉也是同性恋

贾宝玉该不该挨打?

抄检大观园根在贾宝玉

第三部分 贾宝玉“意淫”的女孩儿

贾宝玉“意淫”的女孩儿

第四部分 黛玉不可爱宝钗本无情

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

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

探春是映照谁的镜子?

史湘云:林黛玉的批判者

王熙风:脂粉队里的枭雄

第五部分 黛玉投湖了吗焦大骂的是谁

也谈“冷月葬花魂”

秦可卿是怎么死的?

焦大骂的女人是谁?

茗烟:非明阉而似明阉

第六部分 《红楼梦》为何那么多舛误

红楼不是曹家事宝玉亦非曹雪芹

曹雪芹的舛误及其原因

是谁改变了香菱的结局?

《红楼梦》贯穿全书的套路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

试读章节

《红楼梦》与清初政治无关

判定《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判断该小说创作的主旨是什么,不能不首先考察小说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小说作者的身世背景。毫无疑问,这两大背景与小说的思想性关系至为密切。

存在决定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作者的思想,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总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红楼梦》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有弄清楚《红楼梦》成书的背景,把小说中的故事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去分析考察,才能明白小说的主题以及作者的真实用意。

《红楼梦》的产生,脱离不开清初的社会大背景。然而决定一个家族命运的,只能是社会大背景下、纷繁世界中的一部分因素。过去许多研究者在论述《红楼梦》的成书背景时,总要联系到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联系到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汉民族的反抗,联系到宫廷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展开的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的争斗,还有为消除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而兴起的惨烈的文字狱。一些学者想当然地把这些背景和《红楼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便得出了一种结论:《红楼梦》是一部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封建皇权的政治小说。

遗憾的是,这些被认为与《红楼梦》成书有着密切关联的所谓“背景”,并不能从书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证据。专家学者们凭借主观思辨与牵强的推理,以及与小说无关的一些考证和联想,将自己也将读者引入误读的歧路。毋庸讳言,这些专家学者们在分析《红楼梦》思想的时候,有着自己的思维定式;他们阅读《红楼梦》时,不自觉地戴上了先人为主的有色眼镜。而他们的思维定式,包括他们的有色眼镜,不能不是来自于他们的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生活的环境。于是,革命家从《红楼梦》里看到了排满,政治家从《红楼梦》里看到了阶级斗争。那么,产生《红楼梦》的真正背景究竟是什么?

曹家败落与政治无关

笔者不认为江宁织造的曹家就是小说里的贾家。既然大多数人认为《红楼梦》中贾家的原型就是清初江宁织造的曹家,那么就是说:是曹家的败落,催生了《红楼梦》。曹雪芹,一个破落贵族的子弟,在凄苦与郁闷中,写作了这本《红楼梦》。因此,曹家衰亡的背景,当然也就是小说中贾家衰亡的背景。如果一定要说作者的家族背景和生活经历对小说产生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研究一下江宁织造曹家衰败的真实过程及原因,对于认识《红楼梦》小说产生的背景自然很有意义,至少,我们可以分析推断一下曹雪芹的政治立场。

江宁织造曹家的衰败,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雍正皇帝是靠阴谋手段夺取到皇位的;他当上皇帝以后,除掉了他的一些政敌。于是有些学者认为,《红楼梦》作者正是生活在雍正到乾隆初年这一历史时期,作者的祖上又和清朝上层有着许多联系,那么,作者及其家族便一定会卷入清朝上层的权力争斗之中;作者及其家族的命运,一定与宫廷里的斗争有着密切联系。还有文字狱。既然清朝初年“文网酷烈”,知识分子为躲避统治者的迫害,行文写字分外小心,而《红楼梦》就产生在那个年代,作者必然要用“曲笔”以躲避“文网”;因此,小说的故事背后,必定隐藏着许多历史的秘密,隐藏着作者许多真实的思想。这样一来,《红楼梦》就不单单是一部文学作品了,还同时是一部政治档案、宫廷秘史了。顺着这样一个思路,学者们不是在小说本身之中,而是从小说以外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找到许多“证据”,然后生硬地把这些“证据”跟小说联系起来。这就好比先肯定一个人有罪,然后再去寻找证据,便找到了许多“确凿”证据。

历史材料并非不能使用,关键是要合理,要恰如其分,要能服人。  好吧,我们也从史料人手,看看当时的背景究竟是怎样的。

据考证,曹雪芹的祖上,是清朝贵族的包衣奴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为母亲孙氏当过康熙皇帝的乳母而受到康熙皇帝的宠信,出任江宁织造多年。而到曹雪芹的父亲这一辈,曹家就被雍正皇帝撤职查办了,家产被抄没,由此一败涂地。

那么,导致曹家被抄的原因是雍正皇帝的政治迫害吗?

1974年,《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一书出版,大量的历史记载证明:雍正皇帝并没有把曹家视为政敌加以迫害。曹家的败落,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大半是由于曹頫的渎职和无能。

康熙末年,由于皇帝“政尚宽仁”,吏治失之弛纵,导致各级财政出现了许多亏空。这一点在有关清朝初年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记载。雍正上台后,一面“综核名实,罢一切不急之务”,一面传谕院部衙门和各省督抚,凡有亏空者,限三年之内如数补足,否则从严治罪。亏空官员们无不为之震骇。曹頫掌管的江宁织造也有大量亏欠。他上疏雍正皇帝承诺三年补足。雍正皇帝批准了,并在曹频的谢准奏折上批道:

“只要心口相应。若果能如此,大造化人了。”(引自《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后面的材料出处相同,不再重复说明)

这个时间是雍正二年正月初七。从这几句朱批上看,雍正对曹頫的诚信度表示怀疑。

雍正元年七月,曹颓向朝廷上交在南方出售人参的银两,因为价格低于往年而引起雍正皇帝的猜疑和不满。雍正二年闰四月,他问内务府:“人参在南省售卖,价钱为何如此贱?早年售价如何?”内务府报告说,三织造售参之价比康熙五十三、五十四、六十一年均少。雍正传旨:“人参在京时人皆争购,南省价贵,……理应比此地多得价银。看来反而比此地少者,显有隐瞒情形。”

至于曹频为什么把人参的价格卖低了,我们今天很难知道真相。但是不可否认,雍正皇帝的猜疑是有道理的,而且产生这种猜疑并不需要掺杂任何政治因素。即使换个别的什么人,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件事还连带内务府受到皇帝的申斥:“此等事尔等理应先行查出参奏”,而不是等朕问到你们才汇报,是不是你们怕得罪人呐?“此后如仍如此,遇事不查出参奏,只等朕降旨,断不容也!”他严令内务府,把人参价格的事情查明上奏。在这件事上,曹頫给雍正皇帝留下的印象肯定是不好的。P2-4

序言

我读《红楼梦》后,一直不敢写心得,因为知道其问玄机太深,朦胧的地方多,难以下笔深谈。宗春启兄日前把他的大作拿来,让我看看,一下子就被其文字吸引过去,觉得颇为好玩。我和春启是报社时代的朋友,知道他在新闻学上颇有造诣。未料关于“红学”亦多奇音,下笔滔滔,字透卓识。对我这个“红学”的外行而言,好像上了一堂新课。

《红楼梦》的复杂,创造了汉语文本的奇迹。老子五千言,至今难以达诂。而曹雪芹更有甚之,笔下的大观园,亦神兮渺兮,汪洋般一望无涯,比老子要晦明不已。怎么看它,不仅是个美学的问题,也是对慧能的考验。谈《红楼梦》涉及的范围真的太广,也不乏借此讲人间世的秘密。胡适把它作为自己学问的试验场,王蒙大大发挥了小说家者流的惺惺之惜。宗春启是报人,深味书写与流布间的关系,故其读《红楼梦》提出要反着看的观点,真是悟道之言。封建环境下的文人,文字不得畅达表露,只能隐曲为之。从字的背后揣摩世道人心,不妨说是一个策略。曹雪芹往矣,我们还有诸多不明的空间。从那里找无词的言语,真的像迷宫探秘,总有些许的快慰的。

历来讲“红学”的人,折射的差不多是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喜欢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其对照,在互为参照里发现人间的妙言。王国维读曹雪芹的文字,自然也和他的气质有关,沿着文本的套路,和叔本华的哲学吻合了。俞平伯谈大观园的是是非非,就有其曾祖父俞曲园的特点,背后是文史的学问,其明畅流利,乃如昆曲般清秀。舒芜也写过一册红学的书,和邓云乡的名物考辨多有相似处,真的有趣得很。和上述的学人不同,宗春启的研究更像是人生哲学的演绎,在文本里考释历史的原委,又从这个原委里阐释世间万象,恍然悟道,且情思无限。作者喜欢在现象界的背后找本原的存在,并不被作家的幻象所囿。他对书中的人物理解,有的和我自己的一贯印象就很不同,给人新奇的感觉,但又言之成理,绝不强求于人。新闻界的人深味真俗之谛,知道在东方世界表述思想,往往隐曲不已,多为隐语。也了解封建王朝的游戏规则,不像书斋中人,以文本为文本,被牵着鼻子走。本书有许多判断都出人意外,比如说《红楼梦》不是秘史,乃日常生活的写真。曹家的败落不关政治,系经济管理不善所致,我以为写得都好。我们对清代的理解,有时受到晚清排满意识的影响,可能把一些日常的问题政治化,就不免对一些现象有过分阐释之嫌。春启兄厌恶这种思路的琐碎化,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推演文本里的故事,从中找出自己的结论,就没有一点学术腔与文人腔,显得好玩了。

自然,不一定所有的读者都同意他的观点。也许他的视野也遗漏了什么也未可知。不过他说贾宝玉不是叛逆者,还是有作者自己的道理,书中提供的理由也足以支持其观点。他从清代的相关文献里,探寻历史的环境变迁,以及人际关系,都很有说明性。印象最深的是论者知人论世的气魄,谈吐直来直去,毫不温吞,也不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好似也从中读到了作者自己的性格。或者不妨说,春启兄以曹雪芹的文本为对象,谈他的人生经验与认知模式。他这一代人的史学观与人生观,在对象世界里也对象化了。

自从有了“红学”,就有了象牙塔里的声音与民间的声音。士大夫者流的阅读经验和市井里的平民经验总不一样。而专业学者与非专业的思考者亦有差异。春启兄属于后者,所以为文不求正襟危坐,谈吐亦天马行空,不为陈习所累。我喜欢他的性格。在报社时,就不随风转动,常常说出别人不说的话。重要的是,他兴趣广泛,小说、戏剧、乡邦文献、野史、民俗,驳杂而多致。有了这些基础,再来读《红楼梦》,就有了野性的因素。文学研究日益专业化的时候,我们偶读这样的书,就如感受到田野里的风,有种清爽的感觉,好似在草丛间闲步,轻松极了。也许红学界会视而不见,但读者多样,总会有自己的知音吧。写作的人,乃精神的独白,至于江湖冷热,何必顾及?

我和春启兄分手多年,这些年彼此都有变中的不变,和不变中的变。时间悄悄地流逝着,我们也渐渐走向老年。老而习书,远离喧嚣,独自梳理自我,和历史默默地对话,才有一种超功利的静观。我们这一代,在是是非非里浸泡的太久,转身一摇,超然对己对人的时候不多。现在,逍遥地静思默想,把一部心史端出来,总算是对过去与未来的一种交待。读罢全书,掩目思之,叹息良久。他的心血,总不会自流的。

2009年3月2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