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庄语(从庄子视角的一种品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王明强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了解《老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庄释老。庄子不但在时间上早于韩非,而且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通过庄子的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一书的原旨。王明强所著的《<老子>庄语:从<庄子>视角的一种品读》注重择取《庄子》一书的内容来阐释《老子》的思想,为了行文的顺畅,正文中多为现代译文,相关原文附于每章之后,以便于读者检阅。

内容推荐

王明强所著的《<老子>庄语:从<庄子>视角的一种品读》内容简介:二千多年前,老子骑着青牛从函谷关飘然而去,随着他背影的渐渐远离,模糊的不但是他的身影,更是其玄妙的道学。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哲思幽邃、境界玄深、追求高蹈,后人仁智各见,注本繁多。

《<老子>庄语:从<庄子>视角的一种品读》以庄解老,探其原旨,敷演大义,别开蹊径,独具一格,实乃读者了解《老子》之津梁。

目录

第一章 玄妙的世界

第二章 相对的哲理

第三章 超然的治国方略

第四章 幽眇大道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天地之根

第七章 无私之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玄德

第十一章 无之用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忘身

第十四章 大道无形

第十五章 得道真人

第十六章 虚静常道

第十七章 虚己而治

第十八章 大道废

第十九章 素朴

第二十章 大智若愚

第二十一章 孔德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德

第二十四章 自美者不美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持重守静

第二十七章 袭明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天下不可为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一章 兵为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在天下

第三十三章 明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第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七章 无为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世风日下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反与弱

第四十一章 道隐无名

第四十二章 强梁不可为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 大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无为无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

第五十章 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常自然

第五十二章 习常

第五十三章 盗夸

第五十四章 大道之德

第五十五章 赤子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无为治国

第五十八章 政闷民淳

第五十九章 啬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贵道

第六十三章 细大易难

第六十四章 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愚民治国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

第七十二章 大威

第七十三章 勇于不敢

第七十四章 代司杀者杀

第七十五章 淡泊治国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八章 水之柔

第七十九章 有德司契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玄妙的世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凡是可以谈论的道都不是真正永恒的大道;凡是可以用来称呼的名都不是真正永恒的名。天地的起源是“无”,万物之母是“有”。所以经常体悟无,是为了体察天地之间无形的变幻莫测之妙;经常认识有,是为了观察识别万物外在之形。无形和有形虽然名称不一,但有着同一来源,都来自玄。这幽眇深微的玄无限推源上去,就到了天地宇宙演变的根本了。

春秋时期,社会大转型,各家学说大鸣大放,各种“道”层出不穷,而且“道不同不相为谋”,彼此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道”是真理,批评别人的“道”是谬误。岂不知这些纷纷扰扰、搅得世间不太平的“道”都是些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小道”,并不是涵盖整个宇宙、永恒不变的“大道”。真正永恒的“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这种“道”无形无迹、杳渺难测,但却支配着整个世界。《庄子·秋水》中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道”正是“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庄子·知北游》更是进一步指出道是“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人类的语言是苍白乏力的,企图去描述幽深冥妙的“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向北游历的故事就阐明了这个道理:

知向北游历到玄水岸边,登上隐奔的山丘,正巧遇上无为谓。知向北向无为谓请教:“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知向北得不到解答,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狐阕的山丘,见到了狂屈。他拿同样的问题向狂屈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正打算告诉你,心中想说却又忘记了想说的话。”

知向北得不到解答,回到黄帝的住所,向黄帝请教。黄帝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向北问黄帝:“我和你知道,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谁是正确的呢?”

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不用言传的教导。……”

我们赋予万物以名称,但这些名称并不是万物经久不变的名称,比如“狗”又被称作“犬”,“书”在英文中称“book”,实际上“狗”和“犬”、“书”和“book”都只不过是人为的一种符号,并不是所指事物的真实。狗和羊都是人类给予的命名,假如最初狗被称作羊,羊被称作狗,那么狗就是羊,而羊就是狗了。万物都有一个“常名”,这个“常名一就是事物的真实存在。

“名”的存在来自于人为的区分。任何事物都可以还原到其源头,在万物的源头,哪里有什么差别性的事物存在!《庄子·齐物论》中有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

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轻盈地飞舞,很是快意,庄子认为自己就是一只蝴蝶,哪里是什么庄子。突然间庄子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哪里是什么蝴蝶,就是庄子罢了。真不知道是庄子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在做梦变成庄子。庄子和蝴蝶是不一样的,但却能在梦中互相变换。

我们说这是庄周,那是蝴蝶,看起来是有差别的。但庄子却认为二者有相通之处,谓之“物化”。庄周和蝴蝶之名赋予当前的形体只是暂时的偶合,并不是永恒的存在。让我们仔细琢磨:在庄周和蝴蝶受天地精气分别化成人形和蝶形之前究竟是什么呢,两者又有什么差别呢?当庄周和蝴蝶生命结束,回归大自然之后,都从“有”归之于“无”,两者又有什么差别呢?只有从眼前的“有”洞察到背后的“无”,你才能真正把握这个世界。只有从暂时的表象悟透永恒的本质,你方能具有超人的智慧。《庄子·齐物论》中云:

古人的智慧在某些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什么说登峰造极呢?有的人以为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物,这就达到了智慧的极点,再没有更高的境界了。其次,是认为世界上有物,但物是一个整体,并没有什么区分。再次,认为物有区分,但并没有什么是和非,没有什么对与错。一旦是非的观念起来了,道就受到了破坏。道遭到破坏,人就会产生偏爱私心,就会沉溺于是非的争论中而不能自拔。

世界本来就是“无”的,哪里有什么“名”呢?无中生有,出来个世界,因此有了“名”。世界千变万化,“名”也就层出不穷。可一旦等到繁华落尽,一切都复归于“无”之后,哪里会再有什么“名”呢?人的一生是一枕黄粱,整个人类也只不过是一场春秋大梦,我们眼中浩渺无垠的宇宙也许亦是一场梦罢了。

世间天地万物究竟从哪里来的呢?这第一粒种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按逻辑思维,万物之母必然是一个有形迹的存在物,我们姑且把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出现的存在物称为“有”。那么,在“有”之前是什么呢?事物都有它的开始,又有它的尚未开始,有之前必定是“无”了。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的,“无”应该是天地的起始。那么“无”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源头了呢?任何事物尚未开始之前又有尚未开始的状态。什么时候开始有“无”的呢?在“无”之前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有”,也可以理解“无”,可是我们却很难理解“无无”,那种“没有”之前的景象是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就把它称为“玄”。可是“玄”之前又是什么呢?如此无穷尽地推究上去,真是一个幽邃难测、人类智力难以达到的境地,而这也正是世界奇妙之所在。

常人只是明白万物都是从“有”到“有”的,有“果”必然有“因”,任何事物都是因果对应的。倘若世界就是如此简单地演变,那么世界也就没有什么奇妙之处。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从“无”到“有”,甚至从“无”到“无”,无因之果。

我们在这里探讨“有”与“无”,可这只不过是我们人类的思维罢了,对于这个幽深难测的宇宙而言,哪里有什么“有”和“无”呢!只不过是一个无以言说的存在罢了。P1-4

序言

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子是一个影响至深的人物。他的道学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政治、人生、文学、艺术、养生等诸方面皆浸润极深。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子又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之所以如是说,原因有二:其一,关于老子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老子究竟是谁,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已经弄不清楚了。他虽基本认定老子即“周守藏室之吏”李耳,但又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或是周太史儋,以至于后来甚至有些学者怀疑“是否有老子这个人的存在”。其二,老子的学说与世俗之情大异,其哲思之幽邃、境界之玄深、追求之高蹈皆超出众人远甚,非常人可解。《老子》四十一章曾云:“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史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即谓其弟子云:“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一书历来关注者颇多,自汉魏以降直至近代,《老子》的注本之多,仅亚于《论语》,然“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纷然淆乱,莫衷一是。此书亦是一家之言耳,仅供广大读者参考。现谨将篇章体例加以简要说明。每章内容列分为三:

1.原文。《老子》一书的先秦古本是何容貌,现在已不得而知。后世版本众多,各本之间文句亦多有不同,其中王弼的《道德经注》为传世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此书即以王弼本为基准,个别地方参照他本略作调整。

2.译文。在符合思想意旨的基础上,力求简洁畅达、通俗明白。

3.解读。以助读者领悟原文要旨为目的,或紧扣原文,从字形、词义上解析,探其原旨;或针对思想加以阐扬、推演;或旁征博引、援古论今。尤其注重庄老互通与对比,以对道家二尊学说的下延上承及异同予以阐明。

有一点,需加以说明。关于《老子》的注释,最早有韩非《解老》《喻老》两篇,《淮南子》亦对《老子》一书多有阐述。要了解《老子》,当然要去研读这些早期道家学者的阐释。但是,了解《老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庄释老。庄子不但在时间上早于韩非,而且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通过庄子的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一书的原旨。由此,此书在撰写过程中,注重择取《庄子》一书的内容来阐释《老子》的思想,为了行文的顺畅,正文中多为现代译文,相关原文附于每章之后,以便于读者检阅。

王明强

2011年8月1日

后记

人文学科的学者是无法不读《老子》的,它是学问道路上无法绕越的大山。

我是先读《庄子》,后上溯至《老子》的。《庄子》是令我着迷的一本书,这种着迷起于文字,进而思想,最后深入魂灵,长期浸润的结果是有了2007年出版的《庄子心读》。读了《庄子》就不能不去读《老子》,既然有了这样一种由庄溯老的阅读历程,在读《老子》过程中,就下意识地去寻求二者之间的互通与相异之处,并深切体会到以庄释老是解读《老子》的一种很好的途径。按照此种思路,2008年就有了此书的初稿,但由于诸事耽搁,一直延宕至今方完稿。

老圣大哲,其《老子》一书虽仅五千言,却是一个广无涯际的学术之海,自己为学界一无名小卒,蕞尔小辈,学力绵薄,本不敢问津此道。但人生在世,思想的火花、心灵的跃动至为可贵,原不分尊卑贤愚,且将一己之思享之众人,亦是人生一大乐事。故不揣拙陋,将此粗浅之作付梓问世。其中讹误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王明强

2011年8月于南京莫愁湖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