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展示了陆先生书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和演变,也记述了陆先生与同时代诸位文化大家之间的往事。作者不辞劳苦,四处采访了陆先生的同窗好友、同事和学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文笔简朴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陆维钊(艺术人生走近大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邢秀华等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既展示了陆先生书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和演变,也记述了陆先生与同时代诸位文化大家之间的往事。作者不辞劳苦,四处采访了陆先生的同窗好友、同事和学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文笔简朴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 目录 序言 (1) 金平湖书香人家 (5) 遗腹子维系希望 (9) 学书法才华初露 (12) 订婚约母命难抗 (17) 离家乡 嘉兴求学 (21) 患重病辍学之江 (30) 求深造进南高师 (35) 清华园 国学助教 (44) 庄礼徽鲜花早凋 (50) 松女中教书育人 (58) 李吉蓉魂断战乱 (64) 李怀恭续弦内助 (76) 助叶公编纂清词 (81) 应师邀执教浙大 (85) 进革大改造思想 (91) 调浙师淡泊名利 (95) 融诸体独树一帜 (103) 遇知己调入美院 (114) 为教学 迁韶华巷 (124) 受委托创建专业 (131) 进牛棚遭受批斗 (141) 争朝夕潜心书艺 (147) 斗病魔继续登攀 (157) 重返校招研究生 (171) 作绝笔怀念潘公 (178) 托沙翁无限期望 (182) 附录陆维钊年表 (190) 后记 (203) 试读章节 陆维钊在芦川小学读了两年以后,陆少云感到,洋学堂的课程过杂,很难给孩子打下扎实的国学基础。因此,他决定把维钊带在身边,亲自教导,为他补上这方面的知识。 1909年,陆维钊十一岁,祖父把他带到自己执教的私塾,亲自教他读四书五经和诗词文赋。陆少云对唐朝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轼、辛弃疾尤有偏爱,以为“他们的作品得天地之正气,足以和神怡性”。从此,祖孙俩经常是祖父吟诗填词,孙子抄写誊清;祖父写字画画,孙子磨墨牵纸。祖父高兴时,也教孙子拟对做诗。除文章诗词写字画画之外,祖父更以“敦品厉行为重,章句名物次之”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并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诚恳正直,勤劳俭朴,不求名利,不图享受,这种种优良品质,影响了陆维钊的一生。 除了自己老家,放港的外婆家是陆维钊直到晚年还经常回忆和憧憬的地方。放港在新仓镇以东二十里处,更靠近东海。这儿一片平原,水网纵横,田连着田,一望无际。晴日,阳光灿烂,疏散的村落掩映在大树底下。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个晒谷场,每当收割季节,白天晒谷,到了晚上,就是孩子们奔跑戏耍、大人们纳凉聊天的好地方。陆维钊的外婆家,屋后有条小河,外婆淘米、洗菜、洗衣服都在这小河边。据说河通县城,直流大海,因此河水会随潮汛涨落。在这里,小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农民靠它把农产品运进城镇,人们探亲访友也多由水路往来。河面鹅鸭嬉水,两岸芦苇翠绿,微风吹过,轻轻摇曳,景色比起新仓镇来,更多了一番自然风光。 外婆家的经济在当地属中上水平,比自己家要富裕得多,平常年P12景,不愁衣食。全家除外祖父、外祖母外,还有两个舅舅,两位姨妈。大舅舅早就结婚成家,独立生活。大姨妈嫁庄家,小姨妈嫁张家,都离放港不远。维钊的母亲在三姐妹中排行老二,自从丈夫去世后,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带着维钊回娘家居住。维钊上学后,也总随母亲来外婆家度寒暑假。外祖父、外祖母很疼爱他,觉得他们孤儿寡母太可怜了。陆维钊也喜欢到外婆家来,倒不是因为这里生活条件好,而是因为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小舅舅徐季安只比维钊大七八岁,年龄相近,性格相投,虽然论辈分是舅甥关系,但从年龄看,仿佛是大哥哥和小弟弟。季安对维钊十分照顾,维钊对季安也很尊重。舅甥俩在一起玩,一块捉鱼弹鸟,一块捕蝉放鹞。季安舅舅给了他不少知识,也给了他安慰和欢乐。外婆一家的真挚亲情,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曾写道: 十亩斜阳,一畦寒玉,田家生意当门足。邻娃嘘鸭犬迎人,儿童红晒泥墙角。远水平桥,疏篱矮屋,望中不隔炊烟薄。饭香时节下牛羊,隆隆声续砻新谷。 《踏莎行·放港外家即景》 陆维钊的家坐落在新仓镇西街一幢两进的平房里。前一进临街,是一爿洗染店,陆家住在后一进,每天进出都要经过店堂。洗染店的帐房先生姓潘,名锦甫,绍兴人,孑然一身,在此谋生。潘先生对书法颇有研究,写得一手好字。他见小小陆维钊聪颖过人,便很喜欢,常教陆维钊写字。陆维钊放学回家,潘先生总招呼他到帐房前的客堂里做作业,并指导他临帖习字,主要临习《多宝塔碑》。陆维钊对潘先生非常尊敬,亲热地叫他潘伯伯。日子一久,这一老一少便成了忘年交。 陆少云让陆维钊跟随自己读了四年私塾,为他在诗词古文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至此,他认为该让孙子扩大知识面,以利于将来的发展,像物理、化学等新知识,他自己不懂,学校就显示出优势了,P13那里教师众多,人才集中,又各有所长。因此,在维钊十五岁那年,陆少云又把他送回芦川小学,到高小二年级插班读书。重进芦川小学的陆维钊,已不再是当年稚气十足的陆维钊了,他以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博得了老师的称赞和同学的尊重。不少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尤其是语文方面的难题,都来向他请教,而他总是认真地回答,俨然像个“小先生”。 学校里有位美术教师陆柏筠,崇明人,善书法,尤精篆隶。他发现陆维钊的毛笔字刚劲有力,结体平稳,实非一般学生所能企及,认为这个同姓陆的小本家“孺子可教”,便经常在课外单独指导他写篆隶,渐及篆刻,并借字帖让他临习,主要学《石鼓文》、《张迁碑》等。陆维钊领会力极强,一经指点便心领神会。陆维钊对陆老师借给他的书,非常珍爱,必定要包上封面,读完以后,马上送还。经过陆老师的教导,小维钊的书法水平与日俱进,所写真、篆、隶书卓尔不群,而且敢于当众挥毫,魄力很大,所作榜书得到当地耆宿的一致赞许。陆维钊却不骄不躁,始终勤习不辍,而且终身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他在七十五岁时还回忆道:“余之学书,实绍兴潘锦甫先生启之,学颜《多宝塔》,时余年十二。其后崇明陆柏筠先生则教余篆隶,终身不能忘也。” 陆维钊的书法已闻名乡里,他常替人写对联、祖宗牌位、广告招贴等,后来甚至连榜书也请他誊写。每逢年末,洗染店要发“红票”,陆维钊便特别忙碌,因为他写得既快又好。其时,祖父参加编纂《平湖续志》,所撰文稿也由陆维钊代为誊抄。当时他只有十多岁,但在人们眼里,他不仅是个“小书法家”,而且是“神童”。至今,新仓家乡还流传着陆维钊幼年时代的一些轶事。 新仓镇的大路边,新造了一座凉亭,过往行人在此歇脚乘凉的很多。 “这凉亭要是再挂上一块匾才雅致呢!”有人建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P14 “写什么呢?”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因为这儿风特别大,加上晴日的夜晚,明月当空,十分幽静,于是一致决定写“明月清风”四个字。请谁写呢?有人提议请学校的老师,也有人主张请潘锦甫。 “还是请陆少云的孙子陆维钊写吧!”又有人提议。 “他年纪太小,怕不行吧?”有人怀疑。 “年纪小怕什么,年纪小写得好才惊人呢!” “甘罗十二岁就当宰了!” 人们于是便到陆家来求字。 “诸位不可造次,孩子的字写得不好,还是另请别人吧。”陆少云听明来意后,连连摇手推辞。然来者一再坚持。 “既是诸位看得起,那就让他试试,不行就另请别人。”陆少云谦虚地说。 陆维钊见祖父同意让他试笔,便把砚台捧了出来,像个大人似的,沉着地磨墨、铺纸,并当着众人的面,挥笔立就,围观者看得“啧啧”声不断,连连称好。事也凑巧,不久,县太爷下乡来新仓,路过凉亭,抬头看到这块匾,审视良久,连声称道:“好字!好字!”于是向乡人打听,这墨宝出自哪位先生之手。结果大大出乎意料,竟是一个小学生的手笔,他颇为惊讶,不禁赞叹道:“小小年纪,写得如此好字,该奖,该奖!”当然,县太爷是一时感叹,陆维钊并没因此得奖,但这件事却流传开来。 陆维钊在芦川小学读书时,一天,督学到学校视察工作。校长柯重威向他汇报完工作,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学校已放学,学生都回家了。但督学发现,有一间教室里还端坐着一位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他便悄悄地走进去,看见这小学生的大字居然写得如此之好,不禁连声称赞。校长介绍说,这个学生叫陆维钊,品学兼优。督学听了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认为学校教育有方。后来,县里奖给芦川小学一块匾,全校师生异常高兴。有人说,要不是陆维钊表现突出,说不定还得不到这块匾呢!P15 陆维钊兴趣广泛,除写字画画外,还学篆刻,学弹琵琶。他爱上琵琶,也有着一段故事。陆家近邻有一位理发师,在旧社会,被叫作剃头匠,属三教九流中的末流。可是,这位理发师不俗,弹得一手好琵琶。一天傍晚,陆维钊走过理发店,从里面传出一阵清韵悠扬的音乐声,是那么悦耳,他不禁驻足谛听,呆呆地站立了好长时间。他事后向人打听,这音乐是用什么乐器弹奏出来的,当他得知是琵琶时,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乐器,并产生了学琵琶的强烈愿望。起初,祖父还以为孙子是一时高兴,说着玩的,后来经不住一再纠缠,只好专门陪他去拜访这位理发师。理发师姓许,因陆少云常去理发,故相互熟悉。见了面少不了寒暄几句,随即向许师傅提出孙子想跟他学琵琶的请求。当时,许师傅心想,学琵琶不是一件容易事,小孩子一时兴起,说说而已,哪能当真。但名士陆少云上门拜访,是看得起自己,倘一口回绝,未免会使老先生扫兴,还是先答应下来,等孩子兴趣淡了,知难而退吧。 “好!”许师傅爽快地答应说,“只是我也弹不好,更不会教。” 第二天傍晚,陆维钊便兴匆匆地登门了。一进门,首先恭恭敬敬地向师傅鞠了个躬,叫声“许师傅好”,随后便迫不及待地请教弹奏技艺。从此,他每天晚饭后都准时去许师傅家,风雨无阻,不会就问。渐渐地,许师傅见他这样认真,这样专心,也就认真地教他,师徒俩成了一对忘年交。当陆少云再次陪着孙子登门道谢时,许师傅对陆维钊的好学精神赞不绝口。为了鼓励孙子这种好学精神,祖父便进城给他买了一把琵琶。对祖父买的新琵琶,陆维钊非常珍爱,请母亲用布做了个套子,一直保护得很好。以后,这把琵琶也一直被陆维钊带在身边,空闲时就取出来弹奏一曲。直到日本侵略军在金山卫登陆,为避难才不得不将它寄藏到乡间亲戚家。后来居然没有损坏,又物归原主。这把琵琶伴随他度过了坎坷的一生,直到晚年,他还经常指着墙上挂着的琵琶,对学生讲起这段往事,叙述音乐对陶冶性情、沟通书画的关系。P16 序言 陆维钊老师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师、学者、书法教育家。若从他艺术生活的发展轨迹来看,先是一位古典文学教授、学者,而后是一位书法教育家,最后是晚年变法而成名为一代书法宗师。 陆维钊先生于1980年去世,在他生前和逝世后,其书法作品在全国各种书法展览会上展出,有多种专业书刊作专题介绍,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陆维钊书法集》、《陆维钊书画集》等,给当时的书画界,尤其是处在书法热潮中的书坛,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感觉和启示。 他的书法,无论是真、草,还是隶、篆,尤其是他晚年创造的一种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亦篆亦隶的书体,兼取草书气韵,纵逸奇拙,老辣劲健,苍穆灵动,风貌独具,都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奇险而又传统的结字,变化丰富的用笔用墨技巧,反映出他丰厚的学养,高尚的人品,以及恣情纵势、满怀激情的艺术家气质,也表达了我们今天意气风发、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给当代书法界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使观众得到丰富多彩的美的享受和精神启迪。 他是一位学者。对中国的古典文史学,尤其是诗词学、书法学具有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他早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先后在北京清华研究院、上海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校执教。他著有《中国书法》,曾协助叶恭绰先生编纂《全清词钞》,合作撰写了《中国文学史》等。 他是一位卓越的书法教育家。由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先生重视中国画系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1959年特地聘他到浙江美院兼课。1960年,又与杭州大学商量,将他调入任专职的古典文学教授。当时,社会对书法教学不够重视,从小学到大学,全国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书法课。潘天寿先生首先在浙江美院开设了书法课,并于1961年呈报文化部,申请在中国画系设置书法篆刻专业,招收学生,以解决后继无人之忧。1962年得以批准,成立了以潘天寿先生为首的筹备组,并委任陆维钊为书法篆刻科的科主任,进行具体筹备事宜。196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此,陆维钊先生便成了当时我国唯一的书法篆刻专业的专职书法教师,他是我国书法教育史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以后书法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前后二十年的书法教育中,当时所招收的本科生,以及七十年代末招收的书法篆刻研究生,毕业以后均成为书法篆刻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当今书坛实力派人物的中坚。 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出现,必将影响到一个时代。陆维钊先生晚年及去世前后,正是我国书法热开始萌动和发展的时代。现在,我国不少大学设有书法课,有的院校还设立了此专业;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在国家教委的统一安排下,也开设了写字课;许多老年大学也有专门教学书法篆刻的课程。全国的男女老少中,有数以千万计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展览经年不断,全国性的书法热潮正一浪又一浪地向前推进着。 陆维钊的书法名望以及他一生的事业,正是在这个书法大潮中为大家所熟悉、所认识,为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所尊重、所热爱。人们很想了解,他是如何走过这人生曲折的道路,又是如何艰辛地攀登上书坛的高峰的,很想从他成长、成熟和成功的道路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得到启示。虽然一些报刊也介绍过他的简况,但从更深层次去认识,系统地研究,显得非常不够。因此,人们渴望有一本关于陆维钊传记的专著问世。 我有幸于1959年成为他在浙江美院讲课时的学生;1962年筹备书法篆刻专业时,我兼任科秘书;1976年,作为中国画系的领导成员之一,我又兼管这个专业。在前后二十多年的相处中,陆维钊老师给我很多深刻的印象,使我终身难忘,其中有严师的教导,有慈父般的热爱,也有长者对后辈的关怀。 记得1962年,为筹办书法篆刻专业,我先后数次随他去上海、绍兴和杭州的古旧书店购买碑帖、印谱等有关资料,在灰尘如烟,蠹虫成群的书库中,爬上蹲下,整天挑选,汗流浃背,他上了年纪,但从不喊一声累。为了节省经费和时间,午餐往往是一碗鸭血汤加米饭,晚上则住在各自的亲戚家。他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给了我深刻的教育。 有一次,我请他批评我的书法习作,他说:“对用笔的细微之处,要用心体会,方能掌握,必要时还应临摹。”并说:“我现在临《兰亭序》,有时也要摹写。”当时他已是年近七十的老人,于此可见其学习研究的认真,用功的细微。 我三十七岁结婚,两年后尚未生育。他曾关心地询问过,是否身体有病。我回答是为了晚生,以便集中精力学习。他听后就谆谆教导说,对学习和养育后代应有个辩证的看法,晚育也有年龄界限,并以他自己生养子女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教导我。对我的妻子也作了开导,并亲自开了调养的药方,指导我们应该注意的有关事宜。 这仅是我所接触到的几件小事,给我以如此深刻的教育和影响。我想,其他一些与陆先生相处多年的同事与同学,肯定还有许多比我更感人的事例。这些鲜为人知的“小事”,不但体现了陆先生的为人,更表现了一代著名教育家、一代书法宗师的崇高艺德。从他童年到晚年的许许多多勤奋学习、艰苦奋斗的事例中,对全面了解、欣赏他的书画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今天的书法爱好者、研究者来说,也是迫切想了解的重要资料。 恰好去年初春,得知陆先生早年在浙江大学的学生鲍士杰与邢秀华两位师兄姐合作撰写了陆维钊的传记。他俩伉俪双双,时时出入陆师门第,聆教于桌旁,侍奉于左右。尤其是陆师在“文革”期间动手术之后,更是关心照料,聆听教诲亦多,有许多生动的生活细节和感人事例产生于他们身旁、铭刻在他们的脑际。晚年外出,常约相伴,游虎跑泉、上城隍山,特别是四登玉皇山,鲍兄亲蹬三轮车,手持竹椅,陪同先生,拾级而上,累时坐椅稍憩,一路欣赏山景,锻炼病体,或品茗论艺,或道家常往事,师徒之情融于其间。归后陆师趁兴作登山图一幅,将师生二人登山之状摄入画中,以记其胜。他俩掌握了不少陆师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还不辞辛劳,四处采访了陆师的同窗好友、同事和学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经多年努力,终于去年底完成初稿。我有幸于今年初拜读一过,文笔简朴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 我觉得,《艺术人生——走近大师·陆维钊》的完成与出版不仅是我个人早就有的渴望,也是熟悉甚至是不熟悉陆维钊先生的同行们的共同期望。值此书稿即将付梓之际,顺记几点个人感想以为祝贺,亦权以代序。 二00三年暮春于中国美院 后记 1991年,陆维钊先生的学生数人,为筹编《陆维钊书画集》,议及要把先生一生的主要经历,用传记的形式表述出来,以志纪念。这一意见得到了先生的家属,特别是师母李怀恭女士的支持,并责成我们两人来完成。当时,怀着对老师的一片真情,我们答应了下来。在搜集材料、酝酿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感觉到了它的分量,要把先生一生的主要足迹客观地反映出来,把先生的精神风貌真实地告诉人们,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先生的音容笑貌常萦回于脑海,先生的谆谆教诲常激励于胸怀,更何况既然答应做一件事,见难而退,不是负责的态度,于是我们就提起笔来。 任何名人,都不可能在生前为自己名扬后世而准备好材料,更何况淡泊名利的先生,生前既不想扬名,身后何曾想立传?先生虽勤于笔记,但解放前,由于战乱,手稿和日记大多被战火焚毁;解放后,由于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丢失了一部分;先生谢世后,搬家过程中又散失了一些,所存就不多了。尤其对先生解放前的经历,我们所知甚少。先生的亲朋好友,几乎都已先后去世,即使仅存,也垂垂老矣。如先生在南高师时的同学陈叔谅先生,就在我们采访他后不久谢世,可说是“抢救”出了一些材料。 所幸有师母李怀恭女士及子女的帮助,她老人家的回忆提供了不少素材;又把先生的一些手稿、诗词、文章、日记等拿出来让我们参考。我们又向先生的同学、同事,以及他们的后辈、学生采访,从图书馆、纪念馆查阅资料,到先生的家乡实地采访,一点一滴地积累,历经十余寒暑,数易其稿,现在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的微薄力量,如果起先生于地下,能得到先生的首肯,那就是最大的荣幸了。 在艺术性与真实性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希望能从真实中让人们去吸取,去探索,去研究,使先生的业绩、先生的道德文章更加发扬光大。写书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被先生的坎坷遭遇和他的人格力量所感动,往往流泪而搁笔。可惜我们的拙笔,未能尽情表达,尚有待于后继者了。 本书承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先生作序,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先生指导,陆维钊书画院和中国美院书法系大力支持,提供照片和资料。在出版过程中,又得到了西泠印社出版社社长江吟先生的鼎力帮助。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限于水平,有所纰漏,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陆维钊书画院于1995年12月在平湖市落成,我们谨以此书作为向书画院成立十周年的献礼。 邢秀华 鲍士杰 于求是园岵岭轩2004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