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周溯源//于立文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资治通鉴》,先后通读十七次,伴其一生,并作了大量的批注与点评。溯源、于立文编著的《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就是从伟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解读、感受几千年来影响支配中国历代统治者治乱经验,感悟历史沧桑,以及在这段漫长的在毛泽东炉火纯青的点化中升华出来的照耀二十一世纪的伟大领导与管理智慧。

内容推荐

溯源、于立文编著的《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就是从毛泽东的视角,重新审视、解读、感受几千年来影响支配中国人的古老的钩史浮沉,以及这段漫长的历史在毛泽东炉火纯青的点化中升华出来的照耀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智慧。《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就是学习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多角度、深层次的整体把握与解析,学习毛泽东如何通过对《资治通鉴》的创造性解释、转换,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个人的成长、生活,运用到工作、革命和治国理政中。书中收录的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精彩点评、绝妙运用、以及极富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妙趣横生的发挥,都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教益。“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进行现代管理,是本书最想呈现给读者的智慧。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品读《周纪》

 1.皮不存,毛安附

 2.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3.孔夫子当然是有地位的,他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4.孟子具有人民性

 5.墨子是古代的大哲学家

 6.屈原也会以文杀人

 7.百家争鸣的精神现在仍需要

 8.商鞅变法,良法也

 9.长勺之战,后发制人

 10.城濮之战是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典范

 11.孙膑是千古高手

 12.反间计成功运用的杰出战例

 13.田忌赛马,赢得漂亮

 14.《诗经》是老百姓的民歌

 15.《庄子》告诉了我们大道理

 16.《楚辞》也有历史价值

 17.《孙子兵法》里面的好东西很多

 18.屈原说两国不要互相伤害

第二章 毛泽东品读《秦纪》

 19.秦始皇是第一个有名的皇帝

 20.李斯在思想上是拥护秦始皇的

 21.焚书坑儒还有待商量

 22.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旧社会农民战争的序幕

 23.《中庸》也是为学之道

 24.陈胜有二误

 25.贾谊分析的很有道理

第三章 毛泽东品读《汉纪》

 26.刘邦是杰出的政治家

 27.项羽逊色了很多

 28.文、景也是守旧派

 29.韩信作为晚辈打败了长辈

 30.汉武帝有大气魄

 31.赵充国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

 32.汉元帝优柔寡断

 33.王莽已经很重视农民问题了

 34.刘秀更适合当个大学士

 35.班超也是在正当防卫

 36.司马迁发愤在受腐刑之后

 37.贾谊还得说一说

 38.成皋之战得益于指挥正确

 39.赤眉、绿林起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0.黄巾起义埋葬了汉王朝

 41.长社之战体现了灵活的战术

 42.五斗米道最早实现了人民公社

 43.《史记》既严谨又准确

 44.《治安策》值得一看

 45.《七发》批判了腐败的封建统治

 46.《汉书》需要挑着去读

 47.《后汉书》写得比前一部好多了

 48.刘胜项败绝非偶然

 49.朱博以才服人

 50.陈寔做得很好

 51.梁鸿教人立志

第四章 毛泽东品读《魏纪》

 52.曹刘之间是主要矛盾

 53.西晋能够统一应该感谢曹操

 54.刘备多谋寡断

 55.周瑜是个“小团员”

 56.诸葛亮推行了好的民族政策

 57.孙权其实很能干

 58.魏文帝开创了文学批评

 59.蜀汉不应该两分兵力

 60.官渡之战要好好借鉴

 61.赤壁之战也是好样的

 62.彝陵之战打运动战就对了

 63.要好好向吕蒙学习

第五章 毛泽东品读《晋纪》

 64.裴松之下了大功夫

 65.郭嘉多谋善断

 66.谢安文武双全

 67.桓温是个野心家

 68.王猛有双火眼金睛

 69.郭象不怎么样

 70.王羲之的书法让人赏心悦目

 71.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72.《文赋》有内涵,就是太冗长了点

 73.谢灵运活得很纠结

第六章 毛泽东品读《宋纪》

 74.刘裕不在乎部将贪财

 75.檀道济以武功有威名

 76.刘义庆编撰了《世说新语》

 77.殷景仁和宋文帝合谋害死了刘湛

 78.范晔也是个“好反”的角色

 79.宋文帝北伐用兵欠考虑

 80.臧质是“豪杰之士”

 81.王僧达是个“叛徒”

 82.刘彧平定全国创造了一个奇迹

 83.沈庆之很无能

 8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85.天不变,道亦不变

第七章 毛泽东品读《齐纪》

 86.孔琇之治狱有失误

 87.萧衍雍州起兵前后

第八章 毛泽东品读《梁纪》

 88.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梁武帝

 89.曹景宗也是豪杰

 90.韦睿有刘秀、周瑜之风

第九章 毛泽东品读《陈纪》

 91.陈后主太没出息

第十章 毛泽东品读《隋纪》

 92.李延寿写史有统一的思想

 93.隋炀帝也是个没有出息的人

 94.隋末大起义促进社会发展

 95.江南商业发展

 96.隋初统治“蕴藏大乱”

第十一章 毛泽东品读《唐纪》

 9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8.古代用兵者没有超出李世民的

 99.魏徵知道片面性不对

 100.裴度事必躬亲

 101.慧能是中国佛教的始祖

 102.刘知几主张作史者要有才、学、识

 103.王勃高才博学

 104.李白文采奇异,超然脱俗

 105.杜甫写的是政治诗

 106.韩愈不可轻视

 107.白居易贵在平等性

 108.李商隐的无题诗要相对来看

 109.柳宗元讲究唯物主义

 110.刘禹锡是柳宗元的追随者

 111.李贺的诗非常好

 112.黄巢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

 113.《六祖坛经》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未)

 114.《奏疏》可与《治安策》相媲美

 115.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116.《旧唐书》比新的写得好

 117.《柳丈指要》是解柳全书

 118.唐太宗“工作四法”

 119.“少小离家”不说明不让带家属

第十二章 毛泽东品读《后梁记》

 120.朱温太狡猾

 121.罗隐有军谋

第十三章 毛泽东品读《后唐纪》

 122.李克用坚守太原

 123.生子当如李亚子

 124.后唐灭梁胜在审机独断

 125.兵书少读点好

 126.要学游泳

第十四章 毛泽东品读《后晋纪》

 127.石敬瑭卖国求荣

 128.石重贵之父的“书法”

 129.后晋与契丹的战争

第十五章 毛泽东品读《后汉纪》

 130.冯道是五代“风俗之坏极”的代表

第十六章 毛泽东品读《后周纪》

 131.后周郭威称帝

 132.五代十国的死节之士

试读章节

【品读精华解析】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的战略大决战胜利结束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需要太长时间了,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即将走向行将就木的生命终点。面对急转直下的不利局势,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弃和平于不顾、开战端于国门之内的国民政府突然放出“和平谈判”的空气来。1949年元旦,蒋介石正式宣布“主动下野”,同时发表要求与中共和谈的《新年文告》,向全国人民表达了“和平谈判”的“诚意”。

为了尽快结束战乱,减轻人民痛苦,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表达了愿意同国民党和谈的诚意。3月26日,中共中央致电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于4月1日在北平举行,中共方面的谈判首席代表是周恩来,代表团成员为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后又加派聂荣臻)。4月1日,由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包括邵力子、黄绍弦、章士钊、李蒸(后又加派刘裴)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来到北平。从次日起,双方代表开始交换意见,磋商、酝酿和谈方案。

早在正式谈判前,中共方面就拟订了和谈的八项条件,即: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对于这些代表民意的提案,国民政府和谈代表团均表示“条件太高”,不断提出“修改意见”。特别是在“惩办战争罪犯”的问题上,与中共方面分歧最大。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之前代总统李宗仁声称愿意以中共所提八项条件作为基础进行谈判的做法,显示出国民政府毫无诚信可言。就在和平会谈的同时,蒋介石却在浙江奉化指挥他在江南的残余部队,经营着长江防线的构筑,企图以和谈换取整军备战的时间,伺机反扑。更令人愤怒的是,就在南京和谈代表团到达北平的同一天,南京六千多名爱国学生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实现真正的和平。国民政府不顾学生的合理要求,出动军警镇压游行,酿成两人死亡、一百余人受伤、多人失踪的“南京惨案”。国民政府的种种做法,充分暴露了他们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更谈不上为中国谋求和平之努力了。

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题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社论。社论首先为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指出目前摆在他们面前的两条路:一条是向蒋介石战犯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靠拢,这就是继续与人民为敌,最终将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蒋介石战犯集团同归于尽,另一条是向人民靠拢,这就是与蒋介石战犯集团和美国帝国主义决裂,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功赎罪,以求得人民的宽恕和谅解。第三条路是没有的。为了分化敌人阵营团结真心期盼和平的人,毛泽东分析了国民政府目前存在的三种类型的人,即:一、坚持地走第一条路的人,在行动上他们是继续备战,继续卖国,继续压迫和屠杀要求真和平的人民,他们是蒋介石的死党;二、愿意走第二条路的人,但是他们还不能作出有决定性的行动;三、徘徊歧路、动向不明的人,他们既不想得罪蒋介石和美国政府,又想得到人民民主阵营的谅解和容纳。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南京的李宗仁何应钦政府,基本上是第一部分人和第三部分人的混合物,第二部分人为数甚少。这个政府到今天为止,仍然是蒋介石和美国政府的工具。对于四月一日国民政府在南京造成的惨案,毛泽东认为:这是李宗仁、何应钦政府保护蒋介石、保护蒋介石死党、保护美国侵略势力的必然结果。这是李宗仁、何应钦政府和蒋介石死党一同荒谬地鼓吹所谓“平等的光荣的和平”,借以抵抗中共八项和平条件,特别是抵抗惩办战争罪犯的结果,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偶然事件”。接下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如果国民政府真心与中共和谈并表示愿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八项条件作为谈判基础,那么,就应该立即逮捕并严惩主凶蒋介石、汤恩伯、张耀明,逮捕并严惩在南京上海的特务暴徒,逮捕并严惩那些坚决反对和平、积极破坏和谈、积极准备抵抗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推进的反革命首要将领。这里,毛泽东把这些破坏和平的人比作庆父。并摘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说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先惩处战犯,消除阻碍和谈的因素,国家……

P4-5

序言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全书除采用正史资料外,还博采杂史200多种以上。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因此,这一整部编年体史书体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实,而且文笔生动,特别是它的时间概念极为明确具体,让人爱看,看了还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 “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助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

《资治通鉴》这部编年体通史,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300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这真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1956年,由当时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资治通鉴》 (包括随文加入的胡三省注),就是根据毛泽东提议,组成标点委员会,由顾颉刚等21位专家通力合作,重新点校后排印出来的。这个点校本一印再印,发行量很大。

毛泽东的藏书中,既有馈治通鉴》的线装本,又有1956年初版的这个点校本。这两种不同版本的同一史书里,都留有他圈点批画的笔迹和记号。毛泽东曾经总结性地说:“《通鉴》是一部值得再读的好书。有人说,搞政治,离不开历史知识。还有人说,离不开权术,离不开阴谋。甚至还有人说,搞政治就是捣鬼。我想送给这些人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资治通鉴》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争读不止,点评批注馈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数不胜数,毛泽东晚年曾讲,他将《资治通鉴》读过“一十七遍”。他曾说过: “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日《史记》,一日《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会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司马光晚年还做了三个月的宰相,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他便死了。死了之后,还接着倒霉,真是人事无常啊。”

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资治通鉴》,通读穷一十七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且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遂广为推荐,又教读于左右,批点于卷帙,循循导启,不厌碎烦。现在,一部线装本《资治通鉴》仍静静地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里。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跟毛泽东品读《资治通鉴》,就是从毛泽东的视角,重新审视、解读、感受几千年来影响支配中国人的古老的钩史浮沉,以及这段漫长的历史在毛泽东炉火纯青的点化中升华出来的照耀二十一世纪的伟大智慧。跟毛泽东品读《资治通鉴》,就是学习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多角度、深层次的整体把握与解析,学习毛泽东如何通过对《资治通鉴》的创造性解释、转换,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个人的成长、生活,运用到工作、革命和治国理政中。书中收录的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精彩点评、绝妙运用、以及极富毛泽东个人魅力的妙趣横生的发挥,都给读者在阅读时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教益。“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进行现代管理,是本书最想呈现给读者的智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