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丛书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学经典作品选集,由南开大学张培锋教授主编,总计六册。张培锋主编的《佛经故事集/佛语禅心》为丛书第二本,内容主要来源于《百喻经》等佛教经典中的著名故事。编者对所收录的作品作出了详细注释,是一部适宜于普通佛教文化爱好者收藏与阅读的图书,还能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佛经故事集/佛语禅心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语禅心”丛书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学经典作品选集,由南开大学张培锋教授主编,总计六册。张培锋主编的《佛经故事集/佛语禅心》为丛书第二本,内容主要来源于《百喻经》等佛教经典中的著名故事。编者对所收录的作品作出了详细注释,是一部适宜于普通佛教文化爱好者收藏与阅读的图书,还能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张培锋主编的《佛经故事集/佛语禅心》精选譬喻类、本生类、传记类等佛教典籍,揭示其中体现的佛理,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精神,同时体现翻译佛典对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刻影响。 目录 《杂譬喻经》 1.二人听经喻 2.牛死儿嗥哭喻 3.老公丑恶喻 《杂譬喻经》 1.毒蛇喻 2.小沙弥斗外道喻 3.啖人王喻 4.佛说本末喻 5.诸沙弥共戏喻 6.佛度长者喻 7.子有异见喻 8.安息比丘更变喻 9.夫畏妇喻 10.四居士发愿喻 11.兄害幼弟喻 12.学浅沙门说法喻 13.老母欲随子死喻 14.必居一亿里喻 15.众猕猴溺死喻 16.瓮中身影喻 《六度集经》 1.鹿王 2.鳖鱼、蛇与狐狸 3.镜面王经 4.察微王经 《旧杂譬喻经》 1.萨薄降鬼喻 2.孑L雀王喻 3.沙弥为龙作子喻 4_月女与乞儿喻 5.三醉人喻 6.施甘果喻 7.新学比丘得道喻 8.国王绕塔喻 9.伊利沙悭贪为天帝所化喻. 10.从师学道喻 11.狐言妇痴喻 12.买祸喻 13.鹦鹉灭火喻 14.展转相煞喻 15.掷环无所亡喻 16.得道因缘喻 17.种一生十喻 18.沙门煮草悉成牛骨喻 19.鳖不默声喻 20.鬼欲啖王喻 21.斋福喻 22.破鬼神像喻 23:沙门衣堕地喻 24.如来所见喻 25.龙王得解脱喻 26.菩萨善度喻 27.甘果上佛喻 《佛说九色鹿经》 《撰集百缘经》 1.乾闼婆作乐赞佛缘 2.功德意供养塔生天缘 3.二梵志共受斋缘 4.差摩比丘尼生时二王和解缘 5.长爪梵志缘 《生经》 1.我所鸟 2.木人 3.如意珠 4.鳖与猴 5.狡猾的外甥 《法旬譬喻经》 1.莲华 2.梵志兄弟四人避死不得 3.昼日执炬 4.琉璃王 5.末利夫人持斋 6.调身人 7.世间何者最苦 8.世间何者可爱 9.妻子如客 10.智者养神.愚者养身 11.富兰迦叶与佛桷试道德 12.佛以譬喻启迪罗云 《中阿含经》 箭喻经(节选) 《杂譬喻经》 1.雀离寺师将沙弥下喻 2.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喻 3.伎儿作种种伎喻 4.比丘被摈喻 5.喜根喻 6.木师画师喻 7.医师治王病喻 8.恶雨喻 9.王子人山喻 10.田舍人喻 11.蛇头尾共诤喻 12.捕鸟师喻 13.卖酪自存喻 14.草木皆可为药喻 15.王好布施喻 16.有二种贼喻 《大庄严经》 1.难陀王 2.三归依 3.吉相 4.换水 5.水中影 6.猫食 7.战马 8.留子 《出曜经》 1.马驹 2.鹿野苑 3.鬼王 《贤愚经》 1.梵天请法六事品·尸毗王救鸽(节选) 2.摩诃萨堙以身施虎品(节选) 3.海神难问船人品 4.波斯匿王女金刚品 5.降六师品(节选) 6.长者无耳目舌品 7.檀腻羁品(节选) 8.象护品 9.婆世踬品(节选) 《杂宝藏经》 1.十奢王缘 2.弃老国缘 3.莲华夫人缘 4.六牙白象缘 5.长者请舍利弗摩诃罗缘 6.祀树神缘 7.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8.老婆罗门问谄伪缘 9.婆罗门妇欲害姑缘 10.乌枭报怨缘 11.婢共羊斗缘 《百喻经》 1.愚人食盐喻 2.以梨打破头喻 3.妇诈称死喻 4.渴见水喻 5.认人为兄喻 6.三重楼喻 7.说人喜嗔喻 8.杀商主祀天喻 9.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10.灌甘蔗喻 11.就楼磨刀喻 12.乘船失钎喻 13.人海取沉水喻 14.为妇贸鼻喻 15.斫树取果喻 16.估客驼死喻 17.欲食半饼喻 18.偷荤牛喻 19.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20.见水底金影喻 21.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22.五百欢喜丸喻 23.夫妇食饼公为要喻 24.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25.尝庵婆罗果喻 26.诈言马死喻 27.田夫思王女喻 28.比种田喻 29.老母捉熊喻 30.二鸽喻 《佛本行集经》 1.花鬓师 2.虬与猕猴 3.二头鸟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1.仙人与象 2.猎人与动物 3.猫与鼠 4.猕猴捞月 《高僧传》 1.汉洛阳安清 2.宋江陵辛寺释法显 《续高僧传》 1.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 2.齐邺中释僧可传(节选) 《宋高僧传》 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 《慈悲道场水忏序》(节选) 试读章节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于大海中,有一大虬。其虬有妇,身正怀妊,忽然思欲猕猴心食。以是因缘,其身赢瘦.痿黄宛转,战栗不安。时彼牡虬,见妇身体如是赢瘦,无有颜色,见已问言:“贤善仁者!汝何所患?欲思何食?我不闻汝从我索食,何故如是?”时其柠虬默然不报。其夫复问:“汝今何故不向我道?”妇报夫言:“汝若能与我随心愿,我当说之:若不能者,我何假说?”夫复答言:“汝但说看,若可得理,我当方便会觅令得。” 妇即语言:“我今意思猕猴心食,汝能得不?”夫即报言:“汝所须者,此事甚难。所以者何?我居止在大海水中,猕猴乃在山林树上,何由可得?”妇言:“奈何我今意思如此之食,若不能得如是物者,此胎必堕,我身不久恐取命终。”是时其夫复语妇言:“贤善仁者!汝且容忍,我今求去。若成此事,深不可言.则我与汝并皆庆快。” 尔时,彼虬即从海出,至于岸上。去岸不远,有一大树,名优昙婆罗。时彼树有一大猕猴,在于树头,取果子食。是时彼虬既见猕猴在树上坐食于树子,见已渐渐到于树下,到已即便共相慰喻,以美语言问讯猕猴:“善哉善哉!婆私师吒,在此树上,作于何事?不甚辛勤受苦恼耶?求食易得,无疲倦不?”猕猴报言:“如是仁者!我今不大受于苦恼。”虬复重更语猕猴言:“汝在此处,何所食瞰?”猕猴报言:“我在优昙婆罗树上,食啖其子。”是时虬复语猕猴言:“我今见汝,甚大欢喜,遍满身体.不能自胜。我欲将汝作于善友,共相爱敬。汝取我语,何须住此?又复此树子少无多,云何乃能此处愿乐?汝可下来随逐于我,我当将汝渡海,彼岸别有大林,种种诸树花果丰饶。所谓巷婆果,阎浮果,梨拘阁果,颇那娑果,镇头迦果,无量树等。”猕猴问言:“我今云何得至彼处?海水深广,甚难越渡,我当云何堪能浮渡?”是时彼虬报猕猴言:“我背负汝,将渡彼岸,汝今但当从树下来骑我背上。” 尔时猕猴.心无定故,狭劣愚痴,少见少知,闻虬美言心生欢喜.从树而下,上虬背上,欲随虬去。其虬内心生如是念:“善哉善哉!我愿已成。”即欲相将至自居处,身及猕猴俱没于水。是时猕猴问彼虬言:“善友!何故忽没于水?”虬即报言:“汝不知也。”猕猴问言:“其事云何?欲何所为?”虬即报言:“我妇怀妊.彼如是思欲汝心食,以是因缘,我将汝来。” 尔时猕猴作如是念:“呜呼我今甚不吉利!自取磨灭。呜呼我今作何方便,而得免此急速厄难,不失身命?”复如是念:“我须诳虬。”作是念已,而语虬言:“仁者善友!我心留在优昙婆罗树上寄着,不持将行。仁于当时,云何依实不语我知今须汝心?我于当时,即将相随。善友还回,放我取心,得已还来。”尔时,彼虬闻于猕猴如是语已,二俱还出。猕猴见虬欲出水岸,是时猕猴,努力奋迅,捷疾跳踯,出大筋力,从虬背上跳下,上彼优昙婆罗大树之上。其虬在下少时停待,见彼猕猴淹迟不下,而语之言:“亲密善友!汝速下来,共汝相随,至于我家。”猕猴嘿然,不肯下树。虬见猕猴经久不下,而说偈言:“善友猕猴得心已,愿从树上速下来,我当送汝至彼林,多饶种种诸果处。” P248-249 序言 佛法浩瀚精深,微妙广大。在佛教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传人中国以后的两千余年中。涌现出数量巨大的经典文本和演绎佛法宗旨的文学作品,皆演说佛教精深广博的思想,抒发超尘越世之情怀,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汉传佛教的宝藏,而佛教文学则是这座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佛教文学的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说,只有佛教经典之中的文学创作才能叫做佛教文学作品。收于《大藏经》中的诸多佛陀本生、譬喻,乃至诸多大乘经典都堪称精美的文学作品;而从广义上说,既包括那些直接宣扬佛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那些受到佛教某种影响,或者利用佛教题材以至在某些方面和佛教有关联的作品,都可以视为佛教文学创作。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不仅历代高僧们翻译了大量富有文学价值的佛经,其他诸如古代高僧名士之间的诗文酬唱、论辩演说乃至一句一偈甚或禅门之一棒一喝,皆包含深厚的文学意蕴,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价值巨大的无数瑰宝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土的佛门龙象、历代大德以及广大的信徒,继承并发扬了佛教本有的文学传统,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创造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佛教文学作品,其创作和传播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教团内外的广大信众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和佛陀教法有着强烈、热诚的信仰之心,文学创作则是表达这种信仰的极其方便、有效的手段。用这样的心灵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杰出的作品,因为它是从吾人真心自然流现出来的,所谓“心光朗照”.“法喜充满”。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作品,较之那些矫揉造作的作品要高明很多。历史上很多高僧似乎并没有在文学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但是他们写出的作品却相当高明,甚至可以说难以企及,其道理即在于此。 比如佛典翻译文学中艺术水平相当高的“本生”“譬喻”故事经典,不仅生动、风趣,而且具有普遍的训喻意义,它们赞美、宣扬了佛陀在无量的时空中自利利他、大慈大悲的伟大精神和勇于牺牲、济度有情的动人业绩,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大乘佛教经典的翻译更不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语言典雅、义理丰厚的精彩译笔,这些佛典本身已成为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经典和宝库。唐宋以来,禅宗丛林以及好佛士大夫之中更有许多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人。他们本来就能诗善艺,运用佛门偈颂等形式以及中国传统诗文手法。演说佛法,表达志向,即使从一般诗文艺术角度看,他们的文字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堪称清新隽永。字字珠玑.列于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而毫无逊色。佛门中的论辩、说理文字更是文字晓畅,析理透彻,议论滔滔,颇有气势,显示出高超的论辩技巧;禅门语录则随机说法,头头是道,也显示出禅门大德高超的语言技能。明清以来的清言小品乃至名山古刹之楹联对句,皆渗透着“超以象外”的禅意,参悟人生,得意忘言,灵犀一点,心照不宣。总之,佛教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佛教自身发展中占有双重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珍惜。 天津大悲禅院近年来在扩建寺院、营造、建设良好的寺院环境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力求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有鉴于佛教文学的重要作用,我们诚邀长期致力于佛教文学研究、成果卓著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培锋教授担纲,主持编辑一套中国佛教文学作品丛书,定名为“佛语禅心”,参与编写者为南开大学主攻佛教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按照全书的设计体例,本套丛书共包含6册,分别为: 1.《佛典撷英集》 从佛教藏经中选择出最精彩、最精华的佛经全文或段落,体现佛教经典文辞之精、义理之美。一册在手,了解最基本的佛法佛理。 2.《佛经故事集》 精选譬喻类、本生类、传记类等佛教典籍,揭示其中体现的佛理,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精神,同时体现翻译佛典对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刻影响。 3.《佛教美文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教之散文作品,包括论、序、记、赋、传、疏等各类文体,体现中国古人对佛教之深刻理解与发挥,展现佛教文道合一之精神。 4.《佛禅歌咏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理之韵文作品,包括诗词、偈颂、歌赞等各类文体,以见佛教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完美融合,展现佛教诗禅一体之精神。 5.《禅林妙言集》 精选禅门语录、灯录及格言、楹联等体裁作品,阐发其中的佛理禅意,既有明心见性之道,亦有为人处世之法,展现佛教真俗不二之宗旨。 6.《高僧山居诗》 以民国时期忏庵居士所编《高僧山居诗》为蓝本,对历代高僧山居诗详加注释,揭示其中深刻佛理,突出高僧大德绝尘离俗同时又融修行于日常生活之精神。 以上六册作品.基本涵盖了中国佛教文学的主要体裁和经典作品。编者对所选文本皆做了精细校勘和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准确无误而又深入浅出。通过文本的注释和解读.一方面揭示中国佛教文学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起到宣传和普及佛法的作用。本套丛书的这种设计、编撰思想应该说是很有新意的,期待它的出版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也为促进和推进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帮助借鉴。 我们一向认为,佛教信仰是一种理智的信仰,绝非盲从迷信。要做到智信而非迷信,将佛教文学融人到佛陀教育之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佛必须明理。明理就需要逐渐提高学佛者的文化层次,让人们浸润其中,陶冶性情,潜移默化,选读佛教文学中这些精华的作品则是发挥这种作用的一种良好而有效的途径。张培锋教授和各位编写者为这部丛书的完成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不懈的努力,在此深表谢意!是为序。 湛山门下 智如 2016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