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旦以坚定的态度对其内在的力量加以有效运用,他的生命便永远不会陷入卑微贫穷的境地。这种态度和力量会帮助我们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要真正达到这种超越。需要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文化形态有最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本书扣题为“人生”,以求从人生的体悟之中挖掘出对人生的多重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三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臧峰宇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人一旦以坚定的态度对其内在的力量加以有效运用,他的生命便永远不会陷入卑微贫穷的境地。这种态度和力量会帮助我们在艰难的人生之路上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要真正达到这种超越。需要我们对自己所处的文化形态有最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本书扣题为“人生”,以求从人生的体悟之中挖掘出对人生的多重思考。 内容推荐 做人涉及道理,做事涉及技巧。前者可以称为大智慧,后者则为小智慧。一个人不仅要懂得一番道理,而且还要知晓如何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同时,能够具有超然的视野和诗意的存在情态,继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本书扣题为“人生”,以求从人生的体悟之中挖掘出对人生的多重思考。 目录 态度与方式 创造艺术的生活方式 弹奏真爱的华章 做新生活的开拓者 挣脱世俗烦恼的桎梏 真爱需要勇敢地付出 抵制恶俗的侵扰 开弓没有回头箭 百事宜早不宜迟 识时务者为俊杰 吃水不忘打井人 与小人划清界限 于无声处听惊雷 学会放弃和承担 “令出如山”的管理态度 与虚拟的爱断开连接 体味自然元素里的生命力 感悟来自民间的生活智慧 拥有激情投入的心态 敢于单纯地面对生活 成熟的爱需要理智 成长与力量 人生应从六十始 给膨胀的欲望画上休止符 用乐观的态度理解生活 用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 数字理财观念 迎难而上的攀登哲学 四两拨千斤 出手见高低的学问 黑与白之间的辩证法 山不转水转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口吃与解语花 情到深处的温暖与收获 自由时光里的幸福过剩 学会与磨难交朋友 在休闲时光中舒展个性 快乐适为生活的底色 生活的“此处”与“别处” 感悟平凡生活里的温情 血型的文化意义 文化与感悟 真正的时尚源自天然 虚拟世界里的人文关怀 时尚生活中的本与末 鼓励可以培育自信力 预言与生命的潜力 拥有健康的休闲生活 成人世界的童话 对话交流中的文化感悟 俯瞰变迁的街道 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严肃与戏说之间的平衡 人生诗书滋味长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者所具备的意志和品质 天然去雕饰 追忆生命的情怀 品味历史的格调 自我生活中的时尚世界 远离焦虑带来的纠缠 万事皆有因缘 试读章节 远方是人们不熟悉的世界,人们对不熟悉的世界有所好奇,认为其孕育了超越目前生活的可能,于是远足跋涉,以鸿鹄的眼界观察远方,在拼搏中改变现状。作家三毛写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远方是无限的,当真正把足印踏在远方的时候,你也成了远方。 撒哈拉沙漠里有个小村庄叫比赛尔,“栖居”在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需要三昼夜。但在1962年以前,全村的人都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其情状大抵如同房龙描述的“无知的山谷”,“对山那边的世界我们应该一无所知”,贫困笼罩。当英国学者肯莱文带着指南针等工具为当地人指点迷津之后,比赛尔人靠北面那颗最亮的星的指引,到远方探求致富之途。如今,比赛尔已成为撒哈拉沙漠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观光,并品读着开拓者塑像上的文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远方并非遥不可及地存在,每一次跋涉都可能趋近远方,生活周围有很多开拓者。比如一位高级记者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留学,父子感情深厚,彼此不称“父子”,父亲称儿子为“老兄”,儿子叫爸爸“阿胖”,老记者引为乐事,并挥洒在纸背上,真挚感人。老记者的两个儿子在国外都有不俗的成绩,始终在对远方的探寻中超越现在的生活,对追求的艰难无怨无悔。老记者的老伴读家书念游子,想得很长远:家鸟长大还往出飞呢,何况自己的孩子?她不是不想念儿子,而是把对游子的思念转化为憧憬,她相信儿子会在异国他乡开创新天地,这片天地是广阔的,怀揣满腔抱负,走得越远越好。 老记者的老伴的心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如今的父母并不都能如此超脱,常听说有父母愿意把孩子拴在身边。“父母在,不远游”,古训的道理毋庸置疑,但对古训的理解应从长远角度着眼,在父母的襁褓中成长的人难以立世。人们应以蓬勃的事业心自立自强,无所畏惧地走在通向远方的大道上,这条路上有阳光、有歌声、有笑脸……你逐渐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父母的依靠与对朋友的依靠颇有差别,后者对个人的能力与涵养有起码的要求,自立是与朋友交往的前提。 梁晓声写过一封感人的家书,起因是他的亲戚希望利用他的关系办点事,言辞实惠也恳切。但被梁晓声婉拒了,原因是“我们”应该“过小再姓的生活”,用汗水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如果实在贫穷,我先寄去一部分稿费,求人办事还是免了好,因为“我们的父亲”一辈子不求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拒绝的话句句在理,让人频频点头,可生活中为子女通融的父母大有人在,其初衷在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孩子在这种呵护中成长,如何在远方独立自处? 用跋涉丈量远方,应当具备独立的思考。据说犹太人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特别,他们会在孩子面前挖个浅坑,然后叫孩子往前快跑,孩子如果乖乖掉在坑里,一定遭到严厉的责备:“在这个世界上,不要相信任何人,只能相信你自己。”如果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了会哭者有糖吃之类成见,如何面对将来的世界?摔倒的犹太孩子大都会自己爬起来,他们知道哭闹无济于事,他们的父母知道孩子最应该得到什么。 人们对远方的跋涉当然要勤奋而执著,“不畏浮云遮望眼”,在真正有追求的人看来,安逸和享乐没有任何意义可言,重要的是踏实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因为,探索与超越是人生意义的呈现方式,“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样的道理人们不知说了多少遍,一则禅宗故事更为醒人:有个年轻人问高僧,“为什么念佛时要敲木鱼,而不敲木鸡、木马呀?”高僧听后笑道:“鱼是世上最勤快的动物,整日睁着眼睛,四处寻觅,这样勤快的鱼尚且要敲打,何况懒惰的人呢?”高僧的“敲打”亦可称为对人生意志的鞭策,意在执著地探索远方,对人生的跋涉至关重要。P9-11 序言 做人、做事与境界 陆杰荣 从文化积累的角度而言,书无非有或兼有三种功能,即或明物,或知理,或识人。“明物”即为掌握物之本质,计算如何挖掘物所蕴涵的自然能量,使之为人类服务。所谓“知理”,就是对道理的知晓。世上所存在的不仅是可见之对象,还有关于对象的道理,道虽无形却又能体认与认知,因此读书也可明理。从境界的层面上看,无论“明物”或是“知理”,都是为了“识人”。“识人”就是懂得做人,明白如何学着成人。“识人”是分辨,指清楚什么是为人之道,做人之本,也就是从根基上识认人之为人的依据。对人生的态度与力量、求索与跋涉、文化与感悟的探讨从正面的意义上看理所当然地包括上述相关的内容。我认为,臧峰宇所著的这本书大体达到了这个目的。 本书扣题为“人生”,以求从人生的体悟之中挖掘出对人生的多重思考,这是全书的纲领所在。在文化的意义上,书的真正意蕴是让人领悟到人生的灵性智慧,体解到对人生的活性思考,知晓到对人生的意义把握。态度与力量、求索与跋涉、文化与感悟,是构成本书人生思考逻辑中不可分割、同时又是依次递进的几个环节。 这样几个环节最终关涉的实则做人、做事与境界的问题。做人或许是立于人生思考中最具冲突力的问题,做人意味着人出生之后未必成为“人”,他只是有了以后将可能成为人的某种潜能。而制约他成人的一个根本性条件就是他如何选择做人的路向,确认做人的价值,理解做人的意义。人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上,都存在着如何做人、怎样做人、为什么这样或那样做人的问题,而且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人生哲学乃至人生智慧的思考内容。做事实质上是做人的延伸,因为做人如果不是空泛的,就必须通过做事体现出来。做人是在做事之中不断实现的。做人首先要做事,没有所做的事,也就无法谈及怎样做人。做人与做事都贵在自知,即不仅要知道自己的优越所在,也能了解自己的限度范围,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把握和创造自己,在自知的前提下才能使做人做到一定程度,使做事做到一定步骤,从而确认做人与做事所追求的某种理念。倘若暂时抛开世俗意义上的观念束缚,做人与做事或许从个性化角度说来乃是为了达到某种境界。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抑或探求某种情怀或境界,谈的都是人生的智慧。做人涉及道理,做事涉及技巧。前者可以称为大智慧,后者则为小智慧。一个人不仅要懂得一番道理,而且还能知晓如何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同时,能够具有超然的视野和诗意的存在情态,继而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本书的意图以及所作的全部努力都为了达成此目的。在我看来,作者的初衷在本书中已经达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 也正是为了这一点,特撰短序以推荐之。 (本文作者为北京大学伦理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辽宁大学副校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