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从古到今,万千余年变更不一。三皇五帝而后,汉除秦暴,赤手开基,方得十代,有王莽自称皇帝,敢行篡逆,幸有光武中兴。迨及灵、献之朝,又有三分鼎足之事。五代之间,朝君暮仇,甫至唐高祖混一天下,历世二百八十余年,却有朱、李、石、刘、郭,国号梁、唐、晋、汉、周。皇天厌乱,于洛阳夹马营中,生出宋朝太祖来,姓赵名匡胤。那时赤光满室,异香袭人,人叫他做“香孩儿”。大来削平僭国,建都大梁。传至徽、钦二宗,俱被金人所虏。
徽宗第九子封为康王。金兵汹涌,直逼到扬子江边。一望长江天堑,无楫无舟。忽有二人牵马一匹,说道:“此马可以渡江。”康王见势急,就说:“你二人倘果渡得我时,重重赏你!”那二人竞将康王推上马鞍。那马竞往水中,若履平地。康王低着眼,但听得耳边风响,倏忽之间,便过长江。那二人说:“陛下此去,尚延宋祚有一百五十余年,但休忘我二人。”便请下马。康王开眼一看,人与马俱是泥做的。正在惊疑,远远望见一带旌旗,俱是来迎王驾的,便即位于应天府。这是叫做“泥马渡康王”故事。
话分两头,却说鞑靼国王曾孙名唤忽必烈,他的母亲梦见火光照腹而生,居于乌桓之地。后来伐乃蛮,蹙西夏,并了赤乌的部落,僭称王号。在斡难河边,破了白登,过了狐岭,直至居庸关,金人因而逃遁。忽必烈遂渡江淮,逼宋主于临安,宋祚以亡,他遂登了宝位,国号大元。传至十世,叫做顺帝。以脱脱为左丞相,撒敦为右丞相。
一日,早朝已毕,帝日:“朕自登基以来,五载于兹,因见朝事纷纷,昼夜不安,未得一乐。卿等可能致朕一乐乎?”撒敦奏日:“当今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士,莫非王臣。主上位居九五之尊,为万乘之主,身衣锦绣,口饫珍馐,耳听管弦之声,目睹燕齐之色,神仙游客,沉湎酣歌,惟陛下所为,有何不乐?徒自昼夜劳神!”正是:
春花秋月休辜负,绿鬓朱颜不再来。顺帝大喜日:“卿言最当!”左丞相脱脱进言日:“乞陛下传旨,速诛撒敦,以杜淫乱!”帝日:“撒敦何罪?”脱脱日:“昔费仲迷纣王,无忌惑平王,今撒敦诱君败国,罪在不赦!望陛下听臣讲个‘乐’字:昔周文王有灵台之乐,与民同乐,后来便有天下之二;商纣有鹿台之乐,恣酒荒淫,竞遭牧野之诛。陛下若能任贤修德,和气洽于两间,乐莫大焉。倘效近世之乐,必致人心怨离,国祚难保。愿陛下察此!”顺帝听了大喜日:“宰相之言极是!”令内侍取金十锭、蜀锦十匹赐之。脱脱辞谢:“臣受天禄,当尽心以报国,非图恩利也。”顺帝日:“昔日唐太宗赐臣,亦无不受,卿何辞焉?”脱脱再拜而受。
撒敦惶恐下殿,自思:“叵耐这厮与俺作对,须要驱除得他,方遂吾意!”正出朝门,恰遇知心好友,现做太尉,叫做哈麻,领着一班女乐,都穿着绝样簇锦团花百寿衣,都带着七星摇曳堕马妆角髻,都履着绒扣锦帮三寸凤头鞋,如芝如兰一阵异品的清香,如柳如花一样动人的袅娜;叮叮咚咚,悠悠扬扬,约有五十余人,进宫里来。两下作揖才罢,哈麻便问:“仁兄颜色不喜,却是为何?”撒敦将前情备细讲说一遍。哈麻劝说道:“且请息怒。后来乘个机会,如此如此。”撒敦说:“若得如教,自当铭刻!”撒敦别过,愤愤回家不题。
且说哈麻带了女乐,转过宫墙,撞见守宫内侍,问道:“爷爷、娘娘今在哪里?”内侍回说:“正在百花台上筵宴哩。”哈麻竞到台前,俯伏说:“臣受厚恩,无可孝顺,今演习一班女乐,进上服御,伏乞鉴臣犬马之报,留宫听用。”顺帝纳之。哈麻谢恩退出。且说顺帝凡朝散回宫,女乐则盛妆华饰,细乐娇歌,迎接人内,每日如此,不在话下。
P1-2
此外讲史之属,为数尚多。明已有荒古虞夏、东西周、两汉、两晋、唐、宋诸史事平话,清以来亦不绝。
较显者有《皇明英烈传》,一名《云合奇踪》,武定侯郭勋家所传,记明开国武烈,而特扬其先祖郭英之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其作者有郭勋和徐渭两说。鲁迅以为明“武定侯郭勋家所传,记明开国武烈,而特扬其先祖郭英之功”(《中国小说史略》),赵景深以为郭勋和徐渭都是假托,为谨慎起见,还是署作无名氏较好(赵景深《英烈传.序》)。今所见明刊本有三种,分别为万历辛卯(1591年)书林杨明峰刊本,题《新锲龙兴名世录皇明开运英武传》,别题《皇明英武传》,八卷;三台馆刊本,题《新刻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别题《官板皇明全像英烈志传》,六卷,有木记云“书林余君召梓行”,首无名氏序;玉茗堂批点本,书名《皇明英烈传》,六卷,每卷题“玉茗堂批点”,首崇祯戊辰(1628年)某氏序,未有万历甲寅(1614年)黄冠野叟跋。另有据旧本《皇明开运英武传》剪裁修订,易题《云合奇踪》(亦题《英烈传》),托名徐渭编,分两类,一类以四言联对为每则标题,有明刊二十卷本,八十则,首万历丙辰(1616年)徐如翰伯鷺序,题“徐渭文长甫编”,“玉茗堂批点”.坊刊五卷八十回本,载徐如翰序,题“稽山徐渭文长甫编”,“玉茗堂评点”。一类以七言只句为每回标题,而目录皆七言联对,皆载东山主人序,有清怀德堂刊本、英德堂刊本和道光丁酉(工837年)务本堂坊刊本,均十卷八十回。
《英烈传》始于元顺帝荒淫失政,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分封诸子结束。其主旨是演述朱元璋及其结义兄弟开国事迹,虽时有荒诞之说,但与历史事实的关联度依然较高。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小说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历史人物。《英烈传》中的重要角色如朱元璋、刘基、周颠、铁冠道人、徐达、常遇春、朱亮祖、陈友谅、张士诚、陈友定、何真、李善长等,在正史中均有案可稽。其二,部分情节近于历史事实的移录,例如陶安与朱元璋初次见面时两人的对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这样记载:
丙辰,克太平路。……耆儒李习、陶安等帅父老出迎。安见太祖,谓李习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太祖召安语时事,安因献言曰:“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安民,救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曰:“吾欲取金陵,如何?”安对曰:“金陵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此天所以资明公也。”太祖大悦,礼安甚厚,由是凡机密辄与议焉。《英烈传》第十五回《陈也先投降行刺》是这样写的:
却说李习荐了陶安,太祖便叫同孙炎去请。二人叫探子探得陶安
在村中开馆,便径到馆中来访。三人叙礼毕,备说太祖礼贤下士的虚 怀。陶安便整衣襟,同二人来帐中参见。太祖见陶安儒雅,大是欢喜。
陶安见太祖龙姿凤采,也自羡得所主,便说:“方今豪杰并争,屠城攻邑,
然只志在子女玉帛,曾无救民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威不杀,此应天
顺人之师,天下不足平也。”太祖因问:“欲取金陵,何如?”陶安说:“金
陵,古帝王之都,虎踞龙蟠,限以长江天堑,据此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
克。此天所以助明公也。”遂拜陶安为参谋都事。所叙陶安与朱元璋的对话,与《明史纪事本末》出入不大。其他如《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平定两广》记何真经历,与<<英烈传》第六十六回《克广西剑戟辉煌》的描叙等,也都相近,这里不再一一排比。其三,有些情节系据史实敷衍,虽然篇幅大增,但基本的线索并未改变。比如《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太祖平吴》叙徐达被困牛塘,约四十字,《英烈传》第二十二回《徐元帅被困牛塘》则是整整一回,近三千字。其四,若干史实在小说中张冠李戴。譬如释朱亮祖事,据《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平定东南》,本为朱元璋,在《英烈传》中,被移到了常遇春头上(见第二十五、二十六回)。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英烈传》一方面写了他的帝王气度,另一方面也写了他的豪侠风度,而后一方面往往更为引人注目。例如第七回《贩霜梅风留龙驾》着意渲染朱元璋的膂力:
正吃间,忽有人来说:“滁州陈也先在此戏台上比试。”太祖说:“我们也去看看。”只见陈也先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在戏台上说:“我年年在此演武,天下英雄不敢有比试的。倘贏得我的,输银一千两。”太祖大怒,便涌身跳上台来,说:“我便与你比比何如?”两人交手,各使了几路有名的拳法。也先欺着太祖身材小巧,趁着太祖将身一低,便一跳,将两脚立在太祖肩膀上,喝采道:“这个唤作‘金鸡独立形’。”众人也喝采。太祖趁势却把肩膀一竦,把两手扭紧了也先的脚,在台上旋了百十遭,喝了声“咤”,把也先从台上空中丢下来,叫说:“这个唤作‘大鹏搅海势’。”众人喊笑如雷。朱元璋如此轻率地上台打擂,以勇力自豪,几近于鲁智深一流人物了。推论起来,大约在一帮市井小民心中,开国皇帝除了智谋过人外,膂力亦必不凡。这是市井小民所构想的朱元璋,而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朱元璋。当然,《英烈传》也有一些回目颇得历史人物的神韵,比如第七十八回《皇帝庙祭祀先皇》,写朱元璋当着刘基的面痛骂汉朝开国功臣张良,鞭死尸给活人看,活脱脱地露出了将要大杀功臣的意图和企图委过于人的用心,刘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要害,当即想到了退隐。此事虽属虚构,倒也生动地刻画出了刘基的处乱世而意气昂扬、气概不凡,一旦天下太平,归于一统,反而忧危哀感,一扫飞扬之气的个性,也人木三分地写出了朱元璋的阴险毒辣。可惜这种笔墨不是太多。
在情节设计上,《英烈传》大量模仿《三国演义》,对《三国演义》隆中模式、黄忠魏延相争模式、义释严颜模式、诸葛亮设伏模式的模仿尤为明显。例如,刘基、宋濂、陶安、徐达……这些与诸葛亮有些相似的人物,必须礼聘才出山,也还说得过去;有趣的是,他们通常都住在乡下或山中,去请他们的人,一般都会见到隆中一般的景色。且看《英烈传》如何描写徐达的出山。
据《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太祖起兵》:
(至正)十三年(癸巳,工353年)春,元将贾鲁死,围解,濠军师亦多
折伤。太祖虽在甥馆,每有大志,乃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人,濠人徐达、
汤和等皆往归焉。并未费多少周折。其时朱元璋隶于郭子兴麾下,大展雄图的时机尚未成熟。《英烈传>>则写得洋洋洒洒,先是在第八回由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徐达,用了约五百字(仿徐庶荐诸葛亮笔墨),然后第九回《访徐达礼贤下士》正面展开访贤的情节:
却说太祖同李善长辞了滁阳王,前至永丰县。太祖遂屯了军,传令
不许扰动居民。两人竟下马,步入村中,探到徐达门首。忽听得门内将
剑琴弹了几下,作歌曰:
万丈英雄气,怀抱凌云志。
田野埋祥麟,盐车困良骥。
何年龙虎逢,甚日风云际?
文种枉奇才,卞和屈真器。
挥戈定太平,仗剑施忠义。
蛟龙滞浅池,虎豹居闲地。
伤哉时不遇,未遇真明帝。
善长便向太祖说:“此歌便是徐达声音。”太祖喜曰:“未见其面,先听其声,只这歌中的意思,便知是个贤才。”善长pP门良久,只见徐达自来开门。太祖看了,果然仪表非常:又温良,又轩朗,又谨密,又奇伟。三人共入革堂,讲礼分宾主坐了。茶罢一巡,徐达问说:“二公何人,恁事下顾?”善长叙出原因。徐达俯谢说:“既蒙光召,焉敢不往?但未卜欲某何用?”太祖说:“群雄竞起,四海流离,特请公共救生灵。”徐达便说……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一眼便可看出这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摹本,连诸葛亮的弹琴作歌的具体行为方式也模仿了下来,只是才气不足,模仿也显得局促。其他如第十八回礼请宋濂、第十九回礼聘刘基等,也是隆中模式的套用。
《三国演义》的其他情节模式,如赵云保驾(《英烈传》第十一回《兴隆会吴祯保驾》仿之)、火攻、劫寨等,《英烈传》亦不厌其烦地加以模仿(同时也模仿其他小说)。看来,其作者对《三国演义》非常熟悉,往往写着写着,便不由自主地仿效起来。第五十四回《俞通海削平太仓》叙张士诚部将吕珍投降一事泄露了这一秘密:
常遇春因对吕、张两人说:“二位何不揣度时势?我主公英明仁武,
统一有机,二位何执迷如此?”吕珍应声说:“元帅所言亦是,但降服者降
服其心。昔日吕布辕门射戟,心服纪灵,如元帅也有射戟的手段,吾辈
即当纳降。”遇春笑道:“这事何难。”便令人三百步外立一戟,连发三矢,
三中其眼。吕珍、张虬大惊,下马拜说:“真天神也!吾辈敢竭驽骀之用,情愿率兵六万投纳。”
这当然是有意识地套用吕布辕门射戟的情节。但吕布射戟解围合情合理,而常遇春身当鏖战之际,竟也去射戟服敌,不近乎儿戏笑谈吗?而这正显示出《英烈传》的作者对《三国演义》中那些热闹有趣的故事太迷恋了,临摹《三国演义》成了他的一大乐趣。
郭勋初编的《英烈传(无障碍阅读权威版注释本)/崇文馆》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章回体小说,全书分为十卷,共八十回。该书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并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的故事。其中一些情节至今仍广为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
郭勋初编的《英烈传(无障碍阅读权威版注释本)/崇文馆》所记为元末明初史事,前后历时约四十余年。小说自元顺帝荒淫失政、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写起,历叙明太祖朱元彰从为人牧牛、寄居寺庙直至参加义军、征伐豪强、最终灭元建明的传奇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元明交替之际群雄逐鹿的史实。书中描绘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啻就是一部明朝开国的创业史,一曲可赞可叹的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