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本书看懂日本人(图文版日本是这样炼成的)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子桑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这个名字,不晓得被日本人放在研究室里研究了多少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多少次。可对于日本,中国人却只顾着排斥反对,不肯花工夫做研究。

时代发展到今天,不论你喜欢日本也好,讨厌日本也罢,你都应该了解她。因为中国和日本不可能不接触,只有更好地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才能在联系与合作、矛盾与斗争中取得主动。

这是一部介绍日本经济、文化,日本国民生活、心态的图书。全书以冷静、客观的笔墨,重在介绍和叙述,并力求避免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及现象作不必要的褒贬。对我们全面认识日本、日本民族及日本的历史,不无裨益。

内容推荐

这本书不是一本专门论述日本文化、经济生活、政治或是家庭的书,而是探讨日本人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的书。

找出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原则,通过对等级制度、义理与人情、“恩”与“报恩”、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读懂日本这个经济国家发展迅速的原因,让中国人奋起直追,学习其长处,弃之糟粕,只有知己知彼,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自己和国家强大起来。

目录

第一章 日本何以崛起

——经济大国崛起的秘密

△ 日本国名的由来 /1

△ “中国因素”改变日本命运 /3

△ 影响日本的中国“风水” /6

△ 日本是冷战中最大的受益者 /10

△ 大和民族的“三宝” /13

△ 利用神话增强民族凝聚力 /17

△ 把国家当企业来管理 /20

△ 日本的等级制度 /22

△ 不被人理解的思维 /30

△ 日本人的信仰 /36

△ “鬼国”的忌讳 /41

△ 日本人是群居动物 /45

△ 日本音乐在中国 /47

△ 漫画与动画的美感 /51

△ 日本电影 /57

第二章 日本人的生活艺术

——生活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进步

△ 站在中国与西方化的中间 /63

△ 戴面具的日本人 /65

△ 日本“三道”——茶道,花道,书道 /70

△ 日本文明的交通 /78

△ 嚼出来的智慧 /82

△ 小岛国大智慧 /84

△ 日本人的精神象征——菊与刀 /90

△ 死的真相 /92

△ 武士道不只是一种运动 /96

△ 和服,美 /100

△ 日本的神社 /106

△ 男人比女人爱打扮 /111

△ 日本的艺伎文化 /113

△ 日本女人为什么喜欢跪? /120

第三章 日本人的心境

——心态决定出路

△ 日本人都是心口不一 /125

△ 中国武士与日本武士 /126

△ 性,矜持与淫荡 /131

△ 日本人是视觉动物 /134

△ 最合法的黑社会 /137

△ 日本的文身狂潮 /140

△ 嫉妒与屈辱 /145

△ 自信与进取 /147

△ 全民运动的乐园 /150

△ 中国的“那些”在日本 /155

△ 日本的国色,花香 /158

△ 日本的“人情味” /162

△ 透过《无限之住人》看切腹文化 /166

△ 一个吃鱼的民族 /171

△ 日本的“桃崇拜”与中国的桃文化 /174

△ 立命馆大学里的和平 /177

第四章 日本人的文化

——一种文化,一种传承

△ 随声附和是种艺术 /181

△ AA制,明着算 /183

△ 也有“偷”不到手的 /185

△ 日本的假名文化 /187

△ 饮食礼仪,规矩多 /190

△ 精神的“裸奔” /193

△ 日本料理 /196

△ 透过寿司看文化 /202

△ 日本的“唐果子” /207

△ 日本的主要节日 /210

△ 日本武道 /225

△ 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 /238

△ 无床的安居之所 /241

△ 大和民族的“和”文化 /243

△ 日本对内对外的儒学 /247

△ 扇子折射的日本印象 /251

△ 日本的“浮世”狂欢 /256

附录 神话的破灭:丰田到底怎么了? /263

试读章节

戴面具的日本人

在日本有一种传统的戏剧叫能乐,演员在扮演剧中的人物时,需要戴上相关的面具。有句话说:“能乐是从选择面具开始的。”这就是说根据曲目和角色来选择面具。

看过宫崎骏《千与千寻》的朋友应该都会记得里面的无脸男,在千寻的FAQ(常见问题解答)中曾经说到,无脸男的英文恰好和英文的能剧是相似的;当然了,无脸男的那张脸孔本身就和能剧的面具十分相似,而《千与千寻》中也有其他许多神灵的面孔来源于能剧,这便再一次表现了宫崎骏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敬意。

据说能乐起源于中国汉代的散乐,后来这种中国的艺术在唐代时传入日本,并逐步地发展成为能剧。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其实应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能剧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

面具的使用,起先其实并不是因为戏剧上的需要,而是在原始的宗教信仰里,担任祭司的巫师使用,同时具备了灵媒和舞者的身份。在进行祭祀仪式时,戴上面具表示化身为神灵,传达神旨和神威。在这样的情景下,恐怖的神鬼面具自然先行诞生。之后,象征智慧的老人面、代表女神的女面,才陆续出现。

随着时代的演进,戏剧逐渐脱离了宗教成为独立的娱乐活动,面具便也很自然地成了演戏的道具,以增强戏剧效果。从最早传入的伎乐面到舞乐面、行道面和追傩面,都对后来的能面造成影响。

能乐的演出,杂以“狂言”,就是在能乐的演出幕间休息的时候,为了调剂观众的情绪而演出的一种短小的幕间滑稽喜剧,后来“狂言”慢慢独立地出现在舞台上,与能剧、歌舞伎、文乐、木偶戏并成日本四大古典戏剧。

包含了喜剧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纪形成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专业戏剧。虽然能剧和狂言乃是一道发展起来并且密不可分的,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确实大相径庭。能剧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象征的舞台艺术,其重要性在于稀有的美学氛围里面的仪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义在于让人发笑。

“能剧”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其中的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为了表现神鬼世界,演员通过面具进行虚拟表演,用手掩面表示伤心落泪,或将面稍向下以示伤感。能剧在快要上演的时候,由于表演时穿的衣服十分宽大,需要别人帮忙穿,假发也需要别人帮忙戴好,但唯独面具一定得自己戴上。他们相信,一个面具,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角色的灵魂,不能让别人侵犯。

能剧的面具,大致可以分为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表演能剧而戴错面具是十分失礼的。

对于能剧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表演时戴上的面具。能剧面具对于能剧表演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一样,挂上去绝对不能再碰地下。能剧演员尊面具为圣,他们表演时穿的衣服、袜子等都可以给人看,唯独面具像珍宝一样放在铺上锦布的木盒中,别人不可以随便看。

戴面具的时候,表演者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这样做。说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

在外国人的眼中,日本人就像他们的能剧一样,总是带着面具,让人捉摸不透,看上去似乎个个都带着能面。  韩国著名文学博士李御宁先生在自己的一本书中说,日本的缩小文化可以说集中体现在那一张小小的面具上了,“能面”的脸孔上,眼睛小小地眯成一条线,嘴巴微张着,正面看上去,既不是微笑也不是恼怒,因此韩国人有时也将日本人贬作“能面脸”,意思是看不出他们心里的真感情。

能面由桧木雕刻而成,不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能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兼有“悲哀与微笑两种截然相反的表情”,有的能面看似微笑,眼角却如泣如诉;有的能面看似悲伤,唇边却漾出一丝平和的笑意。本尼迪克特也在他的《菊与刀》里惊叹日本人的善变,的确,身为美国人的本尼迪克特是不可能理解二战时为什么神风敢死队会以毫不畏惧的神情撞向美国飞机,而在投降时,日本人又会以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像捣年糕一样对他们昔日的敌人又鞠躬又微笑。

而日本人本身就像是有着一张戴面具的脸,他们似乎也从不以真实面目示人,因为在他们身上永远存在着两面性。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说:日本人是‘知耻之民’,但‘知耻之民’也有不知耻的一面。这句话也显示了日本人的两面性。其实,但凡是人也都具有两面性的。而日本人的两面性,由于反差太过强烈而给世人的印象就深于别的民族。日本人的两面性,大的来说到国际关系、民族感情,小到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细小习惯,日本人处处显出他们性格中顽强的两面性。

现在来分析日本对美国的态度。按照在二战中投向日本的那两颗原子弹,日本人理应恨美国才对,但日本做出的反应却恰恰相反,日本人非但不恨美国,还对美国心悦诚服地加以崇拜。当然了,这种思维和日本的等级眼光有关,日本人是最具有服善精神的,谁强就崇拜谁,不仅崇拜强者,而且还善于学习强者。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日本人才能得以在战后度过最艰难的岁月,逐渐建设起一个国力强盛的日本。

日本人一面是服善精神,另一面是自强和自抑,这一面又可以延伸为自大和自卑。现在的日本人,虽然比欧洲人更为富有,但内心深处却仍对欧美怀有很深的自卑感。虽说岛国环境造成生活质量(比如居住条件等)上的差距是一个因素,但更深的,应该是文化传统甚至人种上的自卑。这种自卑由来很久,最近也可以上溯到“二战”前的“脱亚入欧”论。

日本人的两面性,在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上有很惹眼的表现。在日本的中小学里,黑人和亚裔的孩子会常常受欺负,而这种情况发生在白人孩子身上却很少。如果说小孩子不懂事,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儿童的这种歧视行为是来自成人的影响。

在日本的中国人都有感触,日本是一个崇尚强力的民族。弱肉强食在他们看来是很自然的事儿,这不仅会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关于主子和奴才的议论:当奴才成为主子以后,他不会平等地对待别人,而必定奴役别人。因为在他们眼中,人只有两种,一种是主子,一种是奴才。这种主子奴才论也一直延伸到当代的日本,在日本人的眼中没有永远的平等,只有永远的上级与下属。你足够强大你就是我的主子,你不如我就必须做我的奴役。从这一点上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

P65-70

序言

当本书的作者拿着这本书的书稿来到我办公室时,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她。在电话里,作者告诉我她写了一本关于全面了解日本的书。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全书的目录和基本内容以后,我问她是否是学习日语的,她回答说不是。我又问她,是否是研究日本的,她也回答说不是。

看到面前这位年轻的作者,既不是学习日语的,又不是研究日本的,居然能够编写出这样一本试图全面了解日本的书,我对这位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她诚恳地希望我给这本书写一个序的时候,我也出于一种好奇心——即一个既不是日语专业,又不是研究日本的年轻人,她能对日本有多少了解呢?便答应她把书稿留下来,我拜读一下。

当读完了这本书稿,我对本书的作者还是非常钦佩的。从书的章节设计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全面地介绍日本。此书的书名叫《一本书读懂日本人》,正是作者本人对日本的一种解读。尽管从各专业的角度来审视作者的一些观点,可能会发现尚不够专业的地方,但我认为,像本书作者这样的一个年轻人,能够凭着自己的视角,自己可以掌握的材料,去如此全面地解读日本,实在是难得可贵的。

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调查,现在中国大陆的日语学习者人数已经上升到近80万。与增幅基本停滞,学习者人数在90多万人的韩国来相比,已经非常接近,而且这一增加的态势还在持续。当然,这个数字如果从中国的人口比例来看,决不能说是多了,而应当说还远远不够。然而,即使包括这些学习日语的人在内,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全面地了解日本,那可能真要说是微乎其微了。我想,这不应该怪国人不愿意去了解日本,应该说,能够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日本的书籍还是太少了。近年来,由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完成于60多年以前的一本书《菊与刀》,再次成为中国大陆的畅销书,正说明了一方面国人非常想全面地了解日本,另一方面又缺少能够帮助国人全面了解日本的好书。

今年离任的日本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先生,在任期间不止一次地发表意见,希望中国人能够了解一个“等身大”的日本。何谓“等身大”,就是要全面地了解日本。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任何一个人,他都有正面的形象和负面的形象,任何片面夸大其正面形象或负面形象的做法,都不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一个国家。对于日本,我们的一个邻国,我们更是需要全面地、完整地去了解她。

在我周围,经常能够听到许多人在亲自去了一趟日本,亲身感触日本以后,发出感叹说自己过去那样地不了解日本。甚至有一个上市的教育集团,其董事长组织该集团高管组团访问日本以后,这些高管们都感叹,我们这些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人”了,世界上可以说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哪些国家我们没去过?哪个国家我们不了解?然而到日本考察以后,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地不了解日本,而日本又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

每当我听到这些感叹的时候,我都希望能有更多的、适合各种人群尤其是适合年轻人的、全面了解日本的书籍问世。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一本书读懂日本人》,可以说就是为满足这一要求而编写的。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媒体的报道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但是,各类媒体出于不同的需要,都不一定报道的是那么准确、客观、全面。记得在2005年,中国大陆出现涉日事件时,当时我正在日本,通过日本的媒体报道,基本上可以认为,中国国内可以说是反日情绪遍地燃烧,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参与其中。然而,当我回到国内,我所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日方主任却告诉了我一段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在反日游行活动发生非常激烈的那一天,这位日方主任教授走上了北京的街头。在中关村一带,他确实遇见了情绪高昂的游行队伍,但是,就是在同一天,他也去了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在公园中日友好林的樱花树下,他也看到了中国青年在那里穿着和服与樱花树一起照相。他说,如果新闻媒体能够客观地、全面地把这两组画面都传达给日本观众,可能起到的作用就完全不同了。面对世界要走向和平,中日两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的今天,我认为,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去报道对方国家,应该是值得每一个媒体人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要了解一个国家实属不易,要理解一个国家可能更难。曾经有学者指出,“友好容易理解难”。但是,也只有真正做到了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友好。我认为,要真正地了解和理解一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和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常有人指出,在两个国家的交往中,政治和经济就像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但我认为,这其中还缺一个文化的交流。只有做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三轮车”式的全方位交流和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交流,实现真正的理解。

我希望本书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够通过此书对日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希望每一位读者不要把对日本的了解停留在阅读此书上,而应该以此为契机,自己亲自动手去收集更多、更广泛的关于日本的第一手资料,自己亲自去日本看一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你通过自己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自己亲自去看到了日本,你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真正的、全面的、客观的日本观。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

徐一平

2010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