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月华出生于上海。《走出前世》五辑,分别写下她坎坷经历中的传奇故事。她的一生随着地域变迁,每次都像重投人世一般彻底改换她的人生定位。书中有生活起伏与安危的体验,有大洋两岸不同的人生风情与精彩。读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瑰丽与沧桑,感受到那被异国风雨捶打过的笔触的凝练和文字的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出前世/新世纪海外华文女作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国)顾月华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顾月华出生于上海。《走出前世》五辑,分别写下她坎坷经历中的传奇故事。她的一生随着地域变迁,每次都像重投人世一般彻底改换她的人生定位。书中有生活起伏与安危的体验,有大洋两岸不同的人生风情与精彩。读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瑰丽与沧桑,感受到那被异国风雨捶打过的笔触的凝练和文字的境界。 内容推荐 《走出前世》收录了文学奇女子顾月华的八十多篇散文随笔,又分“上海寻梦”、“纽约天地”、“黄金岁月”、“闲人闲事”、“异域风情”五个专辑,分别写下她坎坷经历中的传奇故事。她的一生随着地域变迁,每次都像重投人生一样彻底改换她的人生定位,阐述了她的一生在起伏安危中的奇特际遇,大洋两岸不同的风情人生及她眼中的精彩世界。 目录 辑一:上海寻梦 冰糖炖鸡和老女人 半张信笺 母亲姓周 吃的洗礼 焦晃家的三楼 梁溪脆鳝 密室之夜 一包糖炒栗子 衣香鬓影中的影子 纸 祖宗在饮酒 嫁作平遥妇 辑二:纽约天地 走出前世 地铁里唱戏的中国女人 电梯腾空而去 古奇女人的早餐会 虎皮鸡蛋 家族亲情 绒毯 我与犹太人为伍 艺术之王的梦 与陈丹青清谈的日子 与历史同桌而餐 这里是白宫 这一片宁静 中国红包 追寻北极光——记哈佛之旅 昨夜听风听雨 辑三:黄金岁月 我家首长 粽子 搬来半爿花店 北窗口那道菜场风景 朝北开了水果店 春雨无声 等一个来喫面的人 贵妃醉酒 含笑的招牌菜 今天贺后不骂殿 叫了十客小笼包 九雌十雄上市前 灵魂归宿 面对鱼头 下凡的朋友们 刁民十六号 心中那一角甜蜜的痛 七个人的身影 爷爷喜欢吃叉烧 阴雨中飞来的绿鸟 走进时光隧道 走过国泰电影院 辑四:闲人闲事 西边日头东边月 君子之瓷 黑披风 礼耕堂之宴 吃了这一万元奖金 儿子与马步芳的故事 身边的回家和不回家的人 金沙随风而逝 离去的林琳 拎竹篮子打水的人 面包随想曲 曼哈顿的月光遇见戈壁滩的风沙 墙壁里的声音 深夜倾听玛丽亚·克拉斯的哭诉 寻找黄美之 四十柜书的梦 运河不再寂静 与神秘之光相遇 厦门惊艳 厨房内外 多雨之岛 辑五:异域风情 埃格尔木桌上的汤 皇宫外的蔚蓝色天空 见证白夜 恐怖的复活节之夜 两个笨蛋游伊斯坦布尔 卖鱼妇的石像 墨西哥的缠绵 骑着骆驼走过金字塔 十七座城堡与女帽商 探戈和中国蝴蝶 温莎城堡的浪漫下午茶 又见美人鱼 俄罗斯盒子迷思 后记 试读章节 焦晃家的三楼 上海戏剧学院有一批尖子,被一网打尽,留在了青年话剧团,一色的专科毕业大学生,个个出类拔萃风华正茂。他们走出来是什么气派?我们在校生都仰着脸看他们。 当年几台好戏,风靡上海滩。娄际成的“哈姆雷特”,吴锡铭的“阴谋与爱情”,严丽秋的“日出”,朱美芳的“第十二夜”及焦晃的“无事生非”等等。先被严丽秋击中,叉被男演员中最帅的焦晃迷晕,然后在观摩别的话剧时,看到了焦晃和他的女友在前厅出现,大家争相转告,于是不进剧场,就在前厅看他们。他女友戴了个大口罩,也是名演员,后来成他妻子。 我也成了别人妻子,到丈夫家所在的虹口区兰心里。傍晚时分,焦晃趿着拖鞋,如回家一样跨进家门,才知与他做了邻居。他同弟妹都浑熟成一片,神秘面纱顿时消失,从此我也将他看作青梅竹马长大的邻家大哥。他的父亲与我丈夫父辈是金融界同仁,他自己与丈夫二哥孙滨同系,又与我们是校友,讲话投机,便请我们去家中作客吃便饭。 踏入他家三楼,倒吃了一惊,像回自己房间一样。因这兰心里弄堂几十幢洋房,格局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到他的三楼如进我自家的三楼,同样一扇天窗,同样一只缺角,同样一只壁橱,同样放了不少书。又是同一座庙里出师的和尚,倒是有了同甘共苦自家人的亲切。 这也是这条巷子的特色,这里的人大都是山西口音,一批跟山西孔祥熙同乡进了银行的人,从山西到重庆,又从南京到了上海。这条安谧有高墙隔阻的弄巷内,住着曾经掌控中国金融的银行界精英。焦晃父亲的外语好,去了北京高就,焦晃在弄堂里,俨然孩子王。 我到美国后,大儿子居然也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不过是同焦晃一样的表演系。我挺纳闷他会选这专业,说是在弄堂里只要碰到焦晃叔叔,就劝他去考上戏表演系。焦晃夸儿子长得好,是天生的本领。 次数多了,他想一定有道理,想想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就听焦晃叔叔这一次吧。 静寂了许多年之后,在海外忽然听到焦晃如三月乍雷,红遍两岸。他成“皇帝”中的“皇上皇”,演皇帝竟到了空前也许绝后的佳境,实在因为他有王者之风及皇帝的威严和脾气。看他演话剧奉劝你千万别嗑瓜子——他正演着,听到嗑瓜子声,竟当场怒斥观众。这又是空前也许绝后的,我看这是演剧史上第一人,说明焦晃对艺术的尊重及认真。 在儿子的婚礼上,满厅的青年演员惊见焦晃入席,一批新明星见到了大明星,忽然变成一群粉丝,更惊奇这脾气坏到出了名的大牌艺术前辈,原来也可以如此平易近人,如此笑口常开,让我那些从外地从家乡从各地来的亲友排着队随便合影。 在上海戏剧学院六十五周年的日子里,同一届的、不同届的校友同学早与我约定一早在华山路学院门口聚集,要回去庆祝这个大日子,我却忽然没有兴致不想去了。朋友们见不到我在校门口的身影时,就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床上闹醒了。 一进大门,便不断遇到认识的及面熟陌生的人。相认之下,竟已阔别了四十多年,却在紧紧相拥后也就很快又分开了。这一拥如昔目的知心,却又无言交谈,再分离,下一次便不知是今生或来世了。 开演前走向剧场,人群中鹤立着焦晃。他见了我与丈夫,惊喜交加,我们随他被引至休息室。开演时到,人人走回剧场,他不让我们走,丈夫便与他聊天。他们是六七岁时的发小,当年焦晃带弄里所有小赤佬同别的弄堂的小赤佬打架,之间有讲不完的话。 他又带我们去工作室,赠给我们新书《钦差大臣》。我没事,便拿了相机将他左拍右拍。他笑说:“勿要拍了,现在拍照很难看了。”我说:“再过几年看,幸亏我替你拍了这些照。”其实,他依然一副艺术家偶像派头,一条牛仔裤、一件皮夹克、一头的白发神采奕奕。这位影帝还真的很帅! 人们现在常说“上戏”现象。是的,“上戏”出了很多名人,有些人比焦晃也许更出名,但要像焦晃那样呵护自己原则,坚持艺术良心及理念的艺术家,执着地维护艺术的纯洁,尤其是好演员不拍广告不接烂戏的基本上绝无仅有。焦晃便是一面不倒的旗帜。他当天被电视台媒体围困,见了我们如见救星,便死死拉住我们在一起。电视台主播哄着我们进了休息室,又赶鸭子般诱我们上楼。焦晃眼尖一到二楼返身便逃。我向前一看——组摄影机关已经布就。后来还是我们帮记者把他劝说成功,让他对上海观众说了几句话——他的低调才真是大腕的作风。 我终想谢谢他对儿子的指引,改变了儿子的一生。大家不易见面,焦晃大哥,在此向你说声谢了。 P18-20 序言 多彩的笔 赵淑侠 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人见过两三面便知是可以深交的朋友,有的认识三十年却也还只是个相识者。”身边的朋友们几乎都有同样经验,这句话也因此被谬赞为名言。我与月华就属于“三面交心”成朋友这一类。初见时,只觉得她态度坦然,说话直爽。后来知道她和我一样,也是学画出身,半路出家搞起文学,立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初时,只知她写文章,却不知其内容文笔。直到在杂志上看到她的几篇散文,令我十分惊艳,才知她是一位写散文的高手。 遍观当今文坛,写散文者众,说不定百位作者,有百个不同写法。顾月华的散文特点是题材贴近生活,但笔调充满想象、词藻典丽。她有自己的文字运用方式,写出的温馨散文,高度和厚度都够,而且不随流俗。且看这段:“当我回首往事,恍如已经离了有几个世纪般遥远。所幸的是我把它们写下来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中的故乡温馨、客乡厄运、异国见闻;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渐渐地都变成了白纸上的黑字……”清雅的文字,含蓄的喻意,悠远深情的文思,感染度力透纸背。 如今,顾月华又要出书了,书名就是《走出前世》,内容多是她各种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感悟、生活随笔、昔日家庭生活回忆、所见所闻、心灵悸动及感想等等。无论写景写情,都显得文字跌宕生姿,各有韵致。这便是顾月华散文的独特风格。我称之为“美文”。 顾月华出身沪上富家。她在书中寻梦上海,颇多描述其中的生活和人群。比如,《母亲姓周》一文中她回忆母亲,就先以自己随全家游无锡梅园起笔。园中梅花耐寒,坚贞、圣洁、刚毅,花开五瓣被喻为敦五伦、重五常、敷五教,而梅花之魂,就恰似母亲美德。 再说到她的母亲名字中的“凤”字。父亲唤母亲“凤”。“甘露从天下,醴象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由汉书中所言之“凤”,呼出母亲。继而,母亲襟前的兰花,足上的梅兰竹菊绣花鞋,及至陪母亲赏菊时,“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一一点出了母亲平淡朴素的心态气节。最后,在母亲床畔的“百鸟朝凤”和“龙凤呈祥”,织成人世最美的一幅图画。顾月华着墨不多,却写尽了母亲的雍容华贵。 还有一篇《冰糖炖鸡和老女人》,写的是她们几个姐妹,发育期晚上吃冰糖炖鸡的故事。顾月华实际上是在岁月中,怀念及感恩这些老女人,如“我被许多老女人照护着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一直惹她们生气,现在我懂事了,她们在黑夜中依然会在我眼前浮现,不再唠唠叨叨。我只看到她们曾经可憎的面目,都变成一张张笑脸。我很想对她们说一声谢谢,己太晚了”。 《纸》也是一篇字字珠矶的好文章。“有了基本功,在一生中受用无穷,我耐得住寂莫,能受用孤独。会细心地抽丝剥茧,分解离析事物,寻找那最精确的部分,如人的穴位、事物的关键,或真实的要害,乃至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都如同做长期素描作业,要不辞劳苦,经得住磨炼。我会去潜心寻求承上启下,寻求表面现象与事物本质关系,因果的相辅相成,主观与客观的互补”。 这本《走出前世》有“上海寻梦”“纽约天地”“黄金岁月”“闲人闲事”“异域风情”五个章节。 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唐德刚与夏志清先生,曾经对她说:在大陆的作家没有她在异国丰富人生的写作天空,而外面的人没有她在那块土地上经历的生活,因此她自觉写作既是最爱,也是使命感和责任。 顾月华热爱生活,喜欢美食,是个乐观主义者。她始终在寻求人类的真正价值及自我尊严,记录下那些隽永的细节及片刻,追求人情之真、心灵之善、人性之美。 人生是旅途,漫步行走,百般现象尽入眼底,化为思维。有形的景物、无形的感觉记忆,顾月华用她多彩的笔,洗炼的文字,收放自如地道出了心底的块垒与波澜。 恭贺她的新书问世。 后记 擦亮一盏灯 顾月华 “霙”是我见到的美丽文字之一,它是介于雪与雨的那种东西,当雨雪杂下时落到地上是雨,濡湿着天空的是雪,这非雨非雪互相转换又是一体的东西,称为霙。人们有时把它比喻为生与死转换那一刻,我乐于将它看作是我在创作中出现灵光乍现下笔如有神的瞬间,人前不善辞令的我,却往往在白纸上迅即转化为美丽的文字。 每一次把我的故事轻描淡写地道出,终有人极有兴趣地要我讲下去。当我把我一生的故事慢慢变成文字后,人们在评述我的坎坷经历及风雨人生时为我唏嘘,但是看到我在复杂艰险的经历之后一直保持着良好性情及单纯的心态,又感到困惑及不可思议。诚然,走过的路,留下的,也许不光是足迹,而是万丈深渊,希望没有人再去走;流淌过的泪水,也许混杂了历史的尘埃,我想把它们擦干净;得到过的爱,就像太阳掠过海面,大海用它全部深情吸收到心底。我要把它重新光辉,如擦拭蒙尘已久的一盏灯,让每个细节重新发光。 我的一生随着地域变迁,每次都像重投人生一样彻底改换我的人生定位。在上海我渡过优渥的富足生活,使我成为一个单纯天真理想主义的女孩子;在河南面对贫瘠艰辛又适逢社会巨变,使我磨砺出一生不畏困危的坚强性格;在纽约我以不惑之年重生,见识及参与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在故土与他乡之间往返中享受退隐之乐,我尽情歌唱人生的辉煌与温馨。 这些岁月写下来的,不只是故事,是人性中许多光辉,人们追求的真善美,其实就在平常生活中,那些仁义真情忠诚宽容的大爱,都寄托在笔端留存人间。生活中我经受了苦,但我没有留下恨,却一直在知足、感恩、惜福中快乐地生活着。 这快乐,确实与我这么多年喜欢文学有关。 在这个领域里,我交到许多好朋友,没有文字的因缘际会,不可能认识许多文章中提及的鸿儒良师。从他(她)们的作品及为人中,我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文章,半数已经发表过,故而被多位有慧眼的师友关注着、敦促着,出了这本书。 文学在当今却非常寂寞,这是一个极寒冷的地带,我喜欢用“极光”形容文学现象。“极光”其实是物理现象,是原子与分子在地球大气层最上层运作激发的光学现象,也就是太阳能流与地球磁场在碰撞时产生的放电现象。那百万兆瓦的光芒化成一束束电子光河,从来没有重复——它们形状、色泽、动态各不相同,任着天地间的奇妙交媾,诞生出令人颤傈的光辉。 极光好看,但是,要耐得住极夜的寒冷,才有望见到极光。 作家出书,它不是几百页白纸上有多少万黑字,而是有着时代的喧哗、人声的鼎沸、江河的呜咽。它们便如北极光,经过多少严寒的煎熬,才能变成一串串文字,也成就了我的文章。《走出前世》如被你看到,便是极光。 书评(媒体评论) 陈瑞琳 旅美作家、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 顾月华的散文,深通中西文化,跨时空的生活历练让她的笔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她的大家之气,来自血脉,来自地母,也来自艺术修炼的芳华。她写亲人如父母或先生,写友人如陈丹青或木心,写中国的故事如下放在乡村,写外国的人文风景如纽约的犹太人,其成熟老辣,其温热明亮,都是当代散文界的“独一个”! 陈丹青 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近时重读好些篇顾月华的随笔,瞬时想起二十多年前与她在纽约的往还,虽然后来十余年我们少见面,各自忙,但八十年代初可就差不多每周一淘玩耍。说是玩耍,其实近于流放中的难友,为什么呢,只因离开中国,迷失异域,能在一起讲沪语,谈国事,做家乡菜,便如寒夜微火,足以给彼此取暖的。不曾久居域外的人,很难揣想记忆的中断是怎样折磨一个人,这折磨必须找寻出口。心直口快如顾月华初到纽约不久即开始大量写作,很快成为美东华人报章抢手的写家。从当日报纸读到自己熟识的朋友又有新篇,竟或当晚就能亲见作者,实在是快意而奢侈的经验。在我们这一小圈大陆旅美的文艺人中间,顾月华便是这样的要角儿。她会惊喜而笑,问我们意见,等候夸奖,再接着,在纷乱的交谈中迅速捉到她的灵感,当场宣布要去写出,果然不几天便即见报了。 刘荒田 海外著名作家 顾月华的散文,我读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华侨日报》副刊常常读到她清新婉约的作品,十分喜欢,多次剪下保存,揣摩仿效。在新移民的困顿期,她作品所透出的温柔与坚韧,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正面的。然后,有十多年,她在名字不复见于报章。茫茫人海里消失了一位文学的奇女子,我猜想,她被异国沉重的生活吞没了。教我惊喜的是,到了近年,她又在副刊现身,被异国风雨捶打过的笔,更加凝练,内敛,层次更多,境界更高。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